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篇18:7-15诗篇18:7-15 commentary中,大卫王(约公元前1010年至公元前970年统治以色列)经历了上帝大能的干预,并用生动的比喻描述了其影响。他开篇写道:“那时,地震动震动;山的根基也震动摇撼,因为他发怒”(第7节)。在这生动的描绘中,震动的大地象征着上帝浩瀚的力量,暗示着万物无一不在祂的权柄之下。大卫认为上帝积极地回应邪恶,祂的忠仆在呼求帮助时渴望拯救他们。 “山的根基”这一短语强调了上帝同在的深沉回响,提醒我们即使是最强大的地上建筑也要顺服在上帝的权柄之下。每当上帝的同在明显地彰显在祂的子民中间时,同样的敬畏之心就会在整个圣经中回荡(出埃及记19:18出埃及记19:18 commentary)。
大卫继续以非凡的笔触描绘上帝的回应,宣称“烟从祂鼻孔往上冒,火从祂口中吞灭,并烧着煤炭” (第8节)。这令人震惊的描述传达了上帝对不公义的圣洁愤怒。从祂口中喷出的火,隐喻着祂将对那些反对祂计划的人施以的烈火审判。从祂鼻孔升起的烟,更突显了上帝公义,充满热情的形象,祂不会在祂的子民受压迫时袖手旁观。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这个主题贯穿整本圣经,并在新约圣经的启示中达到顶峰:耶稣本人将以圣洁和大能战胜邪恶(启示录19:15启示录19:15 commentary)。
随着大卫继续说下去,这场景的张力愈发强烈:“祂又使天下垂,亲自降临,脚下有幽暗” (第9节)。上帝从天而降,强调祂乐意参与人类的事务。祂脚下幽暗,彰显了一种对比:尽管人们常常将黑暗与罪恶或压迫联系在一起,但在这里,黑暗却在全能者的权能之下。祂不受黑暗的束缚,反而超越黑暗。这令人欣慰的景象使信徒确信,尽管上帝崇高圣洁,祂却密切地介入人类的挣扎。
大卫进一步彰显了祂的威严: “祂坐着基路伯飞行,藉着风的翅膀疾驰” (第10节)。在大卫王的时代,人们常常乘着牲畜或战车出行,但在这里,上帝选择了基路伯——一个与神圣荣耀相关的灵体。祂乘风疾驰,彰显祂以势不可挡的速度来拯救世人。这幅景象强调了任何世俗的限制都无法阻挡上帝拯救的大能。与风的翅膀的关联,彰显了上帝统管一切受造物,包括自然力量。
在下一节经文中,我们读到,祂以黑暗为祂的藏身之处,以水的幽暗和天空的厚云为祂四围的遮蔽(第11节)。大卫在这里描绘上帝被乌云笼罩,表明全能者无法被凡人的眼睛所限制或轻易窥探。在圣经中,云彩常常象征着上帝神秘的存在,提醒我们祂会随自己的意愿启示自己(出埃及记13:21出埃及记13:21 commentary)。大卫的话语鼓励我们以谦卑的姿态敬拜上帝,敬畏祂那超越人类理解的隐秘面向,同时仍然信靠祂所启示的关爱和公义的属性。
大卫继续用庄严的言语宣告: “从他面前的光辉中,有冰雹火炭从他厚厚的云层中经过” (第12节)。随着上帝的临近越来越清晰可见,即使乌云和风暴出现,明亮的光芒依然在他面前。冰雹火炭强调上帝的力量既包括净化的力量(火),也包括对邪恶的毁灭性审判(冰雹)。净化和审判的二重性贯穿整本圣经,最终指向基督,他为信的人带来洁净,并为拒绝救恩的人带来公正的审判(约翰福音3:18-19约翰福音3:18-19 commentary)。
这段经文以“耶和华也在天上打雷,至高者发出声音,有冰雹火炭” (第13节)来加强。大卫在这里用上帝雷鸣般的声音来阐明祂至高的权柄。在古代文化中,雷声常被视为神力的体现;在希伯来传统中,它象征着永生上帝威严而可畏的话语。大卫的描绘强化了敬畏之心,提醒信徒,上帝在历史中果断发声,并在任何情况下都拥有最终决定权。
大卫继续说,他射出利箭,使敌人四散;又发出闪电,使他们溃败(14节)。突如其来的闪电象征着上帝对敌对之人的迅速而令人迷惑的行动。散落在敌人中的利箭,象征着精准的神圣干预,可以瓦解任何违背上帝旨意的计划。这种大能的彰显不仅具有强大的力量,也肯定了上帝与邪恶抗争,保护祂忠信子民的意愿。信徒凭着信心,确信大卫时代那股同样的力量,将持续延续到每一代。
大卫在这段经文的结尾写道: “那时,海底出现,耶和华啊,你的斥责一发,你鼻孔的气一出,世界的根基也显露” (15节)。世界根基的显露,彰显了上帝权柄的全面覆盖。正如祂曾分开诸水拯救以色列(出埃及记14:21-22出埃及记14:21-22 commentary),祂在此也仅凭祂的斥责,就显露了深渊。这提醒我们,没有什么能逃过祂的注视,万物都响应祂的命令。对大卫以及历代的信徒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深深的安慰——知道造物主的大能拯救,保护并执行公义。
诗篇 18:7-15 含义
在诗篇18:7-15诗篇18:7-15 commentary中,大卫王(约公元前1010年至公元前970年统治以色列)经历了上帝大能的干预,并用生动的比喻描述了其影响。他开篇写道:“那时,地震动震动;山的根基也震动摇撼,因为他发怒”(第7节)。在这生动的描绘中,震动的大地象征着上帝浩瀚的力量,暗示着万物无一不在祂的权柄之下。大卫认为上帝积极地回应邪恶,祂的忠仆在呼求帮助时渴望拯救他们。 “山的根基”这一短语强调了上帝同在的深沉回响,提醒我们即使是最强大的地上建筑也要顺服在上帝的权柄之下。每当上帝的同在明显地彰显在祂的子民中间时,同样的敬畏之心就会在整个圣经中回荡(出埃及记19:18出埃及记19:18 commentary)。
大卫继续以非凡的笔触描绘上帝的回应,宣称“烟从祂鼻孔往上冒,火从祂口中吞灭,并烧着煤炭” (第8节)。这令人震惊的描述传达了上帝对不公义的圣洁愤怒。从祂口中喷出的火,隐喻着祂将对那些反对祂计划的人施以的烈火审判。从祂鼻孔升起的烟,更突显了上帝公义,充满热情的形象,祂不会在祂的子民受压迫时袖手旁观。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这个主题贯穿整本圣经,并在新约圣经的启示中达到顶峰:耶稣本人将以圣洁和大能战胜邪恶(启示录19:15启示录19:15 commentary)。
随着大卫继续说下去,这场景的张力愈发强烈:“祂又使天下垂,亲自降临,脚下有幽暗” (第9节)。上帝从天而降,强调祂乐意参与人类的事务。祂脚下幽暗,彰显了一种对比:尽管人们常常将黑暗与罪恶或压迫联系在一起,但在这里,黑暗却在全能者的权能之下。祂不受黑暗的束缚,反而超越黑暗。这令人欣慰的景象使信徒确信,尽管上帝崇高圣洁,祂却密切地介入人类的挣扎。
大卫进一步彰显了祂的威严: “祂坐着基路伯飞行,藉着风的翅膀疾驰” (第10节)。在大卫王的时代,人们常常乘着牲畜或战车出行,但在这里,上帝选择了基路伯——一个与神圣荣耀相关的灵体。祂乘风疾驰,彰显祂以势不可挡的速度来拯救世人。这幅景象强调了任何世俗的限制都无法阻挡上帝拯救的大能。与风的翅膀的关联,彰显了上帝统管一切受造物,包括自然力量。
在下一节经文中,我们读到,祂以黑暗为祂的藏身之处,以水的幽暗和天空的厚云为祂四围的遮蔽(第11节)。大卫在这里描绘上帝被乌云笼罩,表明全能者无法被凡人的眼睛所限制或轻易窥探。在圣经中,云彩常常象征着上帝神秘的存在,提醒我们祂会随自己的意愿启示自己(出埃及记13:21出埃及记13:21 commentary)。大卫的话语鼓励我们以谦卑的姿态敬拜上帝,敬畏祂那超越人类理解的隐秘面向,同时仍然信靠祂所启示的关爱和公义的属性。
大卫继续用庄严的言语宣告: “从他面前的光辉中,有冰雹火炭从他厚厚的云层中经过” (第12节)。随着上帝的临近越来越清晰可见,即使乌云和风暴出现,明亮的光芒依然在他面前。冰雹火炭强调上帝的力量既包括净化的力量(火),也包括对邪恶的毁灭性审判(冰雹)。净化和审判的二重性贯穿整本圣经,最终指向基督,他为信的人带来洁净,并为拒绝救恩的人带来公正的审判(约翰福音3:18-19约翰福音3:18-19 commentary)。
这段经文以“耶和华也在天上打雷,至高者发出声音,有冰雹火炭” (第13节)来加强。大卫在这里用上帝雷鸣般的声音来阐明祂至高的权柄。在古代文化中,雷声常被视为神力的体现;在希伯来传统中,它象征着永生上帝威严而可畏的话语。大卫的描绘强化了敬畏之心,提醒信徒,上帝在历史中果断发声,并在任何情况下都拥有最终决定权。
大卫继续说,他射出利箭,使敌人四散;又发出闪电,使他们溃败(14节)。突如其来的闪电象征着上帝对敌对之人的迅速而令人迷惑的行动。散落在敌人中的利箭,象征着精准的神圣干预,可以瓦解任何违背上帝旨意的计划。这种大能的彰显不仅具有强大的力量,也肯定了上帝与邪恶抗争,保护祂忠信子民的意愿。信徒凭着信心,确信大卫时代那股同样的力量,将持续延续到每一代。
大卫在这段经文的结尾写道: “那时,海底出现,耶和华啊,你的斥责一发,你鼻孔的气一出,世界的根基也显露” (15节)。世界根基的显露,彰显了上帝权柄的全面覆盖。正如祂曾分开诸水拯救以色列(出埃及记14:21-22出埃及记14:21-22 commentary),祂在此也仅凭祂的斥责,就显露了深渊。这提醒我们,没有什么能逃过祂的注视,万物都响应祂的命令。对大卫以及历代的信徒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深深的安慰——知道造物主的大能拯救,保护并执行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