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篇9:17-20诗篇9:17-20 commentary中,大卫——他于公元前1010年至公元前970年左右统治以色列——宣告“恶人必归到阴间,就是所有忘记上帝的列国” (17节),他强调上帝对那些选择邪恶而非公义之人的最终责任。在希伯来人的思想中,阴间是死者的领域——一个代表与上帝的祝福和同在隔绝的地方。通过强调那些藐视耶和华的国家的集体命运,诗篇作者提醒他的读者,每个民族都应受到神圣公义的审判,上帝的监督绝不偏袒任何一方。
提到阴间,强调了世俗的权力并不能使任何人免受神圣的审判。即使是整个国家,即使积累了财富和影响力,却忽视了造物主,最终也要为其行为承担后果。圣经作者常常将贪婪和压迫等追求描述为短暂的成功,与上帝永恒的视角相比,最终会黯然失色(路加福音12:16-20路加福音12:16-20 commentary)。这更强调对上帝的敬畏和依赖,而非自我依赖。
上帝对邪恶的判决,使信徒确信,不义必逃不过上帝的眼目。有时,不道德的行为似乎猖獗,却几乎无人反抗。大卫在此大胆宣告,无视上帝最终会导致与祂所赐予的属灵生活和祝福隔绝。
大卫继续他的诗篇,宣告: “因为贫穷人不永远被忘记,困苦人的指望不永远灭亡” (18节)。这番话彰显了主的慈悲和信实,祂看见那些身处困境的人,不会永远离弃他们。古代以色列社会非常重视照顾弱势群体,这体现了上帝的心意。
尽管苦难和困苦似乎永无止境,尤其对弱势群体而言,但这节经文强调,这样的试炼并非永久的。上帝在祂至高无上的时间里,不会抛弃谦卑的人,让他们陷入绝望。这平衡了对恶人的审判。当傲慢的人遭遇正义时,谦卑的人会紧紧抓住活泼的盼望,这盼望会在祂的拯救中得到满足。
这节经文也预示了圣经中强调的拯救和安慰,最终在耶稣的救赎之工中得以实现(罗马书15:12-13罗马书15:12-13 commentary)。诗篇作者的信息旨在鼓励当时的信徒,并持续为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提供慰藉,使他们确信对主的信靠不会落空。
大卫直接恳求上帝说: “耶和华啊,求你兴起,不要容世人得胜;愿列国在你面前受审判” (19节)。这句战斗口号体现了他对上帝作为超越世俗权力的至高审判者地位的信心。诗人呼求主兴起,邀请神介入人类的事务,表明对不公义的正确回应是寻求上帝公义的手,而不是依靠个人的报复。
这里提到列国,表明上帝的关怀远超以色列,遍及万民。大卫的祷告表明,世上的统治者和军队看似势不可挡,但无人能与耶和华的统管相抗衡。即使在现代,这也提醒我们,上帝的权柄超越地缘政治的界限和人类短暂的统治。
这样的恳求带着一种紧迫感。诗篇作者并非耐心等待邪恶自行瓦解;他呼吁宇宙的至高统治者介入,彰显祂的公义。大卫以此为信徒树立了勤勉祷告的榜样,鼓励信徒在热切渴望复兴和秩序的同时,将世上的纷扰带到主面前。
大卫在最后的呼吁中呼喊: “耶和华啊,求你使列国恐惧,使列国知道,他们不过是凡人而已” (20节)。这句呼吁敬畏的话,也提醒我们一个重要的事实:无论人类多么强大,在上帝无限的威严面前,终究是有限的。真正的敬畏会带来谦卑,而谦卑会培养悔改和倚靠耶和华的心态。
祈求万民认识到自身必死的祷告贯穿整本圣经,圣经反复将人类的骄傲与上帝的至高无上进行对比(雅各书4:14-15雅各书4:14-15 commentary)。承认我们有限的本性,我们便敞开心扉,接受上帝的指引和怜悯。拒绝这样做,就有可能陷入骄傲,最终导致堕落。
最终,诗篇9:17-20诗篇9:17-20 commentary以令人警醒的语气结束:上帝的荣耀超越一切人类的力量。凡是个人或政府未能认识到自身凡人身份的地方,他们就将自己置于与全能者的对立之中,而全能者呼唤的是顺服他启示旨意的心灵。
诗篇 9:17-20 的含义
在诗篇9:17-20诗篇9:17-20 commentary中,大卫——他于公元前1010年至公元前970年左右统治以色列——宣告“恶人必归到阴间,就是所有忘记上帝的列国” (17节),他强调上帝对那些选择邪恶而非公义之人的最终责任。在希伯来人的思想中,阴间是死者的领域——一个代表与上帝的祝福和同在隔绝的地方。通过强调那些藐视耶和华的国家的集体命运,诗篇作者提醒他的读者,每个民族都应受到神圣公义的审判,上帝的监督绝不偏袒任何一方。
提到阴间,强调了世俗的权力并不能使任何人免受神圣的审判。即使是整个国家,即使积累了财富和影响力,却忽视了造物主,最终也要为其行为承担后果。圣经作者常常将贪婪和压迫等追求描述为短暂的成功,与上帝永恒的视角相比,最终会黯然失色(路加福音12:16-20路加福音12:16-20 commentary)。这更强调对上帝的敬畏和依赖,而非自我依赖。
上帝对邪恶的判决,使信徒确信,不义必逃不过上帝的眼目。有时,不道德的行为似乎猖獗,却几乎无人反抗。大卫在此大胆宣告,无视上帝最终会导致与祂所赐予的属灵生活和祝福隔绝。
大卫继续他的诗篇,宣告: “因为贫穷人不永远被忘记,困苦人的指望不永远灭亡” (18节)。这番话彰显了主的慈悲和信实,祂看见那些身处困境的人,不会永远离弃他们。古代以色列社会非常重视照顾弱势群体,这体现了上帝的心意。
尽管苦难和困苦似乎永无止境,尤其对弱势群体而言,但这节经文强调,这样的试炼并非永久的。上帝在祂至高无上的时间里,不会抛弃谦卑的人,让他们陷入绝望。这平衡了对恶人的审判。当傲慢的人遭遇正义时,谦卑的人会紧紧抓住活泼的盼望,这盼望会在祂的拯救中得到满足。
这节经文也预示了圣经中强调的拯救和安慰,最终在耶稣的救赎之工中得以实现(罗马书15:12-13罗马书15:12-13 commentary)。诗篇作者的信息旨在鼓励当时的信徒,并持续为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提供慰藉,使他们确信对主的信靠不会落空。
大卫直接恳求上帝说: “耶和华啊,求你兴起,不要容世人得胜;愿列国在你面前受审判” (19节)。这句战斗口号体现了他对上帝作为超越世俗权力的至高审判者地位的信心。诗人呼求主兴起,邀请神介入人类的事务,表明对不公义的正确回应是寻求上帝公义的手,而不是依靠个人的报复。
这里提到列国,表明上帝的关怀远超以色列,遍及万民。大卫的祷告表明,世上的统治者和军队看似势不可挡,但无人能与耶和华的统管相抗衡。即使在现代,这也提醒我们,上帝的权柄超越地缘政治的界限和人类短暂的统治。
这样的恳求带着一种紧迫感。诗篇作者并非耐心等待邪恶自行瓦解;他呼吁宇宙的至高统治者介入,彰显祂的公义。大卫以此为信徒树立了勤勉祷告的榜样,鼓励信徒在热切渴望复兴和秩序的同时,将世上的纷扰带到主面前。
大卫在最后的呼吁中呼喊: “耶和华啊,求你使列国恐惧,使列国知道,他们不过是凡人而已” (20节)。这句呼吁敬畏的话,也提醒我们一个重要的事实:无论人类多么强大,在上帝无限的威严面前,终究是有限的。真正的敬畏会带来谦卑,而谦卑会培养悔改和倚靠耶和华的心态。
祈求万民认识到自身必死的祷告贯穿整本圣经,圣经反复将人类的骄傲与上帝的至高无上进行对比(雅各书4:14-15雅各书4:14-15 commentary)。承认我们有限的本性,我们便敞开心扉,接受上帝的指引和怜悯。拒绝这样做,就有可能陷入骄傲,最终导致堕落。
最终,诗篇9:17-20诗篇9:17-20 commentary以令人警醒的语气结束:上帝的荣耀超越一切人类的力量。凡是个人或政府未能认识到自身凡人身份的地方,他们就将自己置于与全能者的对立之中,而全能者呼唤的是顺服他启示旨意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