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按书卷浏览

哥林多前书 3:10-17 含义

保罗提出了两个比喻,一个比喻是哥林多人好比神的田地,另一个比喻是神建造的房屋。无论怎样,我们生命中增添的一切,都将在基督的审判中接受审判。耶稣基督是每个信徒的根基,祂永不动摇。但我们的生活方式将受到评估。如果我们用脆弱易燃的材料(自私的生活和悖逆)在根基上建造,我们将不会得到基督的奖赏。但如果我们用珍贵的金属和宝石(因信顺服神)建造,我们就会得到奖赏。即使我们在世上浪费生命,我们仍将与耶稣一同得救,直到永远,因为祂是我们的根基。

哥林多前书 3:10-17 中,保罗为信徒提供了一个严肃的现实,即我们今生所做的一切行为都将面临耶稣的审判,只有建立在基督基础上的行为才会存留;在所有其他方面,我们都会遭受损失

在上一部分中,保罗从农业的隐喻(他栽种,亚波罗浇灌)转向了建筑的隐喻。现在他进一步阐述道: “我照神所赐我的恩,好像一个聪明的工头,立好了根基,有别人在上面建造。只是各人要谨慎怎样在上面建造” (第10节)。

这个比喻仍然包含保罗和亚波罗,但扩展到包括任何信徒。

  • 保罗就像一位睿智的建筑师。他来到哥林多,奠定了基督福音的根基。保罗通过向哥林多人传讲耶稣基督的福音,奠定了根基。因此,如今他们的根基就是耶稣基督。
    • 正如耶稣告诉彼得,他自己就是教会的根基,教会是建立在耶稣基督之上的(马太福音16:18)。
    • 每个信徒的行为都为耶稣基督的教堂这个“建筑”(使用这个比喻)增添了光彩。
  • 保罗把福音带到哥林多后,大约十八个月就离开了。这是按着他的恩赐。他的呼召是要把福音传给外邦人,去到福音还未传到的地方(罗马书15:16, 20)。
  • 亚波罗来到哥林多教导和训练信徒。亚波罗代表着另一个在此基础上建造的人,即基督的教会,他通过投资于组成祂教会的信徒来建造教会。

现在,保罗再次强调了个人在基督面前的责任: “只是各人要谨慎怎样在这根基上建造。”代词“它”指的是根基。根基就是耶稣教会的根基。每个信徒都通过自己的行动以及他们的行动对他人的影响,在这根基上建造。

之所以要谨慎,是因为每个信徒与其他信徒的交往,决定了他们如何基督的根基上建造。每一次互动,每一句话,每一个影响他人的决定,都是在神的殿宇——也就是祂的教会——的根基上建造。每一次互动,我们都应该用心去对待。正如耶稣所说:

“但我告诉你们,凡人所说的闲话,在审判日,都要为此负责。”
(马太福音 12:36)

保罗谈到神赐给他的使命,就是作外邦人的使徒,并称这是神赐给我的恩典。翻译为“恩典”的希腊词是“charis”,意思是“恩惠”,正如路加福音2:52所说,耶稣在神和人面前“蒙恩”的心越来越大。“charis”一词在这封信中出现了十次。除了指保罗被委任的事工外,它还适用于:

  • 上帝在哥林多人接受福音时赐予他们的“恩典”(“charis”)(哥林多前书 1:4)。
  • 保罗怀着“感恩”(“charis”)的心吃肉,并且不问肉的来源或制作方法(哥林多前书 10:30)。
  • 上帝在保罗的生活和事工中赐予他的“恩典”(哥林多前书 15:10)。
  • 保罗向“使我们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胜的”上帝表达了“感谢”(“charis”)(哥林多前书 15:57)。
  • 向耶路撒冷有需要的圣徒提供经济捐助的“礼物”(“charis”)(哥林多前书 16:3)。

上帝任命保罗当然一开始并没有让他觉得自己得到了上帝的“恩惠”,

  • 在去大马士革的路上,上帝使他失明了(使徒行传 9:3, 8)。
  • 他必须在耶稣的信徒亚拿尼亚面前谦卑自己。保罗前往大马士革,意图迫害像亚拿尼亚这样的人(使徒行传9:13-14, 17)。
  • 他被耶稣任命“为我的名受苦”(使徒行传9:16)。

保罗对这件痛苦事件的选择是感恩。他看到自己从徒劳无功的人生中被拯救出来,走向了充满意义的人生,并且上帝应许,凡忠信的人必得丰盛的赏赐(哥林多前书15:9,哥林多后书4:17)。因此,保罗满怀感恩,感谢耶稣介入并纠正了他的道路。他认为为基督受苦是一种荣幸(腓立比书3:10-11)。

基督委任保罗为外邦人的使徒,使他成为一位智慧的工头,运用他的技艺建造基督的教会。翻译为“工头”的希腊词是“architekton”。耶稣的职业是“tekton”,在希腊语中意为“建筑工人”或“建造者”(马可福音6:3)。希腊语前缀“arch”的意思是“首领”,“原则”,“第一”或“最高”。

保罗是我们所知的唯一一位拥有现代所谓“神学学位”的早期使徒。据我们所知,耶稣呼召的十二门徒都是商人和工人。而保罗则师从迦玛列学习犹太律法,迦玛列是一位著名的“律法教师,受众百姓敬重”(使徒行传5:34, 22:3)。值得注意的是,正是这种“学位”导致他反对上帝并迫害教会(哥林多前书15:9)。

耶稣彻底“击倒”了保罗,让他重新定位,正确地集中知识,保罗就变得聪明了。随着保罗一步步忠心地履行他作为外邦人使徒的使命,他首先成为教会的建造者,然后成为建筑大师

任何建筑大师都知道,建筑物的好坏取决于其地基。因此,保罗继续说道: “因为那已经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稣基督,此外没有人能立别的根基。”(第11节)

如果有人在别的根基上建造,就好比在沙土上建造。耶稣在祂的教导中用过这个比喻。祂在登山宝训中说:

“凡听见我这话不去行的,就好像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
(马太福音 7:26)

以色列地形多岩石,沙子不多。主要在干涸的河床中寻找沙子。这些河床通常干涸,但雨后涨潮时,河床会涨满。听耶稣讲话的人可能想象有人在干涸的河床中间建房。那里建房或许方便快捷,但一旦下雨,房屋就会被摧毁,并被冲到下游。

保罗使用的比喻不同于岩石和沙子。在这个比喻中,根基已经立好。保罗在哥林多通过传讲福音或关于耶稣的好消息,奠定了耶稣基督的根基。教会的根基不是保罗或亚波罗,也不是律法,也不是耶稣基督本人以外的任何事物。

现在,保罗在这个比喻中又增添了一个元素。并非只有他和亚波罗在这个根基上建造。哥林多的每个人都会在这个根基上建造。在这个比喻中,哥林多每位信徒所行的,就像一堆建筑材料,建造在这个根基上。

保罗接下来提出了在基督的基础上建造的两种基本方法和后果:若有人用金,银,宝石,木,草,禾秸在这根基上建造,各人的工程必然显露,因为那日子要将其表明出来,有火发现,这火要试验各人的工程怎样(第 12-13 节)。

按照惯例,翻译为“各人的”的词适用于男人和女人。因此,这句经文的本意是对所有信徒都适用。上下文清楚地表明, “那日”指的是审判之日。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中这样谈论审判之日:

“所以,无论是住在里面,离开外面,我们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悦。

因为我们众人必要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叫各人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

所以,我们既知道主是可畏的,所以劝化人,但我们在神面前是显明的,并且盼望在你们的良心上也是显明的。”
哥林多后书 5:9-11

在哥林多后书第五章的这段经文中,保罗提到“在家”指的是我们真正的家在天上,“不在”指的是留在地上。在这两种情况下,人生的目标都应该是以讨神喜悦的方式生活。保罗给出的理由是“我们众人必要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在基督的审判台前,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将接受耶稣的审判,并得到奖赏或失去。

保罗谈到“敬畏耶和华”。“敬畏”是指将我们的努力集中在可预见的后果上。例如,我们“惧怕”政府当局,因为我们不想被起诉入狱。“敬畏”耶和华是指将我们的努力集中在神告诉我们的后果上,这些后果是我们决定和行动的真实,真实和持久的后果。

保罗渴望的是“劝人”为着“那一天”而活,而不是陷于“今天”的忧虑中。他所说的“那一天”是指所有信徒都站在耶稣面前,接受生命和行为的审判。回到这个比喻,保罗把耶稣在那一天的审判比作炼金之火,用来炼制建筑材料。

耶稣的审判之火将直指祂的圣徒,即那些信靠祂的人所行的善事。善事分为两类:一类是会燃烧的,一类是会存留的。这里所说的会燃烧的物质是木柴,干草稻草。这些都是易燃材料,会在火中燃烧并迅速被烧毁。

与那些易燃之物形成对比的是那些经久不衰的物质,即金,银宝石。每一种物质在炼金之火的熔炼下,都会变得更加纯净,更加珍贵。上帝是炼金之火,或者上帝用火的试炼来炼净和成全祂子民的比喻贯穿了整本圣经。以下是一些例子:

  • 玛拉基书3:2说,上帝“如炼金之人的火,又如漂布之人的碱”。火烧矿石,碱洗衣服,都具有洁净的功效。玛拉基书4:1将上帝审判的“日子”与“狂傲的和一切作恶的”对比,说它们如同“糠秕”,在火中迅速焚烧。玛拉基书3:3说:“他必坐下如炼净银子的,必洁净利未人,熬炼他们,如同熬炼金银一样。”
  • 路加福音12:49中,耶稣说:“我来要把火丢在地上;我巴不得这火已经着起来!”耶稣将审判世界,洁净一切邪恶和不义,祂渴望那一天的到来。这节经文表明,上帝的审判之火也将降在全地(启示录20:13-14)。
  • 希伯来书 12:29 引用了申命记 4:24 的话:“我们的上帝乃是吞噬之火。”上帝的审判会吞噬邪恶,净化正义和善良。
  • 虽然雅各没有直接提到火,但他提到了一个提炼的过程。雅各提到“你们的信心经过试验”,就“生忍耐”,最终达到“成全,完备,毫无缺欠”的地步。(雅各书1:3-4
  • 彼得说:“你们的信心既被试验,就比那被火试验仍然能坏的金子更显宝贵。” 他再次用提炼的过程来比喻,以求得纯洁和价值。拥有纯净的信心,其结果就是“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得着称赞,荣耀,尊贵”(彼得前书1:7)。
  • 当耶稣再来时,祂将施行审判。祂将从信徒开始(彼得前书 4:17)。

我们或许会问,什么样的行为构成了草木,稻草木头?在审判如同火的比喻中,这些是很快就会烧尽的材料。它们会化为灰烬,无法长久。我们可以回顾玛拉基书中将上帝描述为炼净之火的经文,看看那些迅速燃烧的“糠秕”来自傲慢和邪恶。

圣经将傲慢或骄傲与信心相对照。我们可以在哈巴谷书2:4中看到这一点。信心是相信神的道路对我们有益,而骄傲是认为我们比神更了解。

保罗在罗马书1:17中引用了哈巴谷书2:4罗马书1:16-17通常被认为是保罗致罗马人书信的主题。保罗在这几节经文中指出,救恩源于信。这既指在神面前被称义的恩赐,也指从罪的权势中被释放,并借着信的顺服在日常生活中结出义的果子:“但义人必因信得生。”

我们所有的行为都受某种动机驱动。保罗书信告诉我们,当我们出于信仰而采取行动时,我们将获得丰厚的奖赏;顺服上帝就像用金,银宝石建造房屋,最终会带给我们最大的奖赏。以爱的方式与他人互动,并运用我们的恩赐去服务,就像用经得住耶稣审判之火的材料建造房屋。

当火过去之后,金,银宝石将更加纯净,坚固,美丽。它们将为上帝的“建筑”增添永恒的,持久的荣光。它们将反映出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所说的:追求持久的永恒奖赏,而非转瞬即逝的短暂赏赐:

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
(马太福音 6:19-20)

我们今生因骄傲或傲慢而采取的行动,或为博取他人的肯定,接纳或赞许而采取的行动,在神炼金之人的火中,将如糠秕一般。在耶稣的审判中,它们将如草木,稻草一般。这样的行为虽然能让我们今生获得短暂的奖赏,但奖赏不会持久。正如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所解释的,我们若追求人的赏赐,就等于失去了神的赏赐(马太福音 6:1-2)。

由此可见,我们的行为要么出于骄傲,要么出于信心。每时每刻,每个信徒都面临着双重选择:要么寻求取悦人(骄傲),要么寻求取悦上帝(信心)。如此一来,我们要么用木柴,草木稻草建造,这些材料无法经受住审判之火的考验;要么用金银宝石建造,这些材料能够经久耐用。

希伯来书 11:6 也作了类似的断言,说为了取悦上帝,一个人必须相信两件事:

  • “他是”(他说他是谁,他将会做他所说的事),
  • “他赏赐那些殷勤寻求他的人”

因此,希伯来书11:6告诉我们,取悦上帝的一部分在于拥有信心,相信祂会奖赏“那些殷勤寻求祂的人”。这意味着,心中的信心是相信上帝的应许是真实的,祂的奖赏优于世上的奖赏。这也是保罗在罗马书1:17中引用哈巴谷书2:4的部分观点,他断言“义人必因信得生”。成为义人的动机源于相信上帝的应许。

这告诉我们,我们的动机总是包含寻求肯定。我们最基本的选择是选择向谁寻求肯定。如果我们向自己或他人寻求肯定,我们就是在寻求一种不会持久的回报;它就像木头,干草稻草一样。

我们要相信上帝,相信祂的道路是为了我们最好的,祂必定会赏赐我们,远远超过我们今生所能想象的一切(正如保罗在前一章哥林多前书2:9中所说的)。我们要相信上帝是信实的,到了适当的时候,必叫我们升高(彼得前书5:6)。

由此可见,上帝最看重的是意图。希伯来书4:12说,上帝的话语审判“心中的思念和主意”。在歌罗西书3:23-24中,保罗断言,上帝会奖赏那些为了讨他喜悦而在任何领域努力做任何事的人:

无论做什么,都要从心里做,像是给主做的,不是给人做的;因为你们知道从主那里必得着基业为赏赐。你们所侍奉的乃是主基督。
歌罗西书 3:23-24

在前一章中,保罗也说过类似的话。他引用旧约圣经,断言神给爱他之人的赏赐,远超乎我们所能理解的:

“但正如经上所记,
“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
未曾进入人心,
上帝为爱他的人所预备的一切。”
哥林多前书 2:9

保罗揭示了耶稣评估的结果:如果任何人在地上所建造的工程存得住,他就会得到奖赏(第 14 节)。

我们可以将第14节与哥林多前书2:9联系起来,就会发现,出于爱神而行的行为,神会赏赐。耶稣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他明确地说:“你们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诫命”(约翰福音14:15)。跟随基督的道路是获得巨大赏赐的道路。事实上,这条道路将获得超乎想象的赏赐。

耶稣在地上传道时就曾讲过这一点。以下是登山宝训中的几个例子:

  • 马太福音6章1节,耶稣教导祂的门徒要暗中行善,不要求人的赏赐。这样做,他们就是在寻求天上的赏赐。
    • 此前不久,耶稣指示他的追随者不仅要爱邻居,还要爱敌人(马太福音 5:43-44)。
  • 马太福音5章11-12节,耶稣告诉门徒,如果他们为他的缘故受逼迫,他们将在天堂得到奖赏。这句话紧接着“八福”之后。
  • 马太福音6章19-21节,耶稣告诉门徒,要积攒长存的财宝在天上,而不是积攒会锈蚀腐烂的地上财宝。他说:“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

应许是,在耶稣的审判之火之后,忠心服侍的行为仍存留。存留的将决定信徒将获得的奖赏。因此,我们在主里的劳苦永远不会徒然(哥林多前书15:58)。即使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也能获得巨大的奖赏。正如耶稣所说,即使是一杯凉水,只要出于服侍他的动机,也会得到奖赏(马太福音10:40-42)。

正如保罗在歌罗西书 3:23-24 中所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应该有一个取悦上帝的动机,因为他将赐予我们继承的奖赏。

无论做什么,都要从心里做,像是给主做的,不是给人做的;因为你们知道从主那里必得着基业为赏赐。你们所侍奉的乃是主基督。
歌罗西书 3:23-24

歌罗西书所说的基业赏赐,很可能与保罗在罗马书8:17-18中所说的相同。保罗在那里断言,所有信徒都拥有神作为基业,因为信徒都因信耶稣和祂在十字架上代赎的死,而永久地被安置在神的家中。但保罗也说,那些为基督受苦的儿女,将作为儿子分享祂的基业。

耶稣因祂忠心的服侍而蒙福,得了“儿子”的名号。祂渴望赐下许多儿子与祂一同服侍,分享祂的荣耀(另见希伯来书2:9-10,启示录2:26-27, 3:21)。成为“儿子”并参与基督对地球的治理,这奖赏或奖赏,可视为从堕落的徒劳中得救(希伯来书2:3)。

人类被造的初衷是作为仆人领袖,与上帝和谐共处,统治地球。信徒蒙应许,只要我们凭着信心行事,胜过世上罪恶的权势,就能分享基督的产业,回归我们最初的设计,获得这丰厚的奖赏。(启示录 3:21

分享基督基业的奖赏,就是脱离堕落的“救恩”。腓立比书2:12等经文都提到了这种“救恩”,劝勉信徒“当战兢敬畏作成你们得救的工夫”。这指的是从罪的权势中得救或释放,罪扭曲了我们成为仆人领袖的初衷。这需要我们每天付出努力(“作工”)。

要“胜过”辖制和剥削他人的诱惑,需要决心。要顺服耶稣,而不是屈服于世俗的空洞承诺,需要付出努力。但如果我们像耶稣一样得胜,祂应许会像祂自己得赏赐一样赏赐我们,并分享祂的产业(启示录 3:21)。

通过实现我们的计划而从堕落中获得救赎,与从灵性死亡中获得救赎是不同的。重生进入神的家并非通过“工作”和努力就能赢得的奖赏,而是一份领受的礼物。信徒只要相信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就成为神的儿女(约翰福音3:14-15)。所有相信的人都重生了,并在基督里拥有新的属灵生命(约翰福音3:3,哥林多后书5:17)。这是赢得奖赏的关键一步,因为只有相信并重生的人才能被赋予复活的能力,活出信心的生命。

英语单词“save”(拯救)与希腊语单词“sozo”(索佐)相似,因为上下文决定了什么被拯救出来。希腊语单词“sozo”通常被翻译为“拯救”,当上下文表明某人从疾病中被拯救出来时,也会被翻译为表示治愈的词语。例如,马太福音9:21中,“sozo”被翻译为“我会好起来”。保罗现在谈到得救,虽然得救如同从火里经过。

即使我们在世上所做的一切,都可能在基督审判之火中被焚烧,我们自己仍然会得救。这是因为因信耶稣而生于神的家中,是神的恩赐,而神的恩赐是不可撤回的(罗马书11:29)。既然所有信徒在基督里都是新造的人,那么如果基督拒绝任何相信祂的人,祂就等于拒绝自己(提摩太后书2:13)。

保罗发出了严肃的提醒和令人欣慰的保证, “人的工程若被烧了,他就要受亏损;自己却要得救,虽然得救如同从火里经过的一样” (第 15 节)。

信徒在基督里得救,脱离属灵的死亡,这是有保障的。因为耶稣为我们的罪付上了代价,所以属灵的重生与我们的任何行为无关(歌罗西书2:14,以弗所书2:8-9)。

正如保罗在提摩太后书所说:“这话是可信的:我们若与他同死,也必与他同活。”(提摩太后书2:11)这是无条件的宣告;如果我们因信耶稣死在十字架上而与他同死,那么我们就能因所应许的复活而与他同活。在同一段经文中,保罗还断言:“我们纵然失信,他仍是可信的,因为他不能背乎自己。”(提摩太后书2:13)信徒因信而被安置在基督的身体里,因此,耶稣若拒绝他的一个孩子与他永远同在,就等于拒绝他自己——而这永远不会发生。

信徒在耶稣里的地位是稳固的——没有什么能使我们与神的爱隔绝(罗马书8:38-39)。然而,虽然每个信徒都能得救,免于被审判之火吞噬,但信徒的行为唯有凭着信心而行,才能免于审判之火。

任何不以信仰而为之的行为都会自焚。以信仰而为之的行为将会被提炼并持久;这样的行为将会得到回报。

正如保罗在提摩太后书里所说:

“我们若能忍耐,也必和他一同作王;
如果我们否认他,他也会否认我们。”
提摩太后书 2:12

提摩太后书2:12是一首诗的中间一节。这节经文谈到了救恩的奖赏或赏赐;那就是脱离我们原本的计划,不再作为仆人领袖在地上治理,服侍神和他人。提摩太后书2:11和13谈到救恩的礼物,就是借着在基督里的重生,脱离与神灵的分离。

那些因持续忠信顺服而“忍耐”并像耶稣一样得胜的人,将与耶稣一同作王,分享统治的基业(罗马书8:17下,启示录3:21)。然而,那些“否认”耶稣,寻求来自世界而非来自耶稣的奖赏的信徒,将无法分享基督的基业,与他一同作王。

正如耶稣所说,每个信徒都面临一个二元选择:是侍奉上帝,寻求祂的赏赐;还是侍奉某些译本所称的“玛门”(玛门在NASV95译本中译为“财富”)——这两种译本都指世上信靠或追求的事物(路加福音16:13)。如果信徒追求并获得了世上的赏赐,他们就会失去耶稣国度的赏赐。

保罗描绘的景象是,忠心侍奉耶稣,遵循祂道路的人将获得丰厚的奖赏,而那些不忠心侍奉耶稣,遵循祂道路的人则会遭受相应的损失。虽然不忠心的信徒会得救,就像在耶稣的审判之火中经历火一样,但如果他们在世上的生活没有顺服耶稣,他们就会遭受可怕的损失

耶稣在登山宝训中说,得着永生的人少,就是这个意思。他断言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马太福音7:13-14)。这节经文中的“永生”翻译自希腊语“zoe”,意指最丰盛的生命体验。唯有顺服基督,在圣灵的大能中,才能获得最丰盛的生命体验。

这幅图景是,尽管在世上遭受拒绝和损失(艰难的道路),我们仍继续顺服前行,这能引领我们恢复并实现我们的人生目标。我们人生目标的实现,就是作为仆人领袖,与耶稣和其他人和谐地治理。今生的损失,被来世的巨大收获所远远抵消。

相反,如果我们追求今生的奖赏,那么我们今生所获得的一切都将失去,化为灰烬。这些行为将在来世被耶稣的审判之火吞噬。这些信徒的结局将是失去生命的经历。那些未能得胜的人将无法完全恢复我们的计划,也无法与基督一同作王(启示录3:21)。“得救却如同从火中出来”的概念,让人联想到一个人从火焰中逃生,身上只剩烧焦的衣服。

现在,保罗转向另一个建筑的隐喻。在接下来的隐喻中,他并非在谈论信徒的行为如何参与建造上帝的教会。在这个例子中,这个隐喻对任何信徒的真实身份都做出了深刻的宣告: “岂不知你们是神的殿,神的灵住在你们里头吗?” (16节)

这里清楚地表明,这封信的哥林多收信人都是信徒,因为神的灵住在他们里面。保罗没有质疑他们是否已经相信。他没有质疑他们是否有圣灵内住。他只是试图引导他的读者将注意力从跟随人(亚波罗还是保罗?)转移到决心跟随基督(哥林多前书3:4)。保罗希望他们不要寻求得到人的认可,而是专注于讨基督的喜悦。他希望他们不要只顾眼前,而要为审判之日而活。

圣灵会在信徒初信之时,住在他们里面。正如保罗在罗马书8:9所说,凡没有圣灵的,就不属神。圣灵在我们里面作见证,证明我们是祂的儿女(罗马书8:16)。

保罗在这封信的后面重复了信徒是上帝殿堂的说法,并告诉信徒应该保持性纯洁。

岂不知你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吗?这圣灵是从神而来,住在你们里头的;并且你们不是自己的人;因为你们是重价买来的,所以要在你们的身子上荣耀神。
哥林多前书 6:19-20

在《哥林多前书》第 6 章中,保罗提出这样的论点:当信徒与妓女结合时,他就与她合而为一,从而使她与圣灵结合,因为所有信徒都被圣灵所居住(《哥林多前书》6:15-17)。

因此,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不仅被记录下来,并在基督的审判台前接受审判,而且还有一位“客人”注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那就是圣灵,也就是神自己。这更是我们忠心生活,跟随圣灵引导的理由。若以为神看不见我们所做的一切,便是极其愚昧的生活(希伯来书 4:12)。

信徒是神的殿,因为神藉着圣灵住在我们里面。可以说,每个信徒都是神“家”中的一户。因为神是神,祂同时住在所有的家中。现在,保罗对神的“家”,即哥林多每个信徒的全体,做出了一个大胆的断言: “若有人毁坏神的殿,神必要毁坏那人;因为神的殿是圣的,这殿就是你们”(17节)。

每个信徒都要向神负责。每个信徒都要经历基督审判之火。每个信徒都会根据那审判而得或失奖赏。但这节经文清楚地表明,每个信徒仍然是神的产业。每个人都是祂的“家”,也就是祂的产业。“你们就是这样”这句话中的“那”指的神的殿。每个信徒都是神的殿。

我们从考古学和历史中得知,哥林多曾是一座富饶的城市,拥有宏伟的建筑,包括神庙。哥林多人常常会瞻仰各种神的殿。保罗用一个比喻,说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神的殿。因此,凡毁坏自己或他人神庙的人,都将被追究责任:神会毁灭他。

如果有人闯入我们的房屋并毁坏它,我们很可能会提起诉讼,要求将此人绳之以法。根据这段经文的上下文,正义将在基督的审判中得到伸张。“神要毁灭他”——任何破坏神殿(教会中的其他信徒)的人所遭受的毁灭,可能包括他们的行为被烧毁。如果他们的行为被烧毁,他们就会遭受损失。这种损失可能包括他们失去分享基督统治基业的机会。这是保罗警告哥林多教会所有人要避免的一个悲剧性选择。

希腊语“naos”(意为“圣殿”)也用于指耶路撒冷希律王的圣殿,这座圣殿在耶稣时代仍然屹立。耶稣曾说:“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约翰福音 2:19)这番话激怒了犹太人,他们反问他:“这殿是四十六年才造成的,你三日内就再建立起来吗?”(约翰福音 2:20)。

但针对这一反对意见,约翰解释说:“耶稣这话是指着他的身体说的”(约翰福音2:21)。在这两个词中,“殿”都翻译成“naos”。耶稣称他的身体为“naos”。它被毁坏,三天后又复活了。那些毁灭信徒的人必将付出代价。我们在启示录中看到一些类似的情况,当那些为信仰殉道的人在天上,在祂的祭坛下,向上帝祈求时:

“大声喊着说:‘圣洁真实的主啊,你不审判住在地上的人,给我们伸流血的冤,要等到几时呢?’”
启示录 6:10

这表明,虽然正义是确定的,但存在着相当长的时间差。部分原因是上帝的怜悯;他渴望所有人都悔改(彼得前书3:9)。既然耶稣承担了世人的罪孽,人们可以通过基督获得宽恕来伸张正义。

但关键依然是,上帝是公义的,如果有人伤害信徒(毁坏上帝的殿),上帝就会毁灭他。这是因为上帝的殿,也就是每个信徒的“家”/身体,是上帝的殿。保罗强调:这就是你们。每个人都是基督里新造的人,圣灵住在你们心里(哥林多后书 5:17)。

这使得每个信徒都成为上帝的居所或殿堂。正因为是上帝的居所,所以它是圣洁的,意思是“分别为圣”。每个信徒都被分别出来侍奉祂,去做祂为我们计划的事(以弗所书2:10)。上帝是“万军之主”,也可以译为“万军之主”。在这个时代的末期,耶稣将入侵地球,征服祂的敌人(启示录19:11-16, 19-21)。

我们或许会问:“如果我们是自我毁灭的始作俑者呢?” 圣经告诉我们,上帝会管教祂的儿女(希伯来书 12:5-6)。有些罪会导致肉体的死亡(哥林多前书 11:29-32)。但所有罪都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死亡。死亡是分离;肉体的死亡是人的灵魂与身体的分离(雅各书 2:26)。正如保罗在罗马书 6:23 中所说,一切罪的后果或“工价”乃是死。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合乎逻辑的——如果我们偏离上帝的设计,我们就与祂在设计中建造的祝福隔绝了。正如我们在罗马书1:24, 26, 28中看到的,罪是渐进的;它始于情欲,然后发展到成瘾,最终导致精神健康的丧失。这描述了“工价”或罪的后果。罗马书1:18称之为“神的愤怒”,也就是说,神允许任何渴望罪的工价的人得到它。

雅各书1:14-15也描述了罪的进展。它始于情欲,然后发展为罪,最终导致死亡。我们可以回顾保罗在加拉太书5:19-21中列出的肉体情欲所结的果子,想象一下每种果子会导致什么样的分离(死亡):

  • 我们预计“敌意,冲突,嫉妒,愤怒的爆发,争议,分歧,派系”会导致社会分裂,以及关系的破裂甚至终止。
  • 我们预料“酗酒,狂欢”会导致上瘾,使我们失去自我,也失去我们的潜力。
  • 我们预料“偶像崇拜,巫术”会将我们与上帝隔绝。

正如保罗在加拉太书5:21中所言,那些行这些事的人不能承受神的国。承受神的国就是要遵行祂的诫命,并承受基督的苦难。只有那些承受基督苦难,并在世上忍受拒绝和损失的信徒,才能分享基督的基业。正如我们在罗马书8:17b中所看到的,与基督一同作“后嗣”的条件是“我们若和他一同受苦”。

由此可见,我们可以毁灭自己的生命,但总会有一些东西存留,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神的殿。既然每个信徒都是祂的殿,我们就可以确信祂会保守它。正因如此,即使信徒一生所做的一切,在基督的审判之火中都被视为有损,被焚烧,他们仍会得救,只不过是经过火的洗礼。

因此,每个信徒与基督的关系都是完全稳固的;每个信徒都是祂的儿女,并将永远与祂同住在新地(启示录 21:1, 3)。但只有那些放下“自我”,也就是肉体及其一切骄傲的信徒,才能获得儿子名分的奖赏,并进入我们主的“喜乐”,在祂的治理下与祂一同服事(马太福音 25:21,希伯来书 12:2,启示录 3:21)。

保罗在他的著作中明确指出,为了获得这祝福,忍受任何苦难都是理所当然的。他在哥林多后书4:17中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这一点。他称自己所经历的严峻考验和苦难是“暂时的”和“至轻的”,相比之下,那“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正等待着那些忠心的人,那些在金,银,宝石的根基上建造的人。

从人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回顾哥林多后书11:23-27中列出的保罗为基督所忍受的苦难,并轻易得出结论:“这些苦难都不是暂时的,也不是轻省的。” 但保罗并不是说这些苦难在今生是“暂时的”和“轻省的”。他说,与耶稣为所有忠心事奉他,作见证的人预备的“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相比,这些苦难才是“暂时的”和“轻省的”。这正是保罗的动力,也是他劝勉哥林多信徒要采取的视角,帮助他们从“基督里的婴孩”成长为在基督里的成熟者。保罗希望他们与他一同视所有属世的赏赐,与忠心事奉基督所得的相比,如同粪土一般(腓立比书3:8)。

Clear high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