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哥林多前书 3:18-23哥林多前书 3:18-23 commentary 中,保罗再次强调,哥林多人应该专注于遵循基督的方式取悦基督;这是智慧,而遵循世俗的方式则是愚蠢的。
保罗继续劝诫信徒要跟随基督,而不是跟随人,他说:“人不可自欺。你们中间若有人在这世界自以为有智慧,他倒要变为愚拙,好成为有智慧的。”(第18节)
保罗将今世的智慧与今世的愚拙作了对比。保罗所说的今世,是指按照现今世界的标准。我们可以从第19节看出这一点,保罗解释说: “因为这世界的智慧,在神面前是愚拙的。”因此,保罗将今世与今世等同起来。
正如保罗在本章开篇所言,哥林多人活得像“属肉体的人”,而不是“属灵的人”。因此,他们是“在基督里作婴孩的”(哥林多前书3:1哥林多前书3:1 commentary)。活得像“属肉体的人”就是照着这世上的智慧而活,就是在这世代里自以为聪明。保罗将在本节中断言,上帝会用世人所认为愚拙的来显明何为智慧(哥林多前书1:21哥林多前书1:21 commentary)。
对世人来说,保罗所传讲的福音信息是愚拙的。这是因为在世人眼中,保罗的信息完全是倒退的。世人的目标是尽可能地从别人身上榨取利益。基督仆人的生活目标,是用爱服侍他人,即使牺牲自己,也要为他们谋福利。在这个时代,智慧就是懂得如何操纵他人,使自己受益。
耶稣在不义管家的比喻中谈到了这一点。谈到互惠(为别人做事以获得回报),耶稣说:
“主人就夸奖这不义的管家做事聪明,因为今世之子待同类,较比光明之子更聪明。”(路加福音 16:8路加福音 16:8 commentary)
耶稣接着劝勉门徒,要灵性敏锐,在今生服侍他人,才能在来世获得永恒的奖赏。这才是“光明之子”敏锐的体现。
保罗在本章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他断言,属灵的精明在于顺服基督,服侍他人,积攒财宝在天上。信徒今生奉献越多,来世所得就越多。此外,跟随基督的道路,我们今生也能获得巨大的属灵益处。然而,跟随基督会遭受世俗的排斥,这往往带来物质上的损失。
照这世人的智慧看,基督的道路是愚拙的。因此,保罗告诉他的门徒提摩太,信徒若选择在这世上过敬虔的生活,就应该预料到会遭受逼迫(提摩太后书3:12提摩太后书3:12 commentary)。保罗劝勉信徒要接受这种妥协。他接着断言: “这世界的智慧,在神看为愚拙。就如经上记着说:‘有智慧的,中了自己的诡计。’” (提摩太后书3:19提摩太后书3:19 commentary)
服侍基督的奖赏是巨大的,分享祂作为“儿子”统治世界的荣耀,也等于享受我们主的“喜乐”(马太福音 25:21马太福音 25:21 commentary)。获得这巨大的奖赏也能避免巨大的弊端。这弊端包括:神会让聪明人中了诡计。
下一节经文再次解释了这一点:“主知道智慧人的意念是无用的” (20节)。保罗反复强调,是在告诉读者,19和20节讲的是同一个基本观点。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分享主的喜乐,却承受着意识到我们在世上所做的一切都是无用的损失。我们之前也看到过同样的画面,那些不是为了服侍基督而做的行为,会被耶稣的审判之火焚烧殆尽。
在第 20 节中,保罗引用了诗篇 94:11诗篇 94:11 commentary, commentary该诗篇从希伯来语翻译成英文如下:
“耶和华知道人的意念,知道他们不过是一缕气息。”(诗篇 94:11诗篇 94:11 commentary)
在哥林多前书3:20哥林多前书3:20 commentary中,被翻译为“气息”的词在希伯来语中是“hebel”。它的字面意思是一缕水汽。这是传道书的一个主要主题,所罗门在其中断言生命是“虚空”。在那个语境中,“虚空”一词也是“hebel”的翻译。传道书断言,基于理性和经验的生活就像试图抓住一缕水汽——是徒劳的,毫无用处的。这样的生活只会导致疯狂,愚昧和邪恶。传道书以这样的陈述作为结束:
“因为上帝会审判一切行为,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传道书 12:14传道书 12:14 commentary)
世上的智者或许以为剥削他人就能获得好处,但他们的所作所为终将被上帝挫败。上帝必使正义得以伸张。最终,所有的阴谋诡计都将化为泡影,徒劳无功。
翻译为“诡计”的希腊词是“panourgia”。耶稣在路加福音20:23路加福音20:23 commentary中使用了这个词,在那里它被翻译为“诡计”。祭司长的密探问耶稣,犹太人是否应该向罗马纳税。他们希望耶稣会按照民众的民意回答“不”。这样他们就可以把耶稣交给罗马总督,以叛乱分子的罪名把他钉在十字架上(路加福音20:20路加福音20:20 commentary)。
正如耶稣挫败祭司的诡计,上帝也会挫败那些在世上自以为聪明的人。在哥林多后书11:3哥林多后书11:3 commentary中,保罗用“panourgia”来指撒但的诡计:“我只怕你们的心或被引诱,失去那向基督所存纯一清洁的心,就像蛇用诡计诱惑了夏娃一样。”
显然,信徒面临着双重选择:是遵从上帝的智慧,还是遵从这世界的智慧——也就是撒但的诡计。上帝指定人类统治世界,但似乎人类堕落之后,撒但就被赋予了统治世界的权利(约翰福音16:11约翰福音16:11 commentary)。因此,这世界的智慧反映了撒但的伦理道德;耶稣说他从起初就是杀人的,是撒但的(约翰福音8:44约翰福音8:44 commentary)。
耶稣预告,许多宗教人士会做出一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事。然而,这些事终将被烈火焚烧,因为它们并非出于信心,并非与上帝及其道相符。他们并非与上帝相交。这些人将接受审判,并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马太福音7:22马太福音7:22 commentary)。耶稣的回答是:“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些宗教人士在世事上颇有智慧,他们来到审判台前,期望自己的行为得到辩护。然而,上帝审判的是人心中的思念和主意(希伯来书4:12希伯来书4:12 commentary)。这些人在审判中,也必因自己的诡计被捉拿。
我们在上一节看到,信徒的行为将受到耶稣审判之火的审判(哥林多前书3:11-15哥林多前书3:11-15 commentary)。非信徒的行为也将受到审判(罗马书2:5-6罗马书2:5-6 commentary, commentary启示录20:12启示录20:12 commentary)。信徒的行为被烧毁后,“虽然得救,却如同从火里经过”(哥林多前书3:15哥林多前书3:15 commentary)。而非信徒和所有神的仇敌都将在审判之火中被吞灭(启示录20:15启示录20:15 commentary, commentary希伯来书10:27希伯来书10:27 commentary)。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拒绝将这世界的智慧视为愚拙。追随世界对成功和“胜利”的定义会导致损失和毁灭。当保罗将这世界的智慧描述为在神面前的愚拙时,他的评价既包含警告,也包含安慰。警告,因为根植于人类理性的傲慢正等待着被残酷地唤醒。安慰,因为那些谦卑地行在神面前的人不必害怕世界对他们凭信心所行之事的谴责。神的视角超越外在的世故,洞察内心的意图(希伯来书4:12希伯来书4:12 commentary)。
这一切都凸显了保罗的论断:世上一切赏赐最终都是无用的。然而,我们需要信心才能选择一种观点,相信世上那些看似非常有用的东西其实毫无用处。在这封信中,保罗试图将哥林多信徒从“属肉体的人”状态转变为“属灵的人”(哥林多前书3:1哥林多前书3:1 commentary)。
保罗接着劝勉说: “所以,无论什么人,都不可拿人夸口。因为万有都是你们的。”(第 21 节)
在本章前面,保罗描述了一场争战,信徒们因效忠于某些教师而分裂开来——一些人拥护保罗,另一些人则支持亚波罗。在中间的经文中,保罗强调所有信徒都应该归向基督,因为他将审判我们的行为,并决定我们在世上所获的赏赐。
保罗现在回到眼前的争论,说无论何人都不可拿人夸口。鉴于每个信徒站在基督面前时都将经历的审判,根据自己所跟随的人来划分支派是毫无意义的。拿人夸口包括说“我是属保罗的”或“我是属亚波罗的”。但保罗现在用这个例子来说明一个更广泛的原则。保罗敦促无论何人都不可拿人夸口。这包括任何人,而不仅仅是保罗或亚波罗。
我们在哥林多后书10-13哥林多后书10-13 commentary章中看到保罗所说的“夸口”的例子。保罗在那里列举了他作为基督使徒的丰富资历,令人钦佩。但他称这种行为是“愚拙”和“自夸”。他表示自己非常不愿参与整个谈话,但表示他这样做是出于必要,为了在哥林多人所在的地方与他们会面。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这个世界上建立资历或积累奖项是没有永恒用途的。这就像我们收集的奖杯,当我们去世后,别人就会扔掉。
我们倾向于夸耀人,因为我们渴望成为超越自身,更伟大的事物的一部分。这是一种良好且合乎情理的本能。但正确的观点是,万物都属于你。我们早已是超越自身,更伟大事物的一部分。每个信徒都在基督里被赐予基业,分享祂对全地的统治(万物都属于你)。
新约信徒在这方面与以色列相似。以色列被赐予应许之地作为产业,但为了拥有这片土地,他们必须克服一切困难才能获得这片土地。每个信徒都分享基督的产业,但为了拥有这产业,我们必须像耶稣一样克服一切困难(启示录 3:21启示录 3:21 commentary)。
保罗现在又添加了哥林多人可能想效仿的人,地点和事物的清单:无论是保罗,亚波罗,矶法,世界,生,死,现在的事,将来的事,一切都属于你们(第 22 节)。
哥林多前书3:4哥林多前书3:4 commentary介绍了保罗和亚波罗,他们最初是一场可能被视为酝酿中的“部落纷争”的人物。现在保罗又加上了矶法。这很可能指的是使徒彼得。约翰福音1:42约翰福音1:42 commentary记载了耶稣将约拿的儿子西门改名为“矶法”。矶法在亚拉姆语中意为“石头”。希腊语中“Petros”意为“石头”,翻译成英文就是“彼得”。
保罗的旅伴路加写作使徒行传,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比较彼得和保罗。他记述的一个基本要点是:“彼得所做的一切,保罗也都做过。” 从他历史叙述的构建中,我们可以推断,路加写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肯定和巩固保罗的使徒权威,尽管他的权威经常受到攻击。路加引用彼得的话来肯定保罗的立场,即外邦人不应该被要求遵守犹太宗教律法(使徒行传15:10-11使徒行传15:10-11 commentary)。
彼得在彼得后书3:15-16彼得后书3:15-16 commentary中肯定保罗的著作是圣经。这表明彼得也明白,教会的目标并非要建立信徒的群体,而是要团结人们跟随基督。
保罗也提到了世界。世界可以指这个世界的奖赏体系。约翰如此阐述这一点,他使用了保罗在第21节中指代世界的同一个希腊词“kosmos”:
因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都不是从父来的,乃是从世界来的。(约翰一书 2:16约翰一书 2:16 commentary)
我们可以看到,世界看重三件事:享乐(“肉体的情欲”),物质的积累(“眼目的情欲”)和他人的肯定(“今生的骄傲”)。圣经告诉我们,追求享乐会导致成瘾和精神健康的丧失(罗马书1:24罗马书1:24 commentary, 2626 commentary, 2828 commentary)。物质的积累会让我们失去人生的任何有意义的目标(路加福音12:18-21路加福音12:18-21 commentary)。骄傲是信仰的替代品。活在世上,就等于走上一条道路,使我们的行为沦为草木禾秸的堆砌,在基督的审判台前化为灰烬(哥林多前书3:12-14哥林多前书3:12-14 commentary)。
保罗不希望信徒在世上被划分为不同的支派。但他坚称,他们所要追随的人(保罗,亚波罗和矶法)以及整个世界都已属于他们。这意味着,在基督的审判中获得金,银和宝石的人,也将是那些与基督一同得胜,一同作王的人;他们将与祂一同承受地土(启示录3:21启示录3:21 commentary)。
这意味着,那些承受地土的人,将与保罗,亚波罗和矶法(彼得)一同作仆人领袖,在未来的时代统治世界。这些领袖以及世界已经赐予每一位信徒。剩下的,就是让每一位信徒活出忠信的见证,来承受他们的基业。
保罗也说,生死属于信徒。在基督里,借着耶稣复活的大能,死亡被生命吞灭了(哥林多前书15:54-55哥林多前书15:54-55 commentary)。他还说,无论是现在的事还是将来的事,一切都属于你们。这意味着上帝已经赐予每个信徒一份完整的基业。正如以色列人必须信靠上帝,凭着信心渡过约旦河才能得着基业一样,新约的信徒也必须如此。
约翰二书 1:8约翰二书 1:8 commentary 等经文支持了这个想法:
“你们要谨慎,不要失去我们所取得的成就,但要得到全部的回报。”(约翰二书 1:8约翰二书 1:8 commentary)
在约翰二书1:8约翰二书1:8 commentary中,我们看到奖赏可能会全部或部分地失去。此外,在歌罗西书3:23-24歌罗西书3:23-24 commentary中,保罗提到“基业的赏赐”,是指主赏赐给所有“无论”做什么,都像为主而做的人的。
我们在罗马书8:17-22罗马书8:17-22 commentary也看到,凡与基督同得基业,与祂一同作王的“神的儿子们”,都热切地盼望着他们(罗马书8:19罗马书8:19 commentary, 2222 commentary)。当这支仆人领袖团队统治地球时,地球将“脱离败坏的奴役”(罗马书8:21罗马书8:21 commentary)。
每个信徒都是万物的拥有者,因为每个信徒都“在基督里”。每个信徒都属于基督。这再次印证了保罗先前所说的:尽管有些信徒可能(悲惨地)一生一事无成,但他们仍然属于基督。这是因为每个拥有足够信心去相信的人,都在灵里重生,成为新造的人,归入基督里(约翰福音3:3约翰福音3:3 commentary, 14-1514-15 commentary, commentary哥林多后书5:17哥林多后书5:17 commentary)。
重生进入神的家庭,与行为无关,是神的恩赐(以弗所书2:8-9以弗所书2:8-9 commentary, commentary罗马书5:15罗马书5:15 commentary)。因此,在哥林多前书3:15哥林多前书3:15 commentary中,我们看到,那些所有的行为都被耶稣的审判之火焚烧殆尽的人,仍然会“得救,虽然如此,如同从火里经过”。
“基督属于上帝”这句话强调了圣子与圣父之间的完美合一。尽管本质上平等,圣子耶稣却甘愿顺服天父的计划,彰显了合一,爱与谦卑。这种合一反映了信徒蒙召的合一。正如耶稣祷告说:“使他们都合而为一;正如你父在我里面,我在你里面。”(约翰福音17:21约翰福音17:21 commentary)这种团契构成了教会的典范:因基督而合一,彼此和谐,向世人彰显上帝的爱。
既然基督属于神,信徒也属于基督,因此没有什么能使我们与神隔绝。保罗在罗马书第8章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断言:
“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罗马书 8:38-39罗马书 8:38-39 commentary)
我们从罗马书的这段经文中看到,“神的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因此,没有什么能使我们与神的爱隔绝。
耶稣基督是神与人之间的桥梁。在神面前没有高山。为了救赎人类,神必须来到世上成为人。正是通过道成肉身,神救赎了人类。耶稣担当了世上所有的罪孽(歌罗西书2:14歌罗西书2:14 commentary)。如今,所有信靠耶稣并信靠他在十字架上受死的人,都脱离了罪的毒害(约翰福音3:14-15约翰福音3:14-15 commentary)。
因为每个信徒都属于基督,所以每个信徒都与神和好。保罗劝诫哥林多人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他希望他们不再是“世人”(哥林多前书3:3哥林多前书3:3 commentary)和“属肉体的人”(哥林多前书3:1哥林多前书3:1 commentary),而是将自己视为与基督同为后嗣。保罗希望哥林多信徒不再追随世人,贪图世俗的赏赐,而是要拥有成熟的视角,将自己视为王室成员,通过忠心地履行小责任,接受训练,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保罗希望哥林多信徒认识到,他们是神的后嗣,藉着基督拥有一切。他希望他们行事为人应有合宜,活出基督的仆人领袖和管家形象,认识到世上的事物充其量只是一种干扰,最坏的情况是,它不过是一种拙劣的替代品。保罗劝勉信徒要遵从基督的诫命,定睛仰望祂。万有都归于基督,每个信徒都应该以“我属于基督”的眼光看待自己。
哥林多前书 3:18-23 含义
在哥林多前书 3:18-23哥林多前书 3:18-23 commentary 中,保罗再次强调,哥林多人应该专注于遵循基督的方式取悦基督;这是智慧,而遵循世俗的方式则是愚蠢的。
保罗继续劝诫信徒要跟随基督,而不是跟随人,他说:“人不可自欺。你们中间若有人在这世界自以为有智慧,他倒要变为愚拙,好成为有智慧的。”(第18节)
保罗将今世的智慧与今世的愚拙作了对比。保罗所说的今世,是指按照现今世界的标准。我们可以从第19节看出这一点,保罗解释说: “因为这世界的智慧,在神面前是愚拙的。”因此,保罗将今世与今世等同起来。
正如保罗在本章开篇所言,哥林多人活得像“属肉体的人”,而不是“属灵的人”。因此,他们是“在基督里作婴孩的”(哥林多前书3:1哥林多前书3:1 commentary)。活得像“属肉体的人”就是照着这世上的智慧而活,就是在这世代里自以为聪明。保罗将在本节中断言,上帝会用世人所认为愚拙的来显明何为智慧(哥林多前书1:21哥林多前书1:21 commentary)。
对世人来说,保罗所传讲的福音信息是愚拙的。这是因为在世人眼中,保罗的信息完全是倒退的。世人的目标是尽可能地从别人身上榨取利益。基督仆人的生活目标,是用爱服侍他人,即使牺牲自己,也要为他们谋福利。在这个时代,智慧就是懂得如何操纵他人,使自己受益。
耶稣在不义管家的比喻中谈到了这一点。谈到互惠(为别人做事以获得回报),耶稣说:
“主人就夸奖这不义的管家做事聪明,因为今世之子待同类,较比光明之子更聪明。”
(路加福音 16:8路加福音 16:8 commentary)
耶稣接着劝勉门徒,要灵性敏锐,在今生服侍他人,才能在来世获得永恒的奖赏。这才是“光明之子”敏锐的体现。
保罗在本章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他断言,属灵的精明在于顺服基督,服侍他人,积攒财宝在天上。信徒今生奉献越多,来世所得就越多。此外,跟随基督的道路,我们今生也能获得巨大的属灵益处。然而,跟随基督会遭受世俗的排斥,这往往带来物质上的损失。
照这世人的智慧看,基督的道路是愚拙的。因此,保罗告诉他的门徒提摩太,信徒若选择在这世上过敬虔的生活,就应该预料到会遭受逼迫(提摩太后书3:12提摩太后书3:12 commentary)。保罗劝勉信徒要接受这种妥协。他接着断言: “这世界的智慧,在神看为愚拙。就如经上记着说:‘有智慧的,中了自己的诡计。’” (提摩太后书3:19提摩太后书3:19 commentary)
服侍基督的奖赏是巨大的,分享祂作为“儿子”统治世界的荣耀,也等于享受我们主的“喜乐”(马太福音 25:21马太福音 25:21 commentary)。获得这巨大的奖赏也能避免巨大的弊端。这弊端包括:神会让聪明人中了诡计。
下一节经文再次解释了这一点:“主知道智慧人的意念是无用的” (20节)。保罗反复强调,是在告诉读者,19和20节讲的是同一个基本观点。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分享主的喜乐,却承受着意识到我们在世上所做的一切都是无用的损失。我们之前也看到过同样的画面,那些不是为了服侍基督而做的行为,会被耶稣的审判之火焚烧殆尽。
在第 20 节中,保罗引用了诗篇 94:11诗篇 94:11 commentary, commentary该诗篇从希伯来语翻译成英文如下:
“耶和华知道人的意念,知道他们不过是一缕气息。”
(诗篇 94:11诗篇 94:11 commentary)
在哥林多前书3:20哥林多前书3:20 commentary中,被翻译为“气息”的词在希伯来语中是“hebel”。它的字面意思是一缕水汽。这是传道书的一个主要主题,所罗门在其中断言生命是“虚空”。在那个语境中,“虚空”一词也是“hebel”的翻译。传道书断言,基于理性和经验的生活就像试图抓住一缕水汽——是徒劳的,毫无用处的。这样的生活只会导致疯狂,愚昧和邪恶。传道书以这样的陈述作为结束:
“因为上帝会审判一切行为,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
(传道书 12:14传道书 12:14 commentary)
世上的智者或许以为剥削他人就能获得好处,但他们的所作所为终将被上帝挫败。上帝必使正义得以伸张。最终,所有的阴谋诡计都将化为泡影,徒劳无功。
翻译为“诡计”的希腊词是“panourgia”。耶稣在路加福音20:23路加福音20:23 commentary中使用了这个词,在那里它被翻译为“诡计”。祭司长的密探问耶稣,犹太人是否应该向罗马纳税。他们希望耶稣会按照民众的民意回答“不”。这样他们就可以把耶稣交给罗马总督,以叛乱分子的罪名把他钉在十字架上(路加福音20:20路加福音20:20 commentary)。
正如耶稣挫败祭司的诡计,上帝也会挫败那些在世上自以为聪明的人。在哥林多后书11:3哥林多后书11:3 commentary中,保罗用“panourgia”来指撒但的诡计:“我只怕你们的心或被引诱,失去那向基督所存纯一清洁的心,就像蛇用诡计诱惑了夏娃一样。”
显然,信徒面临着双重选择:是遵从上帝的智慧,还是遵从这世界的智慧——也就是撒但的诡计。上帝指定人类统治世界,但似乎人类堕落之后,撒但就被赋予了统治世界的权利(约翰福音16:11约翰福音16:11 commentary)。因此,这世界的智慧反映了撒但的伦理道德;耶稣说他从起初就是杀人的,是撒但的(约翰福音8:44约翰福音8:44 commentary)。
耶稣预告,许多宗教人士会做出一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事。然而,这些事终将被烈火焚烧,因为它们并非出于信心,并非与上帝及其道相符。他们并非与上帝相交。这些人将接受审判,并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马太福音7:22马太福音7:22 commentary)。耶稣的回答是:“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些宗教人士在世事上颇有智慧,他们来到审判台前,期望自己的行为得到辩护。然而,上帝审判的是人心中的思念和主意(希伯来书4:12希伯来书4:12 commentary)。这些人在审判中,也必因自己的诡计被捉拿。
我们在上一节看到,信徒的行为将受到耶稣审判之火的审判(哥林多前书3:11-15哥林多前书3:11-15 commentary)。非信徒的行为也将受到审判(罗马书2:5-6罗马书2:5-6 commentary, commentary启示录20:12启示录20:12 commentary)。信徒的行为被烧毁后,“虽然得救,却如同从火里经过”(哥林多前书3:15哥林多前书3:15 commentary)。而非信徒和所有神的仇敌都将在审判之火中被吞灭(启示录20:15启示录20:15 commentary, commentary希伯来书10:27希伯来书10:27 commentary)。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拒绝将这世界的智慧视为愚拙。追随世界对成功和“胜利”的定义会导致损失和毁灭。当保罗将这世界的智慧描述为在神面前的愚拙时,他的评价既包含警告,也包含安慰。警告,因为根植于人类理性的傲慢正等待着被残酷地唤醒。安慰,因为那些谦卑地行在神面前的人不必害怕世界对他们凭信心所行之事的谴责。神的视角超越外在的世故,洞察内心的意图(希伯来书4:12希伯来书4:12 commentary)。
这一切都凸显了保罗的论断:世上一切赏赐最终都是无用的。然而,我们需要信心才能选择一种观点,相信世上那些看似非常有用的东西其实毫无用处。在这封信中,保罗试图将哥林多信徒从“属肉体的人”状态转变为“属灵的人”(哥林多前书3:1哥林多前书3:1 commentary)。
保罗接着劝勉说: “所以,无论什么人,都不可拿人夸口。因为万有都是你们的。”(第 21 节)
在本章前面,保罗描述了一场争战,信徒们因效忠于某些教师而分裂开来——一些人拥护保罗,另一些人则支持亚波罗。在中间的经文中,保罗强调所有信徒都应该归向基督,因为他将审判我们的行为,并决定我们在世上所获的赏赐。
保罗现在回到眼前的争论,说无论何人都不可拿人夸口。鉴于每个信徒站在基督面前时都将经历的审判,根据自己所跟随的人来划分支派是毫无意义的。拿人夸口包括说“我是属保罗的”或“我是属亚波罗的”。但保罗现在用这个例子来说明一个更广泛的原则。保罗敦促无论何人都不可拿人夸口。这包括任何人,而不仅仅是保罗或亚波罗。
我们在哥林多后书10-13哥林多后书10-13 commentary章中看到保罗所说的“夸口”的例子。保罗在那里列举了他作为基督使徒的丰富资历,令人钦佩。但他称这种行为是“愚拙”和“自夸”。他表示自己非常不愿参与整个谈话,但表示他这样做是出于必要,为了在哥林多人所在的地方与他们会面。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这个世界上建立资历或积累奖项是没有永恒用途的。这就像我们收集的奖杯,当我们去世后,别人就会扔掉。
我们倾向于夸耀人,因为我们渴望成为超越自身,更伟大的事物的一部分。这是一种良好且合乎情理的本能。但正确的观点是,万物都属于你。我们早已是超越自身,更伟大事物的一部分。每个信徒都在基督里被赐予基业,分享祂对全地的统治(万物都属于你)。
新约信徒在这方面与以色列相似。以色列被赐予应许之地作为产业,但为了拥有这片土地,他们必须克服一切困难才能获得这片土地。每个信徒都分享基督的产业,但为了拥有这产业,我们必须像耶稣一样克服一切困难(启示录 3:21启示录 3:21 commentary)。
保罗现在又添加了哥林多人可能想效仿的人,地点和事物的清单:无论是保罗,亚波罗,矶法,世界,生,死,现在的事,将来的事,一切都属于你们(第 22 节)。
哥林多前书3:4哥林多前书3:4 commentary介绍了保罗和亚波罗,他们最初是一场可能被视为酝酿中的“部落纷争”的人物。现在保罗又加上了矶法。这很可能指的是使徒彼得。约翰福音1:42约翰福音1:42 commentary记载了耶稣将约拿的儿子西门改名为“矶法”。矶法在亚拉姆语中意为“石头”。希腊语中“Petros”意为“石头”,翻译成英文就是“彼得”。
保罗的旅伴路加写作使徒行传,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比较彼得和保罗。他记述的一个基本要点是:“彼得所做的一切,保罗也都做过。” 从他历史叙述的构建中,我们可以推断,路加写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肯定和巩固保罗的使徒权威,尽管他的权威经常受到攻击。路加引用彼得的话来肯定保罗的立场,即外邦人不应该被要求遵守犹太宗教律法(使徒行传15:10-11使徒行传15:10-11 commentary)。
彼得在彼得后书3:15-16彼得后书3:15-16 commentary中肯定保罗的著作是圣经。这表明彼得也明白,教会的目标并非要建立信徒的群体,而是要团结人们跟随基督。
保罗也提到了世界。世界可以指这个世界的奖赏体系。约翰如此阐述这一点,他使用了保罗在第21节中指代世界的同一个希腊词“kosmos”:
因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都不是从父来的,乃是从世界来的。
(约翰一书 2:16约翰一书 2:16 commentary)
我们可以看到,世界看重三件事:享乐(“肉体的情欲”),物质的积累(“眼目的情欲”)和他人的肯定(“今生的骄傲”)。圣经告诉我们,追求享乐会导致成瘾和精神健康的丧失(罗马书1:24罗马书1:24 commentary, 2626 commentary, 2828 commentary)。物质的积累会让我们失去人生的任何有意义的目标(路加福音12:18-21路加福音12:18-21 commentary)。骄傲是信仰的替代品。活在世上,就等于走上一条道路,使我们的行为沦为草木禾秸的堆砌,在基督的审判台前化为灰烬(哥林多前书3:12-14哥林多前书3:12-14 commentary)。
保罗不希望信徒在世上被划分为不同的支派。但他坚称,他们所要追随的人(保罗,亚波罗和矶法)以及整个世界都已属于他们。这意味着,在基督的审判中获得金,银和宝石的人,也将是那些与基督一同得胜,一同作王的人;他们将与祂一同承受地土(启示录3:21启示录3:21 commentary)。
这意味着,那些承受地土的人,将与保罗,亚波罗和矶法(彼得)一同作仆人领袖,在未来的时代统治世界。这些领袖以及世界已经赐予每一位信徒。剩下的,就是让每一位信徒活出忠信的见证,来承受他们的基业。
保罗也说,生死属于信徒。在基督里,借着耶稣复活的大能,死亡被生命吞灭了(哥林多前书15:54-55哥林多前书15:54-55 commentary)。他还说,无论是现在的事还是将来的事,一切都属于你们。这意味着上帝已经赐予每个信徒一份完整的基业。正如以色列人必须信靠上帝,凭着信心渡过约旦河才能得着基业一样,新约的信徒也必须如此。
约翰二书 1:8约翰二书 1:8 commentary 等经文支持了这个想法:
“你们要谨慎,不要失去我们所取得的成就,但要得到全部的回报。”
(约翰二书 1:8约翰二书 1:8 commentary)
在约翰二书1:8约翰二书1:8 commentary中,我们看到奖赏可能会全部或部分地失去。此外,在歌罗西书3:23-24歌罗西书3:23-24 commentary中,保罗提到“基业的赏赐”,是指主赏赐给所有“无论”做什么,都像为主而做的人的。
我们在罗马书8:17-22罗马书8:17-22 commentary也看到,凡与基督同得基业,与祂一同作王的“神的儿子们”,都热切地盼望着他们(罗马书8:19罗马书8:19 commentary, 2222 commentary)。当这支仆人领袖团队统治地球时,地球将“脱离败坏的奴役”(罗马书8:21罗马书8:21 commentary)。
每个信徒都是万物的拥有者,因为每个信徒都“在基督里”。每个信徒都属于基督。这再次印证了保罗先前所说的:尽管有些信徒可能(悲惨地)一生一事无成,但他们仍然属于基督。这是因为每个拥有足够信心去相信的人,都在灵里重生,成为新造的人,归入基督里(约翰福音3:3约翰福音3:3 commentary, 14-1514-15 commentary, commentary哥林多后书5:17哥林多后书5:17 commentary)。
重生进入神的家庭,与行为无关,是神的恩赐(以弗所书2:8-9以弗所书2:8-9 commentary, commentary罗马书5:15罗马书5:15 commentary)。因此,在哥林多前书3:15哥林多前书3:15 commentary中,我们看到,那些所有的行为都被耶稣的审判之火焚烧殆尽的人,仍然会“得救,虽然如此,如同从火里经过”。
“基督属于上帝”这句话强调了圣子与圣父之间的完美合一。尽管本质上平等,圣子耶稣却甘愿顺服天父的计划,彰显了合一,爱与谦卑。这种合一反映了信徒蒙召的合一。正如耶稣祷告说:“使他们都合而为一;正如你父在我里面,我在你里面。”(约翰福音17:21约翰福音17:21 commentary)这种团契构成了教会的典范:因基督而合一,彼此和谐,向世人彰显上帝的爱。
既然基督属于神,信徒也属于基督,因此没有什么能使我们与神隔绝。保罗在罗马书第8章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断言:
“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
(罗马书 8:38-39罗马书 8:38-39 commentary)
我们从罗马书的这段经文中看到,“神的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因此,没有什么能使我们与神的爱隔绝。
耶稣基督是神与人之间的桥梁。在神面前没有高山。为了救赎人类,神必须来到世上成为人。正是通过道成肉身,神救赎了人类。耶稣担当了世上所有的罪孽(歌罗西书2:14歌罗西书2:14 commentary)。如今,所有信靠耶稣并信靠他在十字架上受死的人,都脱离了罪的毒害(约翰福音3:14-15约翰福音3:14-15 commentary)。
因为每个信徒都属于基督,所以每个信徒都与神和好。保罗劝诫哥林多人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他希望他们不再是“世人”(哥林多前书3:3哥林多前书3:3 commentary)和“属肉体的人”(哥林多前书3:1哥林多前书3:1 commentary),而是将自己视为与基督同为后嗣。保罗希望哥林多信徒不再追随世人,贪图世俗的赏赐,而是要拥有成熟的视角,将自己视为王室成员,通过忠心地履行小责任,接受训练,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保罗希望哥林多信徒认识到,他们是神的后嗣,藉着基督拥有一切。他希望他们行事为人应有合宜,活出基督的仆人领袖和管家形象,认识到世上的事物充其量只是一种干扰,最坏的情况是,它不过是一种拙劣的替代品。保罗劝勉信徒要遵从基督的诫命,定睛仰望祂。万有都归于基督,每个信徒都应该以“我属于基督”的眼光看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