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按书卷浏览

马可福音 15:16-20 含义

这段经文描述了耶稣在罗马卫兵的羞辱下所遭受的羞辱,揭示了他牺牲的爱之深以及世人对他的王权的拒绝。

当我们读到“士兵们把耶稣带进总督府(即罗马总督官邸),并召集了罗马全体士兵” (第16节)时,我们看到耶稣被带到罗马官员使用的地方。耶路撒冷的总督官邸是总督官邸的大厅或庭院,是罗马在该地区权力的中心。大约在公元30-33年,耶稣被捕后被带到这里,准备进行最后的对峙,最终被钉上十字架。大批士兵的聚集凸显了罗马人对待任何被贴上威胁其权力标签的人的严肃态度。

这节经文凸显了耶稣真正的神圣王权与周围嘲笑的对比。祂被抓为囚犯,表明祂甘愿顺服那在祂降生之前就已立下的计划(加拉太书4:4)。尽管祂拥有权柄和能力,祂仍允许罗马士兵将祂带走,以便应验预言(以赛亚书53:7)。他们的聚集表明了世界最终拒绝了圣经中预言的弥赛亚。

总督府的提及提醒我们,耶稣的国不属于这个世界(约翰福音18:36)。尽管罗马官员在耶路撒冷拥有地方权力,但耶稣真正的统治超越了地上的结构。祂谦卑地站立,预备承担人类的罪孽。

他们接着又给耶稣穿上紫色袍,并用荆棘编成冠冕,戴在他身上(17节),模仿王袍和王冠的样式。紫色通常与皇室和财富联系在一起,象征着虚假的登基。士兵们很可能找了一件紫色的衣服披在耶稣身上,以此来嘲讽他自称是犹太人的王。他们的行为,无意中承认了耶稣确实是王的事实,尽管他们本意是想以此来嘲讽。

荆棘冠冕痛苦地戴在祂头上,加剧了他们的嘲笑。虽然士兵们是想羞辱祂,但这也应验了圣经更广泛的主题:耶稣承担了因罪而来的咒诅(创世记3:17-18),成为背负人类破碎的终极祭物。扎进祂头皮的每一根荆棘,都象征着我们罪孽带来的悲伤和苦难。

这一刻彰显了基督王权的深刻对比:祂没有佩戴宝石王冠,而是戴着荆棘。祂没有身着尊贵的王袍,而是穿着嘲弄的长袍。这些细节提醒我们,耶稣走向十字架的道路充满屈辱,然而正是在这种屈辱中,祂彰显了真正的王权,为所有相信的人赢得了救赎。

在第18节,讥笑仍在继续:他们开始欢呼:“犹太人的王万岁!” (18节)。士兵们模仿罗马臣民呼喊“万岁,凯撒!”的传统方式来嘲弄他。他们的言辞凸显了耶稣的真实头衔与对他的嘲讽赞誉之间的矛盾。

历史上,这些士兵曾是罗马占领军的一部分,受过训练,忠于凯撒高于一切。对于任何被带到他们面前的人来说,自称或被称为“王”都是对帝国的一种不服从。即便如此,他们的嘲弄反而证实了耶稣确实被视为对政治秩序的威胁——尽管并非通过军事力量,而是通过上帝之国的信息。

他们肤浅的赞誉与昂贵的敬拜形成鲜明对比。真正的敬畏是来自那些承认耶稣神圣权柄的人,例如那些承认他是基督的门徒(马太福音16:16)。而在这里,赞誉却肤浅且充满残忍,显明人心对上帝在他们中间的同在是多么盲目。

在第19节中,士兵们不断用芦苇打他的头,向他吐唾沫,又跪在他面前下拜(第19节),他们的暴行愈演愈烈。这些行为不仅仅是侮辱,更是旨在贬低和恐吓。芦苇原本可能被用作权杖,却变成了一种折磨人的工具。在许多文化中,吐唾沫是极度不敬的表现,强调了他们此刻对耶稣的卑微。

耶稣甘愿忍受这些虐待,这仍然是理解祂使命的关键。祂没有当场报复或谴责那些折磨祂的人(彼得前书2:23);相反,祂展现了对罪人的耐心和怜悯。这关于弥赛亚受苦的预言与以赛亚书50:6相呼应,那里弥赛亚转身攻击那些打祂的人。事实上,这些行为既揭示了脱离上帝之人性的残酷,也揭示了救主为他们忍受苦难的慈悲。

戏谑的跪拜也凸显了这一幕的讽刺意味。虽然这些动作本意是嘲讽,却预示着有一天,万膝都要在真理和荣耀中向耶稣跪拜(腓立比书2:10)。在这里,即使祂饱受嘲讽的折磨,祂仍默默地预示着祂最终的正义。

最后,20节总结道:他们戏弄完了,就脱下他的紫袍,给他穿上他自己的衣服。然后他们带他出去,要钉十字架(20节)。脱下紫袍标志着士兵们戏剧性表演的结束,但并不意味着耶稣受难的结束。他们最后的举动,是将他熟悉的衣服重新穿在他身上,准备执行死刑。

耶稣饱受嘲讽和压迫,如今正走上钉死在十字架上的道路。从历史上看,从总督府到各各他的道路并不长,但却代表了人类拒绝救主的顶峰。公元30-33年间,耶稣教导人,医治病患,并宣扬神的国度,然而宗教领袖和许多人却背叛了他。他只剩下最后一步——钉死在十字架上,但他为了拯救人类,甘愿承受这一切。

马可福音15:16-20标志着从士兵的残酷行径到公开的十字架仪式的转变。尽管痛苦不堪,耶稣对天父计划的顺服,彰显了祂顺服的牺牲。祂这样做,代替了罪人,为与神和好并得永生开辟了道路(罗马书5:8)。

 

Clear high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