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前书 2:1彼得前书 2:1 commentary 开始表达信徒可以采取的具体行动来回应彼得在第 1 章中的劝告:要圣洁,远离世界,心灵洁净。他的第一个劝告是信徒应该抛开我们堕落的天性对五种关系罪的倾向。与第 1 章相连,彼得在第 2 章以“因此”开始,根据第一章中揭示的这封信的主要思想“你们得着你们信心的果效,就是灵魂的救恩”(彼得前书 1:9彼得前书 1:9 commentary)画出了一个应用。
我们发现,彼得前书 1:9彼得前书 1:9 commentary 中的“你们灵魂的救恩”这句话不是指救赎的过去时态——我们从火湖中解脱出来——而是指救赎的现在时态。现在,信徒可以通过遵从上帝的话语,让他们在地球上的肉体生活摆脱罪恶的不利影响。彼得劝诫信徒要避免的五种关系罪,如果我们犯下这些罪,每一种都会损害我们的生活/灵魂。如果我们避免它们,我们的生活质量/灵魂的健康就会得到改善。
忠心地行事能使我们免于今生罪孽的负面后果——正如罗马书 1:24罗马书 1:24 commentary, 2626 commentary, 2828 commentary 中所说,罪孽从情欲发展到成瘾和精神健康丧失。如果我们屈服于彼得在这段经文中提到的五种关系罪中的任何一种,我们就会被引向毁灭之路。相反,忠心地行事能让我们获得继承的奖赏,并在基督的审判台前评估我们的行为时获得永恒的奖赏(哥林多后书 5:10哥林多后书 5:10 commentary, commentary歌罗西书 3:23歌罗西书 3:23 commentary)。
在第一章中,彼得也劝诫门徒“要预备你们的心,预备所要行的”(彼得前书 1:13彼得前书 1:13 commentary)。这表明,要通过顺服行事成为忠实的见证人,需要积极的努力。这就是为什么他在第一节以一个动作开始:所以要放下。彼得还提出了一个他希望追随者采取的观点,即在这个地球上的生命是短暂而短暂的(彼得前书 1:24彼得前书 1:24 commentary),所以我们应该把希望寄托在上帝身上,因为他的话语永远长存(彼得前书 1:25彼得前书 1:25 commentary)。这带来了放下罪恶的紧迫性。
彼得教导他的追随者“要从心里热切地彼此相爱”(彼得前书 1:22彼得前书 1:22 commentary)。“从心里彼此相爱”中的“爱”是希腊语“agape”,指的是选择的爱——再次表明,作为忠实的见证人生活是一项积极的努力。彼得前书的一个明显应用是,抛开这五种关系上的罪恶是做出“从心里彼此相爱”选择的一个积极部分。
现在,在第 2 章中,彼得开始列出信徒可以做出的选择的具体指示,即彼此相爱而不是彼此犯罪。他劝告信徒要积极地放下我们堕落的人性,放下犯下五种关系罪的倾向:放下一切恶意,一切欺骗和虚伪,以及嫉妒和一切诽谤(第 1 节)。
第一个关系指导是放下一切恶意。彼得将要讨论的五个关系问题中都适用的“放下”这个短语是一个主动动词,表示持续的行动。这表明我们人类的自然倾向是对彼此做这五种有害的行为。因此,“热切地彼此相爱”需要不断努力,抛开这些自然的负面冲动,选择一条建设性的道路。
翻译为“放下”的希腊词也出现在雅各书 1:21雅各书 1:21 commentary 中,这节经文劝诫我们积极选择放下我们内心的欲望,因为这些欲望会诱使我们犯罪,导致死亡和毁灭(雅各书 1:14雅各书 1:14 commentary)。加拉太书 5:17加拉太书 5:17 commentary 也表明我们的第一个倾向是行在肉体中,其结果列在加拉太书 5:19-21加拉太书 5:19-21 commentary 中。在罗马书 7:23-24罗马书 7:23-24 commentary 中,保罗透露了他自己与罪的斗争;即使他不想犯罪,他发现自己在犯罪。
放下一切恶意意味着放下对他人的恶意。使徒保罗在四节经文中使用了希腊语单词“恶意” ——每节经文都列出了要放下的一系列罪恶:(罗马书 1:29罗马书 1:29 commentary;以弗所书 4:31以弗所书 4:31 commentary, commentary歌罗西书 3:8歌罗西书 3:8 commentary;提多书 2:3提多书 2:3 commentary)。詹姆斯还提到了“恶意”这个词,它与通过接受和回应上帝的话语来拯救我们的生命免受内心欲望的影响有关:
“所以,你们要除去一切污秽和一切剩余的邪恶,存谦卑的心领受那所栽种的道,就是能救你们灵魂的道。”(雅各书 1:21雅各书 1:21 commentary)
在雅各书 1:21雅各书 1:21 commentary 中,翻译为“灵魂”的希腊词是“心灵”,大约一半的时间被翻译为“生命”。因此,这可以合理地翻译为“植入的话语”能够拯救我们的生命免受罪的不良后果。雅各书 1雅各书 1 commentary 的上下文讲的是,如果我们不采取有力的行动来遵循上帝的话语,我们的内心肉欲将导致我们陷入死亡和毁灭,那么拯救我们的生命就是拯救我们的生命。抛开所有恶意就是做出积极的选择,寻求他人的福祉,而不是寻求他们的伤害。
彼得在“一切恶意”这个短语中包括了一切,这意味着没有漏洞,也没有例外。耶稣并不像现代人常用的那样“善良”。他不关心维护自己的形象或被视为“好人”。他说真话的方式让很多人非常不高兴。
他对现状构成威胁,以致以色列的领导人忽视了他有能力使拉撒路从死里复活的事实,只想着杀死他(约翰福音 11:47-48约翰福音 11:47-48 commentary)。但他这样做是为了让他们有机会看到光明,逃离黑暗。
耶稣对那些得罪他的人没有个人的恶意,甚至向他的父祈祷,希望那些杀害他的人能得到宽恕(路加福音 22:34路加福音 22:34 commentary)。在主祷文中,耶稣教导信徒祈祷上帝只会像我们宽恕他人一样宽恕我们(马太福音 6:12马太福音 6:12 commentary)。他解释说,我们应该这样祈祷,因为上帝只会像我们宽恕他人一样宽恕我们(马太福音 6:14-15马太福音 6:14-15 commentary)。
我们可以假设,放下一切恶意的积极部分是像耶稣一样宽恕他人。通过宽恕,我们不会逃避他们的责任。相反,我们认识到上帝是审判者(不是我们),他将公正地审判(罗马书 12:19罗马书 12:19 commentary)。因此,宽恕是信任上帝的问题。
彼得敦促我们放下我们罪性中固有的第二种关系罪,以便对他人怀有热切的爱,那就是一切欺骗。同样,限定词“一切”也包括在内。这指的是通过扭曲或滥用事实来利用某人。包括一切,清楚地表明,即使只是一点点扭曲事实也是不可接受的,不符合彼此热切相爱的标准(彼得前书 1:22彼得前书 1:22 commentary)。希腊词“dolos”翻译为欺骗,彼得另外使用了两次:
在每个案例中,都提出了相同的基本观点:以爱真诚是实现我们设计的途径。因此,说真话是体验生命最大益处的途径。彼得的劝诫提出了一条通往生命的道路,一条对我们最有利的道路。这是一条通往人类繁荣(“生命”)的道路。
我们应该摒弃的下一个人际关系罪是虚伪。这指的是营造一种与事实不符的公众印象。希腊语中翻译为虚伪的词是“hypokriseis”,英语单词“hypocrite”就是从中衍生而来的。虚伪就是说一套做一套。用现代术语来说,我们可以认为这是“管理我们的形象”。这是在寻求成为与我们自己不同的人。从逻辑上讲,试图以别人的身份生活会导致我们失去自我,这是一种死亡。
虚伪的根源在于试图控制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通过相信一种幻觉来做到这一点——一种我们实际上知道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并且我们可以控制别人对我们的看法的幻觉。事实是,对方很可能根本没有想到我们。更有可能的是,他们只考虑自己,并且正在操纵我们对他们的看法的幻觉。
生活在这样的幻想中会让我们脱离现实,剥夺我们“向罪死,向义活”的机会(彼得前书 2:24彼得前书 2:24 commentary)。希腊语中翻译为“正义”的词在此上下文中指的是人类按照上帝的设计,与自己和他人和谐相处(shalom)。
第四个关系问题是嫉妒,这是彼得教导信徒要积极抛开的自然倾向。嫉妒就是想从别人身上榨取东西。它是一种想得到别人拥有的东西,或者以牺牲别人为代价为自己谋取利益的欲望。这与彼得在彼得前书 1:22彼得前书 1:22 commentary 中告诫信徒要彼此热切相爱相反。
使徒保罗在罗马书 1:29罗马书 1:29 commentary, commentary加拉太书 5:21加拉太书 5:21 commentary, commentary提摩太前书 6:4提摩太前书 6:4 commentary 和 commentary提多书 3:3提多书 3:3 commentary 中使用了翻译为嫉妒的希腊词来描述罪恶本性的表达。所有相信耶稣的人都是基督里的新造之人(哥林多后书 5:17哥林多后书 5:17 commentary)。但每个信徒仍然有他们旧的罪恶本性,试图引导他们回到他们的旧方式,即破坏性的方式(罗马书 7:18-19罗马书 7:18-19 commentary, commentary加拉太书 5:17加拉太书 5:17 commentary)。我们内在罪恶本性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嫉妒。
彼得的犹太听众会意识到,彼得劝诫人们放下嫉妒,这与十诫中的第十诫如出一辙(出埃及记 20:17出埃及记 20:17 commentary)。上帝与以色列人立约,向他们指明通往生命和利益的道路(申命记 30:19-20申命记 30:19-20 commentary)。一个追求真理和互利互惠的社会将会繁荣昌盛,而一个以嫉妒和剥削为基础的社会将会陷入暴力和贫困,这是常识。
正如我们在利未记 18利未记 18 commentary 章中看到的,以色列周围的异教文化充满了剥削和暴力,包括儿童献祭(利未记 18:21利未记 18:21 commentary)。上帝与以色列的盟约/条约使他们远离了这些破坏性的文化,并向他们展示了一种和谐共处,互利共赢的方式。现在,在新约时代,上帝提供了内住的圣灵来引导我们走上生命之路。但这要求我们放下我们的罪性,并相信上帝的方式对我们最好(加拉太书 5:16-17加拉太书 5:16-17 commentary)。
我们需要积极摒弃的最后一个罪恶本性欲望是诽谤。同样,所有诽谤都包括在内,填补了“一点点没关系”的任何漏洞。翻译为诽谤的希腊词“katalalia”在某些翻译中被译为“恶言恶语”。保罗用“katalalia”来形容不听话的基督徒(哥林多后书 12:20哥林多后书 12:20 commentary)和被罪恶本性控制的人(罗马书 1:30罗马书 1:30 commentary)。有些翻译将这些经文中的“katalalia”译为“背后中伤”。这个想法似乎是用言语来贬低别人。
因此,“katalalia”(诽谤,恶言,诽谤他人)与嫉妒类似,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贬低他人。与嫉妒一样,它的根本目的是从他人身上榨取利益。这与彼得在这封信中所告诫的彼此热切相爱正好相反(彼得前书 1:22彼得前书 1:22 commentary)。正如彼得在彼得前书 1:23彼得前书 1:23 commentary 中所说,上帝通过他的话语赋予信徒新生,因此我们有能力像他一样去爱。彼得希望他的门徒认识到内心与邪恶的斗争,并做出让我们赢得这场斗争的选择。最初的选择需要我们认识到这些内在倾向,然后开始将它们放在一边,并持续选择爱。
赢得战斗的一部分是认识和了解敌人。我们每个人的罪性都倾向于恶意,欺骗,虚伪,嫉妒和诽谤。彼得希望我们采取一种能够认识到我们内心现实的观点。他希望我们选择相信上帝圣言的真理和圣灵的内在见证,即遵循这些罪恶的方式会导致死亡的后果,而遵循上帝的方式则会带来生命。正如他在第一章中所说:
“你们既因顺从真理,洁净了自己的心,以致爱弟兄没有虚假,就当从心里彼此切实相爱。”(彼得前书 1:22彼得前书 1:22 commentary)
彼得前书 1:22彼得前书 1:22 commentary 告诉我们,放下我们剥削他人的本能欲望(恶意,欺骗,虚伪,嫉妒和诽谤)的关键是“顺服真理”。这会净化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能够真诚地爱别人,因为我们的心已经改变了。
改变心意意味着改变观点,不再将罪恶行为合理化,而是认识到罪恶会导致死亡。这使得追随真理成为阻力最小的道路,因为我们认识到真理使我们自由并引领我们走向生命。使徒保罗说,我们通过更新思想而改变,这种思想思考真实和正确的事情(罗马书 12:1-2罗马书 12:1-2 commentary)。
这些关系罪孽,如恶意,欺骗,虚伪,嫉妒和诽谤,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破坏。我们被告诫要积极地将它们放在一边,转而服从真理,这样我们的灵魂/生命才能免受这些罪孽的负面影响(彼得前书 1:9彼得前书 1:9 commentary, commentary罗马书 1:24罗马书 1:24 commentary, 2626 commentary, 2828 commentary)。信徒被赋予了特定的行动,以避免我们的肉体导致的罪孽的负面后果。我们将通过放弃这些欲望并选择“服从真理”来避免罪孽的负面影响。
放下(希腊语为“apothemenoi”)这个动作背后的意象实际上是脱掉一件衣服。彼得也许想到了脱掉外层衣服以准备进行繁重工作的例子。
在《新约》的许多章节中,这种放下的行为被用来比喻放下我们内心的罪恶欲望:
彼得教导我们,要让我们的生命永垂不朽,就需要不断放下导致犯罪的欲望,放下阻碍我们实现目标的罪恶。但这也需要积极做一些事情,以滋养我们实现这一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彼得鼓励我们像新生的婴儿一样,渴望纯净的奶水,这样你们才能在救赎方面成长(第 2 节)。
显然,要赢得比赛就必须放下懒惰,所以要赢得人生的比赛就必须放下罪恶。同样,要赢得比赛,拥有良好的营养计划也是必需的。在人生的比赛中,营养计划始于纯净的圣言之乳。
这里所命令的主要行动是渴望这纯净的话语之乳。渴望意味着强烈渴望获得公认的需要。希腊语单词“epipotheo”翻译为渴望,也被译为“渴望”和“欲望”。其他使用“epipotheo”的经文如下:
在彼得前书 1:2彼得前书 1:2 commentary 中,我们被教导要选择渴望纯净的话语之奶(彼得前书 2:2彼得前书 2:2 commentary)。这清楚地表明,欲望是可以选择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识到实现目标的必要性。我们不应只被我们自然的感觉或欲望所束缚。我们应该选择对话语有强烈的渴望,指的是上帝的话语,即圣经。
我们可能会认为这种渴望更像是一种承诺。这里的努力是致力于在救赎方面成长。这种成长将引领我们赢得人生的竞赛。如果我们有一个目标,并认识到实现这一目标的需要,我们自然会有强烈的愿望去满足这一需要。这句话告诉我们,纯净的话语之乳是救赎方面成长的手段。当我们认识到这种需要时,它应该引领我们产生强烈的渴望去吸收上帝的话语。
当彼得在这里使用“救恩”这个词时,他指的是现在时的救恩,即通过遵守圣言,我们的生命得以从日常生活中罪恶的破坏性后果中拯救出来。现在时的救恩是我们可以成长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吸收圣言的纯净乳汁而成长,并提高我们的能力,摆脱罪恶(如恶意),转而去爱别人。
无论我们是顺从圣灵还是顺从肉体,都不会影响救赎的过去时态;信徒只需通过信耶稣就能免于罪的永恒惩罚。过去时的救赎不是我们可以成长的东西。耶稣为我们在上帝面前称义做了一切必要的事情。
信徒只需有足够的信心仰望十字架上的耶稣,希望从罪的致命毒液中得救,就能重生为神永恒家庭的成员(约翰福音 3:3约翰福音 3:3 commentary, 14-1514-15 commentary)。耶稣在十字架上完成的工作无可替代。
当彼得说选择致力于喝纯净的灵奶,以便我们在救赎方面有所成长时,彼得说的是与彼得前书 1:9彼得前书 1:9 commentary 中相同的“灵魂得救”。这也可以翻译为“拯救我们的生命”,指的是将我们的生命从罪的负面影响中拯救出来。
承诺饮用纯净的圣言之乳汁可使我们在精神上成长。就像婴儿通过饮用母亲的乳汁而成长一样,我们作为耶稣的信徒,通过饮用纯净的圣言之乳汁而成长。我们的能力不断增强,远离罪恶,行走在圣灵中,从而履行上帝完美的律法,这反映了他对人类的设计(罗马书 8:4罗马书 8:4 commentary)。
喝纯净的话语之奶包括阅读,理解和遵循圣经的话语。启示录明确承诺,任何阅读,理解并遵循预言的信徒都将获得巨大的额外祝福(启示录 1:3启示录 1:3 commentary)。彼得前书 2:2彼得前书 2:2 commentary 表明这也是一个广泛的原则;阅读,理解并付诸行动的上帝之言使我们在救赎方面不断成长。这将引导我们过上更好,更繁荣的生活,而不是物质上受到破坏和毁灭的生活(现在时救赎)。
希腊文中翻译为“成长”的词在《圣经》中用来指植物或农作物的生长,人类儿童的成长和人口的增长。就救赎而言,“成长”不是指救赎的过去时态,因为从罪的惩罚中得救完全是靠信耶稣。这种过去时态的救赎与我们的行为完全无关(罗马书 4:2-3罗马书 4:2-3 commentary, commentary以弗所书 2:8-9以弗所书 2:8-9 commentary)。但现在时态的救赎需要精神成长。
当我们因信耶稣而成为基督里的新造物时,我们便会摆脱许多困境(哥林多后书 5:17哥林多后书 5:17 commentary)。但要充分体验这种救赎的好处,需要精神成长。
这种对神话语滋养的强烈渴望,是基于我们先前已经充分体验了神的良善。彼得在第 3 节中这样表达:
在补充这一条件时,彼得强调,在救赎方面成长只适用于那些重生进入上帝家庭并在基督里成为新造的人(约翰福音 3:3约翰福音 3:3 commentary, commentary哥林多后书 5:17哥林多后书 5:17 commentary)。我们不能通过成长或遵守律法来进入上帝家庭(罗马书 3:20罗马书 3:20 commentary)。重生是通过信仰获得的免费礼物(罗马书 5:18罗马书 5:18 commentary)。只有通过主的仁慈才能进入上帝家庭并获得新生。
彼得在彼得前书 1:23彼得前书 1:23 commentary 中明确指出,阅读这封信的人是耶稣的信徒,他说“因为你们已经重生了”。第 3 节的重点是,如果你尝到了主的恩惠,那么你就从罪的惩罚中被拯救出来,出生在上帝永恒的家庭中。但你需要在救赎方面成长,放下肉体,学习圣经,在耶稣复活的力量中行走。这会让你有能力“从心里彼此切实相爱”(彼得前书 1:22彼得前书 1:22 commentary)。
为了从生活中获得最大的满足,信徒需要致力于拥有这样的生活。这种承诺应该导致对上帝之言的渴望,因为这是通往生命的装备(彼得前书 2:1彼得前书 2:1 commentary)。这样的承诺将导致阅读圣经(提摩太前书 4:13提摩太前书 4:13 commentary)和研究圣经(提摩太后书 2:15提摩太后书 2:15 commentary)。除了阅读和理解的承诺外,我们还必须承诺留心和服从圣言(雅各书 1:22雅各书 1:22 commentary)。这是艰苦的工作。但正如耶稣所说,生命之路是一条艰难的道路(马太福音 7:13-14马太福音 7:13-14 commentary)。放弃我们自然的罪恶欲望并通过更新我们的思想来实现改变是具有挑战性的(罗马书 12:1-2罗马书 12:1-2 commentary)。
遵从上帝的话语行事,将使我们成为像耶稣一样得胜的忠实见证人。忠实地履行这种承诺,将带来今生最大的祝福和回报(启示录 1:3启示录 1:3 commentary, 3:213:21 commentary)。在救赎方面成长(彼得前书 2:1彼得前书 2:1 commentary)将使我们在基督里成熟,让我们有能力辨别善恶(希伯来书 5:14希伯来书 5:14 commentary)。这使信徒能够在生活中富有成效,从而获得最大的回报(罗马书 8:17罗马书 8:17 commentary, commentary提摩太后书 2:10提摩太后书 2:10 commentary, 1212 commentary, 3:173:17 commentary;雅各书 1:12雅各书 1:12 commentary。启示录 3:21启示录 3:21 commentary)。
彼得前书 2:1-3 含义
彼得前书 2:1彼得前书 2:1 commentary 开始表达信徒可以采取的具体行动来回应彼得在第 1 章中的劝告:要圣洁,远离世界,心灵洁净。他的第一个劝告是信徒应该抛开我们堕落的天性对五种关系罪的倾向。与第 1 章相连,彼得在第 2 章以“因此”开始,根据第一章中揭示的这封信的主要思想“你们得着你们信心的果效,就是灵魂的救恩”(彼得前书 1:9彼得前书 1:9 commentary)画出了一个应用。
我们发现,彼得前书 1:9彼得前书 1:9 commentary 中的“你们灵魂的救恩”这句话不是指救赎的过去时态——我们从火湖中解脱出来——而是指救赎的现在时态。现在,信徒可以通过遵从上帝的话语,让他们在地球上的肉体生活摆脱罪恶的不利影响。彼得劝诫信徒要避免的五种关系罪,如果我们犯下这些罪,每一种都会损害我们的生活/灵魂。如果我们避免它们,我们的生活质量/灵魂的健康就会得到改善。
忠心地行事能使我们免于今生罪孽的负面后果——正如罗马书 1:24罗马书 1:24 commentary, 2626 commentary, 2828 commentary 中所说,罪孽从情欲发展到成瘾和精神健康丧失。如果我们屈服于彼得在这段经文中提到的五种关系罪中的任何一种,我们就会被引向毁灭之路。相反,忠心地行事能让我们获得继承的奖赏,并在基督的审判台前评估我们的行为时获得永恒的奖赏(哥林多后书 5:10哥林多后书 5:10 commentary, commentary歌罗西书 3:23歌罗西书 3:23 commentary)。
在第一章中,彼得也劝诫门徒“要预备你们的心,预备所要行的”(彼得前书 1:13彼得前书 1:13 commentary)。这表明,要通过顺服行事成为忠实的见证人,需要积极的努力。这就是为什么他在第一节以一个动作开始:所以要放下。彼得还提出了一个他希望追随者采取的观点,即在这个地球上的生命是短暂而短暂的(彼得前书 1:24彼得前书 1:24 commentary),所以我们应该把希望寄托在上帝身上,因为他的话语永远长存(彼得前书 1:25彼得前书 1:25 commentary)。这带来了放下罪恶的紧迫性。
彼得教导他的追随者“要从心里热切地彼此相爱”(彼得前书 1:22彼得前书 1:22 commentary)。“从心里彼此相爱”中的“爱”是希腊语“agape”,指的是选择的爱——再次表明,作为忠实的见证人生活是一项积极的努力。彼得前书的一个明显应用是,抛开这五种关系上的罪恶是做出“从心里彼此相爱”选择的一个积极部分。
现在,在第 2 章中,彼得开始列出信徒可以做出的选择的具体指示,即彼此相爱而不是彼此犯罪。他劝告信徒要积极地放下我们堕落的人性,放下犯下五种关系罪的倾向:放下一切恶意,一切欺骗和虚伪,以及嫉妒和一切诽谤(第 1 节)。
第一个关系指导是放下一切恶意。彼得将要讨论的五个关系问题中都适用的“放下”这个短语是一个主动动词,表示持续的行动。这表明我们人类的自然倾向是对彼此做这五种有害的行为。因此,“热切地彼此相爱”需要不断努力,抛开这些自然的负面冲动,选择一条建设性的道路。
翻译为“放下”的希腊词也出现在雅各书 1:21雅各书 1:21 commentary 中,这节经文劝诫我们积极选择放下我们内心的欲望,因为这些欲望会诱使我们犯罪,导致死亡和毁灭(雅各书 1:14雅各书 1:14 commentary)。加拉太书 5:17加拉太书 5:17 commentary 也表明我们的第一个倾向是行在肉体中,其结果列在加拉太书 5:19-21加拉太书 5:19-21 commentary 中。在罗马书 7:23-24罗马书 7:23-24 commentary 中,保罗透露了他自己与罪的斗争;即使他不想犯罪,他发现自己在犯罪。
放下一切恶意意味着放下对他人的恶意。使徒保罗在四节经文中使用了希腊语单词“恶意” ——每节经文都列出了要放下的一系列罪恶:(罗马书 1:29罗马书 1:29 commentary;以弗所书 4:31以弗所书 4:31 commentary, commentary歌罗西书 3:8歌罗西书 3:8 commentary;提多书 2:3提多书 2:3 commentary)。詹姆斯还提到了“恶意”这个词,它与通过接受和回应上帝的话语来拯救我们的生命免受内心欲望的影响有关:
“所以,你们要除去一切污秽和一切剩余的邪恶,存谦卑的心领受那所栽种的道,就是能救你们灵魂的道。”
(雅各书 1:21雅各书 1:21 commentary)
在雅各书 1:21雅各书 1:21 commentary 中,翻译为“灵魂”的希腊词是“心灵”,大约一半的时间被翻译为“生命”。因此,这可以合理地翻译为“植入的话语”能够拯救我们的生命免受罪的不良后果。雅各书 1雅各书 1 commentary 的上下文讲的是,如果我们不采取有力的行动来遵循上帝的话语,我们的内心肉欲将导致我们陷入死亡和毁灭,那么拯救我们的生命就是拯救我们的生命。抛开所有恶意就是做出积极的选择,寻求他人的福祉,而不是寻求他们的伤害。
彼得在“一切恶意”这个短语中包括了一切,这意味着没有漏洞,也没有例外。耶稣并不像现代人常用的那样“善良”。他不关心维护自己的形象或被视为“好人”。他说真话的方式让很多人非常不高兴。
他对现状构成威胁,以致以色列的领导人忽视了他有能力使拉撒路从死里复活的事实,只想着杀死他(约翰福音 11:47-48约翰福音 11:47-48 commentary)。但他这样做是为了让他们有机会看到光明,逃离黑暗。
耶稣对那些得罪他的人没有个人的恶意,甚至向他的父祈祷,希望那些杀害他的人能得到宽恕(路加福音 22:34路加福音 22:34 commentary)。在主祷文中,耶稣教导信徒祈祷上帝只会像我们宽恕他人一样宽恕我们(马太福音 6:12马太福音 6:12 commentary)。他解释说,我们应该这样祈祷,因为上帝只会像我们宽恕他人一样宽恕我们(马太福音 6:14-15马太福音 6:14-15 commentary)。
我们可以假设,放下一切恶意的积极部分是像耶稣一样宽恕他人。通过宽恕,我们不会逃避他们的责任。相反,我们认识到上帝是审判者(不是我们),他将公正地审判(罗马书 12:19罗马书 12:19 commentary)。因此,宽恕是信任上帝的问题。
彼得敦促我们放下我们罪性中固有的第二种关系罪,以便对他人怀有热切的爱,那就是一切欺骗。同样,限定词“一切”也包括在内。这指的是通过扭曲或滥用事实来利用某人。包括一切,清楚地表明,即使只是一点点扭曲事实也是不可接受的,不符合彼此热切相爱的标准(彼得前书 1:22彼得前书 1:22 commentary)。希腊词“dolos”翻译为欺骗,彼得另外使用了两次:
在每个案例中,都提出了相同的基本观点:以爱真诚是实现我们设计的途径。因此,说真话是体验生命最大益处的途径。彼得的劝诫提出了一条通往生命的道路,一条对我们最有利的道路。这是一条通往人类繁荣(“生命”)的道路。
我们应该摒弃的下一个人际关系罪是虚伪。这指的是营造一种与事实不符的公众印象。希腊语中翻译为虚伪的词是“hypokriseis”,英语单词“hypocrite”就是从中衍生而来的。虚伪就是说一套做一套。用现代术语来说,我们可以认为这是“管理我们的形象”。这是在寻求成为与我们自己不同的人。从逻辑上讲,试图以别人的身份生活会导致我们失去自我,这是一种死亡。
虚伪的根源在于试图控制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通过相信一种幻觉来做到这一点——一种我们实际上知道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并且我们可以控制别人对我们的看法的幻觉。事实是,对方很可能根本没有想到我们。更有可能的是,他们只考虑自己,并且正在操纵我们对他们的看法的幻觉。
生活在这样的幻想中会让我们脱离现实,剥夺我们“向罪死,向义活”的机会(彼得前书 2:24彼得前书 2:24 commentary)。希腊语中翻译为“正义”的词在此上下文中指的是人类按照上帝的设计,与自己和他人和谐相处(shalom)。
第四个关系问题是嫉妒,这是彼得教导信徒要积极抛开的自然倾向。嫉妒就是想从别人身上榨取东西。它是一种想得到别人拥有的东西,或者以牺牲别人为代价为自己谋取利益的欲望。这与彼得在彼得前书 1:22彼得前书 1:22 commentary 中告诫信徒要彼此热切相爱相反。
使徒保罗在罗马书 1:29罗马书 1:29 commentary, commentary加拉太书 5:21加拉太书 5:21 commentary, commentary提摩太前书 6:4提摩太前书 6:4 commentary 和 commentary提多书 3:3提多书 3:3 commentary 中使用了翻译为嫉妒的希腊词来描述罪恶本性的表达。所有相信耶稣的人都是基督里的新造之人(哥林多后书 5:17哥林多后书 5:17 commentary)。但每个信徒仍然有他们旧的罪恶本性,试图引导他们回到他们的旧方式,即破坏性的方式(罗马书 7:18-19罗马书 7:18-19 commentary, commentary加拉太书 5:17加拉太书 5:17 commentary)。我们内在罪恶本性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嫉妒。
彼得的犹太听众会意识到,彼得劝诫人们放下嫉妒,这与十诫中的第十诫如出一辙(出埃及记 20:17出埃及记 20:17 commentary)。上帝与以色列人立约,向他们指明通往生命和利益的道路(申命记 30:19-20申命记 30:19-20 commentary)。一个追求真理和互利互惠的社会将会繁荣昌盛,而一个以嫉妒和剥削为基础的社会将会陷入暴力和贫困,这是常识。
正如我们在利未记 18利未记 18 commentary 章中看到的,以色列周围的异教文化充满了剥削和暴力,包括儿童献祭(利未记 18:21利未记 18:21 commentary)。上帝与以色列的盟约/条约使他们远离了这些破坏性的文化,并向他们展示了一种和谐共处,互利共赢的方式。现在,在新约时代,上帝提供了内住的圣灵来引导我们走上生命之路。但这要求我们放下我们的罪性,并相信上帝的方式对我们最好(加拉太书 5:16-17加拉太书 5:16-17 commentary)。
我们需要积极摒弃的最后一个罪恶本性欲望是诽谤。同样,所有诽谤都包括在内,填补了“一点点没关系”的任何漏洞。翻译为诽谤的希腊词“katalalia”在某些翻译中被译为“恶言恶语”。保罗用“katalalia”来形容不听话的基督徒(哥林多后书 12:20哥林多后书 12:20 commentary)和被罪恶本性控制的人(罗马书 1:30罗马书 1:30 commentary)。有些翻译将这些经文中的“katalalia”译为“背后中伤”。这个想法似乎是用言语来贬低别人。
因此,“katalalia”(诽谤,恶言,诽谤他人)与嫉妒类似,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贬低他人。与嫉妒一样,它的根本目的是从他人身上榨取利益。这与彼得在这封信中所告诫的彼此热切相爱正好相反(彼得前书 1:22彼得前书 1:22 commentary)。正如彼得在彼得前书 1:23彼得前书 1:23 commentary 中所说,上帝通过他的话语赋予信徒新生,因此我们有能力像他一样去爱。彼得希望他的门徒认识到内心与邪恶的斗争,并做出让我们赢得这场斗争的选择。最初的选择需要我们认识到这些内在倾向,然后开始将它们放在一边,并持续选择爱。
赢得战斗的一部分是认识和了解敌人。我们每个人的罪性都倾向于恶意,欺骗,虚伪,嫉妒和诽谤。彼得希望我们采取一种能够认识到我们内心现实的观点。他希望我们选择相信上帝圣言的真理和圣灵的内在见证,即遵循这些罪恶的方式会导致死亡的后果,而遵循上帝的方式则会带来生命。正如他在第一章中所说:
“你们既因顺从真理,洁净了自己的心,以致爱弟兄没有虚假,就当从心里彼此切实相爱。”
(彼得前书 1:22彼得前书 1:22 commentary)
彼得前书 1:22彼得前书 1:22 commentary 告诉我们,放下我们剥削他人的本能欲望(恶意,欺骗,虚伪,嫉妒和诽谤)的关键是“顺服真理”。这会净化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能够真诚地爱别人,因为我们的心已经改变了。
改变心意意味着改变观点,不再将罪恶行为合理化,而是认识到罪恶会导致死亡。这使得追随真理成为阻力最小的道路,因为我们认识到真理使我们自由并引领我们走向生命。使徒保罗说,我们通过更新思想而改变,这种思想思考真实和正确的事情(罗马书 12:1-2罗马书 12:1-2 commentary)。
这些关系罪孽,如恶意,欺骗,虚伪,嫉妒和诽谤,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破坏。我们被告诫要积极地将它们放在一边,转而服从真理,这样我们的灵魂/生命才能免受这些罪孽的负面影响(彼得前书 1:9彼得前书 1:9 commentary, commentary罗马书 1:24罗马书 1:24 commentary, 2626 commentary, 2828 commentary)。信徒被赋予了特定的行动,以避免我们的肉体导致的罪孽的负面后果。我们将通过放弃这些欲望并选择“服从真理”来避免罪孽的负面影响。
放下(希腊语为“apothemenoi”)这个动作背后的意象实际上是脱掉一件衣服。彼得也许想到了脱掉外层衣服以准备进行繁重工作的例子。
在《新约》的许多章节中,这种放下的行为被用来比喻放下我们内心的罪恶欲望:
正如保罗在罗马书 1:24罗马书 1:24 commentary, 2626 commentary, 2828 commentary 中所说,罪恶从欲望发展到成瘾,再到精神健康丧失(“堕落的思想”)。后来在罗马书 6:20-21罗马书 6:20-21 commentary 中,保罗断言罪恶奴役我们并产生导致死亡的后果。罗马书是写给忠实的信徒的,他们的信仰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罗马书 1:8罗马书 1:8 commentary)。即使信徒是基督里的新造物,他们在荣耀的这一边仍保留着他们的罪性。必须不断抛弃这些罪性,让新性蓬勃发展。如果我们继续犯罪,我们就会收获死亡的后果。
死亡就是分离,彼得敦促我们摒弃这些行为,因为这些行为都会导致我们与上帝(美好)的设计分离。当我们对他人心怀恶意和嫉妒,或通过欺骗和虚伪来虚假地表现自己,或诽谤他人时,这必然会导致我们与自己的良心和彼此分离和分裂。这会破坏社区和联系,而这正是人类繁荣的关键。
正如保罗在加拉太书 5:15加拉太书 5:15 commentary 中所说,顺从肉体会让我们“相咬相吞”。从逻辑上讲,这会导致分离,团契和合作机会的消亡。出色的团队合作会带来成就感。
再次,信徒们被劝告要积极地抛弃错误的观点,接受正确的观点,然后选择“坚持跑完人生的赛程”。“赛程”让人联想到一场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比赛。在人生的精神赛程中,放弃罪恶就像放弃舒适或懒惰来参加奥运会比赛一样。
彼得教导我们,要让我们的生命永垂不朽,就需要不断放下导致犯罪的欲望,放下阻碍我们实现目标的罪恶。但这也需要积极做一些事情,以滋养我们实现这一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彼得鼓励我们像新生的婴儿一样,渴望纯净的奶水,这样你们才能在救赎方面成长(第 2 节)。
显然,要赢得比赛就必须放下懒惰,所以要赢得人生的比赛就必须放下罪恶。同样,要赢得比赛,拥有良好的营养计划也是必需的。在人生的比赛中,营养计划始于纯净的圣言之乳。
这里所命令的主要行动是渴望这纯净的话语之乳。渴望意味着强烈渴望获得公认的需要。希腊语单词“epipotheo”翻译为渴望,也被译为“渴望”和“欲望”。其他使用“epipotheo”的经文如下:
在彼得前书 1:2彼得前书 1:2 commentary 中,我们被教导要选择渴望纯净的话语之奶(彼得前书 2:2彼得前书 2:2 commentary)。这清楚地表明,欲望是可以选择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识到实现目标的必要性。我们不应只被我们自然的感觉或欲望所束缚。我们应该选择对话语有强烈的渴望,指的是上帝的话语,即圣经。
我们可能会认为这种渴望更像是一种承诺。这里的努力是致力于在救赎方面成长。这种成长将引领我们赢得人生的竞赛。如果我们有一个目标,并认识到实现这一目标的需要,我们自然会有强烈的愿望去满足这一需要。这句话告诉我们,纯净的话语之乳是救赎方面成长的手段。当我们认识到这种需要时,它应该引领我们产生强烈的渴望去吸收上帝的话语。
当彼得在这里使用“救恩”这个词时,他指的是现在时的救恩,即通过遵守圣言,我们的生命得以从日常生活中罪恶的破坏性后果中拯救出来。现在时的救恩是我们可以成长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吸收圣言的纯净乳汁而成长,并提高我们的能力,摆脱罪恶(如恶意),转而去爱别人。
无论我们是顺从圣灵还是顺从肉体,都不会影响救赎的过去时态;信徒只需通过信耶稣就能免于罪的永恒惩罚。过去时的救赎不是我们可以成长的东西。耶稣为我们在上帝面前称义做了一切必要的事情。
信徒只需有足够的信心仰望十字架上的耶稣,希望从罪的致命毒液中得救,就能重生为神永恒家庭的成员(约翰福音 3:3约翰福音 3:3 commentary, 14-1514-15 commentary)。耶稣在十字架上完成的工作无可替代。
当彼得说选择致力于喝纯净的灵奶,以便我们在救赎方面有所成长时,彼得说的是与彼得前书 1:9彼得前书 1:9 commentary 中相同的“灵魂得救”。这也可以翻译为“拯救我们的生命”,指的是将我们的生命从罪的负面影响中拯救出来。
承诺饮用纯净的圣言之乳汁可使我们在精神上成长。就像婴儿通过饮用母亲的乳汁而成长一样,我们作为耶稣的信徒,通过饮用纯净的圣言之乳汁而成长。我们的能力不断增强,远离罪恶,行走在圣灵中,从而履行上帝完美的律法,这反映了他对人类的设计(罗马书 8:4罗马书 8:4 commentary)。
喝纯净的话语之奶包括阅读,理解和遵循圣经的话语。启示录明确承诺,任何阅读,理解并遵循预言的信徒都将获得巨大的额外祝福(启示录 1:3启示录 1:3 commentary)。彼得前书 2:2彼得前书 2:2 commentary 表明这也是一个广泛的原则;阅读,理解并付诸行动的上帝之言使我们在救赎方面不断成长。这将引导我们过上更好,更繁荣的生活,而不是物质上受到破坏和毁灭的生活(现在时救赎)。
希腊文中翻译为“成长”的词在《圣经》中用来指植物或农作物的生长,人类儿童的成长和人口的增长。就救赎而言,“成长”不是指救赎的过去时态,因为从罪的惩罚中得救完全是靠信耶稣。这种过去时态的救赎与我们的行为完全无关(罗马书 4:2-3罗马书 4:2-3 commentary, commentary以弗所书 2:8-9以弗所书 2:8-9 commentary)。但现在时态的救赎需要精神成长。
当我们因信耶稣而成为基督里的新造物时,我们便会摆脱许多困境(哥林多后书 5:17哥林多后书 5:17 commentary)。但要充分体验这种救赎的好处,需要精神成长。
然而,为了完全拥有我们的遗产,信徒需要在救赎方面成长。正如希伯来书 2:3希伯来书 2:3 commentary 所述,如果我们因未能成长而忽视如此伟大的救赎,我们将无法逃脱不利的后果。希伯来书 2:5-10希伯来书 2:5-10 commentary 告诉我们,耶稣已经恢复了人类与上帝,自然和彼此和谐统治地球的权利,正如上帝的意图。耶稣通过“死亡之苦”恢复了这一权利(希伯来书 2:9希伯来书 2:9 commentary)。
由于他的顺服,他被赐予“荣耀冠冕”来统治万物。他被赋予了“儿子”的头衔,统治万物(希伯来书 1:5希伯来书 1:5 commentary, 1313 commentary, commentary马太福音 28:18马太福音 28:18 commentary)。他渴望带“许多儿子进荣耀里去”。那些与耶稣一起分享这一奖赏的人,即恢复我们最初统治的计划,就是那些与他一起经历“死亡之苦”的人(希伯来书 2:9希伯来书 2:9 commentary, commentary罗马书 8:17b罗马书 8:17b commentary)。那些像耶稣一样得胜的人将与他一起统治(启示录 3:21启示录 3:21 commentary)。那些忠实地管理上帝赐予他们的礼物的人将进入他们主人的喜乐并统治许多事物(马太福音 25:21马太福音 25:21 commentary)。
所有信徒都将出现在基督的审判台前,接受他们在世上所作所为的报应(哥林多后书 5:10哥林多后书 5:10 commentary)。我们可以通过致力于在救赎方面成长来获得丰厚的回报。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避免浪费生命,成为糟糕的管家,挥霍我们的遗产(希伯来书 12:16希伯来书 12:16 commentary)。
这种对神话语滋养的强烈渴望,是基于我们先前已经充分体验了神的良善。彼得在第 3 节中这样表达:
在补充这一条件时,彼得强调,在救赎方面成长只适用于那些重生进入上帝家庭并在基督里成为新造的人(约翰福音 3:3约翰福音 3:3 commentary, commentary哥林多后书 5:17哥林多后书 5:17 commentary)。我们不能通过成长或遵守律法来进入上帝家庭(罗马书 3:20罗马书 3:20 commentary)。重生是通过信仰获得的免费礼物(罗马书 5:18罗马书 5:18 commentary)。只有通过主的仁慈才能进入上帝家庭并获得新生。
彼得在彼得前书 1:23彼得前书 1:23 commentary 中明确指出,阅读这封信的人是耶稣的信徒,他说“因为你们已经重生了”。第 3 节的重点是,如果你尝到了主的恩惠,那么你就从罪的惩罚中被拯救出来,出生在上帝永恒的家庭中。但你需要在救赎方面成长,放下肉体,学习圣经,在耶稣复活的力量中行走。这会让你有能力“从心里彼此切实相爱”(彼得前书 1:22彼得前书 1:22 commentary)。
为了从生活中获得最大的满足,信徒需要致力于拥有这样的生活。这种承诺应该导致对上帝之言的渴望,因为这是通往生命的装备(彼得前书 2:1彼得前书 2:1 commentary)。这样的承诺将导致阅读圣经(提摩太前书 4:13提摩太前书 4:13 commentary)和研究圣经(提摩太后书 2:15提摩太后书 2:15 commentary)。除了阅读和理解的承诺外,我们还必须承诺留心和服从圣言(雅各书 1:22雅各书 1:22 commentary)。这是艰苦的工作。但正如耶稣所说,生命之路是一条艰难的道路(马太福音 7:13-14马太福音 7:13-14 commentary)。放弃我们自然的罪恶欲望并通过更新我们的思想来实现改变是具有挑战性的(罗马书 12:1-2罗马书 12:1-2 commentary)。
遵从上帝的话语行事,将使我们成为像耶稣一样得胜的忠实见证人。忠实地履行这种承诺,将带来今生最大的祝福和回报(启示录 1:3启示录 1:3 commentary, 3:213:21 commentary)。在救赎方面成长(彼得前书 2:1彼得前书 2:1 commentary)将使我们在基督里成熟,让我们有能力辨别善恶(希伯来书 5:14希伯来书 5:14 commentary)。这使信徒能够在生活中富有成效,从而获得最大的回报(罗马书 8:17罗马书 8:17 commentary, commentary提摩太后书 2:10提摩太后书 2:10 commentary, 1212 commentary, 3:173:17 commentary;雅各书 1:12雅各书 1:12 commentary。启示录 3:21启示录 3:21 com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