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 6:7-11马可福音 6:7-11 commentary 的平行福音记载可以在马太福音 10:1马太福音 10:1 commentary;9-149-14 commentary 和 commentary路加福音 9:1-5路加福音 9:1-5 commentary 中找到。
在马可福音 6:7-11马可福音 6:7-11 commentary 中,耶稣差遣十二门徒两人一组,赋予他们权柄胜过污灵,并指示他们轻装出行,热情好客,并跺掉脚上的尘土,作为对任何拒绝他们的地方的见证。
在某个时候,无论是在耶稣游历城镇教导,传道和治病时,还是在完成这次旅行之后,他都会组织他的核心门徒,派他们进行自己的传教之旅。
耶稣叫了十二门徒来,差遣他们两个两个地出去,并且赐给他们权柄,制伏污鬼(第 7 节)。
这段经文中的代词“他”指的是耶稣。 “十二”指的是耶稣呼召的十二个门徒(马可福音3:13-19马可福音3:13-19 commentary, commentary另见马太福音10:2-4马太福音10:2-4 commentary)。
耶稣的追随者范围更广,通常被称为他的门徒(路加福音10:1路加福音10:1 commentary;约翰福音6:66约翰福音6:66 commentary)。但耶稣也有一个更亲密的门徒群体,被称为十二门徒。
十二门徒将陪伴耶稣度过祂余下的传道生涯,见证祂行的神迹,聆听祂讲的比喻,并在祂安静的时刻与祂讨论这些。无论祂去哪里,他们都会跟随祂,并在楼上与祂共进“最后的晚餐”(马可福音14:12-25马可福音14:12-25 commentary),见证从那一刻起直至祂被捕的一切。十二门徒之一,加略人犹大,背叛了耶稣,并参与了祂的被捕,之后他自杀身亡。除了使徒约翰之外,其余十一个门徒都将在祂受审期间抛弃祂,在祂被钉十字架期间以及第二天躲藏起来。
当上帝使耶稣从死里复活后,十一位使徒将会与复活的主相遇,并领受上帝的灵,赐予他们力量去执行伟大的使命。他们用一位名叫马提亚的门徒取代了加略人犹大,马提亚自耶稣传道初期就跟随他,使使徒队伍再次成为十二使徒。根据教会传统,他们都为信仰受苦,并以殉道者的身份死去——除了约翰,他忍受了流放的苦难。
在第7节,马可明确指出耶稣只差遣了十二个门徒去执行这项特殊的任务。马可还提到耶稣差遣他们两人一组的细节。门徒们不会孤身一人去完成这项任务。他们会有一个同伴在路上帮助他们,并在遇到困难或困境时鼓励他们。这遵循了所罗门在《传道书》中所写的原则:
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因为二人劳碌同得美好的果效。若是跌倒,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跌倒,没有别人扶起他来,那人就有祸了。再者,二人同睡就都暖和,一人独睡怎能暖和呢?一人能胜过独睡的人,二人就能敌挡他。三股绳不容易断。(传道书 4:9-12传道书 4:9-12 commentary)
马可对耶稣教诲的记述(马可福音 6:7-11马可福音 6:7-11 commentary)是马太福音记录(马太福音 10:1马太福音 10:1 commentary, 5-425-42 commentary)的更简洁版本。
马可写道:“耶稣赐给他们权柄,制伏污鬼。” 马太补充说,耶稣还赐给他们权柄“能医治各样的病症”(马太福音10:1马太福音10:1 commentary)。
路加的记述还包括耶稣赐予他们“能力,权柄,制伏一切鬼,并医治各样的疾病”(路加福音 9:1b路加福音 9:1b commentary)。
在差遣门徒出去聚集更多信徒之前,基督赐给他们行超自然神迹的能力。在一段时间内,他们将能够像祂一样赶鬼,因为祂赐给了他们权柄。这权柄并非来自他们自己,而是来自耶稣,是祂差遣了他们。
耶稣这样做,是遵循祂与父神同在的模式。在约翰福音中,耶稣宣告祂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出于自己的主动或能力,而是遵行父神的指示。祂在尘世的一生中,始终完全遵行父神赋予祂的权柄。耶稣在很多方面都为祂的门徒提供了效法祂的机会。
马太福音记载,十二门徒要宣告的信息是:“天国近了”(马太福音10:7马太福音10:7 commentary)。路加福音则说:“耶稣差遣他们去宣扬神国的道,并且医治病人”(路加福音9:2路加福音9:2 commentary)。
此外,耶稣在马太福音的记述中强调,十二门徒要避开外邦人和撒玛利亚人的城镇,而要专门“到以色列迷失的羊那里去”(马太福音 10:6马太福音 10:6 commentary)。
马可的记述省略了这些方面。但在马可福音6:12马可福音6:12 commentary中,马可记述门徒的使命时,确实强调了悔改的信息——这在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都与神的国紧密相连。
马太福音包含这些犹太人的细节而马可福音省略这些细节的最基本解释是,马太福音是为犹太人写的,而马可福音是为外邦人写的——特别是罗马的信徒。
耶稣初来时,弥赛亚的国度首先要向犹太人宣告。直到犹太人拒绝耶稣和他的国度之后,福音才向外邦人开放。马太福音很可能写于马可福音之前,因此当时教会主要由犹太人组成。但马可福音写于罗马世界许多外邦人开始相信耶稣得救之后,耶稣“只去以色列家”的指示已不再适用。马可福音省略了这条指示,可能是为了避免混淆,或者为了避免不得不暂停叙述来解释这一点。
耶稣吩咐他们,除了一根拐杖以外,什么都不要带;不要带食物,不要带口袋,腰带里也不要带钱,只要穿鞋;又说:“不要穿两件衣服。” (第 8-9 节)
耶稣指示十二门徒,在旅途中他们几乎什么也不要带。
他唯一允许的例外是一根拐杖和一双凉鞋。这些东西可以帮助他们在旅途中从一个城镇走到另一个城镇。
他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十二个人甚至不用穿两件里衣。
他们的生活完全依靠上帝和他们所拜访的人的怜悯来满足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他们携带的财物越多,就越会阻碍他们宣扬天国的使命(马太福音10:7马太福音10:7 commentary)。耶稣训练这十二门徒凭着信心行事,并专注于他们的使命,为他们预备好,迎接祂离开世界,将天国的福音托付给他们的那刻。
根据马太福音,耶稣还禁止他们利用自己的能力进行交易,或通过行医治病的神奇能力来谋求世俗的财富(马太福音10:9马太福音10:9 commentary)。这不仅表明神的国度不应被人利用来谋取私利,也再次表明十二门徒应该完全依靠神而活。这些指示让十二门徒有机会将耶稣在登山宝训(马太福音5-7马太福音5-7 commentary章)中的教导付诸实践。这些教导包括:
耶稣指示十二门徒如何前往一座城,进入城里,找到一所可以居住的房子,
“无论进哪一城,哪一村,要打听那城里谁是值得尊敬的,就住在他家里,直到离开那城。”(马太福音 10:11马太福音 10:11 commentary)
马克的叙述似乎浓缩了这一指示: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无论进哪一家,就住在那里,直到离开那座城。”(第 10 节)
换句话说,十二门徒要住在他们所拜访的仁慈人的家里(马太福音 10:11马太福音 10:11 commentary),“因为工人得粮是应当的。”(马太福音 10:10马太福音 10:10 commentary)
在古代世界的许多地方,热情好客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价值观。小城镇和村庄通常缺乏客栈等正式的住宿设施,因此许多旅行者只能依靠当地居民提供住所。旅行者被视为弱势群体,因此当地人通常会热情接待他们,并根据他们的需要提供食物和住所。摩西指示以色列人要热情好客地接待居住在他们中间的外邦人,而这一诫命的实际应用自然也延伸到了来自外地的犹太旅行者身上:
“当外人在你们的地上与你们同住的时候,你们不可亏待他。和你们同住的外人,你们要看他如本地人一样,并要爱他如同自己,因为你们在埃及地也作过寄居的。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利未记 19:33-34利未记 19:33-34 commentary)
耶稣也用好客的价值来说明忠诚的行动,并将其作为判断的标准(马太福音 25:31-46马太福音 25:31-46 commentary)。祂在警告中说:“王要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马太福音 25:40马太福音 25:40 commentary)
耶稣也用好客的举动来显明人心。祂曾到法利赛人西门的家,当一个有罪的女人洗耶稣的脚时,西门默默地质疑耶稣的品格。耶稣回应道,西门未能履行接待的习惯,而那位悔改的女人却超越了人们的期望,表现出了仁慈(路加福音7:44-48路加福音7:44-48 commentary)。
新约在提摩太前书 5:10提摩太前书 5:10 commentary, commentary提多书 1:8提多书 1:8 commentary, commentary希伯来书 13:2希伯来书 13:2 commentary 和 commentary彼得前书 4:9彼得前书 4:9 commentary 中进一步强调了好客的美德。
“无论在什么地方,不接待你们,不听你们,你们离开那地方的时候,就把脚掌上的尘土跺下去,对他们作见证” (第 11 节)。
耶稣并没有教导门徒以牙还牙,就像“以眼还眼”那样。相反,祂劝告他们将审判交给上帝。如果一个城镇的居民不友好,或拒绝他们所传讲的信息,他们不应该对此耿耿于怀,也不应该心怀怨恨。相反,他们应该摆脱这种感觉,前往下一个城镇,相信上帝会处理好这一切。
再次,马太对耶稣对十二门徒的教导的详细记述提供了进一步的解释。
首先,马太福音的记述还包括耶稣对十二门徒如何回应积极接待的指示:“那家若配得,你们就用平安的祝福祝福他们”(马太福音 10:13a马太福音 10:13a commentary)。
当耶稣发出这些指示时,犹太城镇很可能积极接受耶稣是弥赛亚的信息,也可能拒绝接受。这是一个即将尘埃落定的现实问题——因此,马太在写给犹太人的信中,试图向他们证明被他们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确实是弥赛亚,并在记述中保留了耶稣这部分积极的指示。
但到马可福音成书时,问题已成定局;犹太人不仅拒绝耶稣并钉死在十字架上,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拒绝了耶稣复活的讯息以及祂门徒悔改的呼吁(使徒行传3:17-21使徒行传3:17-21 commentary)。这其中也包括犹太人拒绝保罗在圣殿的讲道(使徒行传21:17 - 22:23使徒行传21:17 - 22:23 commentary)。
因此,马可可能省略了耶稣关于积极接纳的教导(马太福音10:13a马太福音10:13a commentary),因为这已不再是一个热门话题。而马可可能保留了关于消极拒绝的教导——凡不接待你们,不听你们的地方,你们从那里出来的时候,要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对他们作见证——因为犹太人已经拒绝耶稣是弥赛亚了。
马太的记述也对犹太人拒绝福音提出了严厉的警告:
“我实在告诉你们,当审判的日子,所多玛和蛾摩拉所受的,比那城还容易受呢。”(马太福音 10:15马太福音 10:15 commentary)
按照犹太人的习俗,旅行者在重新进入以色列时,有时会抖掉外邦人的尘土,以免被玷污。同样,十二使徒的举动表明,即使是拒绝福音的犹太同胞,也将自己置于上帝圣约祝福之外。这是一个严肃的警告,他们的拒绝不会被忽视,并且最终会在上帝面前承担责任。
“跺掉脚底的尘土,作对他们的见证”这句话进一步象征着使者对听众如何接受信息不负责任。十二门徒跺掉脚底的尘土,表明他们与那座城的不信以及那座城即将到来的审判隔绝开来。
马太福音对耶稣的教导进行了更详细的描述,其信息通常被称为“小使命”(马太福音10:1马太福音10:1 commentary, 5-425-42 commentary)。它也可以理解为“大使命”(马太福音28:18-20马太福音28:18-20 commentary)的先导。
圣经评论马太福音对耶稣教诲的详细叙述链接如下:
马可福音 6:7-11 含义
马可福音 6:7-11马可福音 6:7-11 commentary 的平行福音记载可以在马太福音 10:1马太福音 10:1 commentary;9-149-14 commentary 和 commentary路加福音 9:1-5路加福音 9:1-5 commentary 中找到。
在马可福音 6:7-11马可福音 6:7-11 commentary 中,耶稣差遣十二门徒两人一组,赋予他们权柄胜过污灵,并指示他们轻装出行,热情好客,并跺掉脚上的尘土,作为对任何拒绝他们的地方的见证。
在某个时候,无论是在耶稣游历城镇教导,传道和治病时,还是在完成这次旅行之后,他都会组织他的核心门徒,派他们进行自己的传教之旅。
耶稣叫了十二门徒来,差遣他们两个两个地出去,并且赐给他们权柄,制伏污鬼(第 7 节)。
这段经文中的代词“他”指的是耶稣。 “十二”指的是耶稣呼召的十二个门徒(马可福音3:13-19马可福音3:13-19 commentary, commentary另见马太福音10:2-4马太福音10:2-4 commentary)。
耶稣的追随者范围更广,通常被称为他的门徒(路加福音10:1路加福音10:1 commentary;约翰福音6:66约翰福音6:66 commentary)。但耶稣也有一个更亲密的门徒群体,被称为十二门徒。
十二门徒将陪伴耶稣度过祂余下的传道生涯,见证祂行的神迹,聆听祂讲的比喻,并在祂安静的时刻与祂讨论这些。无论祂去哪里,他们都会跟随祂,并在楼上与祂共进“最后的晚餐”(马可福音14:12-25马可福音14:12-25 commentary),见证从那一刻起直至祂被捕的一切。十二门徒之一,加略人犹大,背叛了耶稣,并参与了祂的被捕,之后他自杀身亡。除了使徒约翰之外,其余十一个门徒都将在祂受审期间抛弃祂,在祂被钉十字架期间以及第二天躲藏起来。
当上帝使耶稣从死里复活后,十一位使徒将会与复活的主相遇,并领受上帝的灵,赐予他们力量去执行伟大的使命。他们用一位名叫马提亚的门徒取代了加略人犹大,马提亚自耶稣传道初期就跟随他,使使徒队伍再次成为十二使徒。根据教会传统,他们都为信仰受苦,并以殉道者的身份死去——除了约翰,他忍受了流放的苦难。
在第7节,马可明确指出耶稣只差遣了十二个门徒去执行这项特殊的任务。马可还提到耶稣差遣他们两人一组的细节。门徒们不会孤身一人去完成这项任务。他们会有一个同伴在路上帮助他们,并在遇到困难或困境时鼓励他们。这遵循了所罗门在《传道书》中所写的原则:
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因为二人劳碌同得美好的果效。若是跌倒,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跌倒,没有别人扶起他来,那人就有祸了。再者,二人同睡就都暖和,一人独睡怎能暖和呢?一人能胜过独睡的人,二人就能敌挡他。三股绳不容易断。
(传道书 4:9-12传道书 4:9-12 commentary)
马可对耶稣教诲的记述(马可福音 6:7-11马可福音 6:7-11 commentary)是马太福音记录(马太福音 10:1马太福音 10:1 commentary, 5-425-42 commentary)的更简洁版本。
马可写道:“耶稣赐给他们权柄,制伏污鬼。” 马太补充说,耶稣还赐给他们权柄“能医治各样的病症”(马太福音10:1马太福音10:1 commentary)。
路加的记述还包括耶稣赐予他们“能力,权柄,制伏一切鬼,并医治各样的疾病”(路加福音 9:1b路加福音 9:1b commentary)。
在差遣门徒出去聚集更多信徒之前,基督赐给他们行超自然神迹的能力。在一段时间内,他们将能够像祂一样赶鬼,因为祂赐给了他们权柄。这权柄并非来自他们自己,而是来自耶稣,是祂差遣了他们。
耶稣这样做,是遵循祂与父神同在的模式。在约翰福音中,耶稣宣告祂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出于自己的主动或能力,而是遵行父神的指示。祂在尘世的一生中,始终完全遵行父神赋予祂的权柄。耶稣在很多方面都为祂的门徒提供了效法祂的机会。
马太福音记载,十二门徒要宣告的信息是:“天国近了”(马太福音10:7马太福音10:7 commentary)。路加福音则说:“耶稣差遣他们去宣扬神国的道,并且医治病人”(路加福音9:2路加福音9:2 commentary)。
此外,耶稣在马太福音的记述中强调,十二门徒要避开外邦人和撒玛利亚人的城镇,而要专门“到以色列迷失的羊那里去”(马太福音 10:6马太福音 10:6 commentary)。
马可的记述省略了这些方面。但在马可福音6:12马可福音6:12 commentary中,马可记述门徒的使命时,确实强调了悔改的信息——这在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都与神的国紧密相连。
马太福音包含这些犹太人的细节而马可福音省略这些细节的最基本解释是,马太福音是为犹太人写的,而马可福音是为外邦人写的——特别是罗马的信徒。
耶稣初来时,弥赛亚的国度首先要向犹太人宣告。直到犹太人拒绝耶稣和他的国度之后,福音才向外邦人开放。马太福音很可能写于马可福音之前,因此当时教会主要由犹太人组成。但马可福音写于罗马世界许多外邦人开始相信耶稣得救之后,耶稣“只去以色列家”的指示已不再适用。马可福音省略了这条指示,可能是为了避免混淆,或者为了避免不得不暂停叙述来解释这一点。
耶稣吩咐他们,除了一根拐杖以外,什么都不要带;不要带食物,不要带口袋,腰带里也不要带钱,只要穿鞋;又说:“不要穿两件衣服。” (第 8-9 节)
耶稣指示十二门徒,在旅途中他们几乎什么也不要带。
他唯一允许的例外是一根拐杖和一双凉鞋。这些东西可以帮助他们在旅途中从一个城镇走到另一个城镇。
他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十二个人甚至不用穿两件里衣。
他们的生活完全依靠上帝和他们所拜访的人的怜悯来满足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他们携带的财物越多,就越会阻碍他们宣扬天国的使命(马太福音10:7马太福音10:7 commentary)。耶稣训练这十二门徒凭着信心行事,并专注于他们的使命,为他们预备好,迎接祂离开世界,将天国的福音托付给他们的那刻。
根据马太福音,耶稣还禁止他们利用自己的能力进行交易,或通过行医治病的神奇能力来谋求世俗的财富(马太福音10:9马太福音10:9 commentary)。这不仅表明神的国度不应被人利用来谋取私利,也再次表明十二门徒应该完全依靠神而活。这些指示让十二门徒有机会将耶稣在登山宝训(马太福音5-7马太福音5-7 commentary章)中的教导付诸实践。这些教导包括:
(马太福音 6:19-20马太福音 6:19-20 commentary)
(马太福音 6:24马太福音 6:24 commentary)
(马太福音 6:25-32马太福音 6:25-32 commentary)
耶稣指示十二门徒如何前往一座城,进入城里,找到一所可以居住的房子,
“无论进哪一城,哪一村,要打听那城里谁是值得尊敬的,就住在他家里,直到离开那城。”
(马太福音 10:11马太福音 10:11 commentary)
马克的叙述似乎浓缩了这一指示: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无论进哪一家,就住在那里,直到离开那座城。”(第 10 节)
换句话说,十二门徒要住在他们所拜访的仁慈人的家里(马太福音 10:11马太福音 10:11 commentary),“因为工人得粮是应当的。”(马太福音 10:10马太福音 10:10 commentary)
在古代世界的许多地方,热情好客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价值观。小城镇和村庄通常缺乏客栈等正式的住宿设施,因此许多旅行者只能依靠当地居民提供住所。旅行者被视为弱势群体,因此当地人通常会热情接待他们,并根据他们的需要提供食物和住所。摩西指示以色列人要热情好客地接待居住在他们中间的外邦人,而这一诫命的实际应用自然也延伸到了来自外地的犹太旅行者身上:
“当外人在你们的地上与你们同住的时候,你们不可亏待他。和你们同住的外人,你们要看他如本地人一样,并要爱他如同自己,因为你们在埃及地也作过寄居的。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
(利未记 19:33-34利未记 19:33-34 commentary)
耶稣也用好客的价值来说明忠诚的行动,并将其作为判断的标准(马太福音 25:31-46马太福音 25:31-46 commentary)。祂在警告中说:“王要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马太福音 25:40马太福音 25:40 commentary)
耶稣也用好客的举动来显明人心。祂曾到法利赛人西门的家,当一个有罪的女人洗耶稣的脚时,西门默默地质疑耶稣的品格。耶稣回应道,西门未能履行接待的习惯,而那位悔改的女人却超越了人们的期望,表现出了仁慈(路加福音7:44-48路加福音7:44-48 commentary)。
新约在提摩太前书 5:10提摩太前书 5:10 commentary, commentary提多书 1:8提多书 1:8 commentary, commentary希伯来书 13:2希伯来书 13:2 commentary 和 commentary彼得前书 4:9彼得前书 4:9 commentary 中进一步强调了好客的美德。
“无论在什么地方,不接待你们,不听你们,你们离开那地方的时候,就把脚掌上的尘土跺下去,对他们作见证” (第 11 节)。
耶稣并没有教导门徒以牙还牙,就像“以眼还眼”那样。相反,祂劝告他们将审判交给上帝。如果一个城镇的居民不友好,或拒绝他们所传讲的信息,他们不应该对此耿耿于怀,也不应该心怀怨恨。相反,他们应该摆脱这种感觉,前往下一个城镇,相信上帝会处理好这一切。
再次,马太对耶稣对十二门徒的教导的详细记述提供了进一步的解释。
首先,马太福音的记述还包括耶稣对十二门徒如何回应积极接待的指示:“那家若配得,你们就用平安的祝福祝福他们”(马太福音 10:13a马太福音 10:13a commentary)。
当耶稣发出这些指示时,犹太城镇很可能积极接受耶稣是弥赛亚的信息,也可能拒绝接受。这是一个即将尘埃落定的现实问题——因此,马太在写给犹太人的信中,试图向他们证明被他们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确实是弥赛亚,并在记述中保留了耶稣这部分积极的指示。
但到马可福音成书时,问题已成定局;犹太人不仅拒绝耶稣并钉死在十字架上,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拒绝了耶稣复活的讯息以及祂门徒悔改的呼吁(使徒行传3:17-21使徒行传3:17-21 commentary)。这其中也包括犹太人拒绝保罗在圣殿的讲道(使徒行传21:17 - 22:23使徒行传21:17 - 22:23 commentary)。
因此,马可可能省略了耶稣关于积极接纳的教导(马太福音10:13a马太福音10:13a commentary),因为这已不再是一个热门话题。而马可可能保留了关于消极拒绝的教导——凡不接待你们,不听你们的地方,你们从那里出来的时候,要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对他们作见证——因为犹太人已经拒绝耶稣是弥赛亚了。
马太的记述也对犹太人拒绝福音提出了严厉的警告:
“我实在告诉你们,当审判的日子,所多玛和蛾摩拉所受的,比那城还容易受呢。”
(马太福音 10:15马太福音 10:15 commentary)
按照犹太人的习俗,旅行者在重新进入以色列时,有时会抖掉外邦人的尘土,以免被玷污。同样,十二使徒的举动表明,即使是拒绝福音的犹太同胞,也将自己置于上帝圣约祝福之外。这是一个严肃的警告,他们的拒绝不会被忽视,并且最终会在上帝面前承担责任。
“跺掉脚底的尘土,作对他们的见证”这句话进一步象征着使者对听众如何接受信息不负责任。十二门徒跺掉脚底的尘土,表明他们与那座城的不信以及那座城即将到来的审判隔绝开来。
马太福音对耶稣的教导进行了更详细的描述,其信息通常被称为“小使命”(马太福音10:1马太福音10:1 commentary, 5-425-42 commentary)。它也可以理解为“大使命”(马太福音28:18-20马太福音28:18-20 commentary)的先导。
圣经评论马太福音对耶稣教诲的详细叙述链接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