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这段经文平行的福音书记载的是马太福音 4:1-11 和 路加福音 4:1-13。
马可(记录彼得的回忆)一贯简短,亲切,切中要点。他没有在这段话中提供太多细节,而是像新闻记者一样专注于主要事件或“头条新闻”。
马太和路加描述了耶稣受到各种诱惑,并通过依靠上帝的话语和信任他的父而战胜诱惑。这些是他受到的诱惑:
有关每一种诱惑的评论以及耶稣如何克服它,我们邀请您参阅马太福音第 4 章的评论。
马可讲述耶稣受洗后说的第一句话是“立即”。这是希腊词 εὐθύς (G2117—发音为“yoo-thoos”)。它在马可福音中出现了 41 次,在马太福音中出现了 55 次,表达了行动的突然性或即时性。而耶稣立即采取的行动是圣灵驱使他去到旷野。
翻译为“催促祂出去”的短语使用了希腊语的一种形式:ἐκβάλλω (g1544—发音:“ek-bal'-lo”)。它的意思是“送出去”甚至“赶出去”。这个希腊词通常与耶稣驱赶恶魔时使用的词相同。在马太福音(马太福音 4:1)的平行段落中,使用的希腊词是 ἀνάγω (g321—发音:“an-ag'-o”)。在路加福音中,使用的希腊词是 ἀˊγω (g71—发音:“á-gō”)。这三个词都传达了相同的基本含义——耶稣被圣灵引导。但在马可福音中,它可能强调圣灵如何在耶稣受洗后立即派遣,引导,催促或驱逐耶稣离开社会,进入荒野一段时间。
三位福音书作者都在告诉读者,耶稣从约旦河受洗,一路上山下山,最终进入了荒野。我们不知道圣灵将耶稣带到了哪里或哪个荒野,但传统认为那是耶利哥西北部的犹大荒野。那里起伏的山丘上布满了深谷和悬崖。这里地形干燥崎岖。如果没有特定的目的,任何人都不会选择去这片荒野。
耶路撒冷与耶稣受洗的可能地点之一之间的距离只有 20 英里左右。约旦河谷以东与耶路撒冷以西之间的空间被犹大荒野所填满。耶稣的祖先大卫王在犹大荒野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躲避扫罗王,扫罗王认为大卫威胁到他的王位,于是试图谋杀大卫。在隐基底旷野发生的事件中,大卫在山洞中饶了扫罗一命,而该事件距离耶稣可能受洗的地点以南约 50 英里(撒母耳记上 24)。
耶稣 跟随圣灵的引导进入旷野。在约翰福音中,耶稣 反复承认他的目的是要遵行父的旨意;他不凭自己的意愿做任何事;他只说父告诉他的话。在遵循 圣灵,耶稣正在重复类似的模式。耶稣 祂可能不是自愿选择去旷野度过时光的,而是顺服三位一体中第三位神的旨意。有趣的是,在一节经文中,父神宣称祂很高兴 与他的儿子到了这一步(马太福音 3:17;马可福音 1:11),而在下一节中,天父又带领他的儿子到荒野接受考验(马太福音 4:1;马可福音 1:12)。
正如我们在第 9-11 节中看到的,耶稣受圣灵和父神委派,开始作为世界的救主传道。耶稣首先展示了一个人应该如何生活:臣服,顺服和服从圣灵。
这并不是耶稣在世时提供的唯一例子:
“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子凭着自己不能做什么,除非他看见父所做的事;父所做的事,子也照样做。’”(约翰福音 5:19)
“父啊,你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路加福音 22:42)
在这段经文中,耶稣使用了两个不同的希腊词,分别翻译为“愿意”和“将要”。在“父啊,如果你愿意”这句话中,耶稣使用了“boulomai”,表示意图,基于计划的决定。在“不要我的意愿,只要你的意愿”这句话中,耶稣使用了“thelema”,表示愿望或渴望。耶稣说,他的愿望不是受苦,而是下定决心相信天父的方式是最好的。耶稣本质上是在说“不要我的愿望,只要你的计划得以实现”。
外邦人的使徒保罗多次强调这种顺服:
“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侍奉,乃是理所当然的。”(罗马书 12:1)
“岂不知你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吗?这圣灵是从神而来,住在你们里头的;并且你们不是自己的人;因为你们是重价买来的,所以要在你们的身子上荣耀神。”(哥林多前书 6:19-20)
“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并且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神的儿子而活,他是爱我,为我舍己。”(加拉太书 2:20)
请记住,马可的目标读者是外邦人(见马可福音 1:1 的注释)。马可向读者展示了耶稣的生活方式——顺服和服从造物主。
圣经中始终如一地强调,上帝会带领那些为之服务的人进入旷野。例如,摩西在被召唤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前,曾在旷野当过多年的牧羊人。大卫也曾在旷野躲避扫罗。以色列民族在进入应许之地之前,曾在旷野流浪了四十年。这里的原则是,考验时期可能是上帝认可的标志。它们可以被正确地视为伟大工作的准备。任何活动都是伟大的,只要是为主而做的(歌罗西书 3:23)。
耶稣的禁食持续了四十天四十夜,这并非毫无意义。在犹太文化中,四十是一个象征考验和纪律的数字。在旧约中,四十天,以及四十天四十夜, 重复发生。
一些关于四十天的参考 或旧约中的四十天四十夜(可能与弥赛亚相似)如下:
马可在这节经文中使用了希腊词πειράζω(G3985——发音为:“pi-rad'-zo”),翻译为受到诱惑。它的词根通常被翻译为“考验”,“试炼”或“诱惑”。虽然翻译因译者的观点而异,但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雅各在他的书信第一章中使用了同一个词根,NASB 将其翻译为所有这些含义。但雅各书第 1 章的中间部分提供了关于诱惑的本质及其展开的重要真理:
“人被试探,不可说:‘我是被神试探’;因为神不能被恶试探,他也不试探人。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雅各书 1:13-14)
詹姆斯的文章明确指出,诱惑和考验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意图。导师,教练,老师或指导者提供测试以促进成长。就像代数老师进行测试以确保学生正在学习材料一样。导师希望你通过,并为你着想。目标是成长和受益。
然而,诱惑者却想要相反的结果。诱惑者想要毁灭。詹姆斯明确表示,上帝从不希望我们失败。事实上,圣经承诺,上帝总是会阻止我们经受任何我们无法承受的考验(哥林多前书 10:13)。
这段经文提出了一些有关耶稣受诱惑的有趣问题。
如果耶稣是上帝,他怎么会受到诱惑?
耶稣是一个悖论。他完全是神。他完全是人。当两个命题并存,但它们的共存是不可调和的,就会出现悖论。世界观的每个基本原则都是悖论。在基于人类逻辑的哲学体系中,悖论要么得到解释,要么就是矛盾。然而,上帝超越了人类的逻辑。人类逻辑是上帝的反映,而不是他必须在其中运作的界限。圣经不是基于人类逻辑的基础而呈现的。它以“起初神”开头。
鉴于此,我们可以通过回答“因为他是人”来解释耶稣如何受到诱惑。我们无法解释耶稣如何既是神又是人,就像我们无法解释存在一样。它就是存在。
圣经的创始悖论与其他世界观的悖论相冲突。圣经将上帝本身视为创始悖论;上帝既是一又是多。上帝既是完全的神又是完全的人。上帝无法解释。所有解释都源于上帝,而不是相反。公元 325 年著名的尼西亚会议肯定了耶稣既是完全的神又是完全的人这一悖论。
有关该问题的完整讨论,请参阅此处有关上帝矛盾性质的棘手话题文章。
希伯来书 2:17-18 进一步阐明了耶稣确实受到了诱惑:
“所以,他凡事该与他的弟兄相同,为要在神的事上成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为百姓的罪献上挽回祭。他自己既然被试探,所受的苦难,就能搭救被试探的人。”(希伯来书 2:17-18)
这段经文表达了耶稣成为人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他能认同自己是人,我们也能认同他也是人。耶稣成为人,他能够以人的身份去服侍人类。他“受过苦”和“受过试探”,可以作为兄弟去服侍其他人。他可以作为同病相怜的人去服侍那些同样受苦受试探的人。耶稣在荒野的经历表明了他人性的脆弱。如果耶稣在受试探时依靠神的恩典和上帝的话语来支撑自己,那么我们也应该期望在受试探时依靠上帝和他的话语。
经文说祂…被撒旦试探。这句话与雅各在雅各书 1:13-14 中告诉我们的一致,即上帝不试探。圣灵驱使祂去到旷野,但试探祂的是撒旦。上帝允许撒旦在伊甸园试探亚当和夏娃(创世记 3:1-7)。上帝允许信徒受到试探,但不允许他们受到超出我们所能抵抗的试探(哥林多前书 10:13)。总有一天,魔鬼会被阻止试探(启示录 20:1-10)。与此同时,上帝允许他试探,但如果我们愿意选择,也会提供一条出路。耶稣经历了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所以他能同情我们。耶稣因其忠诚而获得了惊人的回报,并为那些效仿他,抵制诱惑的人提供巨大的回报(腓立比书 2:8-11;希伯来书 2:5-12;启示录 3:21)。
上帝是万物的至高无上的创造者和维护者,但即便如此,他也创造了我们,让我们在道德上完全自由地选择善恶。上帝不会诱惑任何人。这些悖论根植于上帝的性格和本质。
通过顺服上帝并坚定地服从他,耶稣能够忍受谦卑和痛苦,并因摆在祂面前的喜乐而轻视十字架的羞辱(腓立比书 2:5-11;希伯来书 12:2)。“摆在祂面前的喜乐”是坐在“上帝宝座的右边”(希伯来书 12:2)。在有国王的王国里,坐在国王面前是死罪,除非你也是皇室成员。坐在上帝宝座的右边是统治的象征。耶稣等待着被任命为世界的统治者,直到上帝在祂指定的时间和方式这样做。因此,耶稣将永远坐在宝座上。
我们不知道马可是如何知道这件事的。我们可以推测耶稣告诉门徒这件事是为了教导他们。马可在神宣告耶稣“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马可福音 1:11)之后立即提到了这一经历,这表明马可希望教导信徒,神允许对那些过着讨他喜悦的生活的人进行考验。这是为伟大的服务做准备。
最后,我们看到耶稣与野兽和天使(包括撒旦)一起在荒野中。
短语“他与野兽同在”的意思并不完全清楚。马可可能强调耶稣是多么的孤立——他与野兽为伍,没有人类。马可也可能暗示耶稣处于某种身体危险之中,因为即使野兽袭击他,他也没有身体保护。或者马可可能展示了在这四十天的旷野中,耶稣如何与上帝创造物的各个方面互动:
我们知道,当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违背上帝的命令时,所有的创造物都受到了负面影响(创世记 3:13-18)。这种负面影响通常被称为“堕落”。上帝完美的创造的和谐因堕落而被打破。人类与上帝分离(创世记 3:24)。创造物本身对人类产生了敌意(创世记 3:17-18)。人类关系变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竞争,相互操纵和控制(创世记 3:16)。甚至男人和女人个人灵魂之间的和谐也变得扭曲和破碎(耶利米书 17:9;罗马书 7:15-24)。所有的创造物都在渴望救赎(罗马书 8:19-22)
通过耶稣基督,创造物将得到救赎(约翰福音 3:16;启示录 21:1)。
耶稣创造了万物(约翰福音 1:3, 歌罗西书 1:16)。祂将恢复万物(启示录 21:5)。在祂传道之初,我们看到祂与祂所创造的一切互动;或许祂在期待着万物何时恢复到其原有的设计(歌罗西书 1:19-20, 启示录 22:3)。
这节经文的结尾说天使在服侍他。这很可能是指马太福音中所说的撒旦离开后“天使来服侍他”(马太福音 4:11)。
天使们服侍他可能是指耶稣在旷野的极端气候中禁食四十天四十夜后,他们帮助耶稣增强体力(马太福音 4:2)。如果是这样,那就意味着耶稣得到了奇迹般的食物,就像以色列人在旷野得到了吗哪一样,但不是耶稣自己行的奇迹。他在旷野经历中继续过着依赖的生活。这是旷野经历中的主要学习机会之一,学会完全依靠上帝行事。
由谷歌翻译自动从英语翻译过来。
马可福音 1:12-13 含义
与这段经文平行的福音书记载的是马太福音 4:1-11 和 路加福音 4:1-13。
马可(记录彼得的回忆)一贯简短,亲切,切中要点。他没有在这段话中提供太多细节,而是像新闻记者一样专注于主要事件或“头条新闻”。
马太和路加描述了耶稣受到各种诱惑,并通过依靠上帝的话语和信任他的父而战胜诱惑。这些是他受到的诱惑:
有关每一种诱惑的评论以及耶稣如何克服它,我们邀请您参阅马太福音第 4 章的评论。
马可讲述耶稣受洗后说的第一句话是“立即”。这是希腊词 εὐθύς (G2117—发音为“yoo-thoos”)。它在马可福音中出现了 41 次,在马太福音中出现了 55 次,表达了行动的突然性或即时性。而耶稣立即采取的行动是圣灵驱使他去到旷野。
翻译为“催促祂出去”的短语使用了希腊语的一种形式:ἐκβάλλω (g1544—发音:“ek-bal'-lo”)。它的意思是“送出去”甚至“赶出去”。这个希腊词通常与耶稣驱赶恶魔时使用的词相同。在马太福音(马太福音 4:1)的平行段落中,使用的希腊词是 ἀνάγω (g321—发音:“an-ag'-o”)。在路加福音中,使用的希腊词是 ἀˊγω (g71—发音:“á-gō”)。这三个词都传达了相同的基本含义——耶稣被圣灵引导。但在马可福音中,它可能强调圣灵如何在耶稣受洗后立即派遣,引导,催促或驱逐耶稣离开社会,进入荒野一段时间。
三位福音书作者都在告诉读者,耶稣从约旦河受洗,一路上山下山,最终进入了荒野。我们不知道圣灵将耶稣带到了哪里或哪个荒野,但传统认为那是耶利哥西北部的犹大荒野。那里起伏的山丘上布满了深谷和悬崖。这里地形干燥崎岖。如果没有特定的目的,任何人都不会选择去这片荒野。
耶路撒冷与耶稣受洗的可能地点之一之间的距离只有 20 英里左右。约旦河谷以东与耶路撒冷以西之间的空间被犹大荒野所填满。耶稣的祖先大卫王在犹大荒野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躲避扫罗王,扫罗王认为大卫威胁到他的王位,于是试图谋杀大卫。在隐基底旷野发生的事件中,大卫在山洞中饶了扫罗一命,而该事件距离耶稣可能受洗的地点以南约 50 英里(撒母耳记上 24)。
耶稣 跟随圣灵的引导进入旷野。在约翰福音中,耶稣 反复承认他的目的是要遵行父的旨意;他不凭自己的意愿做任何事;他只说父告诉他的话。在遵循 圣灵,耶稣正在重复类似的模式。耶稣 祂可能不是自愿选择去旷野度过时光的,而是顺服三位一体中第三位神的旨意。有趣的是,在一节经文中,父神宣称祂很高兴 与他的儿子到了这一步(马太福音 3:17;马可福音 1:11),而在下一节中,天父又带领他的儿子到荒野接受考验(马太福音 4:1;马可福音 1:12)。
正如我们在第 9-11 节中看到的,耶稣受圣灵和父神委派,开始作为世界的救主传道。耶稣首先展示了一个人应该如何生活:臣服,顺服和服从圣灵。
这并不是耶稣在世时提供的唯一例子:
“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子凭着自己不能做什么,除非他看见父所做的事;父所做的事,子也照样做。’”
(约翰福音 5:19)
“父啊,你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
(路加福音 22:42)
在这段经文中,耶稣使用了两个不同的希腊词,分别翻译为“愿意”和“将要”。在“父啊,如果你愿意”这句话中,耶稣使用了“boulomai”,表示意图,基于计划的决定。在“不要我的意愿,只要你的意愿”这句话中,耶稣使用了“thelema”,表示愿望或渴望。耶稣说,他的愿望不是受苦,而是下定决心相信天父的方式是最好的。耶稣本质上是在说“不要我的愿望,只要你的计划得以实现”。
外邦人的使徒保罗多次强调这种顺服:
“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侍奉,乃是理所当然的。”
(罗马书 12:1)
“岂不知你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吗?这圣灵是从神而来,住在你们里头的;并且你们不是自己的人;因为你们是重价买来的,所以要在你们的身子上荣耀神。”
(哥林多前书 6:19-20)
“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并且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神的儿子而活,他是爱我,为我舍己。”
(加拉太书 2:20)
请记住,马可的目标读者是外邦人(见马可福音 1:1 的注释)。马可向读者展示了耶稣的生活方式——顺服和服从造物主。
圣经中始终如一地强调,上帝会带领那些为之服务的人进入旷野。例如,摩西在被召唤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前,曾在旷野当过多年的牧羊人。大卫也曾在旷野躲避扫罗。以色列民族在进入应许之地之前,曾在旷野流浪了四十年。这里的原则是,考验时期可能是上帝认可的标志。它们可以被正确地视为伟大工作的准备。任何活动都是伟大的,只要是为主而做的(歌罗西书 3:23)。
耶稣的禁食持续了四十天四十夜,这并非毫无意义。在犹太文化中,四十是一个象征考验和纪律的数字。在旧约中,四十天,以及四十天四十夜, 重复发生。
一些关于四十天的参考 或旧约中的四十天四十夜(可能与弥赛亚相似)如下:
马可在这节经文中使用了希腊词πειράζω(G3985——发音为:“pi-rad'-zo”),翻译为受到诱惑。它的词根通常被翻译为“考验”,“试炼”或“诱惑”。虽然翻译因译者的观点而异,但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雅各在他的书信第一章中使用了同一个词根,NASB 将其翻译为所有这些含义。但雅各书第 1 章的中间部分提供了关于诱惑的本质及其展开的重要真理:
“人被试探,不可说:‘我是被神试探’;因为神不能被恶试探,他也不试探人。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
(雅各书 1:13-14)
詹姆斯的文章明确指出,诱惑和考验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意图。导师,教练,老师或指导者提供测试以促进成长。就像代数老师进行测试以确保学生正在学习材料一样。导师希望你通过,并为你着想。目标是成长和受益。
然而,诱惑者却想要相反的结果。诱惑者想要毁灭。詹姆斯明确表示,上帝从不希望我们失败。事实上,圣经承诺,上帝总是会阻止我们经受任何我们无法承受的考验(哥林多前书 10:13)。
这段经文提出了一些有关耶稣受诱惑的有趣问题。
如果耶稣是上帝,他怎么会受到诱惑?
耶稣是一个悖论。他完全是神。他完全是人。当两个命题并存,但它们的共存是不可调和的,就会出现悖论。世界观的每个基本原则都是悖论。在基于人类逻辑的哲学体系中,悖论要么得到解释,要么就是矛盾。然而,上帝超越了人类的逻辑。人类逻辑是上帝的反映,而不是他必须在其中运作的界限。圣经不是基于人类逻辑的基础而呈现的。它以“起初神”开头。
鉴于此,我们可以通过回答“因为他是人”来解释耶稣如何受到诱惑。我们无法解释耶稣如何既是神又是人,就像我们无法解释存在一样。它就是存在。
圣经的创始悖论与其他世界观的悖论相冲突。圣经将上帝本身视为创始悖论;上帝既是一又是多。上帝既是完全的神又是完全的人。上帝无法解释。所有解释都源于上帝,而不是相反。公元 325 年著名的尼西亚会议肯定了耶稣既是完全的神又是完全的人这一悖论。
有关该问题的完整讨论,请参阅此处有关上帝矛盾性质的棘手话题文章。
希伯来书 2:17-18 进一步阐明了耶稣确实受到了诱惑:
“所以,他凡事该与他的弟兄相同,为要在神的事上成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为百姓的罪献上挽回祭。他自己既然被试探,所受的苦难,就能搭救被试探的人。”
(希伯来书 2:17-18)
这段经文表达了耶稣成为人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他能认同自己是人,我们也能认同他也是人。耶稣成为人,他能够以人的身份去服侍人类。他“受过苦”和“受过试探”,可以作为兄弟去服侍其他人。他可以作为同病相怜的人去服侍那些同样受苦受试探的人。耶稣在荒野的经历表明了他人性的脆弱。如果耶稣在受试探时依靠神的恩典和上帝的话语来支撑自己,那么我们也应该期望在受试探时依靠上帝和他的话语。
经文说祂…被撒旦试探。这句话与雅各在雅各书 1:13-14 中告诉我们的一致,即上帝不试探。圣灵驱使祂去到旷野,但试探祂的是撒旦。上帝允许撒旦在伊甸园试探亚当和夏娃(创世记 3:1-7)。上帝允许信徒受到试探,但不允许他们受到超出我们所能抵抗的试探(哥林多前书 10:13)。总有一天,魔鬼会被阻止试探(启示录 20:1-10)。与此同时,上帝允许他试探,但如果我们愿意选择,也会提供一条出路。耶稣经历了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所以他能同情我们。耶稣因其忠诚而获得了惊人的回报,并为那些效仿他,抵制诱惑的人提供巨大的回报(腓立比书 2:8-11;希伯来书 2:5-12;启示录 3:21)。
上帝是万物的至高无上的创造者和维护者,但即便如此,他也创造了我们,让我们在道德上完全自由地选择善恶。上帝不会诱惑任何人。这些悖论根植于上帝的性格和本质。
通过顺服上帝并坚定地服从他,耶稣能够忍受谦卑和痛苦,并因摆在祂面前的喜乐而轻视十字架的羞辱(腓立比书 2:5-11;希伯来书 12:2)。“摆在祂面前的喜乐”是坐在“上帝宝座的右边”(希伯来书 12:2)。在有国王的王国里,坐在国王面前是死罪,除非你也是皇室成员。坐在上帝宝座的右边是统治的象征。耶稣等待着被任命为世界的统治者,直到上帝在祂指定的时间和方式这样做。因此,耶稣将永远坐在宝座上。
我们不知道马可是如何知道这件事的。我们可以推测耶稣告诉门徒这件事是为了教导他们。马可在神宣告耶稣“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马可福音 1:11)之后立即提到了这一经历,这表明马可希望教导信徒,神允许对那些过着讨他喜悦的生活的人进行考验。这是为伟大的服务做准备。
最后,我们看到耶稣与野兽和天使(包括撒旦)一起在荒野中。
短语“他与野兽同在”的意思并不完全清楚。马可可能强调耶稣是多么的孤立——他与野兽为伍,没有人类。马可也可能暗示耶稣处于某种身体危险之中,因为即使野兽袭击他,他也没有身体保护。或者马可可能展示了在这四十天的旷野中,耶稣如何与上帝创造物的各个方面互动:
我们知道,当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违背上帝的命令时,所有的创造物都受到了负面影响(创世记 3:13-18)。这种负面影响通常被称为“堕落”。上帝完美的创造的和谐因堕落而被打破。人类与上帝分离(创世记 3:24)。创造物本身对人类产生了敌意(创世记 3:17-18)。人类关系变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竞争,相互操纵和控制(创世记 3:16)。甚至男人和女人个人灵魂之间的和谐也变得扭曲和破碎(耶利米书 17:9;罗马书 7:15-24)。所有的创造物都在渴望救赎(罗马书 8:19-22)
通过耶稣基督,创造物将得到救赎(约翰福音 3:16;启示录 21:1)。
耶稣创造了万物(约翰福音 1:3, 歌罗西书 1:16)。祂将恢复万物(启示录 21:5)。在祂传道之初,我们看到祂与祂所创造的一切互动;或许祂在期待着万物何时恢复到其原有的设计(歌罗西书 1:19-20, 启示录 22:3)。
这节经文的结尾说天使在服侍他。这很可能是指马太福音中所说的撒旦离开后“天使来服侍他”(马太福音 4:11)。
天使们服侍他可能是指耶稣在旷野的极端气候中禁食四十天四十夜后,他们帮助耶稣增强体力(马太福音 4:2)。如果是这样,那就意味着耶稣得到了奇迹般的食物,就像以色列人在旷野得到了吗哪一样,但不是耶稣自己行的奇迹。他在旷野经历中继续过着依赖的生活。这是旷野经历中的主要学习机会之一,学会完全依靠上帝行事。
由谷歌翻译自动从英语翻译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