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按书卷浏览

罗马书 9:30-33 含义

获得正义的唯一途径是:通过信仰。外邦人(非犹太人)通过信仰找到了正义,尽管他们并没有寻求它。许多犹太人通过遵守规则而不是通过信仰来追求正义,所以他们没有找到正义。

这些经文与罗马书1:16-17的主题经文直接相关;义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藉着信,从始至终。义始于对耶稣的信,这使我们在神眼中成为义人;我们只要信,就成为神的儿女(约翰福音3:14-15)。这义持续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凭着信心行事,就能将义带入我们的生命中。

保罗在写给罗马信徒的信中已经四次提出“这样,我们该说什么?”这个反问句(罗马书4:1, 6:1, 8:31, 9:14)。他在第30节使用这个问题,是为了提出并回答犹太“权威”们可能提出的一个反对意见。从第九章的上下文中,我们可以推断,“这样,我们该说什么? ”这个问题旨在探讨上帝与祂的子民以色列的关系这一整体问题。既然上帝现在已经接纳了外邦人,这对犹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本来不追求义的外邦人反得了义,就是因信而得的义(第 30 节)

关键点似乎在于,犹太人寻求义却未能得着,因为他们寻求错了方向——他们想通过律法获得义另一方面,外邦人并非特别寻求义,但他们还是找到了,因为他们相信。

外邦信徒是怎样获得义的呢?保罗回答说,外邦信徒是因着信,获得神的义的。

这封信可以说是一个高潮,因为这封信提出和回答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是正义,以及如何获得正义?” 翻译为“正义”的希腊词是“dikaiosune”。它也可以翻译为“正义”,就像柏拉图《理想国》的英译本中常见的那样,该书也提出并回答了同样的问题:“什么是正义/公正,以及如何获得正义?” 有趣的是,保罗和柏拉图对正义/公正的定义相似——他们都认为正义/公正是人们为了共同目标和互惠互利而共同努力的和谐。

柏拉图用希腊城邦作比喻,城邦中的每个人都尽其所能,为整个群体谋福利。保罗用身体作比喻,身体的每个部分都尽其所能,为整个身体谋福利。保罗谈到运用恩赐去服侍他人(罗马书12:4-8)。

柏拉图和保罗的巨大分歧在于对头和领袖的定义。保罗坚称基督是教会的头或领袖;我们甚至因在基督里而成为教会的肢体(罗马书12:5;以弗所书1:22-23)。柏拉图将理论上某些高贵的人类阶层指定为“监护人”。保罗或许原则上同意,但他会明确地断言,除了神人耶稣基督之外,没有人能够达到柏拉图的监护标准(罗马书3:10, 23-24;哥林多后书5:21)。

保罗断言,义自始至终都是因信而得(罗马书 1:17)。我们因信十字架上的耶稣而被称义(在神眼中成为义人)(罗马书 3:23-24;4:1-3;约翰福音 3:14-15)。我们能够活出义的生活,是凭着信心,相信神的道路对我们最好,而不是活在骄傲中,自以为最了解(哈巴谷书 2:4;罗马书 1:16-17)。外邦人跌跌撞撞地进入义中,似乎是因为他们相信。他们并非寻求与神(美好的)计划和谐相处,但最终却因信耶稣并一直遵循祂的道路而活出义来。

外邦人没有追求神的义,但神向外邦人显现(罗马书10:20),他们就信了。因为他们信,他们因信在神面前成为义人,并因此被收纳进入神的家,成为神的义。

当他们凭着信心行走时,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了公义。尽管公义并非他们所寻求的,但上帝还是将公义启示给了他们。

另一方面,以色列(犹太人)追求公义的律法(第31节) ,刻意寻求在神面前称义。但他们未能寻得公义,因为他们不是凭着信心寻求。他们寻求的是律法。当我们寻求通过律法称义时,就会导致以自我为中心,因为我们会将自己与各种规则和标准进行比较,也会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

犹太人试图通过自己的行为(例如遵守宗教规则)而非信仰来追求正义。结果,他们并没有获得正义。以色列……没有达到那条律法。为什么? 因为他们不是凭着信心追求,而是凭着行为追求(第32节) 没有人能够达到上帝的标准,正如保罗在罗马书3:10, 23-25中所说的那样。

在31-33节,保罗告诉罗马信徒,犹太人和外邦人都一样——都必须因信称义,否则就一无所获。义指的是和谐正直的生活,按照上帝设计我们的方式生活。这义与我们的称义(源于相信基督为我们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和我们的成圣(按照上帝的旨意生活;和谐正直的生活)息息相关。

保罗所指的义既指称义,也指成圣,两者对于活出公义和谐的生活都必不可少。当信徒因信耶稣而称义时,他们就获得福音的能力,圣灵的能力,这能力赐给我们能力,使我们凭着信心跟随圣灵,行在公义中(罗马书1:16-17;加拉太书5:13-18)。

保罗告诉我们,犹太人试图通过自己的行为,比如遵守宗教规则,来获得这种义。保罗在第33节中引用了旧约以赛亚书,明确指出耶稣是犹太人的绊脚石他们被绊脚石绊倒了,正如经上所记: “看哪,我在锡安放一块绊脚的石头,跌人的磐石;信靠他的人必不至于羞愧。”(第 33 节)

耶稣来到以色列,成为重建王国的基石,即应许的大卫宝座上的弥赛亚王国(撒母耳记下7:12-13)。这块基石就是上帝受苦的仆人,是约瑟所预表的应验(以赛亚书53:11)。这块基石也成就了上帝差遣一位像摩西一样的先知,以百姓能听见的方式直接向他们说话的应许(申命记18:18)。

这块房角石就是大卫的儿子,上帝差遣他来复兴以色列国(马太福音1:1)。但以色列却没有意识到上帝的眷顾(路加福音19:44)。因此,这块房角石成了绊脚石,冒犯人的磐石。

保罗引用了旧约中的两节经文,表明以色列将被拒绝。经文“看哪,我在锡安放一块绊脚的石头,跌人的磐石;信靠他的人必不至于羞愧”引用了以赛亚书28:16

锡安一词指的是以色列,因为锡安山是耶路撒冷所在的一座显赫的山峰。保罗坚称耶稣应验了以赛亚的预言,而这一预言的应验导致以色列暂时拒绝了他们的弥赛亚。以色列拒绝了弥赛亚耶稣。原本应作为新王国根基的基石,却成了绊脚石。

然而,即使有些人拒绝了,凡信靠祂的人必不至于失望。仍有一些犹太人会相信(罗马书9:27)。他们不会失望,因为他们将因信得救,本乎恩(以弗所书8-9)。

要获得公义,上帝要求人信靠祂的儿子耶稣。耶稣曾对尼哥底母说,正如旷野里的铜蛇被挂在杆子上,凡是望着那条蛇的人都能免于毒蛇咬伤而死,照样,耶稣也要被“举起来”。耶稣被“举起来”在十字架上,是为了让所有信祂的人都能脱离罪的毒害,获得永生(约翰福音 3:14-15)。这带来了属灵的重生(约翰福音 3:3)。这是在基督里重生的起点。

但犹太人不信。他们反而借着律法追求自己的义。因此,耶稣成了他们的绊脚石,而不是基石。他们因耶稣跌倒,耶稣成了他们路上的绊脚石,因为他们借着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信心,追求义。

Clear high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