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路加福音 8:11-15路加福音 8:11-15 commentary 平行的福音书记载是马太福音 13:18-23马太福音 13:18-23 commentary 和 commentary马可福音 4:13-20马可福音 4:13-20 commentary。
耶稣回答了门徒关于“撒种的比喻”是什么意思(路加福音8:9-10路加福音8:9-10 commentary)的问题后,便开始解释这个比喻。这个比喻是圣经中耶稣亲自解释的典型例子之一。或许,这个解释可以提醒读者:“如果你对这些比喻缺乏理解,它或许能促使你反思自己内心的土壤状况。”
这个比喻讲的是人心在神国里的光景(路加福音8:10路加福音8:10 commentary)。的确,神的国是信徒的领域,因此“撒种的比喻”虽然间接适用于非信徒,但主要针对的是那些因信耶稣而领受永生恩赐的人(约翰福音3:16约翰福音3:16 commentary)。
想了解更多关于永生的恩赐,请参阅《圣经说》文章: “永生是什么?如何获得永生的恩赐。”
通往天国的大门是通过信心的行动(约翰福音3:14-16约翰福音3:14-16 commentary)。只有信耶稣的人才能进入天国。然而,信徒必须顺服上帝的旨意才能进入天国(马太福音7:21马太福音7:21 commentary)。进入天国是忠实信徒永恒基业的关键部分——有时被称为“永生的奖赏”。
想了解更多关于永生奖赏的信息,请参阅《圣经说》文章: “永生:接受礼物 vs. 继承奖赏。”
本质上,信徒要么被描绘成忠实的果实承载者,要么被描绘成由于怀疑,恐惧或世俗欲望而变得不忠诚。
一个人日常的选择和忠诚往往反映出他内心的性格。
“就像水中的面容反映着面容,所以,人的内心可以反映出人的本质。” (箴言 27:19箴言 27:19 commentary)
纵观圣经,心被描绘为人生命的泉源(箴言4:23箴言4:23 commentary),塑造人的情感,敬畏和忠诚(诗篇119:10诗篇119:10 commentary;箴言3:5箴言3:5 commentary;箴言28:14箴言28:14 commentary;罗马书10:10罗马书10:10 commentary)。选择是在心中做出的。这在“尽心尽意爱耶和华”(申命记6:5申命记6:5 commentary)的命令中显而易见。
“你要尽心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用你的心和你的灵魂,用你的可能。” (申命记 6:5申命记 6:5 commentary)
内心深处会影响一个人对信息的接受能力,进而影响他们的思想和态度。一颗封闭的心会让大脑难以接受相反的观点。
因此,心灵的纯洁成为核心思想。纯洁的心会产生对上帝的信靠,敬畏和爱,胜过一切。马太福音5马太福音5 commentary章8节就说明了这一点,耶稣说,心灵纯洁的人被赋予了见到上帝的能力。任何人都可以做出三个基本的选择:
从本质上讲,撒种的比喻描述了上帝的种子的生长和结果如何取决于内心所选择的视角。
这个比喻是这样的:种子就是上帝的话语(第 11 节)。
正如耶稣所解释的,种子象征着神的话语(第11节)。它是关于天国的信息和教义。
在耶稣讲述的比喻中(路加福音 8:4-8路加福音 8:4-8 commentary),他指定了四种不同类型的土壤,供播种者的种子找到生长的地方:
1.)在路边(第5节)
2.)在岩石土壤上(第6节)
3.)在荆棘中(第7节)
4.)进入好土壤(第8节)
因此,针对这些不同的土壤,出现了四种结果:
1.) 路边的种子被踩踏,空中的飞鸟吃掉了
2.)岩石地区的种子生长,但由于缺乏水分而枯萎
3.) 荆棘丛中的种子生长,但被扼杀
4.)种子在肥沃的土壤中生长,结出百倍的果实
在路加福音 8:11-15路加福音 8:11-15 commentary 中,耶稣在他的王国背景下解释了这些情况的象征意义。
种子象征着上帝的话语及其关于天国的信息和教导。撒种的人代表那些宣扬天国好消息,宣扬其真理的人。撒种象征着大众对天国福音的接受,包括天国教导的各个方面,例如道德行为,人际关系,人生的优先次序,宽恕和辨别力——所有这些中心主题都由耶稣在登山宝训(马太福音5-7马太福音5-7 commentary章)中阐述,并在路加福音6:20-49路加福音6:20-49 commentary中也有类似的教导。
四种土壤代表着神的话语落在人心中的四种不同状态。正如比喻中种子在不同的土壤中结出不同的果实,在比喻的象征性解读中,它们也会产生不同的后果。
第一类土壤
那些在路旁的,就是人听了道,随后魔鬼来,从他们心里把道夺去,恐怕他们信了得救(第 12 节)。
第一种情况与缺乏对耶稣的信靠有关。耶稣将落在路边的种子比作那些听过上帝之道却未能凭信心领悟的人。正如种子未能扎根于地,上帝的话语也未能深入人心,象征着最刚硬的心。
然后,当神的话语被人拒绝,种子被放在路边时,魔鬼就来,把神的话语从他们心中夺走。注意,这个顺序是如何开始的:首先是人因心硬而拒绝神的话语。然后,魔鬼来,把种子拿走。
这一秩序与上帝赋予人们自主选择是否信靠祂的能力相符。这一秩序也揭示了我们的选择会带来后果。如果我们选择否认上帝,那么魔鬼最终会从我们刚硬的心灵中夺走上帝话语的种子,使我们无法相信并得救。
听众心硬的后果是他们不会相信,也不会得救。
每当我们在圣经中看到“得救”的表达或概念时,重要的是要考虑三个问题:
在这个关于“神的国”的比喻中(路加福音 8:1路加福音 8:1 commentary, 8:108:10 commentary——另见马太福音中耶稣对“撒种的比喻”的解释——马太福音 13:19马太福音 13:19 commentary),得救与否取决于这个人和/或这个人的心。
因此,这个人和/或他们的心被拯救出来,脱离了上帝的王国。
最后,他们被拯救去往和/或为了进入上帝的王国。
落在路边的种子主要象征着许多信徒怀疑并且不理解天国的恩赐(路加福音 8:10路加福音 8:10 commentary)。
这部分寓言与詹姆斯所说的类似,关于聆听和遵守上帝的话语可以拯救信徒的心灵免受这个世界的腐败:
“……要存谦卑的心领受那所栽种的道,就是能救你们灵魂的道。只是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自己欺哄自己。” (雅各书 1:21-22雅各书 1:21-22 commentary)
务必记住,耶稣在这个比喻中教导的是神的国,强调忠信及其结出的果子(14,15节)。他并非教导人通过行为或通过果子彰显忠信来赢得与神同在的永生。永生的礼物唯独因信而得,本乎恩(以弗所书2:8-9以弗所书2:8-9 commentary)。然而,拥有这永恒礼物的信徒也可能对神心硬,导致他们无视和抗拒圣灵的邀请,最终无法领受神的国(路加福音8:10路加福音8:10 commentary)。
“以致他们不信而得救”这句话主要是指那些相信耶稣赐予永生,但在自身境况下不信靠神,结果失去永恒基业,无法进入天国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得救的并非信徒永恒的保障或神家中的成员身份,而是祂的基业和赏赐(见哥林多前书 3:11-15哥林多前书 3:11-15 commentary)。
这个寓言主要讲述了内心的状态以及不忠诚的信徒和忠诚的信徒如何在王国中做出贡献。
然而,根据路加所用的记录语言,耶稣对路旁种子的解释似乎还有第二层含义。
他们不会相信和得救这个表述也可能指不信者(没有被拯救的人)从火湖中与上帝的永远分离中被拯救出来——并且——被拯救成为上帝永恒的儿子或女儿,永远与上帝和谐相处。
“信而得救”这一表达方式常与获得永生的礼物联系在一起(约翰福音3:16-17约翰福音3:16-17 commentary, commentary使徒行传16:31使徒行传16:31 commentary, commentary以及哥林多前书1:21哥林多前书1:21 commentary)。这个词语的选择很有意思,尤其是在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
约翰福音明确指出,人们只要有“信仰”或“信念”就能获得永生的礼物(约翰福音 3:16约翰福音 3:16 commentary)。
马太福音是写给那些已经因信上帝的应许而获得永生恩赐的犹太人的。马太福音的写作目的是使这些犹太人相信耶稣是弥赛亚,并接受他为他们的君王,以便他们能够获得天国的祝福。马太福音的大部分劝诫(即使不是全部)都与继承永生的奖赏有关。
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是写给外邦人的。但这两卷福音书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马太福音的整体写作风格。因此,永生的恩赐在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都很少被提及。但“使他们不信而得救”这句话似乎是一个例外。
翻译为“得救”的希腊词是“σῴζω”(G4982,发音为“sozo”)。“Sozo”的意思是某物从某物中被拯救出来。如上所述,上下文决定了什么从什么中被拯救出来。例如,马太福音9:21马太福音9:21 commentary中,“sozo”被翻译为“痊愈”,因为在上下文中,一个女人从疾病中被拯救出来。
在这里,上帝的话语在听者能够付诸行动,使他们相信之前就被魔鬼夺走了。因此,这里所指的救恩似乎可能包括最初的救恩——获得永生的礼物。耶稣教导说,重生所需要的只是足够的信心,相信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并希望从罪的毒液中得到医治(约翰福音3:14-15约翰福音3:14-15 commentary)。
耶稣用旷野中那些听到摩西信息的人作比喻,说他们只需仰望杆子上的铜蛇,就能医治毒蛇的毒液。这里的比喻似乎是说,人们最初听说过铜蛇,后来这些信息被人窃取。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会相信,也不会被蛇咬。
“信而得救”这句话,路加或许是将“撒种的比喻”的前半部分,应用在那些拒绝耶稣向不信的外邦人提供永生的人身上。如果路加真的这么做,那么这段教导或许是符类福音书中少数几节明确提到永生恩赐的经文之一。
路加之所以使用“他们不会相信而得救”这种说法,可能是因为他的主要读者是希腊外邦人,他们生活在充满不信者的社区中,而这些人因路加的同伴保罗而开始第一次听到福音。希腊信徒很可能熟悉保罗使用的“相信而得救”这种说法。
路加本人可能也是外邦人,曾陪伴保罗前往外邦希腊人那里传教。他理解福音书的第一部分是相信耶稣,才能领受永生的恩赐。路加可能使用了“免得他们信而得救”这一福音表达的负面版本,以此来向他的希腊读者表明,他们必须相信耶稣和祂的信息,才能免于罪的惩罚,也就是与神和神家的隔绝。
总而言之,路加所描述的路边土壤变硬的场景似乎有两层含义。其主要含义描述了信徒的心已经刚硬,抵挡神和他们的救主,无法接受神的话语,也无法有效地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其次,其次含义描述了非信徒的心拒绝永生恩赐的信息,以至于他们无法相信并得救。
种子留在路旁的硬地上,“被人践踏,天上的飞鸟也来吃尽了”(路加福音8:5路加福音8:5 commentary)。耶稣解释说,这是魔鬼来,在道有机会生长之前,就从他们心中夺走了它。在路加福音中,耶稣明确指出,是魔鬼——“迪亚波罗”(Diabolos)——从他们心中夺走了道。同样,在马可福音中,耶稣用“撒但”(Satanas)这个名称来指代魔鬼,意思是“对手”或“控告者”(马可福音4:15马可福音4:15 commentary)。
马太福音说“那恶者”夺走了所撒的种子(马太福音13:19马太福音13:19 commentary)。然而,“恶者”之前没有定冠词“Poneros”,这表明这种夺走并不一定归咎于撒旦。在这种情况下,马太福音中所描述的“恶者”可能指各种事物,包括人的罪恶欲望,诱惑,邪灵力量,甚至魔鬼本身。无论如何,如果人心最初接受了道,“那恶者”就没有机会夺走种子。
如前所述,如果在“撒种的比喻”中考虑非信徒,他们通常与心地刚硬的信徒一起属于第一种土壤。
其余三种情况似乎只与信徒有关。第二类和第三类土壤描述了另外两类不忠的信徒,而第四类土壤则代表了忠信的信徒。
但是,信徒的心怎么会刚硬,不肯接受神的话语呢?答案很简单。任何信徒都可以采用自己最了解的视角,独立思考问题。这种心态下,他们无法接受纠正,而纠正正是神话语的一个重要方面。圣经宣称自己是教导和纠正的工具:
“圣经都是上帝所默示的,于教训,责备,纠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 (提摩太后书 3:16提摩太后书 3:16 commentary)
那些相信自己可以自给自足的人(包括那些相信自己会得到永生礼物的人)不相信自己可以从上帝那里学到任何东西。那些专注于为自己辩护的人拒绝责备。那些坚持自己智慧的人拒绝接受纠正。这样的倾向使人内心封闭,不愿接受上帝的话语。信徒可以选择随从圣灵行事,但也保留着随从肉体,顺着肉体撒种的能力(加拉太书5:13加拉太书5:13 commentary;6:86:8 commentary)。我们献给上帝的土壤最终取决于我们的内心。
第二种土壤
那些在石头地上的,就是人听了道,欢喜领受,但心里没有根,不过暂时相信,及至遇见试炼就退后了(第 13 节)。
第二种情况是石头地,指的是敬畏人胜过敬畏神的人。在这种情况下,耶稣描述了一个人听到神的话语,起初欢喜领受。然而,当面临试探时,这种短暂的喜乐就消失了。马太和马可都特别提到这些试探是“为道受患难,受逼迫的时候”(马太福音13:20马太福音13:20 commentary, commentary马可福音4:17马可福音4:17 commentary)。石头地里的种子起初发芽了,但没有扎根,由于缺乏水分,在结出果实之前就枯萎了(路加福音8:6路加福音8:6 commentary)。
听到神国的福音,这些心灵便充满喜乐。与路边坚硬的土壤不同,这些心灵善于接受,能立即回应撒种者的信息。然而,他们的喜乐是短暂的,因为他们内心没有根基。石头地使信徒容易受到诱惑,试炼和跟随耶稣所带来的严峻逼迫,最终导致他们远离神。
对苦难或迫害的恐惧是许多人心中普遍存在的弱点。耶稣反复教导祂的门徒,要靠着祂坚固根基,抵挡这些恐惧。大多数人普遍的恐惧是害怕被拒绝。土壤浅薄的人渴望神的祝福,并从中找到喜乐,却不愿忍受来自世人和世界的拒绝,因此未能行在神的道上。
圣经常常提到,那些忠心作见证,忍受拒绝(如同死亡)的人,将获得丰厚的奖赏。死亡象征着分离,而经历拒绝和失去关系,感觉就像死亡一样。然而,这正是鲜活见证的精髓。希腊语中常被翻译为“见证人”或“证言”的词,是英文单词“殉道者”的词根。忠心地为耶稣作见证,会带来最大的成果,也因此获得人生最大的奖赏。耶稣经常谈到这种试炼;以下是一些例子:
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 (约翰福音 16:33约翰福音 16:33 commentary)
“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惟有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怕他。” (马太福音 10:28马太福音 10:28 commentary)
圣经经常提及痛苦的境遇,并鼓励信徒忠心忍耐。那些屈服于诱惑,专注于眼前考验的人,常常会忽略未来等待他们的喜乐,只要他们忠心忍耐(希伯来书12:1希伯来书12:1 commentary)。当一个人专注于苦难而不是应许的奖赏时,他们就不会结出果子,也会忘记自己神圣的呼召和作为天国子民的身份(彼得后书1:8-11彼得后书1:8-11 commentary)。他们忽略了信仰的真实性比金子更宝贵(彼得前书1:7彼得前书1:7 commentary)。
奇怪的是,他们却对艰难的试炼和火炼的考验措手不及,忘记了他们既与基督一同受苦,也将在祂显现的时候与祂一同得着荣耀(彼得前书4:12-13彼得前书4:12-13 commentary, commentary罗马书8:17-18罗马书8:17-18 commentary)。他们只顾念神国的喜乐,却惧怕神呼召他们进入祂国度的窄门——患难和逼迫(雅各书1:2-8雅各书1:2-8 commentary, commentary马太福音5:10-12马太福音5:10-12 commentary, commentary马太福音7:13-14马太福音7:13-14 commentary)。
希伯来书的作者警告人们,要警惕那些心如磐石的土壤,
“因为你们……甘心乐意地接受了你们的家业,因为你们知道自己有更美长存的家业。所以,不要丢弃你们的坦然无惧,存这样的心必得大赏赐。” (希伯来书 10:34-35希伯来书 10:34-35 commentary)
希伯来书的这段经文直接针对那些认识到自己在天上拥有“更美长存的产业”的信徒。经文告诫信徒不可“丢弃坦然无惧的心”,因为这样做会失去“更大的赏赐”。这段经文描述了一个人最初满怀喜乐地接受上帝的话语,为了忠信的承诺忍受了巨大的苦难,但现在却动摇了。使徒保罗在写给加拉太人的信中鼓励信徒要忍耐,“行善不可丧志”,并提醒他们“必得”在天上丰盛的赏赐(加拉太书6:9加拉太书6:9 commentary)。
苦难和对苦难的恐惧常常使许多人的心失去喜乐。这是因为这样的心缺乏坚固的根基。持久的喜乐需要牢牢扎根于耶稣和圣灵的大能,克服当下肤浅的试炼。请注意,这种心很容易欣然接受神的话语,但在遭遇试探时却很快退缩。这种心的性情完全是暂时的,缺乏唯有神才能赐予的持久视角和力量。它仍然深深地扎根于世俗的回报。
与普遍的看法相反,苦难和迫害并非喜乐的毁灭者。相反,对于那些坚定地扎根于基督的人来说,它们是喜乐的契机(马太福音 5:10-12马太福音 5:10-12 commentary;罗马书 5:3-5罗马书 5:3-5 commentary;腓立比书 4:4腓立比书 4:4 commentary;雅各书 1:2-5雅各书 1:2-5 commentary)。然而,要获得这样的观点,需要内心的深思熟虑的决定。这就需要承认“无论我们目前的处境如何,上帝的道路对我们来说都是最好的。”这就是为什么雅各教导说:“你们遭遇百般试炼的时候,都要以为大喜乐”(雅各书 1:2雅各书 1:2 commentary)。当我们相信上帝允许进入我们生活的一切最终都是为了我们的益处和成长时,我们就会培育出一颗肥沃的心。相反,当我们优先考虑即时的满足时,我们就像石头土壤,缺乏根生长的深度。
第三类土壤
落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走开以后,被今生的思虑,钱财,宴乐挤住了,便结不出成熟的子粒来(第 14 节)。
第三种情况是,种子落在荆棘里,指的是人们把世俗的回报看得比上帝承诺的回报更重要。
耶稣把落在荆棘里的种子比作那些听了道却让今生的忧虑,钱财和享乐把道挤住了的人。这些落在荆棘里的种子,或许已经发芽,或许尚未发芽。有些种子在尘世纷扰的荆棘丛中找不到发芽的空间,而有些种子则只是萌发了有限的程度,就被毫无成果的竞争挤住了。最终,这些种子的心不会结出成熟的果实。
荆棘象征着追求今生财富,忧虑和享乐的诱惑。然而,这些追求都是空洞的,它们的承诺充满了欺骗。世人将财富描绘成通往荣誉和人生最大回报的至高之路,但这最终是欺骗。荆棘土所代表的心,是被误导而误解了财富真正意义的心。虽然上帝希望我们拥有巨大的财富,但他明确表示,通往真正财富的道路在于上帝的话语,即播下的种子。
在《启示录》中,关于这个话题最有启发性的经文之一,是写给老底嘉教会的信。耶稣斥责他们被世上的财富所欺骗。他们自以为富有,但实际上却是悲惨贫困的。耶稣给了他们这样的指引:
“我劝你从我这里买火炼的金子,这样你就会变得富有。”(启示录 3:18启示录 3:18 commentary)
在启示录第三章中,老底嘉教会被教导要转变思维方式,选择一种能带来真正财富的内心视角。耶稣敦促他们认识到真正的财富是上帝所赐的。他向他们保证:“凡我所疼爱的,我就责备管教他”(启示录3:19启示录3:19 commentary)。然后,他概述了获得这黄金——他们渴望的一切财富——的途径:
“看哪,我站在门外叩门,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里去,我与他,他与我,一同坐席。” (启示录 3:20启示录 3:20 commentary)
当我们接纳这样的心态:持久的财富源于听从耶稣的声音,并与祂亲密相交,就像与他人共享美食一样,我们就能获得真正的财富。要获得真正的财富,我们必须将对财富的渴望集中在属灵的领域,而不是世俗的追求上。
所罗门以其智慧而闻名,他宣称追求财富和世俗享乐都是虚空(传道书 2:1-11传道书 2:1-11 commentary, 1818 commentary)。同样,保罗警告说,那些执着于致富的人最终会发现自己被毁灭和毁灭所吞噬(提摩太前书 6:9提摩太前书 6:9 commentary)。荆棘丛中的心屈服于次等的物质诱惑,放弃了上帝赐予他们生命中终极而完美的良善(约翰一书 2:16-17约翰一书 2:16-17 commentary)。他们就像以扫,为了区区一碗汤而放弃了他未来的产业(希伯来书 12:16希伯来书 12:16 commentary)。
在登山宝训中,耶稣劝勉祂的门徒,不要一生为世俗的财富操心,而要优先追求神的国和神的义(和谐)(马太福音 6:25-34马太福音 6:25-34 commentary)。祂安慰门徒,那些追求从人而来的荣耀的人,已经得到了“完全的赏赐”(马太福音 6:2马太福音 6:2 commentary)。此外,祂还向门徒强调,即使获得了这些世俗的赏赐,也是微不足道的。
人就是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马太福音 16:26马太福音 16:26 commentary)
在第三个场景中,耶稣在荆棘丛中解释说,这些荆棘不仅包含财富,也包含忧虑,或者说是“对世事的思虑”。这个概念似乎涵盖了诸如寻求世人的认可,符合世人对成功的定义或符合世人的道德标准等担忧。这些忧虑表现为渴望顺应世人所认为的善。这种焦虑可能由以下压力引发:
这些担忧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反而会让人焦虑。社会的道德观念和潮流瞬息万变,却能决定一个人在社会(或历史)中的地位。
世人的公义标准(“dikaiosune”)瞬息万变。今天获得认可的事物,明天可能就会被定罪(被取消)。追求世俗体系的认可是徒劳的,只会使人失去和谐,充满忧虑。追求世俗荣誉的人会被荆棘刺痛,在神的国里结不出成熟的果实。
世人眼中的善与义往往具有误导性。当人们为了博取认同而塑造自身形象时,他们会营造虚假的印象,试图左右他人的看法。我们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他人的想法,我们只是自以为能够预测他们的想法。
事实上,这些对肯定的追求,不过是追求一种欺骗性的幻觉,根植于对自我的虚假呈现。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构建的形象的脆弱和虚假时,这会导致焦虑。另一种选择是将自己的生命扎根于真理的现实,从而走向第四种境界:肥沃的土壤。
第四类土壤
但那落在好土里的种子,就是人听了道,存着诚实善良的心里,并且持守着,并且忍耐着结出果实(第 15 节)。
在撒种的比喻的最后一个场景中,耶稣将那些听到话语并牢牢抓住的人称为好土壤。
这种土壤和心灵的特质与前三种截然不同。善良的心展现出对上帝的信靠和对祂圣言的接纳,这与第一颗心(撒在路旁的种子)不同。善良的心敬畏上帝,以勇气为特征,勇敢地忍受苦难——这与第二颗心(石头地)不同。善良的心热爱上帝,舍弃世间的舒适和认可,转而寻求天上的冠冕,这与第三颗心(荆棘丛生)不同。
在路加福音中,耶稣列举了好土壤的三个特点。
好土地的第一个特点是那些以诚实善良的心听到这个词的人。
“诚实善良的心”这个表达方式用词耐人寻味。它描述了对路加的希腊读者来说至关重要的理想。有趣的是,路加福音是三卷福音书中唯一收录耶稣“撒种的比喻”的福音书,以及祂明确地将好土与诚实善良的心联系起来的解释。
这里翻译为诚实和善良的术语分别是希腊人用来描述三个超验或终极价值中的两个的术语。
希腊的三大先验理想——真理(“Aletheia”),美(“Kallos”)和善(“Agathon”)是古希腊哲学的基本概念,代表了人类理解和渴望的最高和最普遍的形式。
路加福音贯穿始终,将耶稣描绘成与上帝完美和谐共处的理想人。路加福音将耶稣的教义展现为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而这正是希腊人孜孜以求的。耶稣的“撒种的比喻”及其解释,正是直接指向美好生活的教义。
这里翻译为“诚实”的希腊词源自希腊语“καλός”(G2570,发音为“kall-os”)。它与希腊语中“美”的理念相同。
路加所说的美丽(诚实)的心,是指纯洁的心。它不是肤浅的,而是努力寻求神,爱神,并彰显神的爱。美丽(诚实)的心拥有正直的品格,能够承受诱惑和试炼。
这里翻译为“善”的希腊词源自希腊语:ἀγαθός (G18——发音为“ag-ath-os”)。它与希腊语中“善”的理想含义相同。
路加所说的良善之心,是指能够达成并履行其目的/“telos”(神赋予它的计划)的心。我们的心被造是为了爱神并无私地服侍他人。良善之心在这些事上富有成效。良善之心结出丰硕的果实,结出“百倍的果子”(路加福音8:8路加福音8:8 commentary)。
好土壤的第二个特点是那些……坚守它(这个词)的人。
这描述的是那些在信仰上坚定不移的人,与第二和第三个场景(13,14节)中描述的人形成对比。路加的传道伙伴保罗鼓励哥林多教会的世俗信徒“持守真道”,才能获得福音的全部益处和盼望(哥林多前书15:2哥林多前书15:2 commentary)。
值得指出的是,记录耶稣的“撒种的比喻”及其解释的三本福音书都使用了不同的动词或动作来描述好土对这个词的作用。
卢克使用:坚持下去。
马太使用“明白”(马太福音13:23马太福音13:23 commentary)。翻译为“明白”的希腊词意为“将事物整合在一起”。它就像一个比喻性的灯泡,当人领悟到道理时,灯泡就会熄灭。从这个意义上讲,“明白”描述了犹太人对智慧的概念。
马可用了“领受”(马可福音4:20马可福音4:20 commentary)。马可用“领受”的意思是“应用”,“实践”,“活出”或“将神的话语付诸行动”。应用和行动是罗马人的理想,这在马可福音的罗马读者群体中应该能引起共鸣。罗马人是实干家。
好土壤的第三个特点是……坚持不懈地结出果实。
耶稣所描述的好土/好心会持续结出果实。它不会暂时休眠,也不会偶尔结出果实。它是常青的。在“葡萄树的比喻”(约翰福音15:1-6约翰福音15:1-6 commentary)中,耶稣吩咐门徒“要常在我里面”(约翰福音15:5约翰福音15:5 commentary),并应许他们,如果他们常在他里面(有毅力),他们就“多结果子”(约翰福音15:5约翰福音15:5 commentary)。如果他们不持守神的话语(坚持不懈),不常在他里面,那么他们就“什么也做不了”(约翰福音15:5约翰福音15:5 commentary)。
在路加福音中,耶稣强调诚实善良的心的长久和毅力。在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中,他强调果实的数量(马太福音13:23马太福音13:23 commentary, commentary马可福音4:20马可福音4:20 commentary)。
耶稣在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中没有明确解释为什么有的忠心人结出更多或更少的果子。可能是因为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忠心或在天国里更有毅力。也可能是因为有些人有更多机会结出果子,正如“才干的比喻”(马太福音 25:14-30马太福音 25:14-30 commentary)中所描述的那样,仆人被委托投资不同数额的钱。“才干的比喻”的一个原则是,多给谁,就向谁多取。可以理解,根据赋予个人的天赋和机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责任。然而,所有拥有好土壤的人都会得到奖赏。
当耶稣举例说明今生会得到回报的行为时,他经常强调最平凡的努力,几乎任何人都可以采取的行动,例如以耶稣的名义提供一杯凉水(马太福音 10:42马太福音 10:42 commentary)。
这些比喻传达的主要信息是,在人生短暂的尘世中,忠心耿耿地为天国效力并卓有成效至关重要。耶稣强调,一个人的心决定了他能否进入天国,以及他能结出多少果子。
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中平行的经文,将好土的果实产量量化为“三十倍,六十倍,一百倍”(马太福音13:23马太福音13:23 commentary;马可福音4:20马可福音4:20 commentary)。然而,前三种情况/土壤的产量都恰好为零。
至关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在这比喻描述的四个场景中,撒种的人,神的话语以及聆听天国信息的机会始终不变。唯一的变量是内心的状态,是接受还是拒绝神的话语。相信耶稣就是经历灵性的重生,而进入天国则意味着遵行祂的道路。
总而言之,“撒种的比喻”指出了信徒在与“神的国”(路加福音8:10路加福音8:10 commentary)的关系中内心的光景。它强调了信徒内心波动的状态。在属灵旅程的不同阶段,信徒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心变得刚硬,不愿相信神的话语,容易受到恐惧的诱惑,被世俗的思虑所扼杀——或者,如果坚持不懈,就会结出丰硕的果实,变得生机勃勃。每个信徒都有能力向神展现这四种不同的心境。
这个寓言蕴含的深刻寓意是,无论我们当时的内心状况如何,信徒都拥有非凡的机会来改变自己的内心,接受圣言,并体验它所提供的丰富而富有成果的生活。
詹姆斯对信徒的劝诫适用于这种情况:
“所以,你们要脱去一切污秽和一切剩余的邪恶,存谦卑的心领受那所栽种的道,就是能救你们灵魂的道。” (雅各书 1:21雅各书 1:21 commentary)
雅各在此探讨了信徒所面临的根本挣扎,指出试探并非源于我们的环境,而是源于我们自身的情欲和欲望。因此,信徒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面临这种试探。雅各提出的解决方案包括两个步骤:
值得注意的是,雅各建议,除了“领受那栽种的道”,还要学会倾听他人。愿意领受他人的想法,是拥有一颗良善之心的途径之一。当信徒完全接受并内化上帝的话语(牢牢抓住它)时,它就会“栽种”在他们里面,改变他们的心,拯救他们的生命,使他们脱离私欲的辖制。
心灵耕耘如好土,持守神的话语,使信徒脱离肉体情欲的捆绑,顺着圣灵撒种,得着其中丰盛的赏赐,经历美好的人生。
路加福音 8:11-15 含义
与路加福音 8:11-15路加福音 8:11-15 commentary 平行的福音书记载是马太福音 13:18-23马太福音 13:18-23 commentary 和 commentary马可福音 4:13-20马可福音 4:13-20 commentary。
耶稣回答了门徒关于“撒种的比喻”是什么意思(路加福音8:9-10路加福音8:9-10 commentary)的问题后,便开始解释这个比喻。这个比喻是圣经中耶稣亲自解释的典型例子之一。或许,这个解释可以提醒读者:“如果你对这些比喻缺乏理解,它或许能促使你反思自己内心的土壤状况。”
这个比喻讲的是人心在神国里的光景(路加福音8:10路加福音8:10 commentary)。的确,神的国是信徒的领域,因此“撒种的比喻”虽然间接适用于非信徒,但主要针对的是那些因信耶稣而领受永生恩赐的人(约翰福音3:16约翰福音3:16 commentary)。
想了解更多关于永生的恩赐,请参阅《圣经说》文章: “永生是什么?如何获得永生的恩赐。”
通往天国的大门是通过信心的行动(约翰福音3:14-16约翰福音3:14-16 commentary)。只有信耶稣的人才能进入天国。然而,信徒必须顺服上帝的旨意才能进入天国(马太福音7:21马太福音7:21 commentary)。进入天国是忠实信徒永恒基业的关键部分——有时被称为“永生的奖赏”。
想了解更多关于永生奖赏的信息,请参阅《圣经说》文章: “永生:接受礼物 vs. 继承奖赏。”
本质上,信徒要么被描绘成忠实的果实承载者,要么被描绘成由于怀疑,恐惧或世俗欲望而变得不忠诚。
一个人日常的选择和忠诚往往反映出他内心的性格。
“就像水中的面容反映着面容,
所以,人的内心可以反映出人的本质。”
(箴言 27:19箴言 27:19 commentary)
纵观圣经,心被描绘为人生命的泉源(箴言4:23箴言4:23 commentary),塑造人的情感,敬畏和忠诚(诗篇119:10诗篇119:10 commentary;箴言3:5箴言3:5 commentary;箴言28:14箴言28:14 commentary;罗马书10:10罗马书10:10 commentary)。选择是在心中做出的。这在“尽心尽意爱耶和华”(申命记6:5申命记6:5 commentary)的命令中显而易见。
“你要尽心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
用你的心和你的灵魂,用你的
可能。”
(申命记 6:5申命记 6:5 commentary)
内心深处会影响一个人对信息的接受能力,进而影响他们的思想和态度。一颗封闭的心会让大脑难以接受相反的观点。
因此,心灵的纯洁成为核心思想。纯洁的心会产生对上帝的信靠,敬畏和爱,胜过一切。马太福音5马太福音5 commentary章8节就说明了这一点,耶稣说,心灵纯洁的人被赋予了见到上帝的能力。任何人都可以做出三个基本的选择:
从本质上讲,撒种的比喻描述了上帝的种子的生长和结果如何取决于内心所选择的视角。
这个比喻是这样的:种子就是上帝的话语(第 11 节)。
正如耶稣所解释的,种子象征着神的话语(第11节)。它是关于天国的信息和教义。
在耶稣讲述的比喻中(路加福音 8:4-8路加福音 8:4-8 commentary),他指定了四种不同类型的土壤,供播种者的种子找到生长的地方:
1.)在路边(第5节)
2.)在岩石土壤上(第6节)
3.)在荆棘中(第7节)
4.)进入好土壤(第8节)
因此,针对这些不同的土壤,出现了四种结果:
1.) 路边的种子被踩踏,空中的飞鸟吃掉了
2.)岩石地区的种子生长,但由于缺乏水分而枯萎
3.) 荆棘丛中的种子生长,但被扼杀
4.)种子在肥沃的土壤中生长,结出百倍的果实
在路加福音 8:11-15路加福音 8:11-15 commentary 中,耶稣在他的王国背景下解释了这些情况的象征意义。
种子象征着上帝的话语及其关于天国的信息和教导。撒种的人代表那些宣扬天国好消息,宣扬其真理的人。撒种象征着大众对天国福音的接受,包括天国教导的各个方面,例如道德行为,人际关系,人生的优先次序,宽恕和辨别力——所有这些中心主题都由耶稣在登山宝训(马太福音5-7马太福音5-7 commentary章)中阐述,并在路加福音6:20-49路加福音6:20-49 commentary中也有类似的教导。
四种土壤代表着神的话语落在人心中的四种不同状态。正如比喻中种子在不同的土壤中结出不同的果实,在比喻的象征性解读中,它们也会产生不同的后果。
第一类土壤
那些在路旁的,就是人听了道,随后魔鬼来,从他们心里把道夺去,恐怕他们信了得救(第 12 节)。
第一种情况与缺乏对耶稣的信靠有关。耶稣将落在路边的种子比作那些听过上帝之道却未能凭信心领悟的人。正如种子未能扎根于地,上帝的话语也未能深入人心,象征着最刚硬的心。
然后,当神的话语被人拒绝,种子被放在路边时,魔鬼就来,把神的话语从他们心中夺走。注意,这个顺序是如何开始的:首先是人因心硬而拒绝神的话语。然后,魔鬼来,把种子拿走。
这一秩序与上帝赋予人们自主选择是否信靠祂的能力相符。这一秩序也揭示了我们的选择会带来后果。如果我们选择否认上帝,那么魔鬼最终会从我们刚硬的心灵中夺走上帝话语的种子,使我们无法相信并得救。
听众心硬的后果是他们不会相信,也不会得救。
每当我们在圣经中看到“得救”的表达或概念时,重要的是要考虑三个问题:
在这个关于“神的国”的比喻中(路加福音 8:1路加福音 8:1 commentary, 8:108:10 commentary——另见马太福音中耶稣对“撒种的比喻”的解释——马太福音 13:19马太福音 13:19 commentary),得救与否取决于这个人和/或这个人的心。
因此,这个人和/或他们的心被拯救出来,脱离了上帝的王国。
最后,他们被拯救去往和/或为了进入上帝的王国。
落在路边的种子主要象征着许多信徒怀疑并且不理解天国的恩赐(路加福音 8:10路加福音 8:10 commentary)。
这部分寓言与詹姆斯所说的类似,关于聆听和遵守上帝的话语可以拯救信徒的心灵免受这个世界的腐败:
“……要存谦卑的心领受那所栽种的道,就是能救你们灵魂的道。只是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自己欺哄自己。”
(雅各书 1:21-22雅各书 1:21-22 commentary)
务必记住,耶稣在这个比喻中教导的是神的国,强调忠信及其结出的果子(14,15节)。他并非教导人通过行为或通过果子彰显忠信来赢得与神同在的永生。永生的礼物唯独因信而得,本乎恩(以弗所书2:8-9以弗所书2:8-9 commentary)。然而,拥有这永恒礼物的信徒也可能对神心硬,导致他们无视和抗拒圣灵的邀请,最终无法领受神的国(路加福音8:10路加福音8:10 commentary)。
“以致他们不信而得救”这句话主要是指那些相信耶稣赐予永生,但在自身境况下不信靠神,结果失去永恒基业,无法进入天国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得救的并非信徒永恒的保障或神家中的成员身份,而是祂的基业和赏赐(见哥林多前书 3:11-15哥林多前书 3:11-15 commentary)。
这个寓言主要讲述了内心的状态以及不忠诚的信徒和忠诚的信徒如何在王国中做出贡献。
然而,根据路加所用的记录语言,耶稣对路旁种子的解释似乎还有第二层含义。
他们不会相信和得救这个表述也可能指不信者(没有被拯救的人)从火湖中与上帝的永远分离中被拯救出来——并且——被拯救成为上帝永恒的儿子或女儿,永远与上帝和谐相处。
“信而得救”这一表达方式常与获得永生的礼物联系在一起(约翰福音3:16-17约翰福音3:16-17 commentary, commentary使徒行传16:31使徒行传16:31 commentary, commentary以及哥林多前书1:21哥林多前书1:21 commentary)。这个词语的选择很有意思,尤其是在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
约翰福音明确指出,人们只要有“信仰”或“信念”就能获得永生的礼物(约翰福音 3:16约翰福音 3:16 commentary)。
马太福音是写给那些已经因信上帝的应许而获得永生恩赐的犹太人的。马太福音的写作目的是使这些犹太人相信耶稣是弥赛亚,并接受他为他们的君王,以便他们能够获得天国的祝福。马太福音的大部分劝诫(即使不是全部)都与继承永生的奖赏有关。
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是写给外邦人的。但这两卷福音书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马太福音的整体写作风格。因此,永生的恩赐在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都很少被提及。但“使他们不信而得救”这句话似乎是一个例外。
翻译为“得救”的希腊词是“σῴζω”(G4982,发音为“sozo”)。“Sozo”的意思是某物从某物中被拯救出来。如上所述,上下文决定了什么从什么中被拯救出来。例如,马太福音9:21马太福音9:21 commentary中,“sozo”被翻译为“痊愈”,因为在上下文中,一个女人从疾病中被拯救出来。
在这里,上帝的话语在听者能够付诸行动,使他们相信之前就被魔鬼夺走了。因此,这里所指的救恩似乎可能包括最初的救恩——获得永生的礼物。耶稣教导说,重生所需要的只是足够的信心,相信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并希望从罪的毒液中得到医治(约翰福音3:14-15约翰福音3:14-15 commentary)。
耶稣用旷野中那些听到摩西信息的人作比喻,说他们只需仰望杆子上的铜蛇,就能医治毒蛇的毒液。这里的比喻似乎是说,人们最初听说过铜蛇,后来这些信息被人窃取。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会相信,也不会被蛇咬。
“信而得救”这句话,路加或许是将“撒种的比喻”的前半部分,应用在那些拒绝耶稣向不信的外邦人提供永生的人身上。如果路加真的这么做,那么这段教导或许是符类福音书中少数几节明确提到永生恩赐的经文之一。
路加之所以使用“他们不会相信而得救”这种说法,可能是因为他的主要读者是希腊外邦人,他们生活在充满不信者的社区中,而这些人因路加的同伴保罗而开始第一次听到福音。希腊信徒很可能熟悉保罗使用的“相信而得救”这种说法。
路加本人可能也是外邦人,曾陪伴保罗前往外邦希腊人那里传教。他理解福音书的第一部分是相信耶稣,才能领受永生的恩赐。路加可能使用了“免得他们信而得救”这一福音表达的负面版本,以此来向他的希腊读者表明,他们必须相信耶稣和祂的信息,才能免于罪的惩罚,也就是与神和神家的隔绝。
总而言之,路加所描述的路边土壤变硬的场景似乎有两层含义。其主要含义描述了信徒的心已经刚硬,抵挡神和他们的救主,无法接受神的话语,也无法有效地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其次,其次含义描述了非信徒的心拒绝永生恩赐的信息,以至于他们无法相信并得救。
种子留在路旁的硬地上,“被人践踏,天上的飞鸟也来吃尽了”(路加福音8:5路加福音8:5 commentary)。耶稣解释说,这是魔鬼来,在道有机会生长之前,就从他们心中夺走了它。在路加福音中,耶稣明确指出,是魔鬼——“迪亚波罗”(Diabolos)——从他们心中夺走了道。同样,在马可福音中,耶稣用“撒但”(Satanas)这个名称来指代魔鬼,意思是“对手”或“控告者”(马可福音4:15马可福音4:15 commentary)。
马太福音说“那恶者”夺走了所撒的种子(马太福音13:19马太福音13:19 commentary)。然而,“恶者”之前没有定冠词“Poneros”,这表明这种夺走并不一定归咎于撒旦。在这种情况下,马太福音中所描述的“恶者”可能指各种事物,包括人的罪恶欲望,诱惑,邪灵力量,甚至魔鬼本身。无论如何,如果人心最初接受了道,“那恶者”就没有机会夺走种子。
如前所述,如果在“撒种的比喻”中考虑非信徒,他们通常与心地刚硬的信徒一起属于第一种土壤。
其余三种情况似乎只与信徒有关。第二类和第三类土壤描述了另外两类不忠的信徒,而第四类土壤则代表了忠信的信徒。
但是,信徒的心怎么会刚硬,不肯接受神的话语呢?答案很简单。任何信徒都可以采用自己最了解的视角,独立思考问题。这种心态下,他们无法接受纠正,而纠正正是神话语的一个重要方面。圣经宣称自己是教导和纠正的工具:
“圣经都是上帝所默示的,于教训,责备,纠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
(提摩太后书 3:16提摩太后书 3:16 commentary)
那些相信自己可以自给自足的人(包括那些相信自己会得到永生礼物的人)不相信自己可以从上帝那里学到任何东西。那些专注于为自己辩护的人拒绝责备。那些坚持自己智慧的人拒绝接受纠正。这样的倾向使人内心封闭,不愿接受上帝的话语。信徒可以选择随从圣灵行事,但也保留着随从肉体,顺着肉体撒种的能力(加拉太书5:13加拉太书5:13 commentary;6:86:8 commentary)。我们献给上帝的土壤最终取决于我们的内心。
第二种土壤
那些在石头地上的,就是人听了道,欢喜领受,但心里没有根,不过暂时相信,及至遇见试炼就退后了(第 13 节)。
第二种情况是石头地,指的是敬畏人胜过敬畏神的人。在这种情况下,耶稣描述了一个人听到神的话语,起初欢喜领受。然而,当面临试探时,这种短暂的喜乐就消失了。马太和马可都特别提到这些试探是“为道受患难,受逼迫的时候”(马太福音13:20马太福音13:20 commentary, commentary马可福音4:17马可福音4:17 commentary)。石头地里的种子起初发芽了,但没有扎根,由于缺乏水分,在结出果实之前就枯萎了(路加福音8:6路加福音8:6 commentary)。
听到神国的福音,这些心灵便充满喜乐。与路边坚硬的土壤不同,这些心灵善于接受,能立即回应撒种者的信息。然而,他们的喜乐是短暂的,因为他们内心没有根基。石头地使信徒容易受到诱惑,试炼和跟随耶稣所带来的严峻逼迫,最终导致他们远离神。
对苦难或迫害的恐惧是许多人心中普遍存在的弱点。耶稣反复教导祂的门徒,要靠着祂坚固根基,抵挡这些恐惧。大多数人普遍的恐惧是害怕被拒绝。土壤浅薄的人渴望神的祝福,并从中找到喜乐,却不愿忍受来自世人和世界的拒绝,因此未能行在神的道上。
圣经常常提到,那些忠心作见证,忍受拒绝(如同死亡)的人,将获得丰厚的奖赏。死亡象征着分离,而经历拒绝和失去关系,感觉就像死亡一样。然而,这正是鲜活见证的精髓。希腊语中常被翻译为“见证人”或“证言”的词,是英文单词“殉道者”的词根。忠心地为耶稣作见证,会带来最大的成果,也因此获得人生最大的奖赏。耶稣经常谈到这种试炼;以下是一些例子:
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
(约翰福音 16:33约翰福音 16:33 commentary)
“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惟有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怕他。”
(马太福音 10:28马太福音 10:28 commentary)
圣经经常提及痛苦的境遇,并鼓励信徒忠心忍耐。那些屈服于诱惑,专注于眼前考验的人,常常会忽略未来等待他们的喜乐,只要他们忠心忍耐(希伯来书12:1希伯来书12:1 commentary)。当一个人专注于苦难而不是应许的奖赏时,他们就不会结出果子,也会忘记自己神圣的呼召和作为天国子民的身份(彼得后书1:8-11彼得后书1:8-11 commentary)。他们忽略了信仰的真实性比金子更宝贵(彼得前书1:7彼得前书1:7 commentary)。
奇怪的是,他们却对艰难的试炼和火炼的考验措手不及,忘记了他们既与基督一同受苦,也将在祂显现的时候与祂一同得着荣耀(彼得前书4:12-13彼得前书4:12-13 commentary, commentary罗马书8:17-18罗马书8:17-18 commentary)。他们只顾念神国的喜乐,却惧怕神呼召他们进入祂国度的窄门——患难和逼迫(雅各书1:2-8雅各书1:2-8 commentary, commentary马太福音5:10-12马太福音5:10-12 commentary, commentary马太福音7:13-14马太福音7:13-14 commentary)。
希伯来书的作者警告人们,要警惕那些心如磐石的土壤,
“因为你们……甘心乐意地接受了你们的家业,因为你们知道自己有更美长存的家业。所以,不要丢弃你们的坦然无惧,存这样的心必得大赏赐。”
(希伯来书 10:34-35希伯来书 10:34-35 commentary)
希伯来书的这段经文直接针对那些认识到自己在天上拥有“更美长存的产业”的信徒。经文告诫信徒不可“丢弃坦然无惧的心”,因为这样做会失去“更大的赏赐”。这段经文描述了一个人最初满怀喜乐地接受上帝的话语,为了忠信的承诺忍受了巨大的苦难,但现在却动摇了。使徒保罗在写给加拉太人的信中鼓励信徒要忍耐,“行善不可丧志”,并提醒他们“必得”在天上丰盛的赏赐(加拉太书6:9加拉太书6:9 commentary)。
苦难和对苦难的恐惧常常使许多人的心失去喜乐。这是因为这样的心缺乏坚固的根基。持久的喜乐需要牢牢扎根于耶稣和圣灵的大能,克服当下肤浅的试炼。请注意,这种心很容易欣然接受神的话语,但在遭遇试探时却很快退缩。这种心的性情完全是暂时的,缺乏唯有神才能赐予的持久视角和力量。它仍然深深地扎根于世俗的回报。
与普遍的看法相反,苦难和迫害并非喜乐的毁灭者。相反,对于那些坚定地扎根于基督的人来说,它们是喜乐的契机(马太福音 5:10-12马太福音 5:10-12 commentary;罗马书 5:3-5罗马书 5:3-5 commentary;腓立比书 4:4腓立比书 4:4 commentary;雅各书 1:2-5雅各书 1:2-5 commentary)。然而,要获得这样的观点,需要内心的深思熟虑的决定。这就需要承认“无论我们目前的处境如何,上帝的道路对我们来说都是最好的。”这就是为什么雅各教导说:“你们遭遇百般试炼的时候,都要以为大喜乐”(雅各书 1:2雅各书 1:2 commentary)。当我们相信上帝允许进入我们生活的一切最终都是为了我们的益处和成长时,我们就会培育出一颗肥沃的心。相反,当我们优先考虑即时的满足时,我们就像石头土壤,缺乏根生长的深度。
第三类土壤
落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走开以后,被今生的思虑,钱财,宴乐挤住了,便结不出成熟的子粒来(第 14 节)。
第三种情况是,种子落在荆棘里,指的是人们把世俗的回报看得比上帝承诺的回报更重要。
耶稣把落在荆棘里的种子比作那些听了道却让今生的忧虑,钱财和享乐把道挤住了的人。这些落在荆棘里的种子,或许已经发芽,或许尚未发芽。有些种子在尘世纷扰的荆棘丛中找不到发芽的空间,而有些种子则只是萌发了有限的程度,就被毫无成果的竞争挤住了。最终,这些种子的心不会结出成熟的果实。
荆棘象征着追求今生财富,忧虑和享乐的诱惑。然而,这些追求都是空洞的,它们的承诺充满了欺骗。世人将财富描绘成通往荣誉和人生最大回报的至高之路,但这最终是欺骗。荆棘土所代表的心,是被误导而误解了财富真正意义的心。虽然上帝希望我们拥有巨大的财富,但他明确表示,通往真正财富的道路在于上帝的话语,即播下的种子。
在《启示录》中,关于这个话题最有启发性的经文之一,是写给老底嘉教会的信。耶稣斥责他们被世上的财富所欺骗。他们自以为富有,但实际上却是悲惨贫困的。耶稣给了他们这样的指引:
“我劝你从我这里买火炼的金子,这样你就会变得富有。”
(启示录 3:18启示录 3:18 commentary)
在启示录第三章中,老底嘉教会被教导要转变思维方式,选择一种能带来真正财富的内心视角。耶稣敦促他们认识到真正的财富是上帝所赐的。他向他们保证:“凡我所疼爱的,我就责备管教他”(启示录3:19启示录3:19 commentary)。然后,他概述了获得这黄金——他们渴望的一切财富——的途径:
“看哪,我站在门外叩门,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里去,我与他,他与我,一同坐席。”
(启示录 3:20启示录 3:20 commentary)
当我们接纳这样的心态:持久的财富源于听从耶稣的声音,并与祂亲密相交,就像与他人共享美食一样,我们就能获得真正的财富。要获得真正的财富,我们必须将对财富的渴望集中在属灵的领域,而不是世俗的追求上。
所罗门以其智慧而闻名,他宣称追求财富和世俗享乐都是虚空(传道书 2:1-11传道书 2:1-11 commentary, 1818 commentary)。同样,保罗警告说,那些执着于致富的人最终会发现自己被毁灭和毁灭所吞噬(提摩太前书 6:9提摩太前书 6:9 commentary)。荆棘丛中的心屈服于次等的物质诱惑,放弃了上帝赐予他们生命中终极而完美的良善(约翰一书 2:16-17约翰一书 2:16-17 commentary)。他们就像以扫,为了区区一碗汤而放弃了他未来的产业(希伯来书 12:16希伯来书 12:16 commentary)。
在登山宝训中,耶稣劝勉祂的门徒,不要一生为世俗的财富操心,而要优先追求神的国和神的义(和谐)(马太福音 6:25-34马太福音 6:25-34 commentary)。祂安慰门徒,那些追求从人而来的荣耀的人,已经得到了“完全的赏赐”(马太福音 6:2马太福音 6:2 commentary)。此外,祂还向门徒强调,即使获得了这些世俗的赏赐,也是微不足道的。
人就是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马太福音 16:26马太福音 16:26 commentary)
在第三个场景中,耶稣在荆棘丛中解释说,这些荆棘不仅包含财富,也包含忧虑,或者说是“对世事的思虑”。这个概念似乎涵盖了诸如寻求世人的认可,符合世人对成功的定义或符合世人的道德标准等担忧。这些忧虑表现为渴望顺应世人所认为的善。这种焦虑可能由以下压力引发:
这些担忧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反而会让人焦虑。社会的道德观念和潮流瞬息万变,却能决定一个人在社会(或历史)中的地位。
世人的公义标准(“dikaiosune”)瞬息万变。今天获得认可的事物,明天可能就会被定罪(被取消)。追求世俗体系的认可是徒劳的,只会使人失去和谐,充满忧虑。追求世俗荣誉的人会被荆棘刺痛,在神的国里结不出成熟的果实。
世人眼中的善与义往往具有误导性。当人们为了博取认同而塑造自身形象时,他们会营造虚假的印象,试图左右他人的看法。我们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他人的想法,我们只是自以为能够预测他们的想法。
事实上,这些对肯定的追求,不过是追求一种欺骗性的幻觉,根植于对自我的虚假呈现。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构建的形象的脆弱和虚假时,这会导致焦虑。另一种选择是将自己的生命扎根于真理的现实,从而走向第四种境界:肥沃的土壤。
第四类土壤
但那落在好土里的种子,就是人听了道,存着诚实善良的心里,并且持守着,并且忍耐着结出果实(第 15 节)。
在撒种的比喻的最后一个场景中,耶稣将那些听到话语并牢牢抓住的人称为好土壤。
这种土壤和心灵的特质与前三种截然不同。善良的心展现出对上帝的信靠和对祂圣言的接纳,这与第一颗心(撒在路旁的种子)不同。善良的心敬畏上帝,以勇气为特征,勇敢地忍受苦难——这与第二颗心(石头地)不同。善良的心热爱上帝,舍弃世间的舒适和认可,转而寻求天上的冠冕,这与第三颗心(荆棘丛生)不同。
在路加福音中,耶稣列举了好土壤的三个特点。
好土地的第一个特点是那些以诚实善良的心听到这个词的人。
“诚实善良的心”这个表达方式用词耐人寻味。它描述了对路加的希腊读者来说至关重要的理想。有趣的是,路加福音是三卷福音书中唯一收录耶稣“撒种的比喻”的福音书,以及祂明确地将好土与诚实善良的心联系起来的解释。
这里翻译为诚实和善良的术语分别是希腊人用来描述三个超验或终极价值中的两个的术语。
希腊的三大先验理想——真理(“Aletheia”),美(“Kallos”)和善(“Agathon”)是古希腊哲学的基本概念,代表了人类理解和渴望的最高和最普遍的形式。
真理,或称Aletheia,在希腊哲学中,指揭示或揭示现实的本来面目。它体现了清晰性和真实性的理念,知识与事物的本质完美契合。追求Aletheia是哲学的核心目标,旨在超越幻想,观点和片面理解,从而掌握支配存在的基本原理。
美,或称卡洛斯 (Kallos),代表着和谐,均衡和卓越审美的理想形态,能够激发愉悦和赞美。在希腊思想中,美并非肤浅的,而是与道德和智慧美德紧密相连,表明真正的美体现了内在的善与真。欣赏和创造美被视为灵魂的陶冶和追求充实而有德行的人生的关键。
善,或称“阿伽通”(Agathon),指最高的道德伦理理想,通常与人类生命的终极目的或终结(“telos”)相关。它关乎美德,正义和道德卓越的实现,引导个人和社会走向繁荣与福祉。在希腊哲学中,“阿伽通”的概念与人类繁荣紧密相连,表明美好生活是遵循理性,美德并与神圣秩序和谐相处的生活。
路加福音贯穿始终,将耶稣描绘成与上帝完美和谐共处的理想人。路加福音将耶稣的教义展现为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而这正是希腊人孜孜以求的。耶稣的“撒种的比喻”及其解释,正是直接指向美好生活的教义。
这里翻译为“诚实”的希腊词源自希腊语“καλός”(G2570,发音为“kall-os”)。它与希腊语中“美”的理念相同。
路加所说的美丽(诚实)的心,是指纯洁的心。它不是肤浅的,而是努力寻求神,爱神,并彰显神的爱。美丽(诚实)的心拥有正直的品格,能够承受诱惑和试炼。
这里翻译为“善”的希腊词源自希腊语:ἀγαθός (G18——发音为“ag-ath-os”)。它与希腊语中“善”的理想含义相同。
路加所说的良善之心,是指能够达成并履行其目的/“telos”(神赋予它的计划)的心。我们的心被造是为了爱神并无私地服侍他人。良善之心在这些事上富有成效。良善之心结出丰硕的果实,结出“百倍的果子”(路加福音8:8路加福音8:8 commentary)。
好土壤的第二个特点是那些……坚守它(这个词)的人。
这描述的是那些在信仰上坚定不移的人,与第二和第三个场景(13,14节)中描述的人形成对比。路加的传道伙伴保罗鼓励哥林多教会的世俗信徒“持守真道”,才能获得福音的全部益处和盼望(哥林多前书15:2哥林多前书15:2 commentary)。
值得指出的是,记录耶稣的“撒种的比喻”及其解释的三本福音书都使用了不同的动词或动作来描述好土对这个词的作用。
卢克使用:坚持下去。
马太使用“明白”(马太福音13:23马太福音13:23 commentary)。翻译为“明白”的希腊词意为“将事物整合在一起”。它就像一个比喻性的灯泡,当人领悟到道理时,灯泡就会熄灭。从这个意义上讲,“明白”描述了犹太人对智慧的概念。
马可用了“领受”(马可福音4:20马可福音4:20 commentary)。马可用“领受”的意思是“应用”,“实践”,“活出”或“将神的话语付诸行动”。应用和行动是罗马人的理想,这在马可福音的罗马读者群体中应该能引起共鸣。罗马人是实干家。
好土壤的第三个特点是……坚持不懈地结出果实。
耶稣所描述的好土/好心会持续结出果实。它不会暂时休眠,也不会偶尔结出果实。它是常青的。在“葡萄树的比喻”(约翰福音15:1-6约翰福音15:1-6 commentary)中,耶稣吩咐门徒“要常在我里面”(约翰福音15:5约翰福音15:5 commentary),并应许他们,如果他们常在他里面(有毅力),他们就“多结果子”(约翰福音15:5约翰福音15:5 commentary)。如果他们不持守神的话语(坚持不懈),不常在他里面,那么他们就“什么也做不了”(约翰福音15:5约翰福音15:5 commentary)。
在路加福音中,耶稣强调诚实善良的心的长久和毅力。在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中,他强调果实的数量(马太福音13:23马太福音13:23 commentary, commentary马可福音4:20马可福音4:20 commentary)。
耶稣在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中没有明确解释为什么有的忠心人结出更多或更少的果子。可能是因为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忠心或在天国里更有毅力。也可能是因为有些人有更多机会结出果子,正如“才干的比喻”(马太福音 25:14-30马太福音 25:14-30 commentary)中所描述的那样,仆人被委托投资不同数额的钱。“才干的比喻”的一个原则是,多给谁,就向谁多取。可以理解,根据赋予个人的天赋和机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责任。然而,所有拥有好土壤的人都会得到奖赏。
当耶稣举例说明今生会得到回报的行为时,他经常强调最平凡的努力,几乎任何人都可以采取的行动,例如以耶稣的名义提供一杯凉水(马太福音 10:42马太福音 10:42 commentary)。
这些比喻传达的主要信息是,在人生短暂的尘世中,忠心耿耿地为天国效力并卓有成效至关重要。耶稣强调,一个人的心决定了他能否进入天国,以及他能结出多少果子。
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中平行的经文,将好土的果实产量量化为“三十倍,六十倍,一百倍”(马太福音13:23马太福音13:23 commentary;马可福音4:20马可福音4:20 commentary)。然而,前三种情况/土壤的产量都恰好为零。
至关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在这比喻描述的四个场景中,撒种的人,神的话语以及聆听天国信息的机会始终不变。唯一的变量是内心的状态,是接受还是拒绝神的话语。相信耶稣就是经历灵性的重生,而进入天国则意味着遵行祂的道路。
总而言之,“撒种的比喻”指出了信徒在与“神的国”(路加福音8:10路加福音8:10 commentary)的关系中内心的光景。它强调了信徒内心波动的状态。在属灵旅程的不同阶段,信徒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心变得刚硬,不愿相信神的话语,容易受到恐惧的诱惑,被世俗的思虑所扼杀——或者,如果坚持不懈,就会结出丰硕的果实,变得生机勃勃。每个信徒都有能力向神展现这四种不同的心境。
这个寓言蕴含的深刻寓意是,无论我们当时的内心状况如何,信徒都拥有非凡的机会来改变自己的内心,接受圣言,并体验它所提供的丰富而富有成果的生活。
詹姆斯对信徒的劝诫适用于这种情况:
“所以,你们要脱去一切污秽和一切剩余的邪恶,存谦卑的心领受那所栽种的道,就是能救你们灵魂的道。”
(雅各书 1:21雅各书 1:21 commentary)
雅各在此探讨了信徒所面临的根本挣扎,指出试探并非源于我们的环境,而是源于我们自身的情欲和欲望。因此,信徒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面临这种试探。雅各提出的解决方案包括两个步骤:
值得注意的是,雅各建议,除了“领受那栽种的道”,还要学会倾听他人。愿意领受他人的想法,是拥有一颗良善之心的途径之一。当信徒完全接受并内化上帝的话语(牢牢抓住它)时,它就会“栽种”在他们里面,改变他们的心,拯救他们的生命,使他们脱离私欲的辖制。
心灵耕耘如好土,持守神的话语,使信徒脱离肉体情欲的捆绑,顺着圣灵撒种,得着其中丰盛的赏赐,经历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