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按书卷浏览

彼得前书 3:15-17 含义

彼得前书 3:15-17 表明,当我们将人生的选择奉献给耶稣,以取悦祂时,我们应该准备好向他人解释,为什么当我们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时,我们仍然充满盼望。此外,我们应该体贴并善待那些询问的人。如果我们在上帝面前行事为人正直,任何亏待我们的人最终都会感到羞愧。诽谤义人最终不会得逞。我们今生注定要受苦,所以与其承受因罪恶选择而产生的恶果,不如为正直的生活而受苦。

彼得前书3:15-17将耶稣视为以德报怨的终极典范。前一节,彼得前书3:16,引用了以赛亚书8:12,劝信徒不要惧怕那些想要伤害你们的人的恐吓。与惧怕那些为了义而使信徒受苦的人的恐吓和骚扰相反,信徒首先要受教训,心里尊主基督为圣(15节上)。

圣化这个动作的意思是分别出来或奉献。信徒要献身于基督,就是在心中尊祂为主。耶稣是万有的主。祂从死里复活后,被赋予了统管天地的权柄(马太福音28:18)。但神赋予每个人自主权,让他们自己选择在今生要顺服谁。彼得的许多劝诫都与顺服的选择有关,因此这封书信也暗示了这一点。

最重要的顺服,就是在我们心中基督为,或尊祂为主。如果我们信徒这样做,我们就会效法祂的榜样和教导。我们不应该太在意别人的举动,也不应该太在意自己的处境。我们应该确保我们的选择完全顺服基督。

译作“心”的希腊词,其词根是“kardia”,英语单词“Cardiologist”(心脏病医生)就是由此而来的。它是我们思想的所在(马太福音9:4)。它是我们愿望和选择的所在(马太福音5:28)。我们所说的话,都源于内心的思念(马太福音12:24)。

心是我们获得理解,寻求和追求真理的地方(马太福音 13:15)。心是我们明白自己受了委屈并决定宽恕的地方(马太福音 18:35)。当基督成为我们心灵的主宰时,我们的理解就会顺服于祂,我们的思想就会跟随祂,我们的选择就会符合祂对我们的指示。这样,我们就有能力以德报怨。

在让基督成为我们心中之后,给出的第二条指示就是用我们的嘴唇捍卫我们的信仰和希望,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第 15b 节)

这引申出以基督为主宰我们内心的两种结果。首先,它引申出我们内心的盼望可以通过我们的行为被他人看见。基督作为我们内心之主的现实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活出。其次,它引申出这种被他人看见的盼望生活与通常的不同,与常态截然不同,以至于它会引起人们的探究(向所有询问你的人作出回答)。

第15b节可以这样理解:

  • 时刻准备着意味着不断做好准备。
  • 进行辩护(希腊语“apologia”)是我们英语单词“apologetics”的由来,意思是辩护。
  • 对于每个向您提问的人,这意味着我们必须等待被问到,然后再进行辩护。
  • 给出解释(“logos”)指的是口头交流。
  • 因为希望意味着基于上帝的承诺对未来祝福的信心期望。
  • 在你内心深处,意味着盼望是内在的,而非外在的。这与我们接受基督我们心中之主后所观察到的行为息息相关。
  • 然而,温柔敬畏的意思,与骄傲无礼的态度相反。温柔是指谦卑的态度。敬畏是指敬畏和尊重的态度。

译作温柔的希腊词是“prautes” ,它被翻译成“温柔”,“体贴”和“谦卑”。以下是一些例子,可以作为参考:

  • 在《提摩太后书》中,保罗指导提摩太“用温柔( prautes )”纠正那些犯错误的人,以便他们更倾向于认识真理。
  • 提多书 3:2 中,信徒被劝告要“对所有人表现出充分的关怀(' prautes ')”,而不是以愚蠢的方式行事。
  • 雅各书 1:21 中,信徒被告知要谦卑地(“ prautes ”)接受上帝植入的话语。
  • 雅各书 3:13 中,信徒被劝告要以智慧的温柔(“ prautes ”)表现出善行,以彰显智慧和理解。
  • 彼得前书 3:15 中,劝告信徒要准备好捍卫他们内心的希望,但要以温柔(“ prautes ”)和敬畏的态度去做。

由此可见,“ prautes ” 的基本含义是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这可能包括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该多或少地施压,或者该用什么样的词汇来更好地指导,训诫或劝诫别人。它意味着明智地与他人打交道,认真倾听,充分理解他们,并根据他们的处境与他们沟通。

与温柔相伴的是敬畏,即以理解的视角对待他人。 “敬畏”一词源于希腊语“phobos”,常被译为“恐惧”。“恐惧”是指对自己行为后果的高度担忧,例如“害怕”超速罚单会左右我们选择驾驶速度的行为。

这里描绘的画面是,当一个信徒回答“当你受到委屈时,为什么你乐意忍受痛苦?”这个问题时,我们应该:a)从理解他们来自哪里,在他们所在的地方与他们会面的角度来接近询问我们行为的人(温柔);b)对我们的互动有实质性的关注,非常小心我们如何向他们辩护我们的行为的后果(敬畏)。

有趣的是,这是新约书信中为数不多的,也许是唯一的例子,其中信徒被命令为福音进行口头辩护,并且这与人们询问我们的行为有关——这种行为源于我们心中基督为主。

许多人口头分享信仰,包括使徒彼得和保罗。由此推断,福音是在耶稣的“大使命”中被分享的,即去使万民作门徒(马太福音28:18-20)。保罗说传福音是“美好的”(罗马书10:15)。我们可以从第15节推断,上帝在传扬耶稣的福音时,强调了优先次序:

  1. 当务之急是让耶稣成为我们心中的主,借着更新我们的心意而改变,并将我们的生命当作活祭献上。这将使我们以行善胜恶(罗马书 12:1-2, 21)。这最终会使我们活出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这是人们会注意到的;是可以观察到的。
  2. 因为我们忠实的见证,赢得了被倾听的机会。
  3. 当机会来临时,我们需要做好准备,通过阐述神话语的真理来捍卫我们的盼望。我们需要能够以恰当且有说服力的方式做到这一点,这体现了我们准备的勤勉。

下一节经文对那些为了正义而遭受不公正苦难的信徒提出了另一条指示:着无亏的良心,叫你们在什么事上被毁谤,那些毁谤你们在基督里有好品行的人自觉羞愧(第 16 节)。

这条教导以主动词“持守”开头。翻译为“持守”的动词带有分词语气,表示持续的行为;或许翻译成“保持”更好,就像许多其他译本一样。在这封书信的上下文中, “持守”(ing)指的是拥有并保持无亏的良心。信徒被敦促要持续不断地做到这一点。

良心是人内在分辨是非的能力。彼得关心的是信徒保持良心的良善,也就是清白(使徒行传23:1;提摩太前书1:5, 19;彼得前书2:19, 21)。拥有清白的良心,你就不会有一堆你没有尝试去纠正的错误。

在保罗写给提摩太的信中,他敦促道:

“但我们教导的目标,是从清洁的心,无亏的良心和真诚的信仰而生出的爱”
提摩太前书 1:5

提摩太前书 3:9 中,他说教会领袖应该“存清洁的良心,固守真的奥秘”。拥有清洁的良心才能有效地服侍他人。

当保罗面对祭司长和犹太公会的指控时,他的良心让他有勇气和能力捍卫自己内心的希望:

“保罗定睛看着公会,说:‘弟兄们,直到今日,我在神面前行事为人都是凭着良心。’”
使徒行传 23:1

使徒保罗在向罗马的信徒辩护福音时,在罗马书9:1中向罗马教会宣告:“我在基督里说真话,并不谎言,有我良心被圣灵感动,和我一同作见证。”这再次说明,清洁的良心对于有效捍卫福音是必要的。

保罗省察了自己,并表示确信自己的动机纯洁(哥林多后书13:5)。在他写给哥林多的第一封信中,他承认了彼得在彼得前书2-3章中所强调的同一原则,即每个人最终都会受到耶稣的审判:

我虽无愧于心,却也不能因此就被定为无辜。那审断我的,乃是主。所以,时候未到,不可论断人,只等主来,他要照出暗中的隐情,显明人心的意念,那时,各人要从神那里得着称赞。
哥林多前书 4:4-5)。

因此,保罗在神面前坦诚地交托了自己的良心,并确信自己全心全意地跟随神。但他也意识到,最终决定人心的是神。这只是彼得在此强调的同一主题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彼得用一个目的从句强调守着无亏的良心的重要性,这个从句以“以便”开头。守着无亏的良心的目的或结果是,在面对诬告时,保护基督徒的正直:叫你们在什么事上被毁谤,叫那些毁谤你们在基督里有好品行的人自觉羞愧。

由此推断,被毁谤,以及好行为被辱骂,是这些信徒“为义”(彼得前书2:14)所遭受的具体冤屈。因此,情况是,这些人因为实际上义的行为而受到辱骂/批评/指控。这不是人们为不良行为找借口。而是他们行为端正,敬虔无比,却因此遭受迫害。

彼得将这些诬告描述为你们被毁谤的对象。彼得写这封信的时候,基督徒被诬告了各种各样的罪名,从内乱(使徒行传16:20-21)到亵渎(使徒行传13:45, 50, 14:2, 4, 5, 19)。这封信最初的读者很可能因为这样的迫害而逃离了犹大(彼得前书1:1, 6)。

彼得教导说,击败诽谤的最好方法是通过你在基督里的良好行为。这里的关键因素是行为,即按照圣经原则表达的行为(彼得前书1:15, 2:12, 3:1, 2)。彼得将他们的行为描述为良好行为,指的是符合高的社会标准,而“在基督里”则是指基督自身崇高的属灵标准。彼得很快会给我们举出基督的例子,他通过行善胜过邪恶,为世人的罪而死(彼得前书3:18)。他这样做是出于神的爱(约翰福音3:16)。

彼得在此的意思是,当我们良心清白,行为端正公义时,那些辱骂(意即以辱骂的方式对待)你们在基督里的善行的人,将会蒙羞(意即他们会感到羞辱)(路加福音13:17,哥林多前书1:27,彼得前书2:15)。蒙羞的施虐者可能会在今生或来世遭遇这样的命运,因为上帝最终会在审判中纠正一切错误(罗马书12:19)。

彼得在结束这部分关于因做正确的事而遭受不公正苦难的解释时说: “如果神愿意,你们因做正确的事受苦,总比因做错误的事受苦好。” (第 17 节)

第17节可以这样分析:

对于 -引入对第 13-16 节的解释。
更好——这是一个比较术语,表示第一种选择优于第二种选择。
如果上帝愿意的话——这是一个条件从句,假设上帝希望信徒忍受苦难。
你遭受苦难——经历一些痛苦的事情(腓立比书 1:29,帖撒罗尼迦后书 1:5彼得前书 3:14, 21, 4:19)。
做正确的事——达到高水平的模范行为(彼得前书 2:14, 15, 20, 3:6, 17)。
而不是——指向较小选择的术语
遭受——经历痛苦
为错误而做——意味着做坏事,与做正确的事相反。

彼得的意思是,基督徒不应该因行恶自取苦难;但作为信徒,他可能会发现,因行善而遭受不公的苦难,是上帝的旨意。这正是耶稣基督所做的;他为我们受苦(以赛亚书 53:5,路加福音 24:46,哥林多后书 8:9)。

为什么神的旨意是让我们也受苦呢?看来神允许信徒有机会被世界拒绝,就像祂自己被拒绝一样,是为了获得祂所获得的同样的奖赏。这是圣经一个主要主题的一部分,即万物都将通过耶稣基督复兴,包括神起初的计划,即人类作为仆人领袖团队在神的带领下统治世界。我们在保罗写给罗马人的信中看到了这一点:

“既是儿女,便是后嗣,就是神的后嗣,和基督同作后嗣。如果我们和一同受苦,也必和一同得荣耀。”
罗马书 8:17

我们从这节经文中看到,所有信徒都是“神的后嗣”,这是神赐给所有信徒的无条件恩典的一部分(约翰福音3:5, 14-16)。但我们也看到,只有那些“与他一同受苦”的信徒,才能“与他一同得荣耀”,也就是与他一同作王。希伯来书2:9-10也说了类似的话,耶稣恢复了统治世界的“荣耀和尊贵”;他作为人被赐予“儿子”,并被指定统治。他渴望领“许多儿子进荣耀里去”。由此推论,“许多儿子”也将通过参与“死亡的苦难”而获得“荣耀”。

启示录也证实了这一点,耶稣说,凡像他一样得胜的人(包括被拒绝,失去,虐待等等),都将分享他掌权的权柄(启示录3:21)。这是对那些忠心作见证,不惧怕被拒绝,失去或死亡的人所应许的伟大祝福之一(启示录1:3)。保罗在他最后一封信中也明确地表达了这一点:

“我们若忍耐,也必和他一同作王”
提摩太后书 2:12 上)。

在保罗写给提摩太的最后一封信中,保罗正在忍受将导致死亡的监禁,并鼓励提摩太效仿他的榜样。

在下一部分,彼得将直接展现基督的受苦,作为所有信徒应该效法的榜样。彼得自己也效法耶稣的榜样,为耶稣殉道,以忠信的见证人身份而死。

Clear high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