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按书卷浏览

马可福音 5:21-24 含义

马可福音5:21-24介绍了睚鲁,他的女儿病了。耶稣再次渡海后,一大群人聚集在他周围,耶稣则留在岸边。一位名叫睚鲁的会堂官员走近耶稣,俯伏在他脚前,恳求耶稣来医治他垂死的女儿。耶稣被睚鲁的信心和绝望所感动,便与他一起穿过拥挤的人群。

马可福音 5:21-24 平行的福音书记载是马太福音 9:1, 9:18-19路加福音 8:40-42

马可福音5:21-24介绍了当耶稣回到迦百农时,会堂主管睚鲁来见耶稣,并拼命恳求他拯救他病危的女儿的故事。

耶稣乘船又渡到对岸去的时候,有一大群人聚集在他周围,他就住在海边(第 21 节)

耶稣在希腊低加波利城附近的格拉森人之地(马可福音 5:1)短暂停留后,渡过加利利海返回。在格拉森人之地,曾将鬼赶进一群猪里,然后猪淹死海里,从而治愈了一个被鬼附的人(马可福音 5:13)。当地人惧怕他的权势,劝离开(马可福音 5:17)。之后,耶稣乘船返回犹太人聚居的加利利地区。马太福音的记载明确指出,到达的是“自己的城”(马太福音 9:1),指的是迦百农——传道的基地(马可福音 2:1)——而不是长大的地方拿撒勒。迦百农位于加利利海的北岸。

耶稣回到加利利海的另一边时,一大群人聚集在耶稣周围。马可指出,聚集在耶稣周围很多。这些见过耶稣行的许多神迹,也对他的教导感到惊奇。显然,他们想更多地了解耶稣,聆听他的教导。路加的记载指出,众人“都等候他回来”(路加福音8:40)。

因为人群太多,耶稣没有进城,而是留在海边耶稣可能不愿意进城,以免引起敌人的注意(马可福音3:6-7),因为他们可能也在等他回来。

有一个管会堂的,名叫睚鲁,来了,看见耶稣,就俯伏在他脚前(第 22 节)。

当耶稣到了海边的时候,迦百农会堂的一个官员来到耶稣面前。这位官员名叫睚鲁。

在希伯来语中,睚鲁(יָאִיר) 这个名字的意思是“他启迪”或“他将给予光明”。它的词根“ya'ar”与希伯来语动词“'or”(אוֹר) 相关,后者意为“照耀”或“启迪”,传达了照明或带来光明的意思。

睚鲁是一位会堂的管理官会堂是犹太人聚集敬拜,建立社群和学习上帝律法的地方。法利赛人负责管理这些会堂,当地领袖通常会任命一位管理官来维护会堂并保管圣卷。这个职位通常由社区中一位受人尊敬的官员担任。

法利赛人普遍反对耶稣。他们不相信是基督,并视耶稣对他们的权力构成威胁。一些法利赛人早已密谋要除灭耶稣马可福音3:6)。睚鲁似乎并不属于日益壮大的反耶稣法利赛派。

睚鲁听见耶稣回来,站在海边,去找,看见,就上前俯伏在他脚前

俯伏在耶稣前是一种敬拜的行为。马太在描述睚鲁“在耶稣面前下拜”(马太福音9:18)时,强调了这一点。这一举动表明睚鲁不仅视耶稣为一位伟大的导师,他还承认耶稣是弥赛亚。这种公开敬拜的行为非常大胆,尤其对一个法利赛人来说。

鲁俯伏在耶稣前,不仅是信心的表现,也是绝望的体现。睚鲁俯伏在耶稣前,告诉了祂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

(睚鲁)再三地求他说:“我的小女儿快要死了,求你去按手在她身上,使她痊愈,活下去。” (第 23 节)

因为小女儿的境况如此糟糕,睚鲁的个人尊严已不值一提。睚鲁只能乞讨,别无选择。

作为迦百农会堂的主管,睚鲁很可能听说过,读到过,甚至亲眼目睹过耶稣行神迹——医治麻风病人,瘫痪病人,发烧病人,以及赶鬼。如今,自己的小女儿濒临死亡。根据所学所见,相信耶稣有能力拯救她的生命,让恢复健康。

路加的记载补充了细节,说这是睚鲁独生女路加福音8:42),这可能意味着她是独生女。马可和路加都说这女孩十二岁(马可福音5:42,路加福音8:42)。

福音书记载,睚鲁在发出请求之前,先跪倒在耶稣脚下。他谦卑而绝望的姿态,先于他的恳求,强调了他对耶稣权威的认可以及他内心深处对帮助的渴望。

路加福音和马可福音都记载,睚鲁耶稣求助时,相信女儿还活着。形容女儿的状况是濒临死亡

这似乎与马太福音的记载不同,睚鲁告诉耶稣,“我的女儿刚刚死了,求你去按手在她身上,她就必活了”(马太福音 9:18)。

为什么福音书的记载会有这种差异?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对事件的记述更为详细,捕捉了事件发生的戏剧性时刻,而马太福音则提供了更为简洁的版本。两种记述方法都站得住脚,三本福音书都准确地记述了同一事件。

例如,马太省略了一些细节,例如睚鲁的名字,以及使者的到来——他们告诉他,耶稣还没来得及到达,他的女儿就死了(马可福音 5:39,路加福音 8:49)。相反,马太直接切入要点——耶稣到达会堂主管家时,他的女儿已经死了。通过将这一关键事实提前呈现,马太浓缩了整个事件,并略过了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提到的其他细节,包括使者的到来(马可福音 6:35,路加福音 8:49)。

再次强调,以这种方式概括事件在古代世界是一种常见且可接受的做法。虽然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对事件的记述更为详细,但马太福音的版本更为简洁,侧重于故事的核心要素。

耶稣同意了睚鲁的请求,并同意治愈他的女儿。

于是耶稣和他一起去了,还有许多人跟随他,拥挤他(第 24 节)。

似乎看到耶稣去医治某人的景象引起了一阵骚动。

人群拥挤耶稣,表明他们多么渴望靠近。拥挤的人群很可能拖慢了耶稣前往睚鲁家的速度,而睚鲁知道女儿情况紧急,这可能会让他更加难过。

人群中还有一位迫切需要耶稣的妇女。她对耶稣的坚定信心,最终带来了改变人生的奇迹(马可福音5章25-34节)。

Clear high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