当我们读到“六天后,耶稣带着彼得,雅各,约翰,暗暗地上了高山,就在他们面前变了形像”(第2节)时,我们见证了耶稣传道生涯中的一个关键时刻。在他上次传道大约六天后,他特意挑选了三个门徒——彼得,雅各和约翰——陪他到一个僻静的高处。历史上,这件事发生在公元29年左右,当时耶稣正在公开传道。虽然圣经没有提到具体的山名,但许多人认为它可能是下加利利地区的他泊山或北部的黑门山,这两座山都以高海拔而闻名,适合作为私人隐居之所。
耶稣与众人分开的举动,彰显了他渴望更深入地认识祂的神性。彼得,雅各和约翰——他们也曾在客西马尼园陪伴耶稣——属于一个亲密的圈子,常常与耶稣有更亲密的相处时光。他们在山上享有的优越位置,预示着耶稣复活升天后,他们在早期教会中将扮演的领导角色(使徒行传2:14使徒行传2:14 commentary, 12:212:2 commentary)。
祂在他们面前变容的记载,象征着祂外貌的突然改变。曾经在卑微环境中行走的耶稣,如今展现出祂神圣荣耀的一点。这光景再次确认了祂作为神子的身份,这与福音书中关于祂神性和人性的其他启示相一致(约翰福音1:14约翰福音1:14 commentary)。
祂的衣服放光,极其洁白,世上没有洗衣的人能使它漂白(第3节),这景象非同寻常。这异常明亮耀眼的衣裳,彰显出一种超凡脱俗的荣耀,超越任何人类的努力。这光芒令人联想到天上的异象,例如但以理书7:9但以理书7:9 commentary中的景象,那里的神像身着耀眼的服饰,彰显着纯洁和圣洁。
从实际角度来看,门徒们看到了他们只能用世俗的比喻来形容的东西:即使是最勤奋的洗衣工也比不上他的光辉。耶稣的出现超越了所有正常的预期,表明祂远不止是一位世俗的教师或先知——祂是道成肉身的神子,祂的荣耀超越了人类的界限。
这样的事件向这些蒙拣选的门徒彰显了他们所追随之人的权能和威严。它帮助他们预备接受真理:神的国主要属于耶稣,他最终将战胜死亡,在荣耀中复活。
接下来,我们读到以利亚和摩西一同向他们显现;他们与耶稣交谈(第4节),介绍了以色列历史上两位奠基性人物。摩西的一生大约在公元前1526年至1406年,他是上帝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并在西奈山赐下律法的工具。以利亚是一位在公元前9世纪事奉的先知,在当时严重背道的时代,他呼吁人民重新信守圣约。
他们见证这重大的启示,将耶稣与律法(摩西)和先知(以利亚)联系起来。以色列信仰的这两大支柱都指向基督,祂是律法和先知的应验。他们与耶稣的对话强调,祂即将到来的受难和荣耀符合历代以来一直在展开的至高计划(路加福音9:31路加福音9:31 commentary)。本质上,耶稣并非要废除律法和先知,而是要完成他们的旨意(马太福音5:17马太福音5:17 commentary)。
门徒们熟知摩西和以利亚的重要性,他们必定会将这一刻视为无比神圣的时刻。这也预示着上帝在历史上先知和教师们身上的工作如今都汇聚在耶稣身上——上帝救赎计划的终极体现。
彼得对耶稣说:“拉比,我们在这里真好!我们可以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 (第5节),彼得对此表示敬畏。虽然圣经原文没有引号,但这句话仍然体现了彼得的热情。称呼耶稣为“拉比”表明了对他教导角色的尊重,尽管基督的完全主权超越了这个称号。彼得建议搭建三座棚,或临时的住处,这可能指的是住棚节(利未记23:34利未记23:34 commentary),一个庆祝上帝供应的日子。
然而,彼得的想法——为摩西,以利亚和耶稣提供平等的居所——却无意中将他们置于同等地位。这种出于好意却误入歧途的做法源于当时形势的严峻性。彼得想要延长这一刻,却没有完全理解其含义。耶稣显圣容并非为了维持现状,而是为了揭示耶稣超越一切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他的回应与我们许多人的感受相呼应,我们见证了神的荣耀,并希望以切实的方式纪念它。但神的计划是改变,而非简单的纪念。彼得的渴望既反映了他真诚的心,也反映了他对耶稣使命缺乏全面的洞察。
经文写道:“耶稣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因为他们都惊恐了” (第6节),捕捉到了门徒们的恐惧。上帝威严的同在既能让人敬畏,又能让人战兢,这是人们在与神相遇时一贯的模式(以赛亚书6:5以赛亚书6:5 commentary)。这些耶稣的追随者虽然坚定地信靠祂,却仍在理解祂的真正身份。
他们惊恐万分,言语失语。彼得无论如何都想开口,或许是为了表示敬意或崇敬,但当时的形势严峻,人的言语难以表达。在圣经中,我们常常看到,当人们面对神圣的临在时,他们会沉默不语或结结巴巴,以此来强调上帝同在的神圣。
这节经文如同一扇透视镜,让我们得以窥见人心,直面超自然的事物。尽管门徒们每日与耶稣同行,却仍被人性的软弱与神藉着基督彰显的荣耀之间的巨大差异所震撼。
然后我们看到,有一朵云彩遮盖他们,且有声音从云彩里出来:“这是我的爱子,你们要听他!” (第7节)。云彩象征着神的同在,与出埃及记中的云柱遥相呼应(出埃及记13:21出埃及记13:21 commentary)。在旧约中,神常常借着云彩显现自己,既象征着祂的亲近,也象征着祂隐藏的荣耀。在这里,神直接肯定耶稣是祂的爱子。
“听祂的话! ”这明确的嘱咐,指示门徒要将耶稣的话语置于一切之上。摩西和以利亚虽然是神尊荣的仆人,如今却顺服于赐给基督的权柄。天上声音的回响,令人想起耶稣的洗礼(马可福音1:11马可福音1:11 commentary),再次见证天父的认可完全落在祂儿子身上。
这句话温和地纠正了彼得想要将摩西,以利亚和耶稣相提并论的冲动。只有耶稣是上帝的爱子,每个门徒都应该听从和跟随他。他是永活的道,比所有先知都伟大,值得我们全心全意地敬拜。
事件结束时,他们突然环顾四周,见除了耶稣一人之外,再没有其他人与他们同在(第8节)。突然恢复正常的情况凸显了耶稣显圣容的讯息:虽然摩西和以利亚在救赎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他们的离开,使门徒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耶稣身上。
这最后一节经文阐明了在所有先知启示都完成后,耶稣如何依然存在。律法和先知为祂作见证,但当祂以独特的光辉站在跟随者面前时,这些见证就消失了。耶稣的登山变像指向未来复活升天的荣耀,为所有信靠基督的人带来盼望。
此刻,三位门徒恢复了平静,发现他们确实只与那位最重要的人站在一起。上帝呼召今日的信徒,要明白,无论有怎样的纷扰或历史人物,唯有耶稣必须被高举为君王和救主。
马可福音 9:2-8 的含义
当我们读到“六天后,耶稣带着彼得,雅各,约翰,暗暗地上了高山,就在他们面前变了形像”(第2节)时,我们见证了耶稣传道生涯中的一个关键时刻。在他上次传道大约六天后,他特意挑选了三个门徒——彼得,雅各和约翰——陪他到一个僻静的高处。历史上,这件事发生在公元29年左右,当时耶稣正在公开传道。虽然圣经没有提到具体的山名,但许多人认为它可能是下加利利地区的他泊山或北部的黑门山,这两座山都以高海拔而闻名,适合作为私人隐居之所。
耶稣与众人分开的举动,彰显了他渴望更深入地认识祂的神性。彼得,雅各和约翰——他们也曾在客西马尼园陪伴耶稣——属于一个亲密的圈子,常常与耶稣有更亲密的相处时光。他们在山上享有的优越位置,预示着耶稣复活升天后,他们在早期教会中将扮演的领导角色(使徒行传2:14使徒行传2:14 commentary, 12:212:2 commentary)。
祂在他们面前变容的记载,象征着祂外貌的突然改变。曾经在卑微环境中行走的耶稣,如今展现出祂神圣荣耀的一点。这光景再次确认了祂作为神子的身份,这与福音书中关于祂神性和人性的其他启示相一致(约翰福音1:14约翰福音1:14 commentary)。
祂的衣服放光,极其洁白,世上没有洗衣的人能使它漂白(第3节),这景象非同寻常。这异常明亮耀眼的衣裳,彰显出一种超凡脱俗的荣耀,超越任何人类的努力。这光芒令人联想到天上的异象,例如但以理书7:9但以理书7:9 commentary中的景象,那里的神像身着耀眼的服饰,彰显着纯洁和圣洁。
从实际角度来看,门徒们看到了他们只能用世俗的比喻来形容的东西:即使是最勤奋的洗衣工也比不上他的光辉。耶稣的出现超越了所有正常的预期,表明祂远不止是一位世俗的教师或先知——祂是道成肉身的神子,祂的荣耀超越了人类的界限。
这样的事件向这些蒙拣选的门徒彰显了他们所追随之人的权能和威严。它帮助他们预备接受真理:神的国主要属于耶稣,他最终将战胜死亡,在荣耀中复活。
接下来,我们读到以利亚和摩西一同向他们显现;他们与耶稣交谈(第4节),介绍了以色列历史上两位奠基性人物。摩西的一生大约在公元前1526年至1406年,他是上帝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并在西奈山赐下律法的工具。以利亚是一位在公元前9世纪事奉的先知,在当时严重背道的时代,他呼吁人民重新信守圣约。
他们见证这重大的启示,将耶稣与律法(摩西)和先知(以利亚)联系起来。以色列信仰的这两大支柱都指向基督,祂是律法和先知的应验。他们与耶稣的对话强调,祂即将到来的受难和荣耀符合历代以来一直在展开的至高计划(路加福音9:31路加福音9:31 commentary)。本质上,耶稣并非要废除律法和先知,而是要完成他们的旨意(马太福音5:17马太福音5:17 commentary)。
门徒们熟知摩西和以利亚的重要性,他们必定会将这一刻视为无比神圣的时刻。这也预示着上帝在历史上先知和教师们身上的工作如今都汇聚在耶稣身上——上帝救赎计划的终极体现。
彼得对耶稣说:“拉比,我们在这里真好!我们可以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 (第5节),彼得对此表示敬畏。虽然圣经原文没有引号,但这句话仍然体现了彼得的热情。称呼耶稣为“拉比”表明了对他教导角色的尊重,尽管基督的完全主权超越了这个称号。彼得建议搭建三座棚,或临时的住处,这可能指的是住棚节(利未记23:34利未记23:34 commentary),一个庆祝上帝供应的日子。
然而,彼得的想法——为摩西,以利亚和耶稣提供平等的居所——却无意中将他们置于同等地位。这种出于好意却误入歧途的做法源于当时形势的严峻性。彼得想要延长这一刻,却没有完全理解其含义。耶稣显圣容并非为了维持现状,而是为了揭示耶稣超越一切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他的回应与我们许多人的感受相呼应,我们见证了神的荣耀,并希望以切实的方式纪念它。但神的计划是改变,而非简单的纪念。彼得的渴望既反映了他真诚的心,也反映了他对耶稣使命缺乏全面的洞察。
经文写道:“耶稣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因为他们都惊恐了” (第6节),捕捉到了门徒们的恐惧。上帝威严的同在既能让人敬畏,又能让人战兢,这是人们在与神相遇时一贯的模式(以赛亚书6:5以赛亚书6:5 commentary)。这些耶稣的追随者虽然坚定地信靠祂,却仍在理解祂的真正身份。
他们惊恐万分,言语失语。彼得无论如何都想开口,或许是为了表示敬意或崇敬,但当时的形势严峻,人的言语难以表达。在圣经中,我们常常看到,当人们面对神圣的临在时,他们会沉默不语或结结巴巴,以此来强调上帝同在的神圣。
这节经文如同一扇透视镜,让我们得以窥见人心,直面超自然的事物。尽管门徒们每日与耶稣同行,却仍被人性的软弱与神藉着基督彰显的荣耀之间的巨大差异所震撼。
然后我们看到,有一朵云彩遮盖他们,且有声音从云彩里出来:“这是我的爱子,你们要听他!” (第7节)。云彩象征着神的同在,与出埃及记中的云柱遥相呼应(出埃及记13:21出埃及记13:21 commentary)。在旧约中,神常常借着云彩显现自己,既象征着祂的亲近,也象征着祂隐藏的荣耀。在这里,神直接肯定耶稣是祂的爱子。
“听祂的话! ”这明确的嘱咐,指示门徒要将耶稣的话语置于一切之上。摩西和以利亚虽然是神尊荣的仆人,如今却顺服于赐给基督的权柄。天上声音的回响,令人想起耶稣的洗礼(马可福音1:11马可福音1:11 commentary),再次见证天父的认可完全落在祂儿子身上。
这句话温和地纠正了彼得想要将摩西,以利亚和耶稣相提并论的冲动。只有耶稣是上帝的爱子,每个门徒都应该听从和跟随他。他是永活的道,比所有先知都伟大,值得我们全心全意地敬拜。
事件结束时,他们突然环顾四周,见除了耶稣一人之外,再没有其他人与他们同在(第8节)。突然恢复正常的情况凸显了耶稣显圣容的讯息:虽然摩西和以利亚在救赎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他们的离开,使门徒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耶稣身上。
这最后一节经文阐明了在所有先知启示都完成后,耶稣如何依然存在。律法和先知为祂作见证,但当祂以独特的光辉站在跟随者面前时,这些见证就消失了。耶稣的登山变像指向未来复活升天的荣耀,为所有信靠基督的人带来盼望。
此刻,三位门徒恢复了平静,发现他们确实只与那位最重要的人站在一起。上帝呼召今日的信徒,要明白,无论有怎样的纷扰或历史人物,唯有耶稣必须被高举为君王和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