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Add a bookmarkAdd and edit notesShare this commentary

马可福音 4:1-9 含义

“撒种的比喻” 耶稣讲了一个比喻,讲的是一位撒种的人把种子撒在四种土地上。前三种土地没有收成,而第四种土地是好土壤,结出了丰收的果实。

马可福音 4:1-9 平行的福音书记载是马太福音 13:1-9路加福音 8:4-8

我们在马可福音的前面部分了解到,耶稣在与法利赛人辩论时“用比喻对他们讲道”(马可福音 3:23)。同样,在马太福音中,耶稣“用比喻对他们讲许多事”(马太福音 13:3)。

寓言是一个简短的故事,传达了一个重要的真理,通常具有道德或精神焦点。寓言既发人深省又令人费解,需要仔细聆听和解释技巧才能揭示其含义。耶稣经常在他的教学中使用寓言,因为它们有两个明显的优势:它们容易记住,并且使那些心硬的人无法理解其核心真理(马可福音 4:10-12)。

耶稣在教导中用了很多比喻。他很可能多次讲过同一个比喻,并略作改动以适合他的目的。

马可效仿马太,将耶稣的寓言样本组织成一组,而不是像耶稣教导的那样,在叙述中分别或反复讲述每个寓言。路加也做了同样的事情,但程度可能较轻。

耶稣又开始在海边教导(第 1 节),很可能是在加利利海的北岸,靠近迦百农。有一大群人聚集到他那里,他便上了海中的船坐下;众人都靠在海边的岸上(第 1 节)

耶稣在船上,而听众在岸上的这种安排可能利用了倾斜的海滩作为天然的露天剧场,使全体听众更容易听到他的声音。

马克指出,他用寓言的方式教导他们许多事情(第 2a 节)。

马可在本章中记录的第一个寓言通常被称为“撒种的比喻”。它也出现在马太福音 13:1-9路加福音 8:5-8 中。在本部分注释中,我们将只关注故事的字面动作和事件,因为耶稣后来提供了它的象征性解释(马可福音 4:14-20)。

马可这样介绍了撒种的比喻:耶稣在教训人的时候,对他们说… (2b 节)。

耶稣通过“听我说!”来吸引听众的注意(第 3a 节)

以下是这个寓言:

撒种的出去撒种。撒种的时候,有的落在路旁,飞鸟来吃尽了;有的落在石头地上,那里土不深,发芽最快,日头出来一晒,又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有的落在荆棘里,荆棘长出来,把它挤住了,就结不出果实;有的落在好土里,长大繁茂,有结实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3下-8节)

播种者是为了获得丰收而播种的人。在这个寓言中,播种者播下的是同一种种子,但它们落在四种不同的土地上,产生了四种不同的结果。

四种不同类型的地面是:

  1. 在路边(第 4 节)
  2. 岩石地面,土壤较少(第 5 节)
  3. 在荆棘中(第7节)
  4. 好土壤(第 8 节)

前三种土壤都不适合种子发芽生长,而第四种土壤则是优良土壤,种子可以顺利发芽生长。

相应的结果是:

  1. 飞鸟来把路边的土地吃光了(第 4 节)
  2. 因为土不深,所以发芽很快。日头出来一晒,又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 (在土薄的石头地上 (第 5 节)
  3. 荆棘长出来,把它挤住了,它就不结出果实(在荆棘丛中) (第 7 节)
  4. 它们长大并繁衍,结出果实,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好土壤里)(第8节)

前三个结果都不太好,而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结果却出奇的

在犹太的农业社会中,耶稣的听众很容易理解寓言中描述的行为和结果。

耶稣用这样的劝诫结束了撒种的比喻:

“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第 9 节)

这句谚语般的劝诫是为了让我们辨别这个寓言的道德教训和更深层的含义。

马可福音 4:14-20 记录了耶稣对他的寓言的解释,与他的门徒分享。

马可福音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