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可对耶稣受审的记述中,故事开头是这样的:“清早起来,祭司长,长老,文士和全公会的人,立刻商议,把耶稣捆绑解去交给彼拉多”(第1节)。耶路撒冷的犹太领袖们也参与了这场商议。耶路撒冷是古代犹太中部的一座城市,因其圣殿和在犹太礼拜中的重要性而备受尊崇。他们的商议凸显了他们对处理耶稣的紧迫性和严肃性。通过捆绑耶稣,他们将他视为一个应受罗马审判的罪犯,表明他们打算利用罗马的权威来最终实现他们想要的结果。他们的集体共识表明,所有宗教领袖都齐心协力,共同应对他们认为对犹太宗教结构的威胁。
宗教法庭(通常称为犹太公会)的这一联合行动在黎明时分迅速完成,以便及时觐见罗马总督本丢·彼拉多。彼拉多在公元26年至36年期间,在提比略皇帝的统治下统治犹大。彼拉多的统治者驻扎在罗马权力中心,掌握着该地区居民的生杀大权。祭司和文士需要彼拉多批准处决耶稣。在圣经的语境中,犹太领袖与罗马官员之间的这种联盟,凸显了耶稣在两个相互交织的权力体系中进行公开审判的重大意义。
将耶稣交给彼拉多一事,揭示了宗教权威与耶稣所宣扬的信息之间更深层次的冲突。它也为接下来的戏剧性事件奠定了基础:以色列期待已久的弥赛亚——被其自身的领袖所拒绝——站在一位外邦统治者面前,预示着福音信息将传遍万国。
接下来,马可告诉我们,彼拉多问他:“你是犹太人的王吗?”耶稣回答说:“你说的是。” (第2节)巡抚关于耶稣王权的问题,不仅将此事置于宗教层面,更将其视为一场疑似反抗罗马的叛乱。彼拉多想确认耶稣是否真的拥有政治权力,否则这项指控足以判处他死刑。这一刻展现了耶稣与宗教领袖和罗马当局的焦虑不安形成鲜明对比,显得平静而无害。
耶稣的回答是“你说得对。” ,这证实了祂确实是君王,但并非彼拉多所设想的君王形象。耶稣是一位肩负不同使命的君王——祂的国度并非靠世俗的权势或政治手腕建立。耶稣用寥寥数语重申了自己的身份。祂在彼拉多面前的举止也应验了弥赛亚将忍受压迫而毫不反抗的预言(以赛亚书53:7以赛亚书53:7 commentary),这与新约中耶稣谦卑,甘愿牺牲的羔羊形象相呼应。
与彼拉多的对话,让人联想到耶稣作为万王之王的深层意义,远远超越了世俗君王的局限。彼拉多和宗教领袖们关注的是眼前的政治事务,而耶稣所体现的王权,根植于神圣的权威和牺牲的爱,最终通过祂的死亡和复活得以证明。
随着对话的继续,祭司长们开始严厉地控告耶稣(第3节)。这些领袖们丝毫没有放弃对耶稣的控告,反而愈演愈烈,希望彼拉多将耶稣视为革命威胁。他们严厉的态度表明,他们担心如果控告不力,彼拉多可能会释放耶稣。这表明他们迫切地想要除掉这位挑战他们传统权威,揭露他们虚伪的人。
这一严厉的指控与耶稣在传道生涯中面临的反对模式如出一辙。他关于悔改,宽恕以及神国临近的教导,与宗教精英们所珍视的许多做法相悖,导致他们心生敌意。如今,他们站在罗马官员面前,他们的策略是把耶稣描绘成一个严重的政治危险人物,从而确保对他做出决定性的审判。
祭司长们如此猛烈的谴责,突显了拒绝弥赛亚的属灵悲剧。在圣经的叙述中,以色列的领导层未能看到上帝通过耶稣的救赎计划。虽然他们指责耶稣犯了罪,但耶稣的无辜和他们自身的刚硬却日益显露出来。罗马书告诉我们,上帝为了让外邦人相信耶稣而弄瞎了以色列人的心眼(罗马书11:7罗马书11:7 commentary, 11-1211-12 commentary)。
彼拉多又问耶稣:彼拉多又问他说:“你不回答吗?你看,他们向你告这么多的事!” (第4节)这进一步的质问表明彼拉多越来越困惑或好奇。他想知道,耶稣显然有能力驳斥这些指控,为什么却保持沉默。在彼拉多看来,无辜的人会为自己辩护,而有罪的人可能会为自己辩解。
彼拉多列举了诸多罪名,以此强调耶稣的罪状的严重性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然而,他似乎也对耶稣在面临可怕威胁的情况下,没有试图极力反驳指控感到好奇。彼拉多的政治直觉告诉他,事情非同寻常,因为任何普通的被告面对可能被处死的命运都不会保持沉默。
这段对话也加深了耶稣对履行天父旨意的信心与世人强行自我辩护之间的对比。彼拉多展现了罗马人依靠口头辩护和证据来伸张正义的作风。然而,耶稣却站在真理的平静力量中,相信上帝的主权计划会为他洗脱罪名。
最后,马可记载耶稣没有再回答,彼拉多就感到惊奇(第5节)。耶稣的沉默,虽然让罗马总督感到困惑和震惊,却比任何言语都更有说服力。耶稣拒绝争辩,展现出一种决心,这种决心并非源于不惜一切代价保全性命的需要。相反,祂始终致力于神圣的使命,成为人类罪孽的赎罪祭(罗马书5:6-8罗马书5:6-8 commentary)。
彼拉多的惊讶,凸显了耶稣与其他受审者相比的独特品格。巡抚没有看到任何恶意或恐惧。相反,他看到的是一个对自己身份认真,却拒绝进行常规辩护的人。这种反应暴露了这场审判的道德和属灵张力:耶稣坚守真理,而那些定他有罪的人无法理解他如此刻意的谦卑。
在更广泛的救赎故事中,耶稣的沉默开启了祂尘世事工的最终阶段——祂走向十字架的道路。在这最后的审判阶段,世俗的权力结构与耶稣以天国为中心的谦卑之间的深刻对比,塑造了祂最终被钉十字架和复活的受难叙事。
马可福音 15:1-5 含义
在马可对耶稣受审的记述中,故事开头是这样的:“清早起来,祭司长,长老,文士和全公会的人,立刻商议,把耶稣捆绑解去交给彼拉多”(第1节)。耶路撒冷的犹太领袖们也参与了这场商议。耶路撒冷是古代犹太中部的一座城市,因其圣殿和在犹太礼拜中的重要性而备受尊崇。他们的商议凸显了他们对处理耶稣的紧迫性和严肃性。通过捆绑耶稣,他们将他视为一个应受罗马审判的罪犯,表明他们打算利用罗马的权威来最终实现他们想要的结果。他们的集体共识表明,所有宗教领袖都齐心协力,共同应对他们认为对犹太宗教结构的威胁。
宗教法庭(通常称为犹太公会)的这一联合行动在黎明时分迅速完成,以便及时觐见罗马总督本丢·彼拉多。彼拉多在公元26年至36年期间,在提比略皇帝的统治下统治犹大。彼拉多的统治者驻扎在罗马权力中心,掌握着该地区居民的生杀大权。祭司和文士需要彼拉多批准处决耶稣。在圣经的语境中,犹太领袖与罗马官员之间的这种联盟,凸显了耶稣在两个相互交织的权力体系中进行公开审判的重大意义。
将耶稣交给彼拉多一事,揭示了宗教权威与耶稣所宣扬的信息之间更深层次的冲突。它也为接下来的戏剧性事件奠定了基础:以色列期待已久的弥赛亚——被其自身的领袖所拒绝——站在一位外邦统治者面前,预示着福音信息将传遍万国。
接下来,马可告诉我们,彼拉多问他:“你是犹太人的王吗?”耶稣回答说:“你说的是。” (第2节)巡抚关于耶稣王权的问题,不仅将此事置于宗教层面,更将其视为一场疑似反抗罗马的叛乱。彼拉多想确认耶稣是否真的拥有政治权力,否则这项指控足以判处他死刑。这一刻展现了耶稣与宗教领袖和罗马当局的焦虑不安形成鲜明对比,显得平静而无害。
耶稣的回答是“你说得对。” ,这证实了祂确实是君王,但并非彼拉多所设想的君王形象。耶稣是一位肩负不同使命的君王——祂的国度并非靠世俗的权势或政治手腕建立。耶稣用寥寥数语重申了自己的身份。祂在彼拉多面前的举止也应验了弥赛亚将忍受压迫而毫不反抗的预言(以赛亚书53:7以赛亚书53:7 commentary),这与新约中耶稣谦卑,甘愿牺牲的羔羊形象相呼应。
与彼拉多的对话,让人联想到耶稣作为万王之王的深层意义,远远超越了世俗君王的局限。彼拉多和宗教领袖们关注的是眼前的政治事务,而耶稣所体现的王权,根植于神圣的权威和牺牲的爱,最终通过祂的死亡和复活得以证明。
随着对话的继续,祭司长们开始严厉地控告耶稣(第3节)。这些领袖们丝毫没有放弃对耶稣的控告,反而愈演愈烈,希望彼拉多将耶稣视为革命威胁。他们严厉的态度表明,他们担心如果控告不力,彼拉多可能会释放耶稣。这表明他们迫切地想要除掉这位挑战他们传统权威,揭露他们虚伪的人。
这一严厉的指控与耶稣在传道生涯中面临的反对模式如出一辙。他关于悔改,宽恕以及神国临近的教导,与宗教精英们所珍视的许多做法相悖,导致他们心生敌意。如今,他们站在罗马官员面前,他们的策略是把耶稣描绘成一个严重的政治危险人物,从而确保对他做出决定性的审判。
祭司长们如此猛烈的谴责,突显了拒绝弥赛亚的属灵悲剧。在圣经的叙述中,以色列的领导层未能看到上帝通过耶稣的救赎计划。虽然他们指责耶稣犯了罪,但耶稣的无辜和他们自身的刚硬却日益显露出来。罗马书告诉我们,上帝为了让外邦人相信耶稣而弄瞎了以色列人的心眼(罗马书11:7罗马书11:7 commentary, 11-1211-12 commentary)。
彼拉多又问耶稣:彼拉多又问他说:“你不回答吗?你看,他们向你告这么多的事!” (第4节)这进一步的质问表明彼拉多越来越困惑或好奇。他想知道,耶稣显然有能力驳斥这些指控,为什么却保持沉默。在彼拉多看来,无辜的人会为自己辩护,而有罪的人可能会为自己辩解。
彼拉多列举了诸多罪名,以此强调耶稣的罪状的严重性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然而,他似乎也对耶稣在面临可怕威胁的情况下,没有试图极力反驳指控感到好奇。彼拉多的政治直觉告诉他,事情非同寻常,因为任何普通的被告面对可能被处死的命运都不会保持沉默。
这段对话也加深了耶稣对履行天父旨意的信心与世人强行自我辩护之间的对比。彼拉多展现了罗马人依靠口头辩护和证据来伸张正义的作风。然而,耶稣却站在真理的平静力量中,相信上帝的主权计划会为他洗脱罪名。
最后,马可记载耶稣没有再回答,彼拉多就感到惊奇(第5节)。耶稣的沉默,虽然让罗马总督感到困惑和震惊,却比任何言语都更有说服力。耶稣拒绝争辩,展现出一种决心,这种决心并非源于不惜一切代价保全性命的需要。相反,祂始终致力于神圣的使命,成为人类罪孽的赎罪祭(罗马书5:6-8罗马书5:6-8 commentary)。
彼拉多的惊讶,凸显了耶稣与其他受审者相比的独特品格。巡抚没有看到任何恶意或恐惧。相反,他看到的是一个对自己身份认真,却拒绝进行常规辩护的人。这种反应暴露了这场审判的道德和属灵张力:耶稣坚守真理,而那些定他有罪的人无法理解他如此刻意的谦卑。
在更广泛的救赎故事中,耶稣的沉默开启了祂尘世事工的最终阶段——祂走向十字架的道路。在这最后的审判阶段,世俗的权力结构与耶稣以天国为中心的谦卑之间的深刻对比,塑造了祂最终被钉十字架和复活的受难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