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保罗正在驳斥那些自称精通犹太律法的犹太“权威”的论证,他们声称自己是基于圣经论据来攻击保罗的福音信息。因此,保罗以牙还牙,亲自运用圣经论据也就不足为奇了。保罗迄今为止正是这么做的。除了论证伟大的圣经开国人物亚伯拉罕表明信心是我们在上帝面前称义的唯一途径之外,保罗现在转向以色列最伟大的君王大卫。大卫对于拥有信心与遵守律法有何看法?
保罗现在转向大卫王所写的一篇与此主题相关的诗篇。在引言中,保罗告诉我们这首大卫的诗篇是怎么说的: “正如大卫也称那在人的行为以外蒙神算为义的人是有福的” (第6节)。这不是偿还债务,而是一种祝福,因为神称任何人在他面前为义,并不考虑我们的行为。
在这节和接下来的经文中,保罗引用了诗篇32:1-2诗篇32:1-2 commentary: “得赦免其过,遮盖其罪的,这人是有福的。耶和华不记念其罪的,这人是有福的。 ”(7-8节)诗篇32诗篇32 commentary篇的引言写道:“大卫的默想。”这篇诗篇包含大卫承认自己有罪,因此也与罗马书4:5罗马书4:5 commentary相符,即上帝根据信称罪人为义;大卫承认自己不敬虔。他没有将自己与他人比较,而是以一个奇妙的反思开始他的默想:上帝乐意且随时准备赦免,这实在是莫大的祝福。
这节经文中翻译为“赦免”的希腊词根出现在马太福音3:15马太福音3:15 commentary, commentary既翻译为“顺其自然”,也翻译为“同意”。当上帝赦免时,祂不会忘记,因为上帝的知识是无限的。上帝同意“顺其自然”,但不会让我们失去作为祂儿女的家庭归属。
与神赦免我们的罪相伴的描述是,我们的罪被遮盖。希腊词根“ kalypto”首次出现在第7节,被翻译为遮盖,指的是耶稣睡觉时,波浪淹没了船。波浪淹没了船,以至于门徒们叫醒了耶稣,告诉他们自己即将死去。神遮盖我们的罪,直到它们不再阻挡我们与神。当我们相信耶稣时,我们就恢复了神家庭的正式成员身份,神遮盖了我们的罪。罪并没有消失,只是在神救赎恩典的浪潮下失去了力量。
大卫王诗篇的这两节经文中,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上帝的宽恕与遵守任何规则有关。经文中没有提到割礼,遵守礼仪律法,献祭或什一税。只有一句断言:如果上帝宽恕人类,人类就真正蒙福了。
因此,保罗不仅证明了上帝“算”亚伯拉罕为义人,并非因为亚伯拉罕做了任何令上帝有义务的事,而仅仅因为亚伯拉罕相信(第3节),还从圣经中表明,大卫王明白赦免完全出于上帝的恩典。我们所做的,所说的或执行的任何行为,言语或仪式,都不能使上帝承担任何义务。上帝只是应许,只要我们相信,祂就赦免我们(约翰福音3:14-15约翰福音3:14-15 commentary)。这使得被赦免的人蒙福,因为主不会计较那人的罪。
这是保罗对外邦人信息的核心:上帝白白赦免那些相信的人。在罗马世界,每个人生命的权力都集中在凯撒一人手中,他可以随意处死任何人。然而,神人耶稣降临,将所有人从死亡的权势中释放出来。而这力量正是通过对上帝应许的信心而释放出来的。
互相竞争的犹太“权威”来到罗马,质疑这恩典的福音信息,并削弱保罗在世上的影响力。亚居拉和百基拉也在传扬保罗的福音信息,他们在罗马的家中设立了一间教会,并和保罗一起在希腊传扬因信得恩典(罗马书16:3罗马书16:3 commentary;使徒行传18:2使徒行传18:2 commentary, 1818 commentary, 2626 commentary)。他们很可能积极参与与罗马城内互相竞争的犹太“权威”的冲突,这封致罗马人的信将有助于支持他们教导犹太律法之外的义。保罗的反对者声称,我们必须为上帝做某些事,并通过某些行为,例如割礼,在上帝面前获得义。
通常情况下,犹太“权威”的特权和重要性与他们所倡导的立场是一致的。通过坚持外邦人必须接受割礼并遵循犹太习俗,他们也在宣扬自己作为犹太习俗和宗教实践的主要权威的重要性。
与相互竞争的犹太“权威”不同,保罗寻求效仿耶稣的榜样,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来服务外邦人的最大利益(哥林多前书 4:12哥林多前书 4:12 commentary, 9:159:15 commentary)。
罗马书 4:6-8 含义
使徒保罗正在驳斥那些自称精通犹太律法的犹太“权威”的论证,他们声称自己是基于圣经论据来攻击保罗的福音信息。因此,保罗以牙还牙,亲自运用圣经论据也就不足为奇了。保罗迄今为止正是这么做的。除了论证伟大的圣经开国人物亚伯拉罕表明信心是我们在上帝面前称义的唯一途径之外,保罗现在转向以色列最伟大的君王大卫。大卫对于拥有信心与遵守律法有何看法?
保罗现在转向大卫王所写的一篇与此主题相关的诗篇。在引言中,保罗告诉我们这首大卫的诗篇是怎么说的: “正如大卫也称那在人的行为以外蒙神算为义的人是有福的” (第6节)。这不是偿还债务,而是一种祝福,因为神称任何人在他面前为义,并不考虑我们的行为。
在这节和接下来的经文中,保罗引用了诗篇32:1-2诗篇32:1-2 commentary: “得赦免其过,遮盖其罪的,这人是有福的。耶和华不记念其罪的,这人是有福的。 ”(7-8节)诗篇32诗篇32 commentary篇的引言写道:“大卫的默想。”这篇诗篇包含大卫承认自己有罪,因此也与罗马书4:5罗马书4:5 commentary相符,即上帝根据信称罪人为义;大卫承认自己不敬虔。他没有将自己与他人比较,而是以一个奇妙的反思开始他的默想:上帝乐意且随时准备赦免,这实在是莫大的祝福。
这节经文中翻译为“赦免”的希腊词根出现在马太福音3:15马太福音3:15 commentary, commentary既翻译为“顺其自然”,也翻译为“同意”。当上帝赦免时,祂不会忘记,因为上帝的知识是无限的。上帝同意“顺其自然”,但不会让我们失去作为祂儿女的家庭归属。
与神赦免我们的罪相伴的描述是,我们的罪被遮盖。希腊词根“ kalypto”首次出现在第7节,被翻译为遮盖,指的是耶稣睡觉时,波浪淹没了船。波浪淹没了船,以至于门徒们叫醒了耶稣,告诉他们自己即将死去。神遮盖我们的罪,直到它们不再阻挡我们与神。当我们相信耶稣时,我们就恢复了神家庭的正式成员身份,神遮盖了我们的罪。罪并没有消失,只是在神救赎恩典的浪潮下失去了力量。
大卫王诗篇的这两节经文中,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上帝的宽恕与遵守任何规则有关。经文中没有提到割礼,遵守礼仪律法,献祭或什一税。只有一句断言:如果上帝宽恕人类,人类就真正蒙福了。
因此,保罗不仅证明了上帝“算”亚伯拉罕为义人,并非因为亚伯拉罕做了任何令上帝有义务的事,而仅仅因为亚伯拉罕相信(第3节),还从圣经中表明,大卫王明白赦免完全出于上帝的恩典。我们所做的,所说的或执行的任何行为,言语或仪式,都不能使上帝承担任何义务。上帝只是应许,只要我们相信,祂就赦免我们(约翰福音3:14-15约翰福音3:14-15 commentary)。这使得被赦免的人蒙福,因为主不会计较那人的罪。
这是保罗对外邦人信息的核心:上帝白白赦免那些相信的人。在罗马世界,每个人生命的权力都集中在凯撒一人手中,他可以随意处死任何人。然而,神人耶稣降临,将所有人从死亡的权势中释放出来。而这力量正是通过对上帝应许的信心而释放出来的。
互相竞争的犹太“权威”来到罗马,质疑这恩典的福音信息,并削弱保罗在世上的影响力。亚居拉和百基拉也在传扬保罗的福音信息,他们在罗马的家中设立了一间教会,并和保罗一起在希腊传扬因信得恩典(罗马书16:3罗马书16:3 commentary;使徒行传18:2使徒行传18:2 commentary, 1818 commentary, 2626 commentary)。他们很可能积极参与与罗马城内互相竞争的犹太“权威”的冲突,这封致罗马人的信将有助于支持他们教导犹太律法之外的义。保罗的反对者声称,我们必须为上帝做某些事,并通过某些行为,例如割礼,在上帝面前获得义。
通常情况下,犹太“权威”的特权和重要性与他们所倡导的立场是一致的。通过坚持外邦人必须接受割礼并遵循犹太习俗,他们也在宣扬自己作为犹太习俗和宗教实践的主要权威的重要性。
与相互竞争的犹太“权威”不同,保罗寻求效仿耶稣的榜样,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来服务外邦人的最大利益(哥林多前书 4:12哥林多前书 4:12 commentary, 9:159:15 com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