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按书卷浏览

马可福音 5:35-43 含义

马可福音5:35-43记载了患血漏病的妇人痊愈后,有人传来消息,说会堂主管的女儿在耶稣到达之前就死了。传信的人以为耶稣的帮助已经不再需要了。然而,耶稣安慰了悲伤的父亲,然后前往那户人家,遣散了所有人,只留下三个亲密的门徒和女孩的父母。然后,耶稣奇迹般地使女孩复活。旁观的人都惊呆了,但耶稣指示他们不要谈论发生的事情。通过这个奇迹,他有力地彰显了他掌管生死的权柄。

马可福音 5:35-43 平行的福音书记载是马太福音 9:23-26路加福音 8:49-56

马可福音 5:35-43 描述了耶稣使会堂官员睚鲁的女儿复活的戏剧性奇迹。

耶稣正要去救助迦百农会堂主管睚鲁那奄奄一息的女儿(马可福音 5:22-24)。当祂穿过拥挤的人群时,一位患血漏病的妇人悄悄地伸出手,相信摸祂的衣裳就能痊愈(马可福音 5:25-27)。她一摸到耶稣的衣裳,立刻就痊愈了(马可福音 5:29)。

耶稣停下来,问是谁摸了他。当那女人走上前来,坦白一切后,耶稣安慰她,并肯定她的信心使她痊愈了(马可福音 5:30-33)。

马可福音 5:35-43 中,马可再次记述了耶稣前往睚鲁家执行紧急使命的经过。

当耶稣向这位有信仰的女人传达她一生中最好的消息时,睚鲁即将听到他自己一生中最糟糕的消息。

耶稣还在说话的时候,有人从管会堂的家里来,说:“你的女儿死了,何必还劳苦夫子呢?” (第 35 节)

“祂还在说话的时候”,指的是耶稣对那位有信心的妇人说话的那一刻(马可福音5:34)。耶稣正安慰那位妇人,说她的信心使她痊愈了,这时,从睚鲁家里来的使者带来了毁灭性的消息。

代词“他们”指的是从会堂主管睚鲁家里来的信使。显然,来告诉睚鲁这个坏消息的人不止一个人。

他们向睚鲁传达了令人心碎的消息:“你的女儿死了。”睚鲁急忙去找耶稣,希望能在为时已晚之前治愈他的女儿

从使者的角度来看,现在已经太晚了。当睚鲁努力消化他那无比巨大的悲痛时,使者试图引导他采取下一步行动——打发耶稣走。他对睚鲁说: “何必再麻烦夫子呢?”

使者称耶稣为“夫子”,强调作为律法和神圣智慧教师的角色。这个称呼或许是为了尊重地贬低神奇的医治能力。无论如何,使者显然不相信耶稣有能力使管会堂的女儿死而复生——否则,他就不会建议睚鲁打发走了。

睚鲁相信耶稣能治愈他女儿的病,就像治愈过许多人一样,包括那位患十二年血漏的妇人。但现在他的女儿去世了,情况(从他的角度来看)很可能已经改变了。他来求耶稣医治她,而不是让她死而复生。

耶稣听见他们所说的话,就对管会堂的说:“不要怕,只要信” (第 36 节)。

耶稣听到这个令人心碎的消息,以及使者建议不要再打扰他时,鼓励震惊的睚鲁: “不要再害怕了!只要相信,她就会好起来的。”

耶稣女孩的死讯毫不动摇。不为她的死而忧虑,因为祂不受死亡的最终结局所束缚。耶稣是生命的创始者(约翰福音1:4)。来是为了战胜死亡。

耶稣安慰睚鲁,劝他不要害怕,只要。尽管睚鲁得知女儿去世的悲痛消息,耶稣仍应许,只要睚鲁有信心,他的女儿就必痊愈

睚鲁刚刚从患血漏病的妇人得医治中见证了信心的力量,耶稣也鼓励他相信。正如信心治愈了患血漏病的妇人一样,耶稣也向睚鲁保证,他的信心也必使他的女儿痊愈。

耶稣陪着那位悲痛欲绝的父亲回家了路加福音8:51a)。耶稣到达睚鲁家后,马可继续叙述:

除了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之外,他不许别人跟随他(第 37 节)

彼得亲眼目睹了这个奇迹。后来,他把这件事作为证词的一部分转述给了马可。马可依靠彼得清晰的记忆,以惊人的细节和强调的语气记录了这一事件。这种联系凸显了记载的可信度和即时性,使其以权威目击者的经历为依据。

尽管大批人跟随耶稣,很可能自从从低加波利回来后就一直跟随(马可福音5:21),但只允许少数人陪同进入会堂主管的。除了三个门徒,路加还记载了女孩的父母也被耶稣允许进入或留下(路加福音8:51)。(马可在第40节也同意这一点)。

耶稣选择暂时不显露这个神迹,只允许三个最亲密的门徒和他一起进屋:彼得,雅各和约翰。此外,路加福音也表明,耶稣自然而然地允许女孩的父母进入屋子并/或留在那里(路加福音8:51)。

马克描述了他们到达那所房子时的情景:

他们来到会堂管事的家,看见那里乱成一团,人们大声哭泣,哀号(第 38 节)

在古代犹太文化中,人们习惯于雇佣专业的哀悼者,为死者哭泣哀悼。女孩去世已久,哀悼者聚集在一起,表明她已经去世一段时间了。现场一片喧闹混乱,哀悼者和乐师们营造出一种喧闹悲伤的氛围。马克将当时的场景描述为一片喧闹,人们大声哭泣和哀号

马太补充说,当时还有笛手在场,使得哀悼仪式显得更加嘈杂(马太福音9:23)。哀歌和音乐的声音反映了女孩死亡时人们深深的绝望。

这一切哭泣,哀号和吹笛的喧闹,本应营造出一种混乱的哀悼气氛。然而,耶稣命令这一切停止。

耶稣进去,对他们说:“为什么乱嚷哭呢?孩子没有死,是睡着了。” (第 39 节)

耶稣告诉哀悼者不要哭泣解释说,女孩没有,只是睡着了。虽然从传闻和哀悼者的情况来看,女孩确实已经去世,但耶稣的话可能是指即将行的奇迹,也可能是为了吸引更多注意力而淡化事态,以免分散人们对他弥赛亚使命的注意力。

他们开始嘲笑他(第 40 节上)。

耶稣说小女孩不是死了,而是睡着了的时候,哀悼的人群一反常态,纷纷嘲笑耶稣他们嘲笑耶稣,是因为根据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女孩已经死了耶稣说她只是睡着了,这在他们看来是无知或荒谬的,因为他们确信她已经死了。

他们的笑声很可能是嘲讽,嘲讽耶稣的说辞。这也暴露了这些职业哀悼者的不真诚,他们明知女孩必死无疑,却假装悲伤。

然后耶稣屋子里的所有人都离开,只留下带来的三个门徒和女孩的父母。

耶稣把他们都赶出去,带着孩子的父母和同伴,进了孩子所在的房间(第 40b 节)

福音书并没有明确解释为什么耶稣只允许彼得,雅各,约翰女孩的父母在场见证奇迹。福音书只是指出,只有这五个人见证了耶稣即将行的奇迹。这段私密时刻的原因,我们将在后面的评论中探讨。

当其他人都离开房子时,耶稣创造了一个奇迹——让小女孩复活了。

耶稣拉着孩子的手,对她说:“Talitha kum!”(翻译过来就是“小女孩,我吩咐你起来!”)。女孩立刻起来行走,因为她已经十二岁了。她们立刻就非常惊讶。耶稣严严地吩咐她们,不许任何人知道这件事,又吩咐给她吃的(41-43节)

三本平行的福音书都说耶稣牵着她的手路加福音 8:54;马太福音 9:25b)。

马可保留了耶稣当时使用的亚拉姆语——当时人们使用的语言——作为彼得亲眼目睹这一非凡事件的直接且令人难忘的引述。耶稣用亚拉姆语说的是“Talitha kum” 。马可随后为他的罗马读者翻译了“Talitha kum”意思。翻译过来就是: “小姑娘,我吩咐你起来!”

路加只是向听众提供了耶稣所说的话的翻译版本。

路加自己也是一名医生(歌罗西书 4:4),他记载耶稣说的是“孩子,起来!”——耶稣的话让她的尸体复活,

“她的灵魂就回来了,她立刻就起来了……”
路加福音 8:55a

路加福音最明确地指出了女孩复活了,因为只有他的记载明确指出女孩的灵魂是耶稣的命令下回到身上的

作为一名医生,路加可能对这一事实产生了职业兴趣。

当人的灵魂与身体分离时,就会发生肉体的死亡。这个女孩经历了肉体的死亡,因为她的灵魂离开了她的身体——但耶稣了一句“孩子,起来!” ,就使她复活了,她的灵魂就回到了身体里(路加福音 8:55a)。

耶稣说完这话,她的灵立刻就回来了是伟大的医生。她的灵回来了,就立刻起来了路加福音 8:55a)。

马可告诉我们,女孩立刻起来行走,耶稣吩咐给她吃的。她复活后还能吃东西,表明睚鲁的女儿不仅复活了,而且完全康复了。她能吃东西,能行走,这都表明她已经完全康复了。

目击者立刻感到非常惊讶,耶稣严厉地命令他们,不许任何人知道这件事。

这个奇迹真是令人惊叹!它不仅让一个心爱的女儿回到了家中,也彰显了耶稣战胜死亡的神圣权柄。

尽管外面许多人都知道女孩的死讯,而且很快就会看到还活着,耶稣却指示这群目击者不要将所发生的事情告诉任何人。这本可以是一个公开彰显神力的时刻,但却选择将奇迹的细节保密。

尽管耶稣指示目击者不要公开这个奇迹,但马太报道说:“这消息传遍了那地方”——指的是加利利及其周边地区(马太福音9:26)。

耶稣当时或许想隐瞒使死人复活的能力,以免引起人们对使命的误解。如果传言说拥有战胜死亡的能力,许多犹太人可能会立即宣称他是弥赛亚,并期望领导反抗罗马的叛乱,这符合他们的政治期望,而非他的真正使命。

耶稣的使命并非推翻政治制度,而是要成就父的旨意(约翰福音 4:34, 5:30, 6:38;路加福音 22:42)。来是为了战胜罪恶和死亡,而不是罗马。谨慎神迹,避免了人们错误的期望,他们可能会试图使偏离祂的最终目的——受苦,受死,复活,以拯救世界。

这个奇迹预示着耶稣将要带来的更伟大的复活——为所有相信他的人带来永生。

Clear high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