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篇10:12-15诗篇10:12-15 commentary中,诗人热切地呼求主,说道:“耶和华啊,求你兴起!神啊,求你举起你的手!不要忘记困苦的人” (12节)。诗人恳求上帝举起祂的手,表明他渴望上帝迅速果断地为受苦的人采取行动。这节经文中提到的受苦的人包括弱势群体,受迫害的人和被压迫压垮的人。即使我们感到被遗忘,这祈求也表明,我们的呼求已被那位掌管宇宙的主听到。
这恳求中的紧迫感,暗示着我们迫切需要神的介入。诗篇作者对神会眷顾受苦之人的信心,在整本圣经中都回响,例如耶稣宣告祂来是要“报告被掳的得释放”(路加福音4:18路加福音4:18 commentary)。这份深切的关怀,彰显了神对祂所爱的受造物的苦难绝不会漠不关心;相反,当我们呼求祂时,祂随时准备回应。
诗篇作者呼喊“不要忘记困苦的人” (12节),展现出他深切的信靠,他相信上帝不仅看到祂子民的苦难,也拥有带来改变的无限能力。这体现了上帝与祂忠心子民之间亲密的个人关系,鼓励历代信徒恒切祷告,相信主会在适当的时候采取行动。
诗篇作者转而探讨邪恶为何不受惩罚,他沉思道: “恶人为何藐视上帝?他自言自语说:‘你必不追讨。’” (13节)。这节经文表达了那些认为自己可以不承担任何后果的人的傲慢。藐视上帝的行为体现了一种叛逆的态度,一种对神圣正义的嘲讽。
这样的宣告揭示了属灵骄傲的根源:恶人以为上帝要么看不见,要么不会追究他们的责任。这种心态与圣经中圣洁公义的上帝——祂会追究所有人的责任(提摩太后书4:1提摩太后书4:1 commentary)——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事实上,在整个圣经中,骄傲常常被描绘成一种罪,它蒙蔽了人们,使他们看不到自己需要上帝的怜悯。
诗篇作者用这段观察来强调恶人与义人之间深刻的隔阂。傲慢的心不肯接受纠正,反而选择相信自己不会受到神的惩罚。然而,诗篇的其余部分提醒我们,上帝的公义永不沉睡。
诗篇作者热情地肯定了主对不公义的认知,说道: “祢已经看见,因为祢曾看见过邪恶和恼怒,并要将之交在祢的手中。不幸的人将自己交托祢;祢曾帮助过孤儿” (14节)。这番宣告让读者确信,上帝不仅洞悉一切不公义,也将一切罪孽都交托在祂手中,并承诺最终追究他们的责任。
经文特别提到“孤儿”意义非凡。在古代近东地区,孤儿是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之一,没有家庭或社会网络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这节经文提醒我们,上帝对那些缺乏保护之人的心意。正如诗篇68:5诗篇68:5 commentary等经文所说,上帝是孤儿的保护者和看护者。
此外,这应许强调,我们最脆弱的时刻,正是我们全然委身于上帝的最佳机会。圣经不断呼吁我们,在困境中不要逃避上帝,要亲近祂,相信那位看见痛苦的,也必赐下安慰和辩护(彼得前书 5:7彼得前书 5:7 commentary)。
诗篇作者以一段大胆的恳求结束了这一部分: “求你折断恶人和作孽人的膀臂,追究他的恶,直到寻不着为止” (15节)。借用折断压迫者膀臂的比喻,象征着暴君的权势将突然而彻底地终结。当诗篇作者祈求彻底追究恶人时,他寻求的是彻底根除邪恶,使它不再困扰义人。
这种诉求并非源于个人复仇的渴望,而是源于对神圣正义的渴望。诗篇作者将报应托付给那位以完全公义统治的神,这呼应了圣经中反复出现的真理:最终审判属于主(罗马书12:19罗马书12:19 commentary)。祈求上帝果断的行动能够保护受苦的人,并压制那些违抗祂之人的傲慢。
最终,这节经文肯定了上帝的拯救和审判服务于一个更大的目的:彰显主的圣洁和主权。诗人藉着消灭邪恶,祈求上帝向那些在压迫下受苦的人彰显他的荣耀和怜悯,将盼望锚定在主的绝对权能和怜悯之上。
诗篇 10:12-15 的含义
在诗篇10:12-15诗篇10:12-15 commentary中,诗人热切地呼求主,说道:“耶和华啊,求你兴起!神啊,求你举起你的手!不要忘记困苦的人” (12节)。诗人恳求上帝举起祂的手,表明他渴望上帝迅速果断地为受苦的人采取行动。这节经文中提到的受苦的人包括弱势群体,受迫害的人和被压迫压垮的人。即使我们感到被遗忘,这祈求也表明,我们的呼求已被那位掌管宇宙的主听到。
这恳求中的紧迫感,暗示着我们迫切需要神的介入。诗篇作者对神会眷顾受苦之人的信心,在整本圣经中都回响,例如耶稣宣告祂来是要“报告被掳的得释放”(路加福音4:18路加福音4:18 commentary)。这份深切的关怀,彰显了神对祂所爱的受造物的苦难绝不会漠不关心;相反,当我们呼求祂时,祂随时准备回应。
诗篇作者呼喊“不要忘记困苦的人” (12节),展现出他深切的信靠,他相信上帝不仅看到祂子民的苦难,也拥有带来改变的无限能力。这体现了上帝与祂忠心子民之间亲密的个人关系,鼓励历代信徒恒切祷告,相信主会在适当的时候采取行动。
诗篇作者转而探讨邪恶为何不受惩罚,他沉思道: “恶人为何藐视上帝?他自言自语说:‘你必不追讨。’” (13节)。这节经文表达了那些认为自己可以不承担任何后果的人的傲慢。藐视上帝的行为体现了一种叛逆的态度,一种对神圣正义的嘲讽。
这样的宣告揭示了属灵骄傲的根源:恶人以为上帝要么看不见,要么不会追究他们的责任。这种心态与圣经中圣洁公义的上帝——祂会追究所有人的责任(提摩太后书4:1提摩太后书4:1 commentary)——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事实上,在整个圣经中,骄傲常常被描绘成一种罪,它蒙蔽了人们,使他们看不到自己需要上帝的怜悯。
诗篇作者用这段观察来强调恶人与义人之间深刻的隔阂。傲慢的心不肯接受纠正,反而选择相信自己不会受到神的惩罚。然而,诗篇的其余部分提醒我们,上帝的公义永不沉睡。
诗篇作者热情地肯定了主对不公义的认知,说道: “祢已经看见,因为祢曾看见过邪恶和恼怒,并要将之交在祢的手中。不幸的人将自己交托祢;祢曾帮助过孤儿” (14节)。这番宣告让读者确信,上帝不仅洞悉一切不公义,也将一切罪孽都交托在祂手中,并承诺最终追究他们的责任。
经文特别提到“孤儿”意义非凡。在古代近东地区,孤儿是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之一,没有家庭或社会网络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这节经文提醒我们,上帝对那些缺乏保护之人的心意。正如诗篇68:5诗篇68:5 commentary等经文所说,上帝是孤儿的保护者和看护者。
此外,这应许强调,我们最脆弱的时刻,正是我们全然委身于上帝的最佳机会。圣经不断呼吁我们,在困境中不要逃避上帝,要亲近祂,相信那位看见痛苦的,也必赐下安慰和辩护(彼得前书 5:7彼得前书 5:7 commentary)。
诗篇作者以一段大胆的恳求结束了这一部分: “求你折断恶人和作孽人的膀臂,追究他的恶,直到寻不着为止” (15节)。借用折断压迫者膀臂的比喻,象征着暴君的权势将突然而彻底地终结。当诗篇作者祈求彻底追究恶人时,他寻求的是彻底根除邪恶,使它不再困扰义人。
这种诉求并非源于个人复仇的渴望,而是源于对神圣正义的渴望。诗篇作者将报应托付给那位以完全公义统治的神,这呼应了圣经中反复出现的真理:最终审判属于主(罗马书12:19罗马书12:19 commentary)。祈求上帝果断的行动能够保护受苦的人,并压制那些违抗祂之人的傲慢。
最终,这节经文肯定了上帝的拯救和审判服务于一个更大的目的:彰显主的圣洁和主权。诗人藉着消灭邪恶,祈求上帝向那些在压迫下受苦的人彰显他的荣耀和怜悯,将盼望锚定在主的绝对权能和怜悯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