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福音书的记载中似乎没有与这个寓言相似的记载。
路加记载了耶稣的比喻“迷失的羊”(路加福音 15:4-7路加福音 15:4-7 commentary),“丢失的钱币”(路加福音 15:8-10路加福音 15:8-10 commentary)和“浪子回头”(路加福音 15:11-32路加福音 15:11-32 commentary)之后,福音书作者又收录了耶稣的另一个比喻,名为“不义管家的比喻”。
前三个比喻是针对法利赛人和文士说的(路加福音15:2-3路加福音15:2-3 commentary),显然是在税吏和罪人面前公开讲述的(路加福音15:1路加福音15:1 commentary)。不义管家的比喻是耶稣讲给门徒听的。路加在浪子比喻的结尾和不义管家比喻的开头之间插入了一段简短的评论,以此来区分。
耶稣又对门徒说……这个细节很重要,因为它让读者知道,这个比喻直接适用于他的追随者。
耶稣先讲了这个比喻(路加福音 16:1-8a路加福音 16:1-8a commentary),然后才解释其要点(路加福音 16:8b-9路加福音 16:8b-9 commentary)。本解经将根据以下提纲细分:
寓言故事
耶稣通过描述寓言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以及威胁到他们关系破裂的近期事态发展来介绍寓言。
两个主要人物是一位富人和他的经理。富人显然拥有一个庄园,其收入来自农业生产,例如小麦和橄榄油。经理是一位值得信赖的管家。他为富人管理庄园的业务。这位值得信赖的管家的工作之一似乎是用富人的农作物生产的产品发放和收取贷款。也许他还管理着一些客户,这些客户会分期付款。
这位管家被报告给财主,说他挥霍了主人的财物。这个寓言并不一定暗示这位管家犯了偷窃或侵吞主人财富的罪。显然,这份报告很严重,如果得到证实,财主将决定解雇这位管家。此外,由于管家没有被立即解雇,因此似乎也得到了“无罪推定”的判决。这暗示着审计。
于是,财主叫了他的管家来,说:“我听见你这样行了什么呢?把你所管的事交代清楚,因为你不能再做管家了。”
财主要求管家交代他的管理情况,好让他有机会洗脱罪名。他吩咐管家交代他的管理情况。财主想查账,看看指控是否属实。他明确表示,如果指控属实,管家的管理权将被终止。
故事暗示,审计账簿的时间间隔了一段时间。故事的关键点就发生在这段时间里。经理知道指控属实,因此知道自己即将丢掉工作。
主人离开后不久,经理自然而然地开始思考该怎么办。他已经知道了审计的结果。他知道自己会因为挥霍主人的财产而被解雇。
故事现在让读者了解到经理如何思考自己应该做什么才能养活自己。
经理心想:“既然主人要剥夺我的管理权,我该怎么办呢?他最担心的就是前途的黯淡。由于他管理不善,甚至腐败,已经证明自己不适合为任何人管理。没有人会雇佣一个因为挥霍主人的财产而被解雇的经理。”
于是,他开始考虑自己的选择。
首先,他考虑过体力劳动,比如在田里干活。这是一份体面的工作。但他最终放弃了这个选择,因为这太耗费体力了,他对自己说:“我没力气挖地。”到目前为止,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管家面对现实的决心。他对事实有着坚定的认识,并没有自欺欺人。他不仅认识到自己不适合被聘为管家,尤其是在因为挥霍无度而被解雇之后。他还认识到自己不适合从事体力劳动。
接下来,他考虑乞讨。作为一名前经理,他可能和富人有关系。向他们要钱并非一件费力费力的事。但他最终放弃了这个选择,因为这有损他的个人尊严,他对自己说:“我太羞愧了,不敢乞讨。”
于是,经理想出了一个精明的办法。他制定了一个计划,并立即付诸实施。他对自己说:“我知道该怎么做了,这样当我被免职后,人们就会欢迎我到他们家做客。 ” 理解这个寓言的关键在于:认识到这位不择手段却又精明的经理的算计在于,他的计划会让人们欢迎他到他们家做客。
这意味着他期望他计划的行动能够让人们在他余生中提供食宿。所以,这是一个回报丰厚的大胆计划。我们将看到,该计划的基本内容是大幅免除债务,这将迫使人们有义务回报这位不义的管家,满足他的需要。管家将利用互惠的社会义务为自己谋利。
回报的欲望是人类本能的一部分。被人微笑时,我们自然会报以微笑;被人打时,我们自然会反击。互惠互利是公元一世纪近东地区根深蒂固的社会价值观。这个故事暗示,根据当时的社会规范,这位经理的计划将迫使人们在他余生中照顾他。这份恩情意义重大,他需要用一生来偿还。这位管家在做这样的算计时,可谓极其精明。
精明意味着睿智狡猾——比其他人领先一步。它指的是能够洞察事态,并采取必要措施做好准备,避免在情况发生变化时措手不及。一旦管家不可避免地被发现不合格并因此被解雇,他的计划就能让他轻松应对。
他的计划是让主人的债户受益,却让主人的债户吃亏。这笔好处丰厚无比,主人的债户们会热情地欢迎他到家里做客。于是,管家把所有欠主人钱的人都叫了过来。他把每个债户都叫过来,表明管家拥有极大的权柄,并且正在通过把每个债户叫到自己面前来彰显他的权柄。
他开始问第一个人:“你欠我主人多少钱?”第一个欠债的人告诉了经理一个数额。 “一百细亚油。”欠债人说的数额可能是准确的,也可能减少了。但经理没有反驳他的要求,只是照单全收。然后,出乎意料的是,经理让第一个欠债的人减少一点: “拿着你的账单,坐下来,赶紧写上你只欠五十细亚油。”
我们现在知道了管家的计划。管家要减少主人欠他的一大笔钱,这笔钱足够让债主在他余生中继续招待他。
管家又问另一个债主:“你欠多少?”债主回答说:“一百石麦子。”管家又接受了债主的债,并减少了金额: “拿你的账单来,写八十。”
请注意,经理行动迅速。他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所以他行动得很认真。
这则寓言并没有明确描述每一次遭遇。它只是暗示这位经理遵循了这种模式,大幅减少了每个欠他主人债的人的债权。由于这种宽恕,这些债户会感激他的慷慨。这位经理精明地让以前欠他主人债的人也欠他自己的债。而他通过互惠的社会义务所收取的钱财,是为了让他在不再受雇后,欢迎这些人到他们家中做客。
这位经理巧妙地从他主人的债务人那里获得了一笔丰厚的遣散费,而他自己没有花一分钱——尽管这给他主人的财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什么管家只免了部分债务,而不是全部?圣经没有告诉我们。也许管家有权决定主人产品的利润率。那么,免除一部分债务,他只会降低主人的利润率,甚至可能降到零,这在他的权限范围内。这样,他就不会偷窃主人的财物。他这样做是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也可能管家被允许为自己赚取利润。通过免除他本来就要损失的利润,管家可以讨好主人,并收取主人的款待作为回报。
耶稣在比喻的结尾描述了主人发现管家不义的所作所为后发生的事。虽然财主发现管家挥霍了他的财物,因此将被解雇,但他也看到被解雇的管家在被解雇前曾免除债主的债务。我们或许会预料到,财主会勃然大怒,试图扭转管家的所作所为。但他并没有这么做。这也不是这个比喻的重点。财主称赞管家的精明。因此,这个比喻的重点在于,通过精明的投资来提升上帝对他子民的重视。
财主称赞他那不义的管家。这节经文中表示称赞的希腊词是“epainō”。它的意思是“赞扬”,“认可”或“称赞”。主人称赞他之前的管家,并非因为他公正,也不是因为他在管理财主财产期间的出色表现。他称赞他是因为他行事精明。
富人认可并赞扬了被解雇的经理为了避免最终无家可归或流落街头而采取的精明狡猾的计划。主人知道自己被利用了。但显然管家是在职权范围内行事,所以主人称赞他的精明。主人不得不佩服这位前任经理的巧妙策略。管家找到了一种讨好他人或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方法。被解雇后,他重新站了起来。管家的这一举动不仅仅是交易性的,更是变革性的。管家建立了一种永无止境的互惠关系。
耶稣讲给门徒的比喻到此结束。我们可以想象,门徒们此时一定感到困惑。耶稣预料到了这一点,便立即向门徒解释了他希望他们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意义。
比喻的要点
主人夸奖了这个不义的管家聪明之后,耶稣就开始向门徒解释这个比喻的要点。
耶稣说: “因为今世之子,待人比光明之子更聪明。我告诉你们,要借着那不义的钱财结交朋友,到了钱财无用的时候,他们可以接你们到永存的帐幕里去。”
他的解释包含一个观察和一个劝诫,并附有应许。观察是,世人深谙如何利用互惠互利,而神国之子却不谙此道。劝诫是,他的门徒要拥有明辨是非的眼光,并在今生开始运用我们的物质财富造福他人,如此,我们便能在天上获得互惠互利的转化性益处,这种互惠互利永无止境。
主要条款
这段经文中的人分为两类:今世之子和光明之子。
这世代之子很可能是指那些追随世俗之道而非耶稣之道的人,也就是那些不在光明中行的人(约翰一书1:5-6约翰一书1:5-6 commentary)。这既包括对天堂没有希望的非信徒,也包括那些更关心世俗事务而非寻求神国和与基督和谐相处的信徒。
无论如何,耶稣观察到今世之子比光明之子更精明,强调了世人利用互惠法则来实现各自野心的体系。耶稣主要劝诫人们要用不义之财来结交永恒的朋友,这从优先考虑世俗利益转移到优先考虑天上的利益。
有趣的是,耶稣的比喻大多与信徒有关,他们有的忠信,有的不忠信。然而,在这个比喻中,耶稣鼓励那些忠信的人,光明之子,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机会,全心全意地寻求祂,寻求永恒的财宝,不要被世俗财富的幻象所迷惑。祂劝诫忠信的门徒,要活出今生,为来世而活,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今生。
此外,耶稣还告诫光明之子,他们没有运用互惠原则,不够精明。如果光明之子已经背起他们的十字架(路加福音9:23-24路加福音9:23-24 commentary),努力要进窄门(马太福音7:13-14马太福音7:13-14 commentary),耶稣这样做或许会显得有些奇怪。然而,这个比喻似乎是在教导我们如何进行最精明的永恒投资;它是教导我们如何优化利用时间和资源。
耶稣的意思是告诉信徒,除非他们精明,否则就无法充分享受光明带来的好处。他们没有利用世间可以遵循的互惠法则。
观察
观察结果表明,这个时代的儿子在对待自己同类方面比光明之子更加精明。
这则寓言的要点在于理解如何运用互惠原则。这个时代的儿子们懂得互惠,并始终如一地将其用于自身利益。用当代的例子来说,推销员会向那些他们希望从中获得生意的人赠送礼物和旅行。特殊利益集团会向政客提供竞选捐款,希望从他们那里获得好处。男人为女人花钱,希望得到浪漫的回报。这个世界体系充满了基于互惠原则的操纵。这个时代的儿子们理解并有效地运用了这一原则。
然而,这个时代的儿子深谙如何运用互惠原则,而光明之子却不懂。耶稣用这个比喻来教导门徒如何精明,并通过在精神上运用这个原则来使自己受益。这是上帝希望的方式。底线是:上帝希望他的子民使用他委托我们管理的所有物质财富来造福他的子民。当我们这样做时,我们将为自己创造巨大的利益,我们将在来世体验到。精明的管家让人们把他接到尘世的家中,度过他余下的几年。但耶稣恳求门徒以如此伟大的方式服务他人,以至于他们无法在今生偿还他们。因此,他们会把你们接到永恒的住所。
当信徒运用托付给他们的物质资产去服务他人,并期待上帝的奖赏时,我们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益处:在天堂里,我们所帮助的人会得到回报。似乎那些被我们帮助过的人会留下永恒的记忆,而我们帮助他们后,也会获得永恒的益处。
这段经文中的“光明之子”指的是那些相信耶稣的人。他们是神家里的人。他们因信耶稣而拥有永生(约翰福音3:16约翰福音3:16 commentary)。
要了解如何成为光明之子,请参阅棘手话题文章:“什么是永生?如何获得永生的礼物。 ”
作为神永恒家庭的成员,光明之子应当跟随耶稣,寻求他的国和他的义(马太福音6:33马太福音6:33 commentary;路加福音12:31路加福音12:31 commentary)。他们应当天天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随他(路加福音9:23路加福音9:23 commentary)。他们应当凭着信心,不凭着眼见行事(哥林多后书5:7哥林多后书5:7 commentary)。有些光明之子很精明,会做这些事。为什么?因为这样做很精明。这样做真正符合我们的自身利益。如果我们有正确的理解,我们就会看到这一点。耶稣想要传达给他的追随者的正是这种正确的理解,一种对现实的真实视角。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就会错失巨大的益处。
作为追随上帝之道的一部分,光明之子应该认识到他们是管家,上帝是他们的主人。我们所有的物质财富都属于上帝。我们不会将任何物质财富带入来世。但上帝希望我们将我们的财富“挥霍”在他人身上。他希望我们运用他托付给我们管理的物质财富,造福他人。如此,我们将以永恒的方式精明,并获得巨大的永恒福祉。当我们到达天堂时,那些在今生受益于我们的人将接纳我们进入他们永恒的家。
要选择这种观点,并因此能够看到这种好处,需要在态度上做出一些转变:
可惜的是,这种理解似乎很少见。光明之子通常不够精明,不会做这些事。许多光明之子错失了天国,走在宽阔的路上,却进了通往灭亡的宽门(马太福音7:13-14马太福音7:13-14 commentary;路加福音13:24路加福音13:24 commentary)。许多光明之子就像落在路旁,石头地和荆棘里的种子,几乎不结出果实(马太福音13:3-7马太福音13:3-7 commentary;马可福音4:3-7马可福音4:3-7 commentary;路加福音8:5-7路加福音8:5-7 commentary)。尽管领受了永生的礼物,成为神永恒家庭的成员,许多光明之子却没有跟随耶稣。他们愚蠢地像这世代之子一样,试图建立自己的王国,而不是为神的国度建造。耶稣恳求祂的门徒要精明,明白如何以一种真实,持久和带来转变的方式获益。这是因为我们将物质财富视为暂时的,属于上帝的,并利用这些财富来造福他人。
错失天国真正福分的原因之一,在于我们误解了如何更好地管理我们的物质财富。当我们用物质财富帮助他人时,我们就会积累天上的丰厚赏赐。耶稣在福音书中多次提到这个原则(马太福音6:19-20马太福音6:19-20 commentary, 19:2119:21 commentary;马可福音10:21马可福音10:21 commentary;路加福音12:33路加福音12:33 commentary, 18:2218:22 commentary)。然而,耶稣在这里透露,这笔财富的一部分将是我们从服侍的人那里获得的天上的回报。这是一种永无止境的回报!它具有转化性,而非仅仅是交易性的。
耶稣的观察是,这个时代的儿子比光明的儿子更善于利用互惠来获得他们自己的财富。
这个时代之子所寻求的财富是暂时的,属世的——金钱,权力,地位,特权等等。光明之子所寻求的财富是永恒的,属天的——天上的财宝,新天地中的权威地位,神的认可,永恒的荣耀,真正的意义,永恒的社区等等。
这个时代的儿子很聪明,能够赢得他们自己的宝藏,但是光明之子却缺乏聪明才智,无法赢得他们自己的宝藏。
这个时代的子民更加精明,因为他们会深思熟虑,策略性地寻找属于自己的宝藏。他们明白该如何赢得这些宝藏。他们关注细节,巧妙应对,采取深思熟虑的步骤才能赢得胜利。
光明之子不太精明,因为他们缺乏 1. 信念;2. 知识;或 3. 毅力。
耶稣不断教导和鼓励门徒和其他光明之子寻求永恒的财宝。马太福音6:20马太福音6:20 commentary就是一个例子:“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偷窃。” 其他经文包括:马太福音13:44马太福音13:44 commentary;路加福音12:33路加福音12:33 commentary;路加福音12:43-44路加福音12:43-44 commentary;路加福音18:22路加福音18:22 commentary;路加福音18:29路加福音18:29 commentary;启示录3:18启示录3:18 commentary。
保罗也传授了一些与这些教义非常相似的东西,
“因为,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哥林多后书 4:17-18哥林多后书 4:17-18 commentary)
许多光明之子缺乏智慧,因为他们缺乏信心,不相信耶稣的教导。或者他们不理解这些教义和其他教义的非凡意义。或者他们只是在行善时心不在焉,厌倦了行善,而顺从了世俗的模式。
当我们分心时,我们可能会忽略天堂里的巨大回报。
除非他们更加精明,否则他们很可能会因为无知或冷漠而失去全部的奖赏,而直到审判来临才会知道。他们最终可能会像那些因为没有油而错过婚宴的伴娘一样(马太福音25:1-13马太福音25:1-13 commentary)。他们可能会成为错过筵席的天国之子,被扔在外面黑暗里(马太福音8:11-12马太福音8:11-12 commentary)。他们可能会成为眼睁睁看着自己为之而活的一切在基督的审判台前被烧毁,而自己却像从火里经过一样得救的人(哥林多前书3:15哥林多前书3:15 commentary)。但到那时就太迟了。
耶稣说这番话,并非为了劝诫今世之子追求更宝贵的财宝。他是在对门徒说话,而不是对不信的人。耶稣也不是在叫门徒去追求今世之子所追求的属世财宝。在登山宝训中,耶稣反复告诫他们不要追求今世的财宝(马太福音 6:1马太福音 6:1 commentary;6:26:2 commentary;6:56:5 commentary;6:166:16 commentary;6:19-206:19-20 commentary)。
耶稣之所以如此评论今世之子和光明之子,是因为他劝勉他的门徒,要像今世之子一样,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更加精明。他希望门徒获得持久的财富。耶稣在此劝勉门徒,要将自己的物质财富视为上帝的财产,并“挥霍”以造福他人,好让那些接受他们服务的人,接纳你们进入永恒的居所。
带着应许的劝勉
耶稣观察到,今世之子在实现自己的野心方面比光明之子更加精明,之后他劝诫他们。
他含蓄地劝诫他们要像今世之子一样精明。他希望他们运用互惠原则,但是为了在天上获得永久的益处。耶稣希望他们将自己的物质财富视为属于上帝的,是他们可以妥善管理的。但他也希望他们明白,上帝喜欢他们“挥霍”他的财富,去造福和服侍他人。
耶稣明确地劝诫光明之子,要借着不义之财结交朋友。耶稣希望祂的门徒祝福他人,为他人付出,为他人服务。任何物质财富的使用都是对上帝财富的使用,因为一切都属于祂。
耶稣以他的神圣权威作出了这一劝告。
“我告诉你们”这种说法是犹太拉比用来增强其教导内容分量的一种方式。但他们不说“我告诉你们” ,而是说“正如某某拉比所说”。通过引用一位知名且受人尊敬的拉比,这种说法表明教师的讲解与一位伟大的拉比的观点一致,也应该被接受和应用。耶稣很少这样教导。相反,他经常提到他自己的权威(马太福音 5:18马太福音 5:18 commentary;5:205:20 commentary;5:225:22 commentary;5:285:28 commentary;5:325:32 commentary;5:345:34 commentary;5:395:39 commentary;5:445:44 commentary;6:26:2 commentary;6:56:5 commentary;6:166:16 commentary;6:296:29 commentary;8:108:10 commentary;8:118:11 commentary;10:1510:15 commentary;10:2310:23 commentary;10:4210:42 commentary;11:2411:24 commentary;12:612:6 commentary;12:3112:31 commentary;12:3612:36 commentary;13:1713:17 commentary;16:1816:18 commentary;16:2816:28 commentary;17:1217:12 commentary;17:2017:20 commentary;18:318:3 commentary;18:1018:10 commentary;18:1318:13 commentary;18:1818:18 commentary;18:1918:19 commentary;18:2218:22 commentary;19:919:9 commentary;19:2319:23 commentary;19:2419:24 commentary;19:2819:28 commentary; 21:4321:43 commentary;23:3623:36 commentary;23:3923:39 commentary;24:224:2 commentary;24:2524:25 commentary;24:3424:34 commentary;24:4724:47 commentary;26:1326:13 commentary;26:2126:21 commentary;26:3426:34 commentary)。
这种教导方式令众人震惊(马太福音7:28-29马太福音7:28-29 commentary),因为它既大胆又显得傲慢。耶稣是弥赛亚,是神,祂没有更高的权威可以诉诸。因此,祂以这种方式教导是恰当的。耶稣每次这样做,都彰显了祂神圣的印记和祂所教导内容的保证。当这神圣的保证先于承诺(就像这段经文中那样)时,它的作用就像合同末尾的签名一样。
耶稣明确劝告光明之子要借着不义的钱财结交朋友,祂的意思是,他们要巧妙地运用今生的物质财富去祝福和服务他人。这是上帝的财富,祂希望我们用它来造福他人。这样做,我们自己也会受益。在这种情况下,上帝所关注的奖赏来自于那些我们用物质财富祝福和服务的人,他们会接待我们进入永恒的居所。他们会款待我们,不仅在我们短暂的尘世生活中,而是永远。
不义之财,简单来说就是今世的财富,是那些对神漠不关心的人所追求和渴求的世俗财物。这包括金钱和其他物质财富,如房屋,食物或财物,也可能包括社会地位,权力或影响力。这种财富被称为不义之财,并非因为它本质上邪恶,也不是因为它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它并非如此。(贪财是恶的——提摩太前书 6:10提摩太前书 6:10 commentary)。这种财富被称为不义之财,是因为它没有永恒的价值。它在这个时代可能有一定的价值,但终有一天会失去价值。而一旦失去价值,它就变得毫无价值。
耶稣劝告他的追随者在暂时的事物失去价值之前,要明智地永恒地利用它们。
这样做之所以精明,是因为它利用了有限且短暂的财富,并以一种能够产生永恒利益和祝福的方式使用它。
这和比喻里那个不义的管家所做的很相似。管家利用主人欠他的债——这些债对他来说没有任何内在或持久的价值——并在短时间内与这些债主结下了友谊。
耶稣劝告他的门徒要像这个不义的管家一样:精明地使用没有永恒价值的世俗财富,并用它们慷慨地祝福他人,结交永恒的朋友,他们将接纳你进入他们永恒的家园。
劝告伴随着回报:这样他们就会把你带入他们永恒的家园。
“接纳你们进入他们永恒的家园”这句话可能是寓言中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可能是对新天新地生活的字面应用。
在这个寓言中,不义的管家注销了主人欠的大部分债务,以此来与主人的债务人交朋友,这样,当他不再受雇时,他们就会欢迎他并把他接到家里。
这似乎并非简单的比喻,耶稣的比喻中蕴含着某种具体而深刻的意义。我们通过在世间行善积攒在天上的财富,其中一部分就是在来世获得我们所服务之人的感激。
考虑一下耶稣和圣经作者对新天新地未来生活的看法。
居住地
耶稣在其他地方应许门徒,祂父居住的地方有许多住处(约翰福音 14:2约翰福音 14:2 commentary)。耶稣升天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他们预备地方,使他们能永远与祂同在(约翰福音 14:3约翰福音 14:3 commentary)。显然,在新天新地中,将会有真正的住处,供人们居住。理所当然的是,人们会乐于在这些住处招待他人。那些在世上给予我们帮助的人,似乎会在宾客名单上名列前茅。
新耶路撒冷
新天新地也将成为商业和社群的场所。那里将有一座新耶路撒冷(启示录 21:10启示录 21:10 commentary),君王和王后将进出其中,带来他们的荣耀和劳作的成果(启示录 21:24-25启示录 21:24-25 commentary)。在新地中,将有蒙救赎的文化和国家,他们将与上帝和谐共事,并与祂的子民分享他们的文化荣耀(启示录 21:26启示录 21:26 commentary)。
启示录这段经文所描绘的景象是一个多元文化,国际化的社群,各国人民生活在上帝完美秩序的统一之下,与上帝共同统治。似乎有相当多的旅行发生。当人们远离家乡时,他们需要一个栖身之所。在这方面,新天地似乎与我们的世界并无二致。这些国度荣耀的一部分似乎也与各种活动以及人们被接纳进入居所有关,这似乎也很合理。
永恒的关系
圣经还教导我们,在来世,我们会彼此记念在世的时光(撒母耳记下12:23撒母耳记下12:23 commentary;路加福音16:19-25路加福音16:19-25 commentary)。我们将拥有被救赎的关系(哥林多前书13:12哥林多前书13:12 commentary;希伯来书12:22-23希伯来书12:22-23 commentary)。所有的伤害和冒犯都将被宽恕,我们将通过基督与神和好——我们所有的痛苦都将消失(以赛亚书65:16-17以赛亚书65:16-17 commentary;启示录21:4启示录21:4 commentary)。看来,我们在世间的记忆将被救赎(哥林多前书3:14哥林多前书3:14 commentary)。信徒将在新天新地中彼此认识(马太福音26:29马太福音26:29 commentary)。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摩西和以利亚等信徒在来世仍将被认出(马太福音8:11马太福音8:11 commentary;路加福音13:28-29路加福音13:28-29 commentary;马可福音9:4-5马可福音9:4-5 commentary)。所有信徒都将如此。
综合起来,这些经文以及下文提到的其他经文,强烈地暗示着我们将能够回忆起在地上共度的时光。新天新地的人们会铭记我们为他们所做的善举。显然,在来世,他们会渴望回报我们这份善举。正如耶稣在这个比喻中所教导的,他们回报的方式之一就是接纳我们进入他们天上的家(永恒的居所)。
这个非凡的想法是耶稣在路加福音第 14 章中教导他的门徒的一个具体例子,关于如何善待穷人和被忽视的人——那些没有物质手段来回报你的善意的人。
“你设宴招待,倒要请那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因为他们无力报答你;到义人复活的时候,你要得着报答。”(路加福音 14:13-14路加福音 14:13-14 commentary)
耶稣教导说,如果我们能祝福那些今生无力回报我们的人,他们就会乐意在来世报答我们。根据耶稣关于不义管家的比喻的教导,他们报答我们的方式之一就是接我们进入他们天上的居所。这也可以作为“为将来打下美好根基”的一部分,正如保罗教导提摩太时所说:“要嘱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要甘心施舍,乐意供给人”(提摩太前书 6:17-18提摩太前书 6:17-18 commentary)。这种奖赏不是交易性的,而是转化性的。
耶稣在不义管家的比喻和路加福音14:13-14路加福音14:13-14 commentary中的教导中,有一个容易被忽略却又引人入胜的要点:光明之子在天堂可以互相祝福和奖赏。来世赐予的奖赏和祝福并非全都直接来自上帝之手。如同今生一样,信徒仍然可以随心所欲地用自己的礼物和财物互相祝福。
我们最好记住,许多今生末了的人,在来世将是首位的(路加福音13:30路加福音13:30 commentary)。这可能包括忠心的寡妇,孤儿,以及上帝皇室成员中的穷人——在这个时代,他们被认为是“最小的”(马太福音25:40马太福音25:40 commentary)。
我们无法将世俗的财富带入天堂。世俗的财富并非永恒。但我们可以利用今生的财富结交永恒的朋友。如果我们精明,就会牢记耶稣的劝诫,用我们不义的财富去结交永恒的朋友。
人比金钱更重要。我们运用不义之财的方式,是我们珍视,爱护和服侍他人的重要方式。保罗吩咐以弗所人要劳作,好叫他们有所得,可以作为祝福与他人分享(以弗所书4:28以弗所书4:28 commentary)。
耶稣的劝诫既与“黄金法则”(马太福音7:12马太福音7:12 commentary)有关,也与第二大诫命(马太福音22:39马太福音22:39 commentary;马可福音12:31马可福音12:31 commentary)有关。这也是我们可以多走一步(马太福音5:41马太福音5:41 commentary)或把我们的外套也送给那些要我们衬衫的人(马太福音5:40马太福音5:40 commentary)的另一种方式。
我们的慷慨不应仅限于做那些常常被认为“不愉快”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也应该)在款待,服务和娱乐方面慷慨大方。我们可以分享我们葡萄园的出产。我们可以邀请人们到我们家做客。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餐食。我们可以举办派对,庆祝他们的成功和人生的幸福。
心胸宽广,慷慨大方的人才能结交朋友(箴言 11:24-25箴言 11:24-25 commentary;28:2728:27 commentary)。即使在这个财富日渐减少的时代,有些人并非特别“富有”,但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知道,重要的不是给予的金额,而是给予背后的心意(路加福音 21:1-4路加福音 21:1-4 commentary, commentary哥林多后书 9:6-7哥林多后书 9:6-7 commentary)。无论我们拥有多少,我们都可以慷慨地给予他人,建立友谊,培养彼此和谐的关系。
我们应该精明地运用我们所拥有的,善待他人,与他们交朋友。耶稣告诉我们,我们应该这样做的原因之一是,他们会在新天新地里,用他们永恒的财富和所有物来奖励我们。
路加福音 16:1-9 含义
其他福音书的记载中似乎没有与这个寓言相似的记载。
路加记载了耶稣的比喻“迷失的羊”(路加福音 15:4-7路加福音 15:4-7 commentary),“丢失的钱币”(路加福音 15:8-10路加福音 15:8-10 commentary)和“浪子回头”(路加福音 15:11-32路加福音 15:11-32 commentary)之后,福音书作者又收录了耶稣的另一个比喻,名为“不义管家的比喻”。
前三个比喻是针对法利赛人和文士说的(路加福音15:2-3路加福音15:2-3 commentary),显然是在税吏和罪人面前公开讲述的(路加福音15:1路加福音15:1 commentary)。不义管家的比喻是耶稣讲给门徒听的。路加在浪子比喻的结尾和不义管家比喻的开头之间插入了一段简短的评论,以此来区分。
耶稣又对门徒说……这个细节很重要,因为它让读者知道,这个比喻直接适用于他的追随者。
耶稣先讲了这个比喻(路加福音 16:1-8a路加福音 16:1-8a commentary),然后才解释其要点(路加福音 16:8b-9路加福音 16:8b-9 commentary)。本解经将根据以下提纲细分:
寓言故事
耶稣通过描述寓言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以及威胁到他们关系破裂的近期事态发展来介绍寓言。
两个主要人物是一位富人和他的经理。富人显然拥有一个庄园,其收入来自农业生产,例如小麦和橄榄油。经理是一位值得信赖的管家。他为富人管理庄园的业务。这位值得信赖的管家的工作之一似乎是用富人的农作物生产的产品发放和收取贷款。也许他还管理着一些客户,这些客户会分期付款。
这位管家被报告给财主,说他挥霍了主人的财物。这个寓言并不一定暗示这位管家犯了偷窃或侵吞主人财富的罪。显然,这份报告很严重,如果得到证实,财主将决定解雇这位管家。此外,由于管家没有被立即解雇,因此似乎也得到了“无罪推定”的判决。这暗示着审计。
于是,财主叫了他的管家来,说:“我听见你这样行了什么呢?把你所管的事交代清楚,因为你不能再做管家了。”
财主要求管家交代他的管理情况,好让他有机会洗脱罪名。他吩咐管家交代他的管理情况。财主想查账,看看指控是否属实。他明确表示,如果指控属实,管家的管理权将被终止。
故事暗示,审计账簿的时间间隔了一段时间。故事的关键点就发生在这段时间里。经理知道指控属实,因此知道自己即将丢掉工作。
主人离开后不久,经理自然而然地开始思考该怎么办。他已经知道了审计的结果。他知道自己会因为挥霍主人的财产而被解雇。
故事现在让读者了解到经理如何思考自己应该做什么才能养活自己。
经理心想:“既然主人要剥夺我的管理权,我该怎么办呢?他最担心的就是前途的黯淡。由于他管理不善,甚至腐败,已经证明自己不适合为任何人管理。没有人会雇佣一个因为挥霍主人的财产而被解雇的经理。”
于是,他开始考虑自己的选择。
首先,他考虑过体力劳动,比如在田里干活。这是一份体面的工作。但他最终放弃了这个选择,因为这太耗费体力了,他对自己说:“我没力气挖地。”到目前为止,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管家面对现实的决心。他对事实有着坚定的认识,并没有自欺欺人。他不仅认识到自己不适合被聘为管家,尤其是在因为挥霍无度而被解雇之后。他还认识到自己不适合从事体力劳动。
接下来,他考虑乞讨。作为一名前经理,他可能和富人有关系。向他们要钱并非一件费力费力的事。但他最终放弃了这个选择,因为这有损他的个人尊严,他对自己说:“我太羞愧了,不敢乞讨。”
于是,经理想出了一个精明的办法。他制定了一个计划,并立即付诸实施。他对自己说:“我知道该怎么做了,这样当我被免职后,人们就会欢迎我到他们家做客。 ” 理解这个寓言的关键在于:认识到这位不择手段却又精明的经理的算计在于,他的计划会让人们欢迎他到他们家做客。
这意味着他期望他计划的行动能够让人们在他余生中提供食宿。所以,这是一个回报丰厚的大胆计划。我们将看到,该计划的基本内容是大幅免除债务,这将迫使人们有义务回报这位不义的管家,满足他的需要。管家将利用互惠的社会义务为自己谋利。
回报的欲望是人类本能的一部分。被人微笑时,我们自然会报以微笑;被人打时,我们自然会反击。互惠互利是公元一世纪近东地区根深蒂固的社会价值观。这个故事暗示,根据当时的社会规范,这位经理的计划将迫使人们在他余生中照顾他。这份恩情意义重大,他需要用一生来偿还。这位管家在做这样的算计时,可谓极其精明。
精明意味着睿智狡猾——比其他人领先一步。它指的是能够洞察事态,并采取必要措施做好准备,避免在情况发生变化时措手不及。一旦管家不可避免地被发现不合格并因此被解雇,他的计划就能让他轻松应对。
他的计划是让主人的债户受益,却让主人的债户吃亏。这笔好处丰厚无比,主人的债户们会热情地欢迎他到家里做客。于是,管家把所有欠主人钱的人都叫了过来。他把每个债户都叫过来,表明管家拥有极大的权柄,并且正在通过把每个债户叫到自己面前来彰显他的权柄。
他开始问第一个人:“你欠我主人多少钱?”第一个欠债的人告诉了经理一个数额。 “一百细亚油。”欠债人说的数额可能是准确的,也可能减少了。但经理没有反驳他的要求,只是照单全收。然后,出乎意料的是,经理让第一个欠债的人减少一点: “拿着你的账单,坐下来,赶紧写上你只欠五十细亚油。”
我们现在知道了管家的计划。管家要减少主人欠他的一大笔钱,这笔钱足够让债主在他余生中继续招待他。
管家又问另一个债主:“你欠多少?”债主回答说:“一百石麦子。”管家又接受了债主的债,并减少了金额: “拿你的账单来,写八十。”
请注意,经理行动迅速。他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所以他行动得很认真。
这则寓言并没有明确描述每一次遭遇。它只是暗示这位经理遵循了这种模式,大幅减少了每个欠他主人债的人的债权。由于这种宽恕,这些债户会感激他的慷慨。这位经理精明地让以前欠他主人债的人也欠他自己的债。而他通过互惠的社会义务所收取的钱财,是为了让他在不再受雇后,欢迎这些人到他们家中做客。
这位经理巧妙地从他主人的债务人那里获得了一笔丰厚的遣散费,而他自己没有花一分钱——尽管这给他主人的财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什么管家只免了部分债务,而不是全部?圣经没有告诉我们。也许管家有权决定主人产品的利润率。那么,免除一部分债务,他只会降低主人的利润率,甚至可能降到零,这在他的权限范围内。这样,他就不会偷窃主人的财物。他这样做是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也可能管家被允许为自己赚取利润。通过免除他本来就要损失的利润,管家可以讨好主人,并收取主人的款待作为回报。
耶稣在比喻的结尾描述了主人发现管家不义的所作所为后发生的事。虽然财主发现管家挥霍了他的财物,因此将被解雇,但他也看到被解雇的管家在被解雇前曾免除债主的债务。我们或许会预料到,财主会勃然大怒,试图扭转管家的所作所为。但他并没有这么做。这也不是这个比喻的重点。财主称赞管家的精明。因此,这个比喻的重点在于,通过精明的投资来提升上帝对他子民的重视。
财主称赞他那不义的管家。这节经文中表示称赞的希腊词是“epainō”。它的意思是“赞扬”,“认可”或“称赞”。主人称赞他之前的管家,并非因为他公正,也不是因为他在管理财主财产期间的出色表现。他称赞他是因为他行事精明。
富人认可并赞扬了被解雇的经理为了避免最终无家可归或流落街头而采取的精明狡猾的计划。主人知道自己被利用了。但显然管家是在职权范围内行事,所以主人称赞他的精明。主人不得不佩服这位前任经理的巧妙策略。管家找到了一种讨好他人或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方法。被解雇后,他重新站了起来。管家的这一举动不仅仅是交易性的,更是变革性的。管家建立了一种永无止境的互惠关系。
耶稣讲给门徒的比喻到此结束。我们可以想象,门徒们此时一定感到困惑。耶稣预料到了这一点,便立即向门徒解释了他希望他们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意义。
比喻的要点
主人夸奖了这个不义的管家聪明之后,耶稣就开始向门徒解释这个比喻的要点。
耶稣说: “因为今世之子,待人比光明之子更聪明。我告诉你们,要借着那不义的钱财结交朋友,到了钱财无用的时候,他们可以接你们到永存的帐幕里去。”
他的解释包含一个观察和一个劝诫,并附有应许。观察是,世人深谙如何利用互惠互利,而神国之子却不谙此道。劝诫是,他的门徒要拥有明辨是非的眼光,并在今生开始运用我们的物质财富造福他人,如此,我们便能在天上获得互惠互利的转化性益处,这种互惠互利永无止境。
主要条款
这段经文中的人分为两类:今世之子和光明之子。
这世代之子很可能是指那些追随世俗之道而非耶稣之道的人,也就是那些不在光明中行的人(约翰一书1:5-6约翰一书1:5-6 commentary)。这既包括对天堂没有希望的非信徒,也包括那些更关心世俗事务而非寻求神国和与基督和谐相处的信徒。
无论如何,耶稣观察到今世之子比光明之子更精明,强调了世人利用互惠法则来实现各自野心的体系。耶稣主要劝诫人们要用不义之财来结交永恒的朋友,这从优先考虑世俗利益转移到优先考虑天上的利益。
有趣的是,耶稣的比喻大多与信徒有关,他们有的忠信,有的不忠信。然而,在这个比喻中,耶稣鼓励那些忠信的人,光明之子,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机会,全心全意地寻求祂,寻求永恒的财宝,不要被世俗财富的幻象所迷惑。祂劝诫忠信的门徒,要活出今生,为来世而活,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今生。
此外,耶稣还告诫光明之子,他们没有运用互惠原则,不够精明。如果光明之子已经背起他们的十字架(路加福音9:23-24路加福音9:23-24 commentary),努力要进窄门(马太福音7:13-14马太福音7:13-14 commentary),耶稣这样做或许会显得有些奇怪。然而,这个比喻似乎是在教导我们如何进行最精明的永恒投资;它是教导我们如何优化利用时间和资源。
耶稣的意思是告诉信徒,除非他们精明,否则就无法充分享受光明带来的好处。他们没有利用世间可以遵循的互惠法则。
观察
观察结果表明,这个时代的儿子在对待自己同类方面比光明之子更加精明。
这则寓言的要点在于理解如何运用互惠原则。这个时代的儿子们懂得互惠,并始终如一地将其用于自身利益。用当代的例子来说,推销员会向那些他们希望从中获得生意的人赠送礼物和旅行。特殊利益集团会向政客提供竞选捐款,希望从他们那里获得好处。男人为女人花钱,希望得到浪漫的回报。这个世界体系充满了基于互惠原则的操纵。这个时代的儿子们理解并有效地运用了这一原则。
然而,这个时代的儿子深谙如何运用互惠原则,而光明之子却不懂。耶稣用这个比喻来教导门徒如何精明,并通过在精神上运用这个原则来使自己受益。这是上帝希望的方式。底线是:上帝希望他的子民使用他委托我们管理的所有物质财富来造福他的子民。当我们这样做时,我们将为自己创造巨大的利益,我们将在来世体验到。精明的管家让人们把他接到尘世的家中,度过他余下的几年。但耶稣恳求门徒以如此伟大的方式服务他人,以至于他们无法在今生偿还他们。因此,他们会把你们接到永恒的住所。
当信徒运用托付给他们的物质资产去服务他人,并期待上帝的奖赏时,我们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益处:在天堂里,我们所帮助的人会得到回报。似乎那些被我们帮助过的人会留下永恒的记忆,而我们帮助他们后,也会获得永恒的益处。
这段经文中的“光明之子”指的是那些相信耶稣的人。他们是神家里的人。他们因信耶稣而拥有永生(约翰福音3:16约翰福音3:16 commentary)。
要了解如何成为光明之子,请参阅棘手话题文章:“什么是永生?如何获得永生的礼物。 ”
作为神永恒家庭的成员,光明之子应当跟随耶稣,寻求他的国和他的义(马太福音6:33马太福音6:33 commentary;路加福音12:31路加福音12:31 commentary)。他们应当天天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随他(路加福音9:23路加福音9:23 commentary)。他们应当凭着信心,不凭着眼见行事(哥林多后书5:7哥林多后书5:7 commentary)。有些光明之子很精明,会做这些事。为什么?因为这样做很精明。这样做真正符合我们的自身利益。如果我们有正确的理解,我们就会看到这一点。耶稣想要传达给他的追随者的正是这种正确的理解,一种对现实的真实视角。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就会错失巨大的益处。
作为追随上帝之道的一部分,光明之子应该认识到他们是管家,上帝是他们的主人。我们所有的物质财富都属于上帝。我们不会将任何物质财富带入来世。但上帝希望我们将我们的财富“挥霍”在他人身上。他希望我们运用他托付给我们管理的物质财富,造福他人。如此,我们将以永恒的方式精明,并获得巨大的永恒福祉。当我们到达天堂时,那些在今生受益于我们的人将接纳我们进入他们永恒的家。
要选择这种观点,并因此能够看到这种好处,需要在态度上做出一些转变:
可惜的是,这种理解似乎很少见。光明之子通常不够精明,不会做这些事。许多光明之子错失了天国,走在宽阔的路上,却进了通往灭亡的宽门(马太福音7:13-14马太福音7:13-14 commentary;路加福音13:24路加福音13:24 commentary)。许多光明之子就像落在路旁,石头地和荆棘里的种子,几乎不结出果实(马太福音13:3-7马太福音13:3-7 commentary;马可福音4:3-7马可福音4:3-7 commentary;路加福音8:5-7路加福音8:5-7 commentary)。尽管领受了永生的礼物,成为神永恒家庭的成员,许多光明之子却没有跟随耶稣。他们愚蠢地像这世代之子一样,试图建立自己的王国,而不是为神的国度建造。耶稣恳求祂的门徒要精明,明白如何以一种真实,持久和带来转变的方式获益。这是因为我们将物质财富视为暂时的,属于上帝的,并利用这些财富来造福他人。
错失天国真正福分的原因之一,在于我们误解了如何更好地管理我们的物质财富。当我们用物质财富帮助他人时,我们就会积累天上的丰厚赏赐。耶稣在福音书中多次提到这个原则(马太福音6:19-20马太福音6:19-20 commentary, 19:2119:21 commentary;马可福音10:21马可福音10:21 commentary;路加福音12:33路加福音12:33 commentary, 18:2218:22 commentary)。然而,耶稣在这里透露,这笔财富的一部分将是我们从服侍的人那里获得的天上的回报。这是一种永无止境的回报!它具有转化性,而非仅仅是交易性的。
耶稣的观察是,这个时代的儿子比光明的儿子更善于利用互惠来获得他们自己的财富。
这个时代之子所寻求的财富是暂时的,属世的——金钱,权力,地位,特权等等。光明之子所寻求的财富是永恒的,属天的——天上的财宝,新天地中的权威地位,神的认可,永恒的荣耀,真正的意义,永恒的社区等等。
这个时代的儿子很聪明,能够赢得他们自己的宝藏,但是光明之子却缺乏聪明才智,无法赢得他们自己的宝藏。
这个时代的子民更加精明,因为他们会深思熟虑,策略性地寻找属于自己的宝藏。他们明白该如何赢得这些宝藏。他们关注细节,巧妙应对,采取深思熟虑的步骤才能赢得胜利。
光明之子不太精明,因为他们缺乏 1. 信念;2. 知识;或 3. 毅力。
耶稣不断教导和鼓励门徒和其他光明之子寻求永恒的财宝。马太福音6:20马太福音6:20 commentary就是一个例子:“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偷窃。” 其他经文包括:马太福音13:44马太福音13:44 commentary;路加福音12:33路加福音12:33 commentary;路加福音12:43-44路加福音12:43-44 commentary;路加福音18:22路加福音18:22 commentary;路加福音18:29路加福音18:29 commentary;启示录3:18启示录3:18 commentary。
保罗也传授了一些与这些教义非常相似的东西,
“因为,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
(哥林多后书 4:17-18哥林多后书 4:17-18 commentary)
许多光明之子缺乏智慧,因为他们缺乏信心,不相信耶稣的教导。或者他们不理解这些教义和其他教义的非凡意义。或者他们只是在行善时心不在焉,厌倦了行善,而顺从了世俗的模式。
当我们分心时,我们可能会忽略天堂里的巨大回报。
除非他们更加精明,否则他们很可能会因为无知或冷漠而失去全部的奖赏,而直到审判来临才会知道。他们最终可能会像那些因为没有油而错过婚宴的伴娘一样(马太福音25:1-13马太福音25:1-13 commentary)。他们可能会成为错过筵席的天国之子,被扔在外面黑暗里(马太福音8:11-12马太福音8:11-12 commentary)。他们可能会成为眼睁睁看着自己为之而活的一切在基督的审判台前被烧毁,而自己却像从火里经过一样得救的人(哥林多前书3:15哥林多前书3:15 commentary)。但到那时就太迟了。
耶稣说这番话,并非为了劝诫今世之子追求更宝贵的财宝。他是在对门徒说话,而不是对不信的人。耶稣也不是在叫门徒去追求今世之子所追求的属世财宝。在登山宝训中,耶稣反复告诫他们不要追求今世的财宝(马太福音 6:1马太福音 6:1 commentary;6:26:2 commentary;6:56:5 commentary;6:166:16 commentary;6:19-206:19-20 commentary)。
耶稣之所以如此评论今世之子和光明之子,是因为他劝勉他的门徒,要像今世之子一样,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更加精明。他希望门徒获得持久的财富。耶稣在此劝勉门徒,要将自己的物质财富视为上帝的财产,并“挥霍”以造福他人,好让那些接受他们服务的人,接纳你们进入永恒的居所。
带着应许的劝勉
耶稣观察到,今世之子在实现自己的野心方面比光明之子更加精明,之后他劝诫他们。
他含蓄地劝诫他们要像今世之子一样精明。他希望他们运用互惠原则,但是为了在天上获得永久的益处。耶稣希望他们将自己的物质财富视为属于上帝的,是他们可以妥善管理的。但他也希望他们明白,上帝喜欢他们“挥霍”他的财富,去造福和服侍他人。
耶稣明确地劝诫光明之子,要借着不义之财结交朋友。耶稣希望祂的门徒祝福他人,为他人付出,为他人服务。任何物质财富的使用都是对上帝财富的使用,因为一切都属于祂。
耶稣以他的神圣权威作出了这一劝告。
“我告诉你们”这种说法是犹太拉比用来增强其教导内容分量的一种方式。但他们不说“我告诉你们” ,而是说“正如某某拉比所说”。通过引用一位知名且受人尊敬的拉比,这种说法表明教师的讲解与一位伟大的拉比的观点一致,也应该被接受和应用。耶稣很少这样教导。相反,他经常提到他自己的权威(马太福音 5:18马太福音 5:18 commentary;5:205:20 commentary;5:225:22 commentary;5:285:28 commentary;5:325:32 commentary;5:345:34 commentary;5:395:39 commentary;5:445:44 commentary;6:26:2 commentary;6:56:5 commentary;6:166:16 commentary;6:296:29 commentary;8:108:10 commentary;8:118:11 commentary;10:1510:15 commentary;10:2310:23 commentary;10:4210:42 commentary;11:2411:24 commentary;12:612:6 commentary;12:3112:31 commentary;12:3612:36 commentary;13:1713:17 commentary;16:1816:18 commentary;16:2816:28 commentary;17:1217:12 commentary;17:2017:20 commentary;18:318:3 commentary;18:1018:10 commentary;18:1318:13 commentary;18:1818:18 commentary;18:1918:19 commentary;18:2218:22 commentary;19:919:9 commentary;19:2319:23 commentary;19:2419:24 commentary;19:2819:28 commentary; 21:4321:43 commentary;23:3623:36 commentary;23:3923:39 commentary;24:224:2 commentary;24:2524:25 commentary;24:3424:34 commentary;24:4724:47 commentary;26:1326:13 commentary;26:2126:21 commentary;26:3426:34 commentary)。
这种教导方式令众人震惊(马太福音7:28-29马太福音7:28-29 commentary),因为它既大胆又显得傲慢。耶稣是弥赛亚,是神,祂没有更高的权威可以诉诸。因此,祂以这种方式教导是恰当的。耶稣每次这样做,都彰显了祂神圣的印记和祂所教导内容的保证。当这神圣的保证先于承诺(就像这段经文中那样)时,它的作用就像合同末尾的签名一样。
耶稣明确劝告光明之子要借着不义的钱财结交朋友,祂的意思是,他们要巧妙地运用今生的物质财富去祝福和服务他人。这是上帝的财富,祂希望我们用它来造福他人。这样做,我们自己也会受益。在这种情况下,上帝所关注的奖赏来自于那些我们用物质财富祝福和服务的人,他们会接待我们进入永恒的居所。他们会款待我们,不仅在我们短暂的尘世生活中,而是永远。
不义之财,简单来说就是今世的财富,是那些对神漠不关心的人所追求和渴求的世俗财物。这包括金钱和其他物质财富,如房屋,食物或财物,也可能包括社会地位,权力或影响力。这种财富被称为不义之财,并非因为它本质上邪恶,也不是因为它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它并非如此。(贪财是恶的——提摩太前书 6:10提摩太前书 6:10 commentary)。这种财富被称为不义之财,是因为它没有永恒的价值。它在这个时代可能有一定的价值,但终有一天会失去价值。而一旦失去价值,它就变得毫无价值。
耶稣劝告他的追随者在暂时的事物失去价值之前,要明智地永恒地利用它们。
这样做之所以精明,是因为它利用了有限且短暂的财富,并以一种能够产生永恒利益和祝福的方式使用它。
这和比喻里那个不义的管家所做的很相似。管家利用主人欠他的债——这些债对他来说没有任何内在或持久的价值——并在短时间内与这些债主结下了友谊。
耶稣劝告他的门徒要像这个不义的管家一样:精明地使用没有永恒价值的世俗财富,并用它们慷慨地祝福他人,结交永恒的朋友,他们将接纳你进入他们永恒的家园。
劝告伴随着回报:这样他们就会把你带入他们永恒的家园。
“接纳你们进入他们永恒的家园”这句话可能是寓言中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可能是对新天新地生活的字面应用。
在这个寓言中,不义的管家注销了主人欠的大部分债务,以此来与主人的债务人交朋友,这样,当他不再受雇时,他们就会欢迎他并把他接到家里。
这似乎并非简单的比喻,耶稣的比喻中蕴含着某种具体而深刻的意义。我们通过在世间行善积攒在天上的财富,其中一部分就是在来世获得我们所服务之人的感激。
考虑一下耶稣和圣经作者对新天新地未来生活的看法。
居住地
耶稣在其他地方应许门徒,祂父居住的地方有许多住处(约翰福音 14:2约翰福音 14:2 commentary)。耶稣升天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他们预备地方,使他们能永远与祂同在(约翰福音 14:3约翰福音 14:3 commentary)。显然,在新天新地中,将会有真正的住处,供人们居住。理所当然的是,人们会乐于在这些住处招待他人。那些在世上给予我们帮助的人,似乎会在宾客名单上名列前茅。
新耶路撒冷
新天新地也将成为商业和社群的场所。那里将有一座新耶路撒冷(启示录 21:10启示录 21:10 commentary),君王和王后将进出其中,带来他们的荣耀和劳作的成果(启示录 21:24-25启示录 21:24-25 commentary)。在新地中,将有蒙救赎的文化和国家,他们将与上帝和谐共事,并与祂的子民分享他们的文化荣耀(启示录 21:26启示录 21:26 commentary)。
启示录这段经文所描绘的景象是一个多元文化,国际化的社群,各国人民生活在上帝完美秩序的统一之下,与上帝共同统治。似乎有相当多的旅行发生。当人们远离家乡时,他们需要一个栖身之所。在这方面,新天地似乎与我们的世界并无二致。这些国度荣耀的一部分似乎也与各种活动以及人们被接纳进入居所有关,这似乎也很合理。
永恒的关系
圣经还教导我们,在来世,我们会彼此记念在世的时光(撒母耳记下12:23撒母耳记下12:23 commentary;路加福音16:19-25路加福音16:19-25 commentary)。我们将拥有被救赎的关系(哥林多前书13:12哥林多前书13:12 commentary;希伯来书12:22-23希伯来书12:22-23 commentary)。所有的伤害和冒犯都将被宽恕,我们将通过基督与神和好——我们所有的痛苦都将消失(以赛亚书65:16-17以赛亚书65:16-17 commentary;启示录21:4启示录21:4 commentary)。看来,我们在世间的记忆将被救赎(哥林多前书3:14哥林多前书3:14 commentary)。信徒将在新天新地中彼此认识(马太福音26:29马太福音26:29 commentary)。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摩西和以利亚等信徒在来世仍将被认出(马太福音8:11马太福音8:11 commentary;路加福音13:28-29路加福音13:28-29 commentary;马可福音9:4-5马可福音9:4-5 commentary)。所有信徒都将如此。
综合起来,这些经文以及下文提到的其他经文,强烈地暗示着我们将能够回忆起在地上共度的时光。新天新地的人们会铭记我们为他们所做的善举。显然,在来世,他们会渴望回报我们这份善举。正如耶稣在这个比喻中所教导的,他们回报的方式之一就是接纳我们进入他们天上的家(永恒的居所)。
这个非凡的想法是耶稣在路加福音第 14 章中教导他的门徒的一个具体例子,关于如何善待穷人和被忽视的人——那些没有物质手段来回报你的善意的人。
“你设宴招待,倒要请那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因为他们无力报答你;到义人复活的时候,你要得着报答。”
(路加福音 14:13-14路加福音 14:13-14 commentary)
耶稣教导说,如果我们能祝福那些今生无力回报我们的人,他们就会乐意在来世报答我们。根据耶稣关于不义管家的比喻的教导,他们报答我们的方式之一就是接我们进入他们天上的居所。这也可以作为“为将来打下美好根基”的一部分,正如保罗教导提摩太时所说:“要嘱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要甘心施舍,乐意供给人”(提摩太前书 6:17-18提摩太前书 6:17-18 commentary)。这种奖赏不是交易性的,而是转化性的。
耶稣在不义管家的比喻和路加福音14:13-14路加福音14:13-14 commentary中的教导中,有一个容易被忽略却又引人入胜的要点:光明之子在天堂可以互相祝福和奖赏。来世赐予的奖赏和祝福并非全都直接来自上帝之手。如同今生一样,信徒仍然可以随心所欲地用自己的礼物和财物互相祝福。
我们最好记住,许多今生末了的人,在来世将是首位的(路加福音13:30路加福音13:30 commentary)。这可能包括忠心的寡妇,孤儿,以及上帝皇室成员中的穷人——在这个时代,他们被认为是“最小的”(马太福音25:40马太福音25:40 commentary)。
我们无法将世俗的财富带入天堂。世俗的财富并非永恒。但我们可以利用今生的财富结交永恒的朋友。如果我们精明,就会牢记耶稣的劝诫,用我们不义的财富去结交永恒的朋友。
人比金钱更重要。我们运用不义之财的方式,是我们珍视,爱护和服侍他人的重要方式。保罗吩咐以弗所人要劳作,好叫他们有所得,可以作为祝福与他人分享(以弗所书4:28以弗所书4:28 commentary)。
耶稣的劝诫既与“黄金法则”(马太福音7:12马太福音7:12 commentary)有关,也与第二大诫命(马太福音22:39马太福音22:39 commentary;马可福音12:31马可福音12:31 commentary)有关。这也是我们可以多走一步(马太福音5:41马太福音5:41 commentary)或把我们的外套也送给那些要我们衬衫的人(马太福音5:40马太福音5:40 commentary)的另一种方式。
我们的慷慨不应仅限于做那些常常被认为“不愉快”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也应该)在款待,服务和娱乐方面慷慨大方。我们可以分享我们葡萄园的出产。我们可以邀请人们到我们家做客。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餐食。我们可以举办派对,庆祝他们的成功和人生的幸福。
心胸宽广,慷慨大方的人才能结交朋友(箴言 11:24-25箴言 11:24-25 commentary;28:2728:27 commentary)。即使在这个财富日渐减少的时代,有些人并非特别“富有”,但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知道,重要的不是给予的金额,而是给予背后的心意(路加福音 21:1-4路加福音 21:1-4 commentary, commentary哥林多后书 9:6-7哥林多后书 9:6-7 commentary)。无论我们拥有多少,我们都可以慷慨地给予他人,建立友谊,培养彼此和谐的关系。
我们应该精明地运用我们所拥有的,善待他人,与他们交朋友。耶稣告诉我们,我们应该这样做的原因之一是,他们会在新天新地里,用他们永恒的财富和所有物来奖励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