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马可福音 4:10-12 平行的福音书记载是马太福音 13:10-13 和 路加福音 8:9-10。
在讲完撒种的比喻(马可福音 4:3-9)之后,马可注意到,当耶稣独自一人时,他的追随者和十二门徒就开始向他询问这些比喻(第 10 节)。
他的追随者是指耶稣的门徒和那些跟随他和他的教义的人。马可明确指出,十二门徒(耶稣的十二个核心门徒,马可福音 3:16-19)是当时跟随耶稣的追随者之一。他们开始向耶稣询问比喻。
这表明耶稣讲了多个比喻,而不只是一个比喻。他们问的不只是马可刚刚复述的一个比喻。
在马太福音中,他的追随者问耶稣:“你为什么用比喻对他们讲话?”(马太福音13:10)。这意味着他们希望耶稣解释为什么他没有用更直接的方式教导所有人。
马太福音的记载对这一讨论提供了更详细的解释,包括额外的评论和以赛亚书中的一段长篇引文,以向他的犹太听众表明耶稣使用寓言实现了犹太人的预言(马太福音 13:10-16)。要进一步了解耶稣的寓言如何实现弥赛亚的预言,请参阅《圣经说》对马太福音 13:10-17 的评论。
路加福音记载:“门徒就问耶稣,这比喻是什么意思。”(路加福音8:9)这说明耶稣的门徒第一次听到撒种的比喻时,并没有完全理解其含义。他们不理解,所以才向耶稣请教。
马可福音对于追随者究竟向他问了什么问题描述得比较模糊 —— 仅说与寓言有关。
马可不够精确的一个可能原因是,耶稣的门徒既问耶稣为什么用比喻说话(马太福音 13:10),也问这个比喻是什么意思(路加福音 8:9),而为了保持马可的风格,他的记述很简洁。
此外,马可还指出,这些门徒在寻求解释时,都是单独和耶稣在一起的。他们并没有在众人面前询问其含义。
在揭示撒种的比喻的含义(马可福音 4:13-20)之前,耶稣解释说,有些人会理解他的比喻,而有些人则不会。
马可的记述比马太的记载(马太福音 13:10-17)简洁得多。马可写道:
耶稣对他们说:“神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外人就用比喻明白一切。” (第 11 节)
这句话指的是两个不同的人群:你和外面的人。
你们是指跟随耶稣的人,外面的人是指不跟随耶稣的人。
门徒是被赋予知识的群体的一部分,因为耶稣的追随者有幸了解天国的奥秘。相反,那些在外面的人——所有不跟随耶稣的人——被排除在天国的奥秘之外。他们无法理解天国的变革性。
希腊文中翻译为“已赐予”的动词用“被动”语态表达。这表明他的追随者是接受了这些知识,而不是自己主动获得或发现的。
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中,短语has been given被扩展为“give to know”(马太福音 13:11, 路加福音 4:9)。在希腊语中,这三本福音书中的动词短语的时态都是“完成时”。完成时描述了过去完成但持续影响到现在和将来的动作。
因此,“赐予”一词的“被动完成”用法意味着理解神国奥秘的能力在某个时候被赋予了耶稣的追随者,他们现在通过能够理解耶稣的寓言而体验到这种礼物的持久好处。这与那些不跟随耶稣的人没有被赋予这种能力形成了鲜明对比。
“获准知道”(马太福音 13:11, 路加福音 4:9)使用了希腊语“ginosko”,它传达了“经验”或“个人”熟悉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它意味着亲自熟悉上帝王国的奥秘。(稍后将详细介绍王国的奥秘及其含义)。
谁或什么使门徒能够获得这种“ginosko”理解?
最广为接受的解释是,是神赐给门徒理解天国奥秘的能力。很可能是神亲自启迪了他们的理解力,揭示了寓言中隐藏的真理。
这种神圣的启示可能发生在上帝以他的主权选择门徒的时候,甚至在世界建立之前(以弗所书 1:4)。或者,它可能发生在耶稣呼召他们跟随他的那一刻。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意味着那些没有回应耶稣呼召的人没有得到这种启示。
另一种解释认为,门徒们的心胸开阔,愿意接受耶稣的教诲,因此能够理解寓言背后的意义。他们对耶稣及其信息的接受为理解提供了沃土,而那些心胸封闭或态度敌对的人则无法领会这些教诲。
那些在外面的人是那些抵制耶稣的人,或者那些不相信的人,他们心胸封闭,无法完全理解耶稣的教义。他们的抵制妨碍了他们理解耶稣寓言的深度。相反,他的追随者们敞开心扉,有能力理解寓言中王国的奥秘。他们的开放是他们有意识地决定寻求真理的结果,他们相信真理来自上帝。
这种解释认为,理解上帝奥秘的能力取决于选择以开放的心态寻求上帝的真理,这与耶稣在马可福音 4:1-9 中教导的“撒种的比喻”相一致,并将在马可福音 4:14-20 中进一步解释。
这两种解释都有道理。圣经宣告了上帝对万物的统治权,同时也承认了人类选择的重要性及其产生的后果。
这两种解释都是正确的,这种观点可能看起来自相矛盾,因为它将上帝的主权给予与门徒的主动选择混为一谈。从人类的角度来看,调和这两个真理似乎难以理解。同样,我们很难理解上帝如何既是一又是三,耶稣如何既是完全的神又是完全的人,或者上帝作为“我是”,既是存在的本质,又是一切存在的创造者。在给予的概念中使用“被动”语态和“完成”时态反映了这种圣经悖论,上帝的主权与人类的自由和对自己选择的责任并存。
这段经文中值得探讨的第二个术语是“神国的奥秘” 。神的国是耶稣传道的中心主题。
这句话在犹太人中的对应词是“天国”。上帝之国和“天国”这两个词本质上指的是同一个预言现实,但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要了解更多关于这两个术语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请参阅《圣经说》文章:“天国与上帝之国”。
当犹太人想到王国时,他们很可能想到弥赛亚王国。作为大卫家系的弥赛亚,耶稣担任君王。他的教导始终专注于天国,无论是通过布道(马太福音 4:17),教导(马太福音 5-7)还是分享寓言(马太福音 13)。
希腊语中表示神秘的词是“mysterion”,指的是隐藏或秘密的事物,通常具有神圣的性质。对于那些没有跟随耶稣的人来说,天国是神秘的,它的运作方式仍然是秘密和未知的。然而,对于跟随耶稣的门徒来说,天国的运作方式是众所周知的。当门徒听到比喻时,他们就理解了天国。相反,那些没有跟随耶稣的人没有得到同样程度的理解。对他们来说,他的比喻就像天国一样,是未知的奥秘。
重要的是要记住,神的国度有多个维度。作为永恒的现实,它既是现在的,也是未来的。它不属于这个世界,但有一天它会在这个世界上完全实现。耶稣的追随者可以在今生进入它,而那些忠实的人将在它完全建立时统治它。王国的奥秘既是永恒的现在,也是永恒的未来,它的秘密和方式在本质上既是精神的,也是字面的。
耶稣继续回答追随者的问题,对比他们如何被赋予了上帝王国的奥秘,而其余的听众却没有追随他,因此也没有得到这种“ginosko”的理解。
本质上,那些心胸宽广的人会得到更深的理解。随着理解力的增长,他们的领悟能力也会增强,从而使他们充满智慧。另一方面,那些不跟随耶稣的人则相反。
当耶稣用比喻来谈论那些在外面接受他教导的人时,他引用了以赛亚书 6:9-10, “叫他们看是看见了,却不晓得;听是听见了,却不明白;恐怕他们回转,就得赦免” (第 12 节)。
以赛亚和耶稣都认为,那些缺乏理解开放精神的人不仅无法获得启迪,而且可能会失去和扭曲他们最初所拥有的有限洞察力。
尽管他们看到了证明耶稣是弥赛亚的奇迹,但他们却没有认出这些迹象。尽管他们听到了解释上帝王国的寓言,但他们仍然对它的核心真理充耳不闻,也不知道它的奥秘。因为他们的眼睛和耳朵看不到也听不到,他们的思想变得混乱,结果,他们的心没有悔改,而悔改本应该是正确的反应。如果那些局外人被赋予看和听的能力,他们可能会回来并得到宽恕。
核心是心。上帝设计他的王国的方式是,人类的心灵倾向于发现他们热切寻求的东西(耶利米书 29:13;马太福音 6:19-21, 6:32;提多书 1:15)。因此,守护我们的心变得至关重要(箴言 4:23)。这不仅关乎理解;相反,敬畏主的心,渴望取悦他,引领人进入神的国度:
“你要侧耳听智慧;用心去理解。如果你呼求洞察力,并大声呼喊以寻求理解;如果你寻求她如同寻求银子寻找她,如同寻找隐藏的宝藏;你就会明白敬畏耶和华,并发现上帝的知识。因为耶和华赐人智慧;知识和理解都从他口中而来。”(箴言 2:2-6)
下一节中,我们将看到耶稣解释了这个寓言(马可福音 4:13-20),这就是撒种的比喻所要表达的意思。它本质上是一个关于如何理解耶稣和他的教义,从而进入天国及其奇妙奥秘的寓言。
马可福音 4:10-12 含义
与马可福音 4:10-12 平行的福音书记载是马太福音 13:10-13 和 路加福音 8:9-10。
在讲完撒种的比喻(马可福音 4:3-9)之后,马可注意到,当耶稣独自一人时,他的追随者和十二门徒就开始向他询问这些比喻(第 10 节)。
他的追随者是指耶稣的门徒和那些跟随他和他的教义的人。马可明确指出,十二门徒(耶稣的十二个核心门徒,马可福音 3:16-19)是当时跟随耶稣的追随者之一。他们开始向耶稣询问比喻。
这表明耶稣讲了多个比喻,而不只是一个比喻。他们问的不只是马可刚刚复述的一个比喻。
在马太福音中,他的追随者问耶稣:“你为什么用比喻对他们讲话?”(马太福音13:10)。这意味着他们希望耶稣解释为什么他没有用更直接的方式教导所有人。
马太福音的记载对这一讨论提供了更详细的解释,包括额外的评论和以赛亚书中的一段长篇引文,以向他的犹太听众表明耶稣使用寓言实现了犹太人的预言(马太福音 13:10-16)。要进一步了解耶稣的寓言如何实现弥赛亚的预言,请参阅《圣经说》对马太福音 13:10-17 的评论。
路加福音记载:“门徒就问耶稣,这比喻是什么意思。”(路加福音8:9)这说明耶稣的门徒第一次听到撒种的比喻时,并没有完全理解其含义。他们不理解,所以才向耶稣请教。
马可福音对于追随者究竟向他问了什么问题描述得比较模糊 —— 仅说与寓言有关。
马可不够精确的一个可能原因是,耶稣的门徒既问耶稣为什么用比喻说话(马太福音 13:10),也问这个比喻是什么意思(路加福音 8:9),而为了保持马可的风格,他的记述很简洁。
此外,马可还指出,这些门徒在寻求解释时,都是单独和耶稣在一起的。他们并没有在众人面前询问其含义。
在揭示撒种的比喻的含义(马可福音 4:13-20)之前,耶稣解释说,有些人会理解他的比喻,而有些人则不会。
马可的记述比马太的记载(马太福音 13:10-17)简洁得多。马可写道:
耶稣对他们说:“神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外人就用比喻明白一切。” (第 11 节)
这句话指的是两个不同的人群:你和外面的人。
你们是指跟随耶稣的人,外面的人是指不跟随耶稣的人。
门徒是被赋予知识的群体的一部分,因为耶稣的追随者有幸了解天国的奥秘。相反,那些在外面的人——所有不跟随耶稣的人——被排除在天国的奥秘之外。他们无法理解天国的变革性。
希腊文中翻译为“已赐予”的动词用“被动”语态表达。这表明他的追随者是接受了这些知识,而不是自己主动获得或发现的。
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中,短语has been given被扩展为“give to know”(马太福音 13:11, 路加福音 4:9)。在希腊语中,这三本福音书中的动词短语的时态都是“完成时”。完成时描述了过去完成但持续影响到现在和将来的动作。
因此,“赐予”一词的“被动完成”用法意味着理解神国奥秘的能力在某个时候被赋予了耶稣的追随者,他们现在通过能够理解耶稣的寓言而体验到这种礼物的持久好处。这与那些不跟随耶稣的人没有被赋予这种能力形成了鲜明对比。
“获准知道”(马太福音 13:11, 路加福音 4:9)使用了希腊语“ginosko”,它传达了“经验”或“个人”熟悉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它意味着亲自熟悉上帝王国的奥秘。(稍后将详细介绍王国的奥秘及其含义)。
谁或什么使门徒能够获得这种“ginosko”理解?
最广为接受的解释是,是神赐给门徒理解天国奥秘的能力。很可能是神亲自启迪了他们的理解力,揭示了寓言中隐藏的真理。
这种神圣的启示可能发生在上帝以他的主权选择门徒的时候,甚至在世界建立之前(以弗所书 1:4)。或者,它可能发生在耶稣呼召他们跟随他的那一刻。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意味着那些没有回应耶稣呼召的人没有得到这种启示。
另一种解释认为,门徒们的心胸开阔,愿意接受耶稣的教诲,因此能够理解寓言背后的意义。他们对耶稣及其信息的接受为理解提供了沃土,而那些心胸封闭或态度敌对的人则无法领会这些教诲。
那些在外面的人是那些抵制耶稣的人,或者那些不相信的人,他们心胸封闭,无法完全理解耶稣的教义。他们的抵制妨碍了他们理解耶稣寓言的深度。相反,他的追随者们敞开心扉,有能力理解寓言中王国的奥秘。他们的开放是他们有意识地决定寻求真理的结果,他们相信真理来自上帝。
这种解释认为,理解上帝奥秘的能力取决于选择以开放的心态寻求上帝的真理,这与耶稣在马可福音 4:1-9 中教导的“撒种的比喻”相一致,并将在马可福音 4:14-20 中进一步解释。
这两种解释都有道理。圣经宣告了上帝对万物的统治权,同时也承认了人类选择的重要性及其产生的后果。
这两种解释都是正确的,这种观点可能看起来自相矛盾,因为它将上帝的主权给予与门徒的主动选择混为一谈。从人类的角度来看,调和这两个真理似乎难以理解。同样,我们很难理解上帝如何既是一又是三,耶稣如何既是完全的神又是完全的人,或者上帝作为“我是”,既是存在的本质,又是一切存在的创造者。在给予的概念中使用“被动”语态和“完成”时态反映了这种圣经悖论,上帝的主权与人类的自由和对自己选择的责任并存。
这段经文中值得探讨的第二个术语是“神国的奥秘” 。神的国是耶稣传道的中心主题。
这句话在犹太人中的对应词是“天国”。上帝之国和“天国”这两个词本质上指的是同一个预言现实,但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要了解更多关于这两个术语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请参阅《圣经说》文章:“天国与上帝之国”。
当犹太人想到王国时,他们很可能想到弥赛亚王国。作为大卫家系的弥赛亚,耶稣担任君王。他的教导始终专注于天国,无论是通过布道(马太福音 4:17),教导(马太福音 5-7)还是分享寓言(马太福音 13)。
希腊语中表示神秘的词是“mysterion”,指的是隐藏或秘密的事物,通常具有神圣的性质。对于那些没有跟随耶稣的人来说,天国是神秘的,它的运作方式仍然是秘密和未知的。然而,对于跟随耶稣的门徒来说,天国的运作方式是众所周知的。当门徒听到比喻时,他们就理解了天国。相反,那些没有跟随耶稣的人没有得到同样程度的理解。对他们来说,他的比喻就像天国一样,是未知的奥秘。
重要的是要记住,神的国度有多个维度。作为永恒的现实,它既是现在的,也是未来的。它不属于这个世界,但有一天它会在这个世界上完全实现。耶稣的追随者可以在今生进入它,而那些忠实的人将在它完全建立时统治它。王国的奥秘既是永恒的现在,也是永恒的未来,它的秘密和方式在本质上既是精神的,也是字面的。
耶稣继续回答追随者的问题,对比他们如何被赋予了上帝王国的奥秘,而其余的听众却没有追随他,因此也没有得到这种“ginosko”的理解。
本质上,那些心胸宽广的人会得到更深的理解。随着理解力的增长,他们的领悟能力也会增强,从而使他们充满智慧。另一方面,那些不跟随耶稣的人则相反。
当耶稣用比喻来谈论那些在外面接受他教导的人时,他引用了以赛亚书 6:9-10, “叫他们看是看见了,却不晓得;听是听见了,却不明白;恐怕他们回转,就得赦免” (第 12 节)。
以赛亚和耶稣都认为,那些缺乏理解开放精神的人不仅无法获得启迪,而且可能会失去和扭曲他们最初所拥有的有限洞察力。
尽管他们看到了证明耶稣是弥赛亚的奇迹,但他们却没有认出这些迹象。尽管他们听到了解释上帝王国的寓言,但他们仍然对它的核心真理充耳不闻,也不知道它的奥秘。因为他们的眼睛和耳朵看不到也听不到,他们的思想变得混乱,结果,他们的心没有悔改,而悔改本应该是正确的反应。如果那些局外人被赋予看和听的能力,他们可能会回来并得到宽恕。
核心是心。上帝设计他的王国的方式是,人类的心灵倾向于发现他们热切寻求的东西(耶利米书 29:13;马太福音 6:19-21, 6:32;提多书 1:15)。因此,守护我们的心变得至关重要(箴言 4:23)。这不仅关乎理解;相反,敬畏主的心,渴望取悦他,引领人进入神的国度:
“你要侧耳听智慧;
用心去理解。
如果你呼求洞察力,
并大声呼喊以寻求理解;
如果你寻求她如同寻求银子
寻找她,如同寻找隐藏的宝藏;
你就会明白敬畏耶和华,
并发现上帝的知识。
因为耶和华赐人智慧;
知识和理解都从他口中而来。”
(箴言 2:2-6)
下一节中,我们将看到耶稣解释了这个寓言(马可福音 4:13-20),这就是撒种的比喻所要表达的意思。它本质上是一个关于如何理解耶稣和他的教义,从而进入天国及其奇妙奥秘的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