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按书卷浏览

马可福音 14:66-72 含义

恐惧和自我保护导致彼得否认他的主,但上帝的恩典最终使他恢复了。

马可福音14:66-72“彼得在下面院子里的时候,大祭司的一个使女来了” (第66节)开头。这场景发生在大祭司的院子里。这个院子很可能毗邻大祭司在耶路撒冷的住所,耶路撒冷是公元一世纪犹太人宗教生活的中心城市。耶路撒冷挤满了虔诚的信徒和宗教领袖,使得大祭司的领地在耶稣受审的事件中成为一个重要地点。

彼得生活在公元一世纪初,是早期教会最杰出的领袖之一。他正处于一个脆弱的时刻。历史上,他是一位被耶稣召唤的渔夫,而当他选择追随弥赛亚时,他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晚,彼得徘徊在大祭司的院子里,恐惧,好奇和对耶稣的忠诚交织在他的灵魂深处。

她见彼得正在烤火,便看着他说:“你素来也是同拿撒勒人耶稣一伙的” (第67节),这表明彼得的出现引起了一个使女的注意。在耶路撒冷寒冷的夜晚,无论是目击者还是陌生人,都会聚集在小火堆旁取暖。使女认出彼得是耶稣的同伴,而耶稣来自加利利的拿撒勒,这地方人人皆知。

这种认知挑战了彼得的决心。她直接将彼得与耶稣联系起来,迫使他做出选择:是承认效忠耶稣,还是选择自保。这一刻为彼得的否认埋下了伏笔,展现了一句简单的话语如何揭示出门徒的内心状态。

彼得却否认,说:“我不知道,也不明白你在说什么。” 彼得出去,到了门廊上,鸡就叫了(68节),这代表彼得第一次否认。他选择与耶稣保持距离,声称对当时的情况毫不知情。彼得的话表达了不确定性,甚至是无知,在可能致命的危险时刻,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说完这些话,彼得便走向门廊,避开了正面冲突。这时,鸡叫声标志着耶稣预言彼得会三次不认主的痛苦应验。这个微妙却意义深远的预兆,强调了耶稣的话语总是正确的,即使在人性脆弱的时刻也是如此(另见约翰福音21章中耶稣后来如何使彼得复原)。

接下来,使女看见他,又对旁边的人说:“这也是他们一伙的!” (第69节)这进一步证实了使女的身份。她坚持认为彼得是耶稣的门徒,表明彼得的口音,举止或之前与耶稣的接触让他很容易被认出来。

在耶稣被捕的紧张气氛下,这样的指控可能迅速引发怀疑和危险。使女反复指认耶稣,表明彼得的出现并非偶然——他与耶稣的关系众所周知,这使得他的否认更加令人心酸。

彼得再次否认。过了一会儿,旁边的人又对彼得说:“你肯定是他们一党的,因为你也是加利利人。” (第70节)这再次挑战了彼得的匿名性。加利利人以其独特的口音和举止而闻名,这使得彼得声称自己无知的说法更难以令人信服。

彼得第二次否认,显露出他在院子里面临的越来越大的压力,旁观者也意识到他肯定与耶稣周围的人有联系。彼得信仰的考验凸显了他对个人安全的担忧与对弥赛亚的忠诚之间的矛盾。

最后,他开始咒骂发誓:“我不认识你们说的这个人!” (71节)。这显示出彼得多么绝望。咒骂发誓是为了进一步加重他的否认。这种语气的强度远不止是简单的回避,而是坚定地坚持他与耶稣没有任何关系。

在公元一世纪的犹太人眼中,奉上帝的名起誓被视为极其严肃的事情。彼得在否认耶稣时如此行径,凸显了恐惧如何能驱使即使是最虔诚的信徒做出他们从未想过的事情。彼得否认耶稣的热情与他先前无论发生什么都会保持忠诚的誓言形成了鲜明对比(参见马可福音14:31)。

紧接着,鸡叫了第二遍。彼得想起耶稣曾对他说:“鸡叫两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 彼得就哭了起来(72节),这番话让彼得幡然悔悟。鸡叫的第二遍深深地触动了彼得的良心,让他想起了耶稣的预言。片刻之间,他所作所为的沉重负担压在他身上。

这节经文表达了深刻的悲伤和悔恨。彼得的眼泪不仅表明了悔恨,也表明了悔改的种子,这种子后来结出了果实,因为彼得在耶稣复活后成为传扬福音的重要人物。尽管彼得软弱,耶稣仍使用他牧养许多人,彰显了上帝救赎人类软弱的大能。

 

Clear high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