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按书卷浏览

诗篇 14:1-3 的含义

否认上帝会导致道德败坏,揭示了普遍需要神圣的拯救。

我们从诗篇14:1-3开始,看到“交与伶长。大卫的诗” 。这几句诗引出了这首旨在供公众敬拜的圣歌,强调了它的集体意义。大卫生活在公元前1010-970年左右,是以色列的第二任国王,他以对主的全心全意的虔诚而闻名,创作了许多受神启发的诗歌,引导人们依靠神的指引和同在。在他的统治期间,他经历了无数的考验和欢乐,这促使他创作了这些充满诗意的祷告。

在古代以色列的背景下,这些引言构成了接下来的信息,并构成了更宏大的圣乐传统的一部分。以色列的敬拜聚会常常包含一些诗歌,用来提醒他们上帝的品格以及他们与上帝的关系。大卫的领导力和作者身份为这首诗增添了分量,因为他以在耶和华面前的真诚而闻名,也因他作为君王的成败得失而闻名。

虽然这首诗的重点是集体歌唱,但它同样也是个人对上帝的信靠宣告。诗篇以大卫的名字为中心,见证了一颗虽有瑕疵却虔诚的心向主伸出援手,最终引导读者和歌唱者在领受接下来经文的信息之前,先反思自己的内心。

在第一节中,我们读到“愚顽人心里说:没有神。”他们败坏,所作的恶事令人憎恶;并没有行善的(1节)。这句开场白凸显了否认上帝存在的愚蠢,它不仅包含认知上的不信,还包含对神圣道德秩序的故意蔑视。根据大卫的观察,将上帝从一个人的世界观中剔除会导致道德和灵性的堕落。

提及腐败可憎之事,表明这种否认并非仅仅停留在头脑中,而是会在行为中结出果实。一旦不再承认更高的道德权威,个人就会倾向于追求私利,最终自损人害己。 “无人行善”这句话强调了人类堕落的普遍性,指出所有人都达不到神圣的正义。

这一理念在圣经叙事的后续部分再次出现,重申人类背负着罪的重担,无法独自达到道德的圆满。诗篇通过强调这一现实,引导读者认识到寻求上帝更新和指引的必要性,为接下来经文所展现的救赎之路奠定了基础。

过渡到第二节,诗人宣告: “耶和华从天上垂看世人,要看有明白的没有,有寻求他的没有” (2节)。这意象描绘了主时刻警醒,超越尘世的界限,却又积极观察人类的道德和灵性状态。上帝并非遥不可及的人物,他关注人的内心,渴望他们追求真理和公义。

当圣经提到上帝俯视一切时,它强调了祂对万物的公义权威。这种观点肯定了,无论善恶,一切都无法在祂的眼中隐藏。神圣的探寻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出于真诚的渴望,即使只是一丝真正的理解,也是一种对认识和跟随祂的真挚渴望。

大卫的话也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始于寻求神。虽然讥笑者置身事外,但每个人都有机会谦卑地回应神的呼召,承认自己需要祂的指引和恩典。这段经文表明,那些真正渴慕神的人必被祂寻见,并能从祂的恩典眷顾中得益。

诗篇在第三节继续宣告:“他们都偏离正路,一同变为污秽;并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 (3节)。这句严肃的宣告强化了人类道德状况的惨淡景象,呼应了先前的评价:所有人,若任其发展,都会偏离公义。没有人能逃脱罪恶的魔爪。

偏离意味着故意选择偏离上帝的道路。无论是出于无知,叛逆还是疏忽,人们集体地,甚至个人地,都背弃了主的道路。在这样的世界里,当人心变得刚硬,私利占据上风时,腐败就成了普遍现象。

然而,这悲观的评估并非意在让听众失去希望。纵观圣经,唯有人类努力终将失败,才能彰显上帝救赎计划中的仁慈救赎。诗篇本身常常从绝望转为对上帝慈悲介入的信心,提醒读者,承认失败能预备心灵接受祂坚定不移的爱。

Clear high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