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按书卷浏览

哥林多前书 3:5-9 含义

保罗挑战了哥林多人的派系,其中有些人自称支持保罗,有些人自称支持亚波罗。保罗表明,这种争执是人为的。他和亚波罗都服务于同一个目的——传扬福音。保罗带领哥林多人建立最初的信仰,而亚波罗则教导他们成长。是上帝促成了他们的成长,上帝配得荣耀。除此之外,保罗和亚波罗其实是同一个人,因为他们都以各自的顺服来成就上帝的旨意,并因此而得到奖赏。

哥林多前书3:5-9中,保罗明确表示,他和亚波罗都应被视为神的仆人,而非被服侍的人。保罗在本节开头问道: “亚波罗算什么?保罗算什么?我们作仆人,照着主所赐各人机会,叫你们信了主。”(5节)

使徒保罗强调,他和亚波罗都只是上帝所使用的器皿。亚波罗是一位来自亚历山大的犹太基督徒,活跃于公元一世纪中叶,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圣经教师(使徒行传18:24-28)。保罗通过提出“亚波罗算什么?保罗算什么?”这个问题,强调他和亚波罗都不是最终重要的。

相反,他们只是你们借着信主的仆人(第5节)。尽管哥林多的信徒目前拥护不同的人为领袖,但保罗提醒他们,是主赋予了每个人事工和效力。保罗是要引导他们归向基督,而不是归向人。

值得注意的是,当保罗写《哥林多后书》时,这个问题对哥林多人而言依然存在。这体现了两点:a)人倾向于跟随人而非仰望神;b)需要相当成熟的人才能超越个人,而将事奉放在神之上。我们可以在《哥林多后书》12:19中看到这一点。在《哥林多后书》10:1 - 12:19之间,保罗用大量篇幅为自己的使徒身份辩护,将自己的使徒身份与其他“假使徒”(他在《哥林多后书》11:13中如此称呼他们)作比较。他反复称这种做法为“愚拙”,因为它关注的是“我与他们的对抗”,而不是基督。保罗最后说道:

你们一直以为我们在向你们为自己辩护。其实,我们在神面前是凭着基督说话;亲爱的,这一切都是为了造就你们。
哥林多后书 12:19

即使在哥林多后书10-12章中,保罗向反对他使徒的人“夸口”时,他也是以一种“凭着基督讲道,造就你们”的方式在基督里说话。保罗在写给哥林多信徒的两封信中,始终强调要引导他们专注于通过信服真道来寻求基督的认可,而不是寻求人的认可(哥林多后书5:10)。

保罗将自己和亚波罗描述为仆人,以此驳斥了哥林多人试图营造的竞争氛围。圣经中的仆人并非争夺追随者的主人或主人,而是他们主人——基督——的管家。信耶稣的人被称为祂的“仆人”(使徒行传4:29, 16:17,哥林多后书4:5,腓立比书1:1,约翰福音18:36,启示录1:1, 3:1, 10:7, 19:5, 22:3)。仆人应该专注于做好主人的忠心管家。

同样,教会领袖必须视自己为神圣呼召的管家,而非个人荣耀的来源。保罗将在第九章更深入地探讨这个话题(例如,参见哥林多前书9:16-17)。

这种态度也适用于所有信徒:无论他们是家庭,社区还是职场领袖。忠于上帝的呼召比渴望得到人的关注更重要。正如保罗在歌罗西书3:23-24中所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应该讨主基督的喜悦。这是因为最终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服侍向基督交账,就像耶稣在“才干的比喻”中,仆人要为自己的管家职责交账一样(马太福音25:14-30)。

此外,保罗断言,上帝赐给每个人机会,这里指的是保罗和亚波罗。正如我们在以弗所书2:10看到的,上帝为每个信徒设立了“工作职责”(可以这么说)。他指派了善工给他们去做,并装备他们,赋予他们力量去完成这些善工。

既然神将工作托付给保罗和亚波罗,那么他们就该向神负责,而不是向哥林多人负责。正如保罗很快会强调的,每个哥林多人都应该采取同样的心态。与其论断他人(在这里,他们更应该效法保罗还是亚波罗),不如关心自己在审判时将如何接受基督的审判(哥林多前书 3:13-14,哥林多后书 5:10)。

接下来,保罗指出,他的传道工作与亚波罗的传道工作是一致的;两人都忠实地履行着上帝差派给他们的职责:我栽种了,亚波罗浇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长(第 6 节)。

他们同舟共济,共同完成一项使命:在哥林多信徒中栽培和培育属灵的成长。保罗借用栽种和浇水的比喻,表明有意义的属灵工作涉及多个角色和阶段。保罗最初将耶稣的福音带给哥林多教会,从而建立了教会。他在他们中间播下福音的种子,这颗种子逐渐萌芽,成为最初的信仰。他们是“基督里的婴孩”,在神的家中新生,成为神的儿女(哥林多前书3:1)。

后来,亚波罗来了,通过进一步的教导和鼓励浇灌福音的种子,目的是促进他们的灵性成长(使徒行传18:27-28)。保罗和亚波罗不应被比较,因为他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都为主而服侍使命。他们的目标都是引导哥林多人跟随基督。

从应用上看,我们看到信徒需要通过教导,团契和祷告不断得到滋养。然而,人的勤奋是主成就工作的工具,因为是神促成了成长。信徒靠着那赐力量的基督,就能成就“一切的事”(腓立比书4:13)。

与此同时,若不住在基督里,我们就无法结出任何真正有价值的果子(约翰福音15:5)。一切灵性成长的力量源泉,都是藉着基督而来的神。保罗继续这个主题,说道: “栽种的算不得什么,浇灌的也算不得什么,只在那叫他生长的神” (7节)。

保罗借着这节经文,针对任何自夸的倾向,并将注意力从人的领袖身上转移到事工影响力的真正源头——神。如果神是属灵生命的终极创造者和维持者,那么人的器皿只有在顺服祂的前提下才有意义。

保罗再次强调,跟随人是没有道理的;每个人都应该跟随神。保罗进一步解释说: “栽种的和浇灌的都是一样,只是各人要照自己的工夫得自己的赏赐”(第8节)。

虽然保罗和亚波罗的角色不同,一个栽种,一个浇灌,但他们是一体的。这意味着他们是拥有共同目标的队友。这里具体的共同目标是建立和装备哥林多信徒,使他们能够通过对基督的信心行走,理解并活出他们在基督里的新身份。这意味着遵循祂的诫命,并相信祂的道路对我们最有益。

保罗稍后将在第十二章详细探讨这个话题。在那里,他将用“身体”这个比喻来说明,虽然“肢体虽多”,但“身子”却只有一个,就是基督的身体(哥林多前书12:12)。每个信徒都有属灵的恩赐。正如人体需要每个肢体各司其职才能正常运作,基督的身体也需要每个肢体贡献自己的恩赐,以“叫众人得益处”(哥林多前书12:7)。

保罗指出,各人将照自己的工夫得自己的赏赐(第8节)。保罗这样说,是再次恳求哥林多人不要再论断跟随保罗还是跟随亚波罗,而要专注于自己对基督的忠心。他们不应该论断别人,而应该在基督的审判下保持忠心(哥林多前书3:14-15,哥林多后书5:10)。

冲突的本质在于比较(“我比你强”)。在这种情况下,“团队”指的是“我跟随亚波罗”团队和“我跟随保罗”团队(哥林多前书3:4)。争论的焦点是“一个比另一个更优秀”。保罗驳斥了这种比较,认为它毫无意义,而且是属灵上的不成熟。相反,保罗要求他们彻底转变视角。保罗劝诫哥林多人,与其问“我怎样才能显出我比别人优越”,不如问:“我做了什么,当基督审判的日子,他会判断我做的是忠心管家所做的吗?”

保罗希望哥林多信徒不要再与别人比较,而是要衡量自己作为基督所托付的事工管家的忠心程度。每个信徒都将从耶稣那里得到他自己的赏赐,这赏赐将基于他自己的劳苦。这意味着:

  • 信徒应该优先考虑获得永恒的回报,作为今生侍奉上帝和他人的动力(希伯来书 11:6)。
  • 这些奖赏将由耶稣根据每个人自身的劳动而赐予。我们的劳动仅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我们与他人互动时所做的事,不会基于与他人的比较来评判。而是将根据基督所选择的标准来评判:
    • 耶稣断言“多给谁,就向谁多取”(路加福音 12:48)。
    • 这告诉我们,耶稣的衡量将基于每个信徒对其礼物的管理的忠诚程度。
  • 耶稣也对这条规则给出了一个例外。他还说,如果我们想要提升到更高的标准,我们可以通过评判他人来实现;我们用什么标准衡量别人,耶稣也会用什么标准衡量我们(马太福音7:2)。

保罗在这一切中,从未质疑这些哥林多信徒在神眼中是否已称义。保罗承认这些信徒在基督里是新造的人,说:“因为我们是与神同工的;你们是神所耕种的田地,所建造的房屋。”(第9节)

保罗称哥林多人为“神的田地”“神的房屋” ,明确表明他们是基督里的信徒,与基督合而为一。整封信都基于一个前提:所有这些信徒都在基督里,是基督身体的一部分。被放在基督的身体里,只是单纯的信心,与行为无关(以弗所书2:8-9,约翰福音3:14-15)。

当前主题是耶稣对行为的奖赏(各人将照自己的工夫得自己的赏赐)。信徒不会因跟随者的劳作而得到奖赏。他们也不会因父母或儿女的劳作而得到奖赏。相反,每个人将按着自己的劳作得到耶稣的赏赐。

保罗称自己和亚波罗为同工,以此肯定他们与神共同承担责任,并与他们同为伙伴。保罗延续了耕种和浇灌的农业比喻,将哥林多信徒比作神的田地。保罗和亚波罗是田地里的工人,这群田地指的是哥林多信徒中属于神的一群人。

现在,保罗引入了一个新的比喻,他将用它来扩展“共同事奉”的概念,指出哥林多人就像神所建造的房屋。保罗和亚波罗就像一个建筑队,在哥林多信徒的聚会中工作。但是,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哥林多的信徒也是同工,他们也将通过自己的行为为这栋建筑的建造做出贡献。

保罗很可能使用建筑的比喻,因为哥林多是一座富裕的城市,拥有众多宏伟的建筑,包括供奉异教神的庙宇。我们还会在哥林多前书3:16中看到保罗扩展了建筑的比喻,宣称每个信徒都是“神的殿”,因为“神的灵住在你们里面”。这进一步强调了保罗是在对一群相信耶稣并有圣灵内住的人说话。

这是一个重要的观点,因为接下来的警告足够发人深省,信徒们可能会倾向于认为“他一定是在和一个不信的人说话”。但保罗的意图恰恰是要将哥林多人的注意力从评判的姿态(“跟随保罗还是跟随亚波罗更好?”)转移到被评判的姿态(“耶稣会如何评价我的行为?我的行为能经受住他的审判之火吗?”)

在下一部分中,保罗将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基督的审判台上,信徒所做的事将接受审判之火的审查。

Clear high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