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按书卷浏览

马可福音 15:6-15 含义

在这个故事中,彼拉多向人群屈服,巴拉巴被释放,耶稣被判处钉在十字架上,完美地实现了上帝更伟大的救赎计划。

当我们进入这段经文时,我们读到“每逢节期,耶稣随他们所求的释放一个囚犯给他们” (第6节)。这节期指的是在耶路撒冷举行的逾越节庆祝活动,耶路撒冷是一座拥有丰富犹太历史和崇拜的城市。彼拉多是罗马总督,他从公元26年到36年左右统治犹大,他有一个习俗,就是在犹太人的重大节期释放一名囚犯给民众,以示维护和平。在这种文化交流中,总督行使权力的同时,也试图安抚罗马统治下的当地人,这往往涉及微妙的政治手腕。这节经文奠定了基调:原本是善意的表示,却成了耶稣和另一个囚犯之间关键的抉择。

释放囚犯的传统体现了在政治紧张时期维持公众满意度的尝试。罗马人认识到维持耶路撒冷秩序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节日期间人群聚集的时候。彼拉多此时选择遵循这一做法,体现了他避免冲突的策略,但他的决定将产生远超这一事件的深远影响。

接下来,马可福音记载,那名叫巴拉巴的人与那些在叛乱中犯下谋杀罪的叛乱分子一同被囚禁(第7节)。巴拉巴,他的名字可能意为“父亲的儿子”,是一位与反抗罗马权威有关的著名人物。他的罪行不仅仅是小偷小摸;他还参与了暴力起义,罗马人认为这是对和平的严重威胁。

巴拉巴犯下重罪,这更凸显了两者之间鲜明的对比:一个公认的罪犯,而耶稣却无辜无罪(希伯来书4:15)。这种对比揭示了受宗教领袖影响的民众,很快就会要求释放一个暴力的叛逆者,而不是温和的弥赛亚,这无疑是正义的悲剧性逆转。

我们继续读到“众人上前来,开始请求他像往常一样为他们做一样的事” (第8节)。逾越节期间,耶路撒冷熙熙攘攘,朝圣者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人群中许多人都熟悉释放囚犯的传统。他们催促彼拉多,希望他能履行这项惯例,力图从这项一年一度的赦免中获取任何好处。

民众的诉求表明,舆论可以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尤其是在受到有影响力的声音的煽动时。尽管这项传统可能起源于和解,但此刻却成了祭司长操纵他们想要的结果的杠杆。

马可继续写道:彼拉多回答他们说:“你们要我释放犹太人的王给你们吗?” (第9节)。彼拉多称呼耶稣为“犹太人的王”,既带有一丝嘲讽,也试探着民众的忠诚度。他意识到,有些人越来越把耶稣视为潜在的统治者,只有当耶稣意图发动武装叛乱时,这个词才会对罗马构成威胁。然而,彼拉多知道,从指控的宗教性质来看,耶稣并不构成真正的政治威胁。

这项提议也凸显了彼拉多的困境。一方面,他觉得耶稣是无辜的。另一方面,他又有责任维持治安,平息任何骚乱。彼拉多以“犹太人的王”的头衔来称呼耶稣,很可能是想看看民众是否会意识到不公,并要求释放耶稣。

马可澄清了彼拉多的见解:因为他知道祭司长是因嫉妒才解耶稣来的(第10节)。彼拉多明白,耶稣被捕的动机并非出于对罗马法律的真正担忧,而是出于宗教精英的怨恨。他们的嫉妒很可能源于耶稣对民众的影响力,以及他对他们僵化的权力结构构成的威胁。

在罗马的审判制度中,查明原告的这种不可告人的动机对于公正判决至关重要。然而,彼拉多的这种认识并没有让他秉公执法。相反,他发现自己被卷入了宗教领袖们嫉妒阴谋的罗网。

马可接着说: “祭司长煽动众人,求彼拉多释放巴拉巴给他们” (第11节)。虽然众人最初希望彼拉多释放一个囚犯,但祭司长却把这种愿望明确地指向了巴拉巴。他们的劝说揭示了领导者的威力,尤其是在被自私的野心驱使时,他能够以破坏性的方式左右公众情绪。

圣殿领袖的影响力巨大。人们从各地赶来参加逾越节,对耶稣被捕背后的真相一无所知。当宗教权威催促他们去抓巴拉巴时,人群中许多人顺从了,尽管他们并不一定理解耶稣使命的深层真理(约翰福音1:29)。

接下来,我们读到彼拉多再次回答他们:“那么,你们所称的犹太人的王,我该怎么办呢?” (第12节)。彼拉多向他们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如果释放巴拉巴,耶稣的命运将如何?这是一个严峻的两难境地。彼拉多公开要求民众做出选择,迫使他们自己对耶稣做出判决。

这个问题本应引发反思。然而,正如我们所见,答案却充满敌意。这也表明彼拉多试图将责任推卸给公众,或许是希望公众能宽恕耶稣,从而减轻彼拉多自身的责任。

人群惊恐的反应被记录在《他们喊道:“钉他十字架!”》 (第13节)中。钉十字架是罗马最严厉的刑罚,通常只用于最严重的罪犯。耶稣现在被要求忍受这种刑罚,这说明人们对他的极度敌意。

悲剧的转折是,人们要求对外国人和叛徒施以通常的残酷惩罚——尽管巴拉巴,一个真正的叛徒,却被释放了。这段令人震惊的对话呼应了福音的核心:无辜者代替有罪者受死(彼得前书3:18)。

彼拉多又再次质问他们: “为什么呢?他做了什么恶事呢?”他们却越发喊着说:“把他钉十字架!” (14节)。彼拉多的质问凸显了这项指控的不合法性。尽管他试图迫使他们承认耶稣无罪,但人群的要求却愈演愈烈。

在这里,我们看到理性和正义如何被情绪狂热和操控所淹没。愤怒的民众非但没有停下来评判证据,反而高呼要死。这凸显了权力的悲剧性滥用,既有煽动这场暴乱的宗教领袖,也有无力抵抗的罗马当局。

最后,彼拉多为了让众人满意,释放了巴拉巴,并鞭打了耶稣,将祂交给人钉十字架(第15节)。彼拉多的决定更多是出于政治上的权宜之计,而非正义。他试图满足众人的愿望,以此平息他们的愤怒。

彼拉多的举动将耶稣引向髑髅地,这与圣经预言的救赎目的相符。虽然直接原因看似出于嫉妒和政治算计,但从更宏观的圣经叙事来看,这一刻服务于神圣的救赎计划(以弗所书1:7)。无辜的耶稣取代了巴拉巴,代表着有罪的人类获得释放。

这段经文强调了在无辜的弥赛亚和臭名昭著的罪犯之间做出的选择,宗教领袖操纵的舆论压力,以及世俗的欲望——安抚民众而非维护正义。彼拉多虽然察觉到耶稣的无辜,但为了维护耶路撒冷脆弱的和平,仍然将祂交付受难。

马可福音 15:6-15 中的这一情节生动地展示了上帝的救赎计划如何取得胜利,即使人类正义的失败和当权者的背叛。

要了解有关耶稣和巴拉巴的更多信息,请点击此处。

 

Clear high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