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彼得前书 3:8-12彼得前书 3:8-12 commentary 中,彼得通过描述以团队合作为标志的行为模式,总结了信徒如何服从权威和彼此。
彼得讨论了公民与政府,奴隶与主人以及妻子与丈夫之间的顺服关系,并简要地教导了如何在这些关系中和谐相处。总而言之,字面意思是“直到最后”或“最终”,指的是刚才提到的三种顺服关系,你们所有人,都要彼此和睦,体恤,彼此相爱,存仁慈的心,并存谦卑的心(第8节)。
彼得描述了促进顺服关系和谐的五种方法:
这五个形容词构成了彼得独特的词汇,只在这里使用,强调如何与那些可能让我们因行善而遭受不公对待的人和谐相处(彼得前书2:15彼得前书2:15 commentary, 2020 commentary, 3:23:2 commentary)。拥有这些和谐的品质有助于化解纷争关系中的不和谐。
向喜欢我们的人展现这些和谐的品质已经够难了,但与不喜欢我们,说我们坏话的人建立和谐更是难上加难。我们本能地会以牙还牙,回应反对者所说的话。然而,圣经告诉我们,我们不应该以恶报恶,以辱骂还辱骂,而应该祝福。 (9节)
彼得将回报的行为“apodidontes”(意为回报或偿还)与祝福的行为“euloguontes”(意为称赞或祈求上帝赐予特别的祝福)进行了对比。彼得听到耶稣教导这一原则(路加福音6:27-28路加福音6:27-28 commentary),也看到耶稣在十字架上实践了这一原则(路加福音24:34路加福音24:34 commentary, commentary彼得前书2:23彼得前书2:23 commentary)。
在遭受迫害时,给予祝福而非辱骂,这一原则至关重要,以至于上帝感动使徒保罗反复强调这一原则(罗马书12:14罗马书12:14 commentary, commentary哥林多前书4:12哥林多前书4:12 commentary, commentary帖撒罗尼迦前书5:15帖撒罗尼迦前书5:15 commentary)。事实上,正如彼得所解释的,上帝再次肯定了这一原则的重要性: “你们蒙召,原是要叫你们承受祝福”(9b节)。
我们或许会把彼得前书第三章的整段经文视为对邪恶或侮辱给予祝福的教导。那些拥有权威或权力的人往往会将其用于私利。但我们的工作是回报祝福,以便我们能够承受祝福。
耶稣将这一原则置于主祷文的核心:“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马太福音 6:12马太福音 6:12 commentary)。正如马太福音 6:12马太福音 6:12 commentary 的注释所解释的,这是交叉结构的中心或要点。正如耶稣在马太福音 6:14-15马太福音 6:14-15 commentary 中强调的那样,上帝会祝福那些祝福他人的人。
这意味着,如果政府或主人滥用权力,我们应该设法给予祝福。如果妻子滥用人际关系中的权力,丈夫应该设法给予祝福,让她与丈夫一同承受生命之恩(彼得前书3:7彼得前书3:7 commentary)。如果丈夫滥用地位权威,妻子应该设法给予祝福,用尊重的话语给予祝福。
神呼召信徒生命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在受逼迫时,给予祝福而非辱骂。蒙召的目的,就是要以祝福代替辱骂,这其中蕴含着选择跟随神,以求得神更大的祝福。彼得在他的书信中七次使用了“呼召”这个词(彼得前书 1:15彼得前书 1:15 commentary, 2:92:9 commentary, 2121 commentary, 3:63:6 commentary, 99 commentary,5:105:10 commentary,彼得后书 1:3彼得后书 1:3 commentary)。
上下文表明,你可能继承祝福的目的既指信徒进入天堂时获得的未来永恒奖赏(马太福音 5:11-12马太福音 5:11-12 commentary),也指现在在地球上过上美好生活的祝福(彼得前书 3:10-12彼得前书 3:10-12 commentary)。
为了加强关于在世上过上美好生活而继承的祝福的论点,彼得引用了诗篇34:12-16诗篇34:12-16 commentary:
因为,“人若爱慕生命,喜乐享美福,就当禁止舌头不出恶言,嘴唇不说诡诈的话。他要离恶行善,寻求和睦,一心追赶。因为耶和华的眼目看顾义人,他的耳朵听他们的祈祷;惟有作恶的人,耶和华向他变脸。” (第 10-12 节)
诗篇34诗篇34 commentary篇的上下文表明,大卫并非试图报复试图杀害他的扫罗王。相反,大卫在躲避扫罗无情的追捕时,寻求上帝的庇护。大卫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遵循了彼得教导信徒在遭受迫害时应该做的事情。
大卫解释说,通常情况下,肉体的寿命会延长,日子也会好过,这意味着当下的幸福,意味着生活在知足和享受人生的状态中。对于任何渴望生命和爱的祝福,并希望过上好日子的人来说,这种仁慈的行为可以用三种方式来描述:
1)在言语上——他必须禁止舌头不出恶言,嘴唇不说诡诈的话(诗篇34:13诗篇34:13 commentary)
2)在他的行为上——他必须离恶行善(诗篇34:14a诗篇34:14a commentary)
3)在人际关系中——他必须寻求和平并追求它(诗篇 34:14b诗篇 34:14b commentary)。
这告诉我们,彼得对那些寻求顺从上帝的人的劝诫的核心是寻求并向他人传达真理。
此外,还有一种选择,就是远离邪恶,转而行善。如果不先选择寻求并追随真理,就不可能选择远离邪恶,转而行善。善必须始终与真理和正义相联系。
这种行为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需要努力。因此,彼得引用了这段经文,劝勉我们寻求和睦,并追求它。 “寻求”和“追求”这两个动词都是祈使动词,表明为了获得真正丰盛的生活,我们必须积极地寻求和追求和平。经文并没有说“达到”。和平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每个信徒的职责就是寻求和追求。正如保罗所说:
“如果可能的话,尽你所能,与所有人和平相处。”(罗马书 12:18罗马书 12:18 commentary)
这条教导注重顺服,而非结果。诗篇34:14诗篇34:14 commentary中翻译为“平安”的希伯来语是“salom”,发音为“shalom”。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词,涵盖了万物与其设计和目的相协调。寻求和追求“Shalom/平安”就是寻求和追求真理,并将其应用于祝福他人,包括那些拥有权力或权威的人。
彼得进一步引用了诗篇作者大卫的话,解释了为什么上帝会祝福这种仁慈的行为,
“耶和华的眼目看顾义人,他的耳朵垂听他们的祷告,但作恶的人,耶和华向他变脸”(第 12 节)。
这节经文引用了诗篇34:15-16诗篇34:15-16 commentary。这意味着我们天父的眼耳会看见并听到我们顺服的言行,并会奖赏我们。这段经文也应用在耶稣的模范祷告中(马太福音6:12马太福音6:12 commentary, 14-1514-15 commentary)。
彼得以大卫为例,告诉信徒,我们不应该报复那些制造苦难的当权者,而应该祝福他们。这样,我们在天上就能得到丰厚的奖赏,在地上也能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逃脱作恶的惩罚。彼得提到了上帝是审判者这一事实,祂将对所有不公义的事施行适当的审判。他还引用了大卫诗篇中的一段话,说耶和华的脸与作恶的人为敌。使徒保罗也证实了这一教导,并在诗篇34:12-16诗篇34:12-16 commentary中反映了这一原则:
“亲爱的,不要自寻死路,宁可让步,听凭主怒。因为经上记着:‘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罗马书 12:19罗马书 12:19 commentary)
保罗引用了申命记32:35申命记32:35 commentary, commentary表明这一原则是贯穿整本圣经的主题。信徒的职责是生活并寻求平安,同时讲真话,并相信上帝会在祂的时间带来公义。这为彼得进一步探讨他的主题奠定了基础:信徒在遭受不公正的苦难时应该欢喜,因为耐心忍受会带来祝福。耶稣是我们的榜样,祂忍耐并蒙福。彼得接下来将探讨这个主题,并贯穿这封信的其余部分。
彼得前书 3:8-12 含义
在彼得前书 3:8-12彼得前书 3:8-12 commentary 中,彼得通过描述以团队合作为标志的行为模式,总结了信徒如何服从权威和彼此。
彼得讨论了公民与政府,奴隶与主人以及妻子与丈夫之间的顺服关系,并简要地教导了如何在这些关系中和谐相处。总而言之,字面意思是“直到最后”或“最终”,指的是刚才提到的三种顺服关系,你们所有人,都要彼此和睦,体恤,彼此相爱,存仁慈的心,并存谦卑的心(第8节)。
彼得描述了促进顺服关系和谐的五种方法:
这五个形容词构成了彼得独特的词汇,只在这里使用,强调如何与那些可能让我们因行善而遭受不公对待的人和谐相处(彼得前书2:15彼得前书2:15 commentary, 2020 commentary, 3:23:2 commentary)。拥有这些和谐的品质有助于化解纷争关系中的不和谐。
向喜欢我们的人展现这些和谐的品质已经够难了,但与不喜欢我们,说我们坏话的人建立和谐更是难上加难。我们本能地会以牙还牙,回应反对者所说的话。然而,圣经告诉我们,我们不应该以恶报恶,以辱骂还辱骂,而应该祝福。 (9节)
彼得将回报的行为“apodidontes”(意为回报或偿还)与祝福的行为“euloguontes”(意为称赞或祈求上帝赐予特别的祝福)进行了对比。彼得听到耶稣教导这一原则(路加福音6:27-28路加福音6:27-28 commentary),也看到耶稣在十字架上实践了这一原则(路加福音24:34路加福音24:34 commentary, commentary彼得前书2:23彼得前书2:23 commentary)。
在遭受迫害时,给予祝福而非辱骂,这一原则至关重要,以至于上帝感动使徒保罗反复强调这一原则(罗马书12:14罗马书12:14 commentary, commentary哥林多前书4:12哥林多前书4:12 commentary, commentary帖撒罗尼迦前书5:15帖撒罗尼迦前书5:15 commentary)。事实上,正如彼得所解释的,上帝再次肯定了这一原则的重要性: “你们蒙召,原是要叫你们承受祝福”(9b节)。
我们或许会把彼得前书第三章的整段经文视为对邪恶或侮辱给予祝福的教导。那些拥有权威或权力的人往往会将其用于私利。但我们的工作是回报祝福,以便我们能够承受祝福。
耶稣将这一原则置于主祷文的核心:“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马太福音 6:12马太福音 6:12 commentary)。正如马太福音 6:12马太福音 6:12 commentary 的注释所解释的,这是交叉结构的中心或要点。正如耶稣在马太福音 6:14-15马太福音 6:14-15 commentary 中强调的那样,上帝会祝福那些祝福他人的人。
这意味着,如果政府或主人滥用权力,我们应该设法给予祝福。如果妻子滥用人际关系中的权力,丈夫应该设法给予祝福,让她与丈夫一同承受生命之恩(彼得前书3:7彼得前书3:7 commentary)。如果丈夫滥用地位权威,妻子应该设法给予祝福,用尊重的话语给予祝福。
神呼召信徒生命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在受逼迫时,给予祝福而非辱骂。蒙召的目的,就是要以祝福代替辱骂,这其中蕴含着选择跟随神,以求得神更大的祝福。彼得在他的书信中七次使用了“呼召”这个词(彼得前书 1:15彼得前书 1:15 commentary, 2:92:9 commentary, 2121 commentary, 3:63:6 commentary, 99 commentary,5:105:10 commentary,彼得后书 1:3彼得后书 1:3 commentary)。
上下文表明,你可能继承祝福的目的既指信徒进入天堂时获得的未来永恒奖赏(马太福音 5:11-12马太福音 5:11-12 commentary),也指现在在地球上过上美好生活的祝福(彼得前书 3:10-12彼得前书 3:10-12 commentary)。
为了加强关于在世上过上美好生活而继承的祝福的论点,彼得引用了诗篇34:12-16诗篇34:12-16 commentary:
因为,“人若爱慕生命,喜乐享美福,就当禁止舌头不出恶言,嘴唇不说诡诈的话。他要离恶行善,寻求和睦,一心追赶。因为耶和华的眼目看顾义人,他的耳朵听他们的祈祷;惟有作恶的人,耶和华向他变脸。”
(第 10-12 节)
诗篇34诗篇34 commentary篇的上下文表明,大卫并非试图报复试图杀害他的扫罗王。相反,大卫在躲避扫罗无情的追捕时,寻求上帝的庇护。大卫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遵循了彼得教导信徒在遭受迫害时应该做的事情。
大卫解释说,通常情况下,肉体的寿命会延长,日子也会好过,这意味着当下的幸福,意味着生活在知足和享受人生的状态中。对于任何渴望生命和爱的祝福,并希望过上好日子的人来说,这种仁慈的行为可以用三种方式来描述:
1)在言语上——他必须禁止舌头不出恶言,嘴唇不说诡诈的话(诗篇34:13诗篇34:13 commentary)
2)在他的行为上——他必须离恶行善(诗篇34:14a诗篇34:14a commentary)
3)在人际关系中——他必须寻求和平并追求它(诗篇 34:14b诗篇 34:14b commentary)。
这告诉我们,彼得对那些寻求顺从上帝的人的劝诫的核心是寻求并向他人传达真理。
此外,还有一种选择,就是远离邪恶,转而行善。如果不先选择寻求并追随真理,就不可能选择远离邪恶,转而行善。善必须始终与真理和正义相联系。
这种行为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需要努力。因此,彼得引用了这段经文,劝勉我们寻求和睦,并追求它。 “寻求”和“追求”这两个动词都是祈使动词,表明为了获得真正丰盛的生活,我们必须积极地寻求和追求和平。经文并没有说“达到”。和平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每个信徒的职责就是寻求和追求。正如保罗所说:
“如果可能的话,尽你所能,与所有人和平相处。”
(罗马书 12:18罗马书 12:18 commentary)
这条教导注重顺服,而非结果。诗篇34:14诗篇34:14 commentary中翻译为“平安”的希伯来语是“salom”,发音为“shalom”。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词,涵盖了万物与其设计和目的相协调。寻求和追求“Shalom/平安”就是寻求和追求真理,并将其应用于祝福他人,包括那些拥有权力或权威的人。
彼得进一步引用了诗篇作者大卫的话,解释了为什么上帝会祝福这种仁慈的行为,
“耶和华的眼目看顾义人,
他的耳朵垂听他们的祷告,
但作恶的人,耶和华向他变脸”(第 12 节)。
这节经文引用了诗篇34:15-16诗篇34:15-16 commentary。这意味着我们天父的眼耳会看见并听到我们顺服的言行,并会奖赏我们。这段经文也应用在耶稣的模范祷告中(马太福音6:12马太福音6:12 commentary, 14-1514-15 commentary)。
彼得以大卫为例,告诉信徒,我们不应该报复那些制造苦难的当权者,而应该祝福他们。这样,我们在天上就能得到丰厚的奖赏,在地上也能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逃脱作恶的惩罚。彼得提到了上帝是审判者这一事实,祂将对所有不公义的事施行适当的审判。他还引用了大卫诗篇中的一段话,说耶和华的脸与作恶的人为敌。使徒保罗也证实了这一教导,并在诗篇34:12-16诗篇34:12-16 commentary中反映了这一原则:
“亲爱的,不要自寻死路,宁可让步,听凭主怒。因为经上记着:‘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罗马书 12:19罗马书 12:19 commentary)
保罗引用了申命记32:35申命记32:35 commentary, commentary表明这一原则是贯穿整本圣经的主题。信徒的职责是生活并寻求平安,同时讲真话,并相信上帝会在祂的时间带来公义。这为彼得进一步探讨他的主题奠定了基础:信徒在遭受不公正的苦难时应该欢喜,因为耐心忍受会带来祝福。耶稣是我们的榜样,祂忍耐并蒙福。彼得接下来将探讨这个主题,并贯穿这封信的其余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