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按书卷浏览

路加福音 8:4-8 含义

耶稣讲了一个比喻,讲的是一位撒种的人,他将种子撒在四种不同的土壤里。前三种土壤不结实,而第四种被称为好土的土壤却结出了丰收的果实。

路加福音 4:4-8 平行的福音书记载是马太福音 13:1-9马可福音 4:1-9

在这段经文中,路加给出了耶稣教导的两个例子中的第一个,在“耶稣周游各城各乡,宣讲神国的道” (路加福音 8:1) 时分享了这些教导。

路加通过提供背景来介绍耶稣的教导:

当一大群人聚集,那些人从各城出来见他的时候,他用比喻讲道(第 4 节)。

请注意,路加所提供的背景并非针对特定的时间或地点。路加所提供的背景涉及一系列条件。他使用的“何时”一词表明了这一点。耶稣教导这些事情的适当时机或场合是:

  1. 当一大群人聚集在一起时,
  2. 各城的人都来见他

大批群众表明有很多人来听祂的信息。随着耶稣的名声传扬,吸引了数百甚至数千的群众(路加福音9:14)。这些大批群众从不同的城市聚集而来。 “不同的城市”这个短语表明他们来自犹太各地和周边地区。从耶稣传道的早期开始,马太就记载人们从叙利亚,加利利,低加波利,耶路撒冷,犹太和约旦河外赶来见祂马太福音4:24-25)。虽然这些人群主要是犹太人,但他们来自不同的城市这一事实表明,这些人有不同的生活经历,观点和来到耶稣面前的动机。

有些来见耶稣的人是出于好奇。有些人想看个热闹。有些人对心存怀疑。有些人希望是弥赛亚。但无论他们各自的动机是什么,路加清楚地表明,这些大批人各自的城市赶来,就是为了来见耶稣。有趣的是,路加记载的这番教导(路加福音 8:4-8)正是针对听众中动机和心态的多样性(路加福音 8:11-15)。

路加记载,这些情况发生时,耶稣用寓言的方式向大批人群讲话

寓言是一种简短的叙述,阐明重要的真理,通常具有道德或属灵的性质。寓言深奥难懂,发人深省。它们需要仔细聆听,并具备一定的技巧来辨别其所传达的真理。耶稣经常在祂的教导中使用寓言,因为它们有两个明显的益处:它们易于记忆,并且使那些心硬的人难以理解其核心真理(马太福音 13:33-35)。

耶稣巡游以色列和周边地区宣扬上帝的王国时,他很可能在许多场合向不同的听众讲过这个寓言(和其他寓言)。

在路加福音中,耶稣正在教导一大群四面八方聚集而来聆听祂讲道的众人。在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中,记载了耶稣在加利利海上的船上讲了这个比喻,而他的听众则留在岸上(马太福音13:1-2;马可福音4:1)。同样,耶稣可能讲过这个比喻很多次。

这个寓言通常被称为:“撒种的寓言”。

这个比喻围绕着一个撒种的人展开(第5节)。撒种的人,本质上就是带着对未来丰收的期望撒下种子的人。在这个比喻中,撒种的人撒下了相同的种子,但它们却落在了四种不同的土壤上。因此,根据种子落到地面的性质,产生了四种不同的结果。

这四种地面分类如下:

1.) 在路边(第5节)

2.)在岩石土壤上(第6节)

3.)在荆棘中(第7节)

4.)进入好土壤(第8节)

前三种土壤条件不利于种子发芽和生长。相反,第四种也是最后一类土壤条件则有利于种子的种植,促进种子发芽和生长。

以下描述种子在各种土壤上的相应结果:

1.) 它被践踏,空中的飞鸟把它吃掉(第 5 节)

2.) 它开始生长,但因缺乏水分而枯萎了(第6节)。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进一步解释说,这些种子无法承受太阳的灼热,“因为它们没有根”(马太福音13:6;马可福音4:6)。

3.)荆棘长起来,把它挤住了(第7节)

4.) 它长大了,结出了百倍的果实(第8节)

前三次的结果都被认为是不利的,与第四次的出色结果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犹大的农业环境中,耶稣的听众很容易理解这些农业过程和成果。耶稣以重复的话语“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第8节)来结束他的比喻,并敦促听众辨别这个比喻的道德本质和意义。

路加记录了耶稣向门徒解释这个寓言的过程,详见路加福音 8:11-15

Clear high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