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按书卷浏览

诗篇 11:4-7 的含义

大卫肯定了上帝的主权和正义,强调即使在邪恶盛行的情况下,对那些信任他的人也保留着无限的希望。

诗篇11:4-7中, “耶和华在他的圣殿里;耶和华的宝座在天上;他的眼睛观看,他的眼目察验世人” (第4节),我们读到对上帝至高主权同在的激动人心的肯定。虽然这节经文没有明确提到大卫的名字,但据说是他写的,大卫在公元前1010年至公元前970年左右统治以色列。“圣殿”一词可以指上帝子民聚集的敬拜场所,也可以理解为耶和华在天上的居所,强调没有任何地上的界限可以阻挡他的统治。天堂本身在这里被描绘成上帝的宝座,暗示着他对一切受造物拥有的终极权威(诗篇2:4)。

这些话语表明,主并非远离人类的现实。祂的眼目注视,这意味着祂看透并理解我们的处境,无论它们看起来多么隐秘。由于祂不受任何地点的限制,信徒可以放心,每一个挑战,忧虑和胜利,都为那位坐在最高宝座上的主所知。这一真理与圣经更广泛的信息相呼应,圣经教导我们,主的目光遍及全地,扶持那些忠信的人(历代志下16:9)。

当我们看到祂的眼目察验世人时,这彰显了上帝目光的精炼。祂分辨真诚的人和虚伪的人,公义的人和邪恶的人,谦卑的人和骄傲的人(雅各书4:6)。这样的考验应该让我们更加信靠祂,提醒我们,我们可以正直地生活,因为我们知道上帝注视着我们,并且与那些依靠祂的人同在。

继续读到“耶和华试验义人和恶人,喜爱强暴的人,他心里恨恶” (第5节),我们观察到上帝以独特的方式对待我们的道德选择。有些人质疑上帝是否真的注意到邪恶,但这节经文回答了这个问题:祂不仅观察,而且试验每个人的心,探究我们是凭信心行事,还是与不义同行。这种试验并非任意妄为;它揭示了我们忠诚的真谛。

试炼的比喻表达了上帝有目的的审视,如同炼金之人的火(玛拉基书3:3),耐心地炼净和坚固那些寻求公义的人。对于义人,主的考察提供了一条成长和成熟的道路。然而,对于恶人,同样的神圣审视也揭示了他们抵挡上帝之道的心。

这节经文也描述了喜爱暴力的人,严厉谴责了那些为了私利而伤害他人的人。“祂的灵魂恨恶”这句话强调了上帝对残忍堕落行为的严肃立场。上帝虽然仁慈,但祂不容忍邪恶,而是呼吁我们践行和平与无私的爱(马太福音5:9)。

接下来,祂要向恶人降下网罗;火,硫磺和烈风必作他们杯中的分(第6节),这描绘了一幅令人震撼的审判画面。网罗描绘了毁灭如何降临恶人,就像一张无法逃脱的网从天而降。火和硫磺强烈地让人联想到所多玛和蛾摩拉,上帝的审判因罪恶的泛滥而降临到这两座城市(创世记19:24-25)。这警醒人心,呼吁人悔改,强调邪恶最终必自食其果。

灼热的风可以理解为沙漠中灼热的狂风,它所到之处,一切都枯萎了。这股力量昭示着那些坚持反叛之人将面临多么严重的后果。这些词语反映了一个共同的圣经主题:不加约束的邪恶会导致毁灭,而敬畏上帝则带来生命和祝福(申命记 30:19-20)。它强调了真正的正义来自主,即使它不会立即显现。

这些意象并非仅仅为了恐吓,而是为了彰显上帝律法的良善,以及祂对人类繁荣昌盛的渴望。经文如此生动地描述了恶人的惩罚,强调了选择谦卑地行在上帝面前——怀着盼望和顺服——与选择忽视祂而导致灾难(约翰福音3:36)之间的对比。

最后, “耶和华是公义的,他喜爱公义;正直的人必得见他的面” (第7节)强调了上帝完美的本性,以及他对追求正义之人的特别关怀。虽然前几节经文警告了审判,但这节经文揭示了神圣公义的另一面:亲密团契的应许。得见他的面指的是亲近上帝,领受他的恩惠,并经历他同在的祝福(马太福音5:8)。

这句结束语以神的公义为中心,提醒读者祂体现了道德的完美,并渴望人们坚定不移的忠诚。大卫创作这篇诗篇,无疑是为了鼓励当时和现在的以色列人记住,尽管世上充满不公,但最终的良善和公义都来自那位永不改变的耶和华。在这里,即使是“爱”这个词,也不仅仅是表示偏爱;它宣告了神始终与纯洁,正直和真理保持一致。

诗篇宣告正直人必得见祂的面,为与神建立深厚,个人的关系提供了盼望。这应许期盼信徒在基督里找到不间断的团契,祂为我们开辟了道路,使我们得以完全看见并认识父神(约翰福音14:6-7)。对神面容的渴望贯穿整本圣经,并在新约的异象中达到顶峰:在神面前得永生,脱离一切忧愁和分离(启示录21:3-4)。

Clear high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