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书记载,罗马士兵继续押着耶稣前往钉十字架的地方,然后他们*把他带到了各各他地方,翻译过来就是“髑髅地”。 (第 22 节)这个地方被称为各各他,位于耶路撒冷城墙外,属于犹太地区。这个地方被不祥地称为“髑髅地”,可能是因为这里有一块类似髑髅的岩层,但更有可能是因为这里是大规模钉十字架的地方,它强调了即将发生的事情的严肃现实。耶稣从公元 27 年至 30 年左右在加利利和犹太各地传道,随着他抵达各各他,他在世上的传道工作达到了顶峰。
故意从耶路撒冷市中心移到这座特定的山上,既揭示了关于弥赛亚受难预言的应验(参见我们对诗篇22诗篇22 commentary篇的注释) ,也揭示了罗马行刑的残酷现实。耶稣被带到那里时,已经虚弱不堪,饱受折磨,此前他已经遭受了那些拒绝承认他是基督的人的殴打和蔑视。这里提到各各他,将他的受难与一个真实的地理位置联系起来——就在耶路撒冷城外,这座被犹太人视为圣城,也是他许多公开布道的场所。
场景强调耶稣舍命的决心。即使身体虚弱,祂仍迈向死亡之地,尽管祂深知自己牺牲的救赎意义。路加福音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讲述了妇女们一路上的哀悼(路加福音23:27路加福音23:27 commentary),进一步展现了前往各各他路途的悲伤和沉重。尽管如此,耶稣仍然继续前行,展现了祂对神圣计划的谦卑和顺服,祂的追随者们将在之后的几个世纪里铭记于心。
故事继续说,耶稣到达各各他后,他们想拿没药调和的酒给他,但他没有喝。 (23节)传统上,没药调和的酒是一种温和的止痛药,可以减轻钉十字架的痛苦。但此刻,耶稣拒绝了,这通常被理解为祂决心不依靠任何精神或身体的麻醉剂,直面一切苦难。这揭示了祂多么愿意为人类承受各种痛苦。
这里提到没药,也与耶稣诞生时人们送来的乳香和没药礼物相呼应(马太福音2:11马太福音2:11 commentary)。这早期的礼物既象征着敬畏,也预示着苦难,表明耶稣从出生到死亡,都将经历痛苦和牺牲。祂的拒绝,凸显了祂有意识地选择忍受十字架的痛苦,并充分意识到其中的代价,也强调了祂牺牲的严肃性和意义。
这样的选择与圣经教导的核心相呼应:耶稣是神的羔羊(约翰福音1:29约翰福音1:29 commentary),祂甘愿担当世人的罪孽。祂拒绝任何能减轻痛苦的事物,甘愿承受罪的咒诅,彰显祂的赎罪工作并非偶然,也非敷衍。祂愿意完全代替人类,饮尽苦难之杯,直到苦尽甘来。
接下来,我们读到: “他们就将他钉在十字架上,拈阄分他的衣服,看谁该得什么。” (第24节)钉十字架是罗马帝国的一种残酷处决方式,专门用于处决罪犯和政治威胁者。士兵们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是为了执行他们认为合理的判决,却没有理解这一事件的属灵意义。从历史上看,钉十字架意味着长时间的痛苦和公开的羞辱,目的是震慑任何挑战罗马权威的人。
与此同时,士兵们分了耶稣的衣服,这是将耶稣钉上十字架后的惯例。为耶稣的衣服抽签应验了旧约的启示(诗篇22:18诗篇22:18 commentary),提醒读者弥赛亚的苦难早已在圣经中记载。这也反映了士兵们日常的冷漠,他们只是按部就班地执行程序,对无辜者流血的事件漠不关心。
在圣经更宏大的叙事中,耶稣被剥夺了所有贵重物品并被公开展示,突显了祂与人类最卑微者的完全认同。祂身无分文,将自己完全献出,为一个更在乎世俗财富而非永恒真理的世界提供救赎。尽管遭受嘲笑,祂却成就了上帝的计划,展现了神圣的力量是如何从人类眼中看似软弱的事物中显现出来的。
经文揭示了当时的时间:“他们钉他在十字架上的时候,是巳初。” (25节)。根据犹太人计算时间的习惯,巳初大约相当于上午九点左右。这个细节不仅将这一事件与历史时间联系起来,也表明福音书作者是如何细致地记录耶稣最后几个小时的进程。
记下时间,表明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长达数小时,突显祂所经受的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在这几个小时里,旁观者来来往往,有的为祂哀悼,有的则辱骂祂。最终降临的正午黑暗(马可福音15:33马可福音15:33 commentary)更加让人清醒地认识到宇宙力量正在发挥作用。
对早期信徒而言,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特定时刻,证明他的死并非神话传说,而是确凿的历史事件。他甘愿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在罗马的十字架上接受死亡,这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表明救赎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真实的,血肉之躯的牺牲而实现的。
最后,叙述指出,耶稣的罪状上写着:“犹太人的王” (26节)。这块牌子放在十字架上,是彼拉多对耶稣的正式指控。虽然这是为了公开谴责耶稣,但称他为“犹太人的王”却讽刺地指向了他的真实身份,尽管许多人拒绝接受。历史上,大约在公元30-33年,耶稣确实被他的追随者认定为弥赛亚,但罗马当局和一些犹太领袖却认为他是一个威胁。
这个称号与耶稣早期传道生涯中的欢呼声相呼应,当时众人高呼祂为受膏的大卫之子(马可福音11:10马可福音11:10 commentary)。尽管彼拉多张贴这些话语是为了警告那些挑战罗马统治的人,但几个世纪以来,信徒们一直将其视为耶稣神圣王权的真正宣告。尽管那天一些旁观者嘲笑祂,但祂过去是,现在也是,凡接待祂之人的君王。
在整个故事中,这原本意在嘲讽的指控,却揭示了一个历久弥新的深刻真理: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正是那位应许的君王和救赎主。对于今天读到这些文字的人来说,它时刻提醒着我们,救赎的代价是高昂的:君王自己的生命,他出于爱,奉献了一切。
马可福音 15:22-26 含义
福音书记载,罗马士兵继续押着耶稣前往钉十字架的地方,然后他们*把他带到了各各他地方,翻译过来就是“髑髅地”。 (第 22 节)这个地方被称为各各他,位于耶路撒冷城墙外,属于犹太地区。这个地方被不祥地称为“髑髅地”,可能是因为这里有一块类似髑髅的岩层,但更有可能是因为这里是大规模钉十字架的地方,它强调了即将发生的事情的严肃现实。耶稣从公元 27 年至 30 年左右在加利利和犹太各地传道,随着他抵达各各他,他在世上的传道工作达到了顶峰。
故意从耶路撒冷市中心移到这座特定的山上,既揭示了关于弥赛亚受难预言的应验(参见我们对诗篇22诗篇22 commentary篇的注释) ,也揭示了罗马行刑的残酷现实。耶稣被带到那里时,已经虚弱不堪,饱受折磨,此前他已经遭受了那些拒绝承认他是基督的人的殴打和蔑视。这里提到各各他,将他的受难与一个真实的地理位置联系起来——就在耶路撒冷城外,这座被犹太人视为圣城,也是他许多公开布道的场所。
场景强调耶稣舍命的决心。即使身体虚弱,祂仍迈向死亡之地,尽管祂深知自己牺牲的救赎意义。路加福音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讲述了妇女们一路上的哀悼(路加福音23:27路加福音23:27 commentary),进一步展现了前往各各他路途的悲伤和沉重。尽管如此,耶稣仍然继续前行,展现了祂对神圣计划的谦卑和顺服,祂的追随者们将在之后的几个世纪里铭记于心。
故事继续说,耶稣到达各各他后,他们想拿没药调和的酒给他,但他没有喝。 (23节)传统上,没药调和的酒是一种温和的止痛药,可以减轻钉十字架的痛苦。但此刻,耶稣拒绝了,这通常被理解为祂决心不依靠任何精神或身体的麻醉剂,直面一切苦难。这揭示了祂多么愿意为人类承受各种痛苦。
这里提到没药,也与耶稣诞生时人们送来的乳香和没药礼物相呼应(马太福音2:11马太福音2:11 commentary)。这早期的礼物既象征着敬畏,也预示着苦难,表明耶稣从出生到死亡,都将经历痛苦和牺牲。祂的拒绝,凸显了祂有意识地选择忍受十字架的痛苦,并充分意识到其中的代价,也强调了祂牺牲的严肃性和意义。
这样的选择与圣经教导的核心相呼应:耶稣是神的羔羊(约翰福音1:29约翰福音1:29 commentary),祂甘愿担当世人的罪孽。祂拒绝任何能减轻痛苦的事物,甘愿承受罪的咒诅,彰显祂的赎罪工作并非偶然,也非敷衍。祂愿意完全代替人类,饮尽苦难之杯,直到苦尽甘来。
接下来,我们读到: “他们就将他钉在十字架上,拈阄分他的衣服,看谁该得什么。” (第24节)钉十字架是罗马帝国的一种残酷处决方式,专门用于处决罪犯和政治威胁者。士兵们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是为了执行他们认为合理的判决,却没有理解这一事件的属灵意义。从历史上看,钉十字架意味着长时间的痛苦和公开的羞辱,目的是震慑任何挑战罗马权威的人。
与此同时,士兵们分了耶稣的衣服,这是将耶稣钉上十字架后的惯例。为耶稣的衣服抽签应验了旧约的启示(诗篇22:18诗篇22:18 commentary),提醒读者弥赛亚的苦难早已在圣经中记载。这也反映了士兵们日常的冷漠,他们只是按部就班地执行程序,对无辜者流血的事件漠不关心。
在圣经更宏大的叙事中,耶稣被剥夺了所有贵重物品并被公开展示,突显了祂与人类最卑微者的完全认同。祂身无分文,将自己完全献出,为一个更在乎世俗财富而非永恒真理的世界提供救赎。尽管遭受嘲笑,祂却成就了上帝的计划,展现了神圣的力量是如何从人类眼中看似软弱的事物中显现出来的。
经文揭示了当时的时间:“他们钉他在十字架上的时候,是巳初。” (25节)。根据犹太人计算时间的习惯,巳初大约相当于上午九点左右。这个细节不仅将这一事件与历史时间联系起来,也表明福音书作者是如何细致地记录耶稣最后几个小时的进程。
记下时间,表明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长达数小时,突显祂所经受的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在这几个小时里,旁观者来来往往,有的为祂哀悼,有的则辱骂祂。最终降临的正午黑暗(马可福音15:33马可福音15:33 commentary)更加让人清醒地认识到宇宙力量正在发挥作用。
对早期信徒而言,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特定时刻,证明他的死并非神话传说,而是确凿的历史事件。他甘愿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在罗马的十字架上接受死亡,这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表明救赎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真实的,血肉之躯的牺牲而实现的。
最后,叙述指出,耶稣的罪状上写着:“犹太人的王” (26节)。这块牌子放在十字架上,是彼拉多对耶稣的正式指控。虽然这是为了公开谴责耶稣,但称他为“犹太人的王”却讽刺地指向了他的真实身份,尽管许多人拒绝接受。历史上,大约在公元30-33年,耶稣确实被他的追随者认定为弥赛亚,但罗马当局和一些犹太领袖却认为他是一个威胁。
这个称号与耶稣早期传道生涯中的欢呼声相呼应,当时众人高呼祂为受膏的大卫之子(马可福音11:10马可福音11:10 commentary)。尽管彼拉多张贴这些话语是为了警告那些挑战罗马统治的人,但几个世纪以来,信徒们一直将其视为耶稣神圣王权的真正宣告。尽管那天一些旁观者嘲笑祂,但祂过去是,现在也是,凡接待祂之人的君王。
在整个故事中,这原本意在嘲讽的指控,却揭示了一个历久弥新的深刻真理: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正是那位应许的君王和救赎主。对于今天读到这些文字的人来说,它时刻提醒着我们,救赎的代价是高昂的:君王自己的生命,他出于爱,奉献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