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门徒从登山宝训中下来时,耶稣吩咐他们要保持沉默。下山时,祂又吩咐他们,人子从死里复活之前,不要将所见的事告诉任何人(第9节)。这座山传统上与下加利利的塔博尔山或极北的黑门山联系在一起,这两座山都耸立在该地区。耶稣吩咐他们不要谈论此事,以此强调登山宝训的独特性,并预示祂的复活,确保祂完成尘世使命后,人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祂的真实身份。
“直等到人子从死里复活”这句话,让门徒们瞥见了等待他们的计划。耶稣经常使用“人子”这个称号,这与圣经中的预言主题(但以理书7:13-14但以理书7:13-14 commentary)息息相关,并传达了祂的人性和神性。耶稣告诉他们要等到祂复活之后,是为了预备他们的心,让他们能够从祂即将承受的苦难中,理解祂神性的荣耀。
门徒们苦苦思索耶稣话语的重量和奥秘,他们抓住这句话,彼此讨论从死里复活的含义(第10节),表现出好奇。尽管旧约中提到了复活(以赛亚书26:19以赛亚书26:19 commentary, commentary但以理书12:2但以理书12:2 commentary),但他们仍然难以理解他们的弥赛亚会死而复活。这种困惑凸显了犹太人对弥赛亚的根深蒂固的期望:他们期待一位胜利的拯救者,而不是一位受苦的仆人。
他们之间的讨论展现了他们的人性和真诚的求知欲望。他们见证了耶稣的大能,并在山上瞥见了祂神圣的荣耀,然而十字架的道路仍然令人困惑。通过私下的讨论,门徒们反映出他们对耶稣的忠诚但不完整的理解,这是一个灵性成长的阶段,随着上帝逐渐揭示祂的计划,他们会获得更深入的洞见。
他们随后质疑上帝计划的时间安排,并问祂:“文士为什么说以利亚必须先来?” (第11节)。文士引用了玛拉基书4:5-6玛拉基书4:5-6 commentary等预言,教导以利亚将预示弥赛亚的到来。以利亚是一位伟大的先知,活跃于公元前9世纪(约公元前850-800年)的以色列北方王国,他勇敢地对抗偶像崇拜,并呼吁人们忠于信仰。门徒们想知道,这与耶稣的使命有何关联,尤其是在祂谈到复活和隐秘的当下。
他们引用以利亚的话,表明他们了解犹太传统,但仍不确定这些预言如何与耶稣的身份相符。耶稣一直在挑战领袖们不完整的解释,常常让祂的追随者对先知如何预示神国降临的预言有新的认识。他们的问题表明,他们渴望看到所有细节都到位,确保圣经预言能够按照他们从小就被教导的方式应验。
耶稣阐明了预言模式,他说: “以利亚必先来,并要复兴万事。” 然而,圣经怎么会说人子要受许多苦,被人轻视呢? (12节)他肯定以利亚的回归确实是预言。尽管许多人期待以利亚真的再次出现,但耶稣引导他们明白,上帝的计划也涉及弥赛亚的苦难。这反映了圣经中更广泛的主题,即描述弥赛亚既是一位君王般的胜利者(诗篇2:6-8诗篇2:6-8 commentary),又是一位受苦的仆人(以赛亚书53:3-7以赛亚书53:3-7 commentary)。
重点在于,上帝确实会恢复,但恢复与牺牲息息相关。耶稣将祂自己的苦难之路与以利亚的使命联系起来。文士们或许专注于预言中胜利的方面,而忽略了贯穿圣经的苦难线索。耶稣提出这一重要观点,强调祂被许多人拒绝并不会否定祂弥赛亚的角色,反而会成就祂降世为人的更深层的救赎目的。
最后,祂解释说: “只是我告诉你们,以利亚的确来了,他们任意待他,正如经上指着他所写的。”(第13节)耶稣在这句话中指的是施洗约翰,他大约在公元26-30年间传道,带着以利亚的心志和能力,呼召人们悔改,为主预备道路(路加福音1:17路加福音1:17 commentary)。约翰的命运——被希律囚禁并最终处死——应验了耶稣所说的:他们任意待他。通过约翰的生死,预言得以完成,弥赛亚的启示之路也得以铺平。
耶稣强调以利亚已经降临,彰显弥赛亚时代正在他们面前展开。因此,门徒可以相信上帝计划的方方面面都会实现,包括那令人震惊的事实:拒绝约翰的世界也会拒绝基督。耶稣通过这一教导,鼓励祂的追随者们,在即将以祂自己的死亡和复活为高潮的事件中,看到上帝完美的时机。
马可福音 9:9-13 含义
当门徒从登山宝训中下来时,耶稣吩咐他们要保持沉默。下山时,祂又吩咐他们,人子从死里复活之前,不要将所见的事告诉任何人(第9节)。这座山传统上与下加利利的塔博尔山或极北的黑门山联系在一起,这两座山都耸立在该地区。耶稣吩咐他们不要谈论此事,以此强调登山宝训的独特性,并预示祂的复活,确保祂完成尘世使命后,人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祂的真实身份。
“直等到人子从死里复活”这句话,让门徒们瞥见了等待他们的计划。耶稣经常使用“人子”这个称号,这与圣经中的预言主题(但以理书7:13-14但以理书7:13-14 commentary)息息相关,并传达了祂的人性和神性。耶稣告诉他们要等到祂复活之后,是为了预备他们的心,让他们能够从祂即将承受的苦难中,理解祂神性的荣耀。
门徒们苦苦思索耶稣话语的重量和奥秘,他们抓住这句话,彼此讨论从死里复活的含义(第10节),表现出好奇。尽管旧约中提到了复活(以赛亚书26:19以赛亚书26:19 commentary, commentary但以理书12:2但以理书12:2 commentary),但他们仍然难以理解他们的弥赛亚会死而复活。这种困惑凸显了犹太人对弥赛亚的根深蒂固的期望:他们期待一位胜利的拯救者,而不是一位受苦的仆人。
他们之间的讨论展现了他们的人性和真诚的求知欲望。他们见证了耶稣的大能,并在山上瞥见了祂神圣的荣耀,然而十字架的道路仍然令人困惑。通过私下的讨论,门徒们反映出他们对耶稣的忠诚但不完整的理解,这是一个灵性成长的阶段,随着上帝逐渐揭示祂的计划,他们会获得更深入的洞见。
他们随后质疑上帝计划的时间安排,并问祂:“文士为什么说以利亚必须先来?” (第11节)。文士引用了玛拉基书4:5-6玛拉基书4:5-6 commentary等预言,教导以利亚将预示弥赛亚的到来。以利亚是一位伟大的先知,活跃于公元前9世纪(约公元前850-800年)的以色列北方王国,他勇敢地对抗偶像崇拜,并呼吁人们忠于信仰。门徒们想知道,这与耶稣的使命有何关联,尤其是在祂谈到复活和隐秘的当下。
他们引用以利亚的话,表明他们了解犹太传统,但仍不确定这些预言如何与耶稣的身份相符。耶稣一直在挑战领袖们不完整的解释,常常让祂的追随者对先知如何预示神国降临的预言有新的认识。他们的问题表明,他们渴望看到所有细节都到位,确保圣经预言能够按照他们从小就被教导的方式应验。
耶稣阐明了预言模式,他说: “以利亚必先来,并要复兴万事。” 然而,圣经怎么会说人子要受许多苦,被人轻视呢? (12节)他肯定以利亚的回归确实是预言。尽管许多人期待以利亚真的再次出现,但耶稣引导他们明白,上帝的计划也涉及弥赛亚的苦难。这反映了圣经中更广泛的主题,即描述弥赛亚既是一位君王般的胜利者(诗篇2:6-8诗篇2:6-8 commentary),又是一位受苦的仆人(以赛亚书53:3-7以赛亚书53:3-7 commentary)。
重点在于,上帝确实会恢复,但恢复与牺牲息息相关。耶稣将祂自己的苦难之路与以利亚的使命联系起来。文士们或许专注于预言中胜利的方面,而忽略了贯穿圣经的苦难线索。耶稣提出这一重要观点,强调祂被许多人拒绝并不会否定祂弥赛亚的角色,反而会成就祂降世为人的更深层的救赎目的。
最后,祂解释说: “只是我告诉你们,以利亚的确来了,他们任意待他,正如经上指着他所写的。”(第13节)耶稣在这句话中指的是施洗约翰,他大约在公元26-30年间传道,带着以利亚的心志和能力,呼召人们悔改,为主预备道路(路加福音1:17路加福音1:17 commentary)。约翰的命运——被希律囚禁并最终处死——应验了耶稣所说的:他们任意待他。通过约翰的生死,预言得以完成,弥赛亚的启示之路也得以铺平。
耶稣强调以利亚已经降临,彰显弥赛亚时代正在他们面前展开。因此,门徒可以相信上帝计划的方方面面都会实现,包括那令人震惊的事实:拒绝约翰的世界也会拒绝基督。耶稣通过这一教导,鼓励祂的追随者们,在即将以祂自己的死亡和复活为高潮的事件中,看到上帝完美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