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按书卷浏览

诗篇 7:12-16 含义

这段经文强调了神的正义,敦促每个人忏悔并寻求神的宽恕,以避免因自己的邪恶计划而遭受毁灭的命运。

诗篇7:12-16强调了主如何追究不悔改之人的责任。诗篇7篇全篇都出自大卫之手,他约在公元前1010-970年间统治以色列。他宣告:“人若不悔改,耶和华必磨刀,他必张弓搭箭,预备行义。”(12节)这生动的比喻表明,上帝随时准备审判那些顽固选择作恶而不转向祂的人。它强调了每个人在上帝面前的个人责任——拒绝悔改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这个主题贯穿整本圣经,正如耶稣反复呼吁罪人悔改,避免神的审判一样(路加福音13:3)。

诗篇作者继续写道: “祂为自己预备了杀人的兵器;祂使祂的箭如同火箭” (13节),强调主既非被动亦非冷漠。当人们忽视祂的耐心和坚定的怜悯时,上帝对猖獗的邪恶的回应便会迅速到来。在古代,人们用涂有易燃物质的箭来发动突然而可怕的攻击,象征着上帝公义的审判能够迅速穿透人类的防线。那些不顾无数次劝诫而坚持犯罪的人,就是在与主的旨意和正义作对。

大卫进一步阐述了邪恶的破坏性,宣称:“看哪,他因罪孽而受苦,所怀的是奸恶,所生的是谎言” (第14节)。诗篇7:12-16将邪恶拟人化,揭示了人们如何被罪恶的意图所吞噬,仿佛他们正在孕育不法行为。这种远离上帝的恶性循环指向了一个属灵真理:罪恶永远不会被遏制——它的影响会成倍增加,无论是欺骗的阴谋,还是旨在伤害他人的扭曲现实。然而,这信息依然存在:主已准备好面对不法行为,并恢复公义。

大卫随后写道: “他挖了坑,又挖透了,自己反掉在自己所挖的坑里” (15节),以此描述恶人如何面对自己所设的陷阱。恶毒的意图往往会反弹到作恶者身上,因为道德的后果会得到充分的体现;原本打算伤害他人的恶行,最终却导致作恶者的败亡。大卫总结了这种动态,补充道: “他的恶毒必归到他自己的头上,他的强暴必临到他自己的脑袋上” (16节)。出于恶意和暴力的行动最终会反噬作恶者,这再次强调了没有人能够逃脱神所安排的播种和收获的原则(加拉太书6:7)。

Clear high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