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按书卷浏览

马可福音 4:13-20 含义

耶稣向门徒解释撒种的比喻。第一种土壤代表一颗刚硬的心,完全抗拒,无法接受上帝的话语。第二种土壤反映了一颗恐惧的心,最初欣然接受上帝的话语,但当考验来临时,它很快就消失了。第三种土壤描绘了一颗更专注于这个世界的暂时财富而不是上帝王国的永恒宝藏的心,没有结出任何果实。相比之下,第四种土壤在品质上有所不同——它象征着一颗信任、敬畏和爱上帝的心,结出丰硕的果实,并根据其忠诚度成倍增加。

马可福音 4:14-20 平行的福音书记载是马太福音 13:18-23路加福音 8:11-15

马可福音 4:13-20 中,耶稣为门徒解释了撒种的比喻。这个比喻更贴切的名字可能是“四种土壤的比喻”。

(耶稣)以一对反问句开始他的解释。他的问题是问你们(他的门徒)的——(马可福音 4:10)。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不明白这比喻吗?怎能明白这所有的比喻呢?” (第 13 节)

在第一个反问句中,耶稣对门徒们对撒种的比喻缺乏理解感到惊讶。

对第一个反问句——“你不明白这个寓言吗?”——的隐含回答是:“不,我们不理解这个寓言的含义,尽管我们应该能够理解它。”

第二个问题暗示这个特殊的寓言具有基础意义。

对第二个反问句——你怎样理解所有的寓言?——的隐含回答是:“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个寓言,我们不能理解耶稣所教导的任何寓言。”

换句话说,如果耶稣的追随者未能领会撒种的比喻的含义,他们就很难理解他的其他教义和/或比喻

耶稣经常用比喻来向那些心硬的人隐瞒属灵真理(马可福音 4:11-12),但希望他的门徒寻求更深层次的理解。他的问题带有责备,但也带有邀请——希望他的追随者们坚持下去,寻求澄清。这种愿望和原则反映了更广泛的圣经主题,即属灵的洞察力只赐予那些热切寻求它的人(耶利米书 29:13,马太福音 7:7-8)。

耶稣提出的问题表明,撒种的比喻是解释祂其他比喻的关键。种子,土壤和果实的形象为上帝的话语如何与人心互动提供了一个范例。如果门徒不理解这个比喻中关于精神接受,成长和反对的原则,他们很可能会很难理解耶稣不断教导的王国的动态。

正如耶稣在解释这个比喻时所解释的那样,撒种的比喻/四种土壤强化了这样一种观点:对上帝的认识不仅仅是智力上的,还需要一颗能接受上帝话语的心。人们之所以看不到上帝,听不到上帝,并不是因为他们智力上的困难,而是因为他们内心不纯洁,被骄傲所堵塞。

最终,马可福音 4:13 指出了神启示和人回应的必要性。耶稣的门徒被赋予了聆听天国秘密的特权(马可福音 4:11),但他们仍然需要有意识地参与他的教导。

耶稣的反问句挑战当今的信徒去审视自己的精神感知——我们只是在听道,还是在努力理解和应用它?(雅各书 1:22)。真正的门徒不仅包括聆听耶稣的话语,还包括积极寻求他的智慧并将他的教导付诸行动,以便他的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根发芽,结出果实。

在回答了门徒关于撒种的比喻的问题(马可福音 4:10-12)之后,耶稣继续解释这个比喻及其内容。这个比喻很特别,因为它是圣经中为数不多的包含耶稣自己解释的比喻之一。他的解释可以提醒读者:“如果你不理解这些比喻,它可能会鼓励你反思自己内心的土壤状况。”

这个寓言讲述了人心与神国的关系(马可福音 4:11)。由于神国属于信徒,因此撒种的比喻虽然与非信徒间接相关,但主要针对的是那些通过信仰耶稣而获得永生礼物的人(约翰福音 3:16)。

要了解更多关于永生的礼物,请参阅《圣经说》文章:“ 什么是永生?如何获得永生的礼物。

进入这个王国需要通过信仰耶稣(约翰福音 3:5, 14-16)。只有那些相信他的人才能进入。然而,信徒也需要服从上帝的旨意才能进入这个王国(马太福音 7:21)。进入王国是忠实信徒永恒遗产的一个重要方面——通常被称为“永生的奖赏”。

欲了解更多有关永生奖赏的信息,请参阅《圣经说》文章:“ 永生:接受礼物与继承奖赏”。

本质上,在撒种的比喻中,信徒要么被描绘成忠诚而结出果实,要么被描绘成由于怀疑,恐惧或世俗欲望而变得不忠诚。

正如耶稣所解释的,这个比喻的共同点是——撒种者和种子。在每种情况下,撒种者都是一样的。种子在每种情况下也是一样的。但土壤的状况和结果却不同。

撒种的人播下言语的种子(第 14 节)。

播种者是播撒和分发种子的人。播种是播撒或种植种子的行为。从字面上讲,播种者是将种子种在土地里,期望他播下的种子会生根发芽,结出丰收果实的人。播种是播撒或种植种子的行为。

这个比喻中,种子代表上帝的话语或教诲。种子是上帝话语的核心信息,真理和美德。在路加讲述这个比喻时,耶稣说:“种子就是上帝的话语”(路加福音 8:11)。上帝的话语包括耶稣关于上帝王国的教诲(马可福音 4:11)。

形象地,播种者是任何教导(播种)上帝之或准确传授上帝的王国的人。

这个比喻与人心有关。在马太福音的记载中,耶稣描述了“这道已经种在他心里”(马太福音 13:19b)。因此,这四种土壤代表了人心的四种状态——尤其是信徒内心的四种状态。

在继续讨论耶稣对四种土壤的解释之前,最好先简单解释一下什么是上帝的王国,以及圣经对心灵的说法。

上帝的王国

上帝之国是犹太术语“天国”的希腊化版本。

“天国”一词只出现在马太福音中,而马太福音是写给犹太人的福音书。“上帝之国”这个词更适合罗马和希腊的外邦人,因为它强调这个王国是唯一真神为王的王国。希腊和罗马的万神殿中有众多神祇。在异教徒的耳朵里,“天国”很容易被误解为“众神的王国”,或与他们神话中“奥林匹斯山”的概念功能相同,据说所有的神都住在那里。因此,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将马太福音中的“天国”改写为“上帝之国”,以方便罗马和希腊的读者。

要了解更多关于这两个术语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参阅《圣经说》文章:“ 天国与上帝之国”。

上帝之国这个词有多种含义。

它可以指应许给以色列的弥赛亚王国。耶稣就是弥赛亚,他来将这个王国赐给犹太人(马太福音 4:17)。但正如预言(诗篇 22,以赛亚书 53),犹太人拒绝接受他作为他们的国王和弥赛亚。但后来,上帝通过耶稣向外邦人开放了他的王国,这也是预言(以赛亚书 49)。

神的国度也可以指神掌管万物的权柄的属灵实质。

要进入天国,一个人必须:

  1. 获得“重生”,即通过信仰耶稣获得永生的礼物。

    “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
    约翰福音 3:5

  2. 凭着信念生活并遵行上帝的旨意。

    “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唯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
    (马太福音 7:21)

要进入天国,一个人必须接受永生的礼物并继承永生的奖赏。

相信耶稣是基督和上帝之子,并相信他的生命,死亡和复活有能力拯救你,就能得到永生的礼物。那些得到永生礼物的人会得到罪孽的宽恕(以弗所书 1:7),将永远活着(约翰福音 11:25),并生于上帝永恒的家庭(约翰福音 1:12)。

永生的礼物是唯有靠恩典才能白白赐予的。而且,只有靠信仰才能获得。

永生的奖赏是信徒凭着信心遵循耶稣的教导和榜样而获得的奖赏或遗产。进入天国是永生奖赏的主要部分,也是凭着信心克服人生考验的奖赏之一。

因为这个比喻与神的国有关(马太福音 13:11,马可福音 4:11,路加福音 8:10),而只有信徒才能进入神国,所以这个比喻主要与信徒有关,只是偶然与非信徒有关。

心脏

心是人性格的本质。人的选择是由心做出的。而一个人的日常选择往往反映出他们内心的倾向:

“就像水中的面容反映出面容,
所以,人的心反映了人性。”
(箴言 27:19)

在整个圣经中,心被描述为生命的源泉(箴言 4:23),影响着人的感情,恐惧和忠诚(诗篇 119:10;箴言 3:5, 28:14;罗马书 10:10)。摩西律法中最重要的诫命与心有关(申命记 6:5)。

内心对一个人接受信息的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态度。封闭的心会让大脑难以接受相反的观点(提多书 1:15)。

耶稣教导人们不理解他,是因为他们的心迟钝(马太福音 13:12-15)。他们的心已经设定了他们的耳朵和眼睛,使他们看不到上帝的善良和他们自己的罪恶。

因此,纯洁的心的概念至关重要。纯洁的心是将对上帝的信任,敬畏和爱置于一切之上的心。耶稣在马太福音 5:8 中肯定了这一点,宣称那些心地纯洁的人将有幸见到上帝。最终,每个人都面临三个基本选择:

  • 值得信任或依赖的人或事
  • 采取什么观点,态度或思维方式
  • 采取什么行动

撒种的比喻的核心说明了内心选择的观点如何决定了上帝种子的生长和成果。

耶稣的解释

在耶稣讲述的寓言中(马可福音 4:1-9),他具体说明了播种者的种子可能落在四种土壤中:

  1. 在路边(第 4 节)
  2. 岩石地面,土壤较少(第 5 节)
  3. 在荆棘中(第7节)
  4. 好土壤(第 8 节)

同样,有四种字面结果与四种土壤相对应:

  1. 飞鸟来吃掉了种子(第 4 节)
  2. 因为种子没有根,就枯萎了(第 5 节)
  3. 荆棘在树周围生长,把它挤住了(第 7 节)
  4. 种子结出果实,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第8节)

在这段经文中,耶稣阐明了这些情况与他的王国相关的象征意义。

种子代表上帝的话语,传达关于天国的信息和教义。播种者代表那些分享好消息,宣扬真理的人。散播种子的行为表明人们如何接受天国的福音,涵盖天国教义的各个方面,包括道德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优先事项,宽恕和辨别力——耶稣在登山宝训中详细阐述的关键主题(马太福音 5-7)。

四种土壤代表了接受上帝之的不同心态。正如不同的土壤在字面意义上对种子产生不同的结果一样,它们在比喻的象征意义中也导致不同的精神结果。

第一类土壤

“这些人在路旁撒种的道,他们听见了,撒但立刻来,把所撒在他们心里的道夺了去。” (15节)

第一种情况代表不信任耶稣的人的心。在这里,耶稣将落在路边的种子比作那些听过上帝的话但没有用信心接受的人。就像种子停留在表面而无法生根一样,上帝的话语也无法渗透到这些刚硬的心。

一旦上帝的被拒绝,种子在路边,撒旦就会立即出现,把撒在他们心中的话语夺走。重要的是要注意,顺序从个人因心硬而拒绝上帝的开始的,然后撒旦就把种子拿走了

这一系列事件反映了上帝的设计,即赋予每个人自由选择是否信任他的自由。这也强调了选择会带来后果的现实。当一个人拒绝上帝时,撒旦就能——最终会——从他们坚硬的心灵中除去上帝之道种子,阻止他们相信并接受救赎。

这个比喻主要讲的是内心的状况,以及不忠信和忠信的信徒在天国中的角色。如果撒种的比喻中包括不信者,他们通常由第一种土壤代表,与心地刚硬的信徒一起代表。

最后三种情况似乎只关注信徒。第二和第三种土壤说明了另外两组不忠诚的信徒,而第四种土壤则表示忠诚的信徒。

但是,信徒的心怎么会变得刚硬,不肯接受上帝的话语呢?答案很简单。信徒可以采取这样的心态:他们最了解,可以自己处理事情。有了这种态度,他们就无法接受纠正,而纠正是上帝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圣经将自己描述为一种教导和纠正的工具:

“圣经都是上帝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矫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
提摩太后书 3:16

那些相信自己自给自足的人——即使是那些已经得到永生礼物的人——也会拒绝向上帝学习的想法。那些专注于为自己辩护的人会拒绝纠正,而那些依靠自己智慧的人会拒绝责备。这种态度会让心灵封闭,拒绝接受上帝的话语。信徒可以选择在圣灵中行走,但他们也有能力在肉体中行走并顺从肉体播种(加拉太书 5:13;6:8)。

约翰一书显然是写给信徒的。它的开篇描述了信徒拒绝上帝的话语时给自己造成的后果:

“我们若说自己无罪,便是自欺,真理就不在我们心里了……我们若说自己无罪,便是以神为骗子,他的道就不在我们心里了。”
约翰一书1:8, 10

根据约翰的说法,否认自己有罪的信徒是被欺骗的。他们的生活和行为脱离了现实。他们反对他们的救世主。他的话语不在他们的心中。

治愈铁石心肠的唯一良药就是谦卑和悔改:

“上帝阻挡骄傲的人,却赐恩给谦卑的人。”
雅各书 4:6

“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
约翰一书 1:9

谦卑和悔改软化了我们内心坚硬的土壤,使我们能够接受上帝的话语。如果我们相信并信任上帝的话语,我们将从骄傲的毒害中解脱出来,并能够寻求他的国度和正义(路加福音 8:12)。

我们呈现给上帝的土壤的状态最终取决于我们内心的状态。

第二种土壤

“又如,有人把撒在石头地上的种子,人听了道,立刻欢喜领受,但心里没有根,不过是暂时的,及至为道遭了患难,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 (16-17节)

第二个场景是岩石地带,描述的是敬畏人甚于敬畏上帝的人。在这种情况下,耶稣解释说,一个人听到了上帝的话语,一开始会欣然接受。然而,这种喜悦是短暂的,因为当面临苦难或迫害时,喜悦就会消逝。岩石地带种子一开始会发芽,但由于没有深根,它们会因缺乏水分而枯萎并掉落,然后才能结出果实

听到上帝王国的好消息后,这些心灵最初充满了喜悦与路边坚硬的土壤不同,这些心灵是开放的,反应灵敏的,立即接受了播种者的信息。然而,他们的喜悦很快消退,因为他们缺乏坚实的根基岩石地让信徒容易受到诱惑,考验和跟随耶稣带来的挑战,最终导致他们在信仰受到考验时背离上帝。

害怕遭受苦难或迫害是许多人内心的共同弱点。耶稣一直敦促他的门徒在他身上找到力量和安全感,尤其是在面对这种恐惧时。所有人普遍存在的恐惧是害怕被拒绝。浅薄的土壤可能会热切地寻求上帝的祝福并从中找到快乐,但它很难忍受来自他人和世界的拒绝。这种恐惧最终会阻止信徒完全走在上帝的道路上,导致他们在信仰受到考验时动摇。

圣经经常强调,那些忠实地为耶稣作证并忍受拒绝的人将获得丰厚的回报,拒绝就像是一种死亡。从这个意义上讲,死亡意味着分离,而经历拒绝和失去关系确实会让人感觉像是断绝了联系而导致的情感死亡。然而,这正是生动的见证的本质。

希腊语中经常被翻译为“见证”或“证言”的单词是英语单词“殉道者”的词根,表明为耶稣作忠实的见证会带来最大的成果和人生最高的回报。耶稣经常谈到这种考验,他的教导中的几个例子强调了这个真理:

“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使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
约翰福音 16:33

“不要怕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却要怕那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
(马太福音 10:28)

圣经经常谈到痛苦的境遇,并鼓励信徒们忠诚地忍受。屈服于诱惑而专注于眼前考验的人,可能会忘记如果他们忠诚地坚持下去,未来的快乐就会等待着他们(希伯来书 12:1)。当一个人专注于苦难而不是应许的回报时,他们不会出果实,也会忘记他们的神圣使命和他们作为天国公民的身份(彼得后书 1:8-11)。这种心态使他们忽视了一个事实,即他们信仰的真实性远比黄金更有价值(彼得前书 1:7)。

奇怪的是,他们被艰难的考验和火热的磨难打了个措手不及,忘记了当他们分享基督的苦难时,他们也将分享基督显现时的荣耀(彼得前书 4:12-13,罗马书 8:17-18)。他们只关注上帝王国的喜乐,却害怕上帝呼召他们进入他的王国的窄门——苦难和迫害雅各书 1:2-8,马太福音 5:10-12, 7:13-14)。

希伯来书的作者警告人们,心要像石头土一样:

“因为你们……欣然接受了财产被没收,因为你们知道自己拥有的是更美好,更持久的财产。因此,不要抛弃信心,信心会带来巨大的回报。”
希伯来书 10:34-35

希伯来书中的这段经文直接针对那些明白自己在天堂拥有“更美长存的产业”的信徒。他们被敦促不要“抛弃信心”,因为这样做会导致失去“巨大的回报”。它强调了那些一开始欣然接受上帝之言并忠实面对困难但最终开始动摇的人。在加拉太书中,使徒保罗鼓励信徒坚定不移地继续“行善不可丧志”,提醒他们最终将在天堂“收获”全部回报(加拉太书 6:9)。

苦难和对苦难的恐惧常常导致许多人的心失去喜乐,因为他们缺乏坚实的基础。持久的喜乐取决于深深扎根于耶稣和圣灵的力量,这使人能够忍受生活中暂时的考验。请注意,这颗心最初带着喜悦接受话语,但面对苦难时,它很快就消失了。它的反应是暂时的,缺乏只有上帝才能提供的持久的视角和力量。相反,它仍然扎根于世俗的回报,无法在挑战中站稳脚跟。

与普遍的看法相反,苦难和迫害本身并不会摧毁喜乐。事实上,对于那些坚定信仰基督的人来说,它们可以成为欢乐的机会(马太福音5:10-12;罗马书5:3-5;腓立比书4:4;雅各书1:2-5)。

然而,接受并坚持这种观点需要内心有意识的决定。它包括认识到无论我们目前的情况如何,上帝的方式对我们来说都是最好的。

这就是为什么雅各鼓励信徒“你们遭遇百般试炼,都要以为大喜乐”(雅各书 1:2)。通过接受这样的观点,即上帝允许进入我们生活的一切最终都是为了我们的成长和利益,我们培养了一颗肥沃的心。另一方面,当我们优先考虑即时满足时,我们就像岩石地,缺乏持久根基生长所需的深度。

治愈岩石土壤中恐惧和胆怯之心的良药是洞察力和毅力。

它更关心上帝对你的看法,而不是别人对你的看法和评价 (马太福音 10:28)。

当我们忍受追随上帝的耻辱时,我们要紧紧抓住摆在我们面前的喜乐(希伯来书 12:1-2)。

第三类土壤

“还有撒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后来有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和别样的私欲进来,把道挤住了,就结不出果实。” (18-19节)

第三种情况是,种子撒在荆棘丛中,代表人们的心专注于今世短暂的回报,而忽略了上帝所承诺的永恒回报。

耶稣将撒在荆棘丛中的种子比作那些听了道却让世间的忧虑财富的迷惑扼杀了它的人。这些种子可能很难生长,有些由于世俗的烦恼而根本无法发芽,而有些种子可能短暂发芽,但很快就会被这些不结果实的干扰所淹没和扼杀。最终,这些心灵变得不结果实

比喻中的荆棘代表追逐财富,世俗忧虑对其他事物的欲望的诱惑。这些追求看似诱人,但最终只会带来空洞的承诺,充满欺骗。世界常常将财富描绘成成功和满足的最终标准,但这种观点是误导性的。荆棘土壤所描绘的心误解了财富的真正价值。虽然上帝确实希望他的子民繁荣昌盛,但他明确表示,通往持久财富的真正道路是通过他的话语——播下的种子

在启示录中,耶稣对老底嘉教会说:

“因为你说:‘我是富足,已经发了财,一样都不缺;’却不知道自己是那困苦,可怜,贫穷,瞎眼,赤身的, 我劝你向我买火炼的金子,叫你富足;又买白衣穿上,你赤身的羞耻不露出来;又买眼药擦你的眼睛,使你能看见。”
启示录 3:17-18

在这里,耶稣强调了老底嘉人对自己物质财富的错误信念,这使他们看不到自己真正的精神贫困。他呼吁他们通过他寻求真正的财富——来自炼火的精神财富,象征着净化信仰的考验。这清楚地提醒我们,世俗的财富是虚假的和短暂的,而通过基督获得的精神财富则通向永生和真正的满足。

启示录 3 继续说,耶稣指示老底嘉人放弃自力更生,认识到在他里面的真正财富。他说:“我所疼爱的,我就责备管教他。你要发热心,也要悔改。”(启示录 3:19)耶稣强调,悔改是找到他提供的真正财富的必要条件。然后他邀请他们说:“看哪,我站在门外叩门。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里去,与他,他,与我,一同坐席。”(启示录 3:20)这个邀请要求改变内心——从世俗的追求转向接受与基督建立关系的真正财富

当我们将注意力转移到聆听耶稣的声音并与他建立深厚的关系(就像与亲密的朋友一起吃饭一样)所带来的持久财富上时,真正的财富就可实现。要获得真正的财富,我们必须将我们的欲望从这个世界的短暂回报转向精神领域的永恒宝藏。

所罗门以智慧闻名,他将对财富和世俗快乐的追求描述为虚荣(传道书 2:1-11, 18)。同样,保罗警告说,那些专注于积累财富的人会发现自己被毁灭和毁灭所吞噬(提摩太前书 6:9)。荆棘丛中的心被这些次要的追求所吸引,放弃了上帝对他们所期望的终极和完美的善良(约翰一书 2:16-17)。他们就像以扫一样,用他未来的遗产换取了一碗汤(希伯来书 12:16)。

在登山宝训中,耶稣鼓励他的追随者不要被世俗财产的担忧所困扰,而要把寻求上帝的国和正义放在首位(马太福音 6:25-34)。他向他们保证,那些寻求人类荣誉的人已经得到了“全部的回报”(马太福音 6:2)。此外,他强调了世俗回报的短暂性,强调即使获得了回报也是微不足道的,

“人若赚得全世界,却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取自己的生命呢?”
(马太福音 16:26)

在第三个场景中,耶稣在荆棘丛中解释说,这些荆棘不仅代表财富,还代表忧虑,或“对世人的关心”。这个概念包括寻求世人的认可,努力满足世人对成功的定义或遵守世人的道德标准等担忧。这些担忧会引发一种渴望与世人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保持一致的焦虑情绪,从而导致以下压力:

  • 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而维护“形象”
  • 遵循社会期望以获得认可
  • 通过符合文化定义的“好”来表现为“好人”

这些担忧只会带来焦虑,而不是有益的结果。社会道德和趋势瞬息万变,但它们会严重影响一个人在社会(甚至历史)中的声誉或地位。

世人的公义标准(“dikaiosune”)在不断变化。今天受到赞扬的事物明天可能会遭到谴责(或“取消”)。追求世俗体系的认可最终是徒劳的,只会让人陷入不和谐和焦虑之中。那些追求世俗荣誉的人会被荆棘所纠缠,导致与神的国度无果而终。

世人眼中的或正义往往具有欺骗性。当人们为了获得认可而塑造自己的形象时,他们就是在制造虚假的印象,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然而,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知道别人在想什么;我们只是想象自己可以预测他们的想法。

事实上,这些对肯定的追求只是一种欺骗性的幻想,建立在虚假的自我形象之上。当人们逐渐认识到他们所构建的形象的脆弱和空虚时,这会导致焦虑。然而,另一种选择是将自己的生活扎根于真理之中,从而走向第四种情况:好土壤

担心世界认为什么是好的会扼杀对上帝和他的王国的追求,从而导致贫瘠,无果的生活。

解决对这个世界提供的腐烂果实和欺骗性宝藏的担忧的办法是除去荆棘。不要再关心世界的想法,而要开始关心上帝的想法。

“以耶和华为乐;
他会满足你心里的愿望。”
(诗篇 37:4)

用你的悲伤和忧虑来换取主的喜乐,并追求安息,永恒的宝藏和认识耶稣所带来的甜蜜果实。

第四类土壤

“就是撒在好土里的人,听了道,就领受了,并且结实,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第20节)

在撒种的比喻的最后一个场景中,耶稣谈到了那些在好土壤上播下种子的人。

好土壤代表着一颗对上帝之言忠诚而肥沃的心,与前三种土壤形成鲜明对比。

  • 这颗心信任上帝并愿意接受他的话语,这与第一块土壤的坚硬心不同,种子永远无法渗透。
  • 它还表现出勇气,坚定地忍受苦难和迫害,而不像第二种土壤那样心浅,在面临考验时就会动摇。
  • 此外,善良的心优先考虑上帝的王国,放弃世俗的认可,选择永恒的奖赏而不是世俗的舒适,这与第三种土壤区分开来,在第三种土壤中,世俗的忧虑和欲望阻碍了话语的增长。

除了生产力之外,在马可福音中,耶稣还指出了好土壤的两个特点——他们听到话语并接受它

听到这个词的意思是理解。也就是说,只要善良的听到上帝的话语,他们就会明白是来自上帝的。

“接受”这个表达的意思是,当他们明白是来自上帝的,善良的接受是正确的做法,并付诸行动。

理解和接受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公式。这个公式对马可福音书的写信对象——那些责任心强的罗马人很有吸引力。

马太福音也使用了类似的表达:“这就是听道明白的人”(马太福音 13:23)。

这与耶稣回答门徒关于耶稣为什么用比喻说话的问题时所说的话一致(马太福音 13:10)。耶稣在回答中引用了以赛亚书(马太福音 10:14-15),强调人们如何选择拒绝他的教导,以至于他们无法理解他们所看到或听到的内容。马太福音中的信息支持了他的福音信息的主要观点,即耶稣过去是,现在也是弥赛亚和上帝之子,尽管犹太人误解了他并将他钉在十字架上。

路加福音是为希腊人写的,其中用三个词来描述好土壤:“这些人听了道,存着诚实善良的心里,持守着,并且忍耐着结出果实”(路加福音 8:15)。

第一个希腊语表达是:诚实和善良,这涉及到希腊人的三种超验价值观。超验价值观是超越个人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本普遍原则,指导人类的思想,道德和意义。希腊人认为超验构成了现实的基石。这三种超验是:真,善,美。

上帝的是真理。善良的会接受它。

路加福音 8:15 中,翻译为“诚实”的希腊词意为“美丽”。美丽的心是纯洁的。它是真实的,而不是肤浅的。它真诚地努力寻求上帝。它爱上帝并反映出他的爱。

根据希腊人的说法,要将某事视为“善”(路加福音 8:15),它必须实现其目的。我们的心被创造是为了爱上帝和无私地服务于人类(正如他的话语所教导的那样)。一颗善良的心在这些事情上是富有成效的。

路加对好土的第二个描述是“持守”(路加福音 8:15)。这描述了那些坚定不移地信主的人,与路加福音中描述的那些人形成鲜明对比。

在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下,她们害怕男人,或者被这个世界的忧虑和烦恼分散了注意力。

路加对好土的第三个描述是,好土“恒久忍耐,结出果实”。耶稣所描述的好土持续结出果实。它不会暂时休眠,也不会偶尔结出果实。它是常青的。

在“葡萄树的比喻”(约翰福音 15:1-11)中,耶稣命令门徒“住在我里面”(约翰福音 15:4)。他向他们承诺,如果他们住在他里面(有毅力),他们就会结出许多果实约翰福音 15:5a)。如果他们不住在他里面,那么他们“就不能做什么”(约翰福音 15:5b)。

耶稣说,那些听见话语并且接受的人将会结出果实——结果是成倍的,有的三十倍,有的六十倍,有的百倍

耶稣没有具体说明为什么有些忠实的信徒比其他信徒结出更多的果实。可能是因为有些人更忠实地为王国服务,也可能是因为有些人得到了更多的机会,就像“才干的比喻”(马太福音 25:14-30)中的场景一样,仆人被委托了不同数量的资源。这个比喻的一个原则是“给谁多,就向谁多取”,这表明根据收到的礼物和机会,责任的程度不同。无论结出果实的原因是什么,所有拥有好土壤的人都会得到奖励。耶稣经常强调,即使是最简单的服务行为,比如以他的名义提供一杯水(马太福音 10:42),也值得奖励,表明上帝的奖励延伸到所有忠实地履行他的话语的人。

这些寓言的主要内容是呼吁我们在短暂的人生中尽可能地忠诚和多产地为上帝的王国服务。有些人结出三十倍,六十倍或一百倍的果实,这一事实表明,在王国中,与王国之外相比,结果的数量和多样性都更大。值得注意的是,前三种情况的结果都是零——没有果实——强调如果没有正确的心态和对上帝之的接受能力,王国就不会产生持久的影响或成果。

必须了解的是,在这四种情况下,撒种者,话语和听到天国信息的机会是一致的。唯一的区别在于接受或拒绝话语的心态。耶稣强调,一个人的内心决定了他们进入天国的途径和他们所结出的果实。相信耶稣是一种新生,进入天国需要按照他的教导生活。

总之,撒种的比喻强调了信徒的内心状态与神国的关系。它强调了信徒的内心状态在他们的精神旅程中是如何变化的。有时,信徒可能会心硬,抗拒上帝的话语,被恐惧所左右,或被世俗的干扰所淹没。然而,他们也有潜力培养一颗肥沃的心,通过坚持不懈结出丰硕的果实。每个信徒都有能力表现出对上帝的四种心态中的任何一种。

这个寓言的深刻寓意是,无论我们目前的心境如何,信徒都有绝佳的机会让自己的心得到改变。通过接受上帝的话语,他们可以体验到它所承诺的丰富而富有成果的生活。

詹姆斯在这种情况下对信徒的劝告适用:

“所以,你们要脱去一切污秽和一切剩余的邪恶,存心谦卑,领受那所栽种的道,就是能救你们灵魂的道。”
雅各书 1:21

在这段经文中,雅各强调了信徒面临的一个关键斗争:诱惑不是来自外部环境,而是来自我们自己的欲望和私欲。因此,信徒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这种内在诱惑。雅各提出了一个两步解决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 学会倾听别人(雅各书1:19
  • 听从上帝的话,将上帝的话语“接受”到心灵土壤中(雅各书1:21

詹姆斯强调,不仅要倾听他人,还要“接受植入的话语”。对他人的想法和观点持开放态度是培养善良心灵不可或缺的。当信徒真正接受并内化上帝的话语时,它就会深深扎根于他们心中,从而带来转变,使他们的生活摆脱自身欲望的力量。

心灵如良土般耕耘,紧握神的话语,使信徒有能力摆脱肉体情欲的束缚。

健康的心灵信仰基督,过上富有成效且充实的生活。

Clear high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