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前书4:17-19彼得前书4:17-19 commentary强调了信徒每天生活的目标至关重要,就是当他们站在基督的审判台前时,能得到美好的见证。彼得一直在谈论那些为基督受苦的人将要得到的荣耀赏赐。现在,他转而强调所有信徒都将经历审判的严肃性,届时他们的行为将受到审判,以决定他们今生在地上服侍耶稣时将获得什么样的赏赐。
彼得解释说:因为时候到了,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若是先从我们起首,那么那些不信从神福音的人将有何等的结局呢? (第 17 节)
这句话将17节与16节联系起来,16节说,信徒为基督的名受苦,不该觉得羞耻,反要归荣耀给神。彼得将这句话与一个事实联系起来: “因为时候到了,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
译者对这节经文的解读各不相同。杨氏直译本的直译是“因为审判从神的家开始的时候到了。如果先从我们开始,那么那些不顺服神福音的人的结局会怎样呢?” 显而易见的是,神要审判不顺服的人,而审判从信徒开始。
这可能指上帝对犯罪的基督徒施行的神圣管教审判。圣经坚称,上帝管教祂的儿女,就是祂所爱的人(希伯来书12:5-6希伯来书12:5-6 commentary)。祂似乎更注重管教祂的儿女,因为祂爱他们,并希望他们得到最好的。
例如,上帝审判了亚拿尼亚和撒非喇,因为他们在奉献上欺骗人,取了他们的性命(使徒行传5:3-5使徒行传5:3-5 commentary, 7-107-10 commentary)。哥林多教会的信徒也因滥用圣餐而受到审判,结果“你们中间有好些软弱的与患病的,死的也不少”(哥林多前书11:28-30哥林多前书11:28-30 commentary)。这发生在教会初期,当时上帝正在教导信徒关于罪的重要教训。
从神家起首的审判,也可以指基督在下一个时代即将到来的审判。彼得在彼得前书4:7彼得前书4:7 commentary中提到了这一点,他说:“万物的结局近了。”既然万物的结局近了,就意味着神对所有人的审判也近了。彼得接着问道:如果审判(审判)先从我们开始,那么那些不顺从神福音的人将会有怎样的结局呢?
条件“如果”假设了一个真实事实。代词“它”指的是审判。短语“先从我们开始”指的是教会是神的家。这表明信徒在非信徒受审判之前,先站在基督的审判台前,正如我们在马太福音24:41马太福音24:41 commentary中看到的。基于这一真理,彼得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那些不顺从神福音的人会有什么样的结局?
结果包含终止或结束的意思。它与彼得前书4:7彼得前书4:7 commentary中使用的词相同,在那里被翻译为“结束”。 “不顺服的人”这个短语可能指不顺服的信徒,或从未相信耶稣的人。彼得在这封信中四次使用了翻译为“不顺服”的希腊词(彼得前书2:7彼得前书2:7 commentary, 88 commentary,3:13:1 commentary, 2020 commentary)。在彼得前书2:7彼得前书2:7 commentary中,它被翻译为“不信”,在彼得前书2:8彼得前书2:8 commentary, 3:13:1 commentary, 2020 commentary中被翻译为“不顺服”。
从上下文来看,那些不顺服的人似乎是指那些不信耶稣的人,是与义人相对立的不信神的人和罪人(第18节)。他们的最终归宿是火湖(启示录20:15启示录20:15 commentary)。然而,由于彼得的听众都是信徒,他的目标是劝诫他们忠信地生活——作为忠信的见证人忍受逼迫——因此,他在这里的重点似乎是要断言,以带来审判的方式生活是坏主意。
那些从未信主的人,终将在审判之火中被吞噬。但那些信主却生活不忠的人,终将在审判之火中失去奖赏(哥林多前书3:14-15哥林多前书3:14-15 commentary)。彼得似乎在运用这句话:“既然神先审判祂的子民,你为何认为效仿那些将被火吞噬之人的做法是件好事呢?”
上帝的福音这个短语指的是来自上帝的好消息,关于如何通过相信他的儿子耶稣基督与他建立永恒的关系,相信他的儿子耶稣基督为我们的罪而死,并从死里复活,赦免我们的罪并赐予我们永生的礼物(约翰福音 3:16约翰福音 3:16 commentary, commentary哥林多前书 15:1-4哥林多前书 15:1-4 commentary)。
神的福音也包含着一个好消息:信徒凭着信心行事,就能每日与神相交。藉着行在圣灵里,活出忠信的见证,信徒就能恢复原有的样式,与基督一同作管家和仆人领袖(希伯来书 2:5-10希伯来书 2:5-10 commentary, commentary启示录 3:21启示录 3:21 commentary)。藉着信靠基督,并行在基督的灵里,信徒就能活出他们凭着信心所得的义(罗马书 1:16-17罗马书 1:16-17 commentary)。
上帝原本赐予人类的荣耀,已在基督里恢复,借着“受死的苦难”,因为耶稣被赋予了一切权柄(希伯来书2:9希伯来书2:9 commentary, commentary马太福音28:18马太福音28:18 commentary)。每位信徒的奖赏,都将在基督的审判台前决定(哥林多后书5:10哥林多后书5:10 commentary)。得胜的,将与基督一同作王(启示录3:21启示录3:21 commentary)。但要像耶稣那样得胜,并非易事。要行在上帝的道上,忍受世人的弃绝,也并非易事(马太福音7:14马太福音7:14 commentary)。
因此,在回答第 17 节中提出的问题,即对那些屈服于世界和活在肉体中的人或可能对非信徒的审判结果是什么时,彼得似乎大致引用了箴言 11:31箴言 11:31 commentary:如果义人得救很困难,不信神的人和罪人将会怎样呢? (第 18 节)
“艰难”指的是信徒(义人)在世上为基督的事业行义而忍受的烈火般的苦难试炼。义人要经历极大的艰难才能从世俗的负面影响中被拯救出来。耶稣说,要从世俗的生活方式中被拯救出来并成为他的门徒,就必须天天背起我们的十字架跟随他,舍弃世界(路加福音14:27路加福音14:27 commentary, 3333 commentary)。
虽然救恩的礼物对我们来说是免费的,但耶稣却忍受了死亡的痛苦来偿还我们的罪债。虽然信徒藉着基督得以安稳地成为神家中的一员,但信徒要活出公义的生活却极其困难。彼得的意思是,我们应该预料到,活出公义的生活会招致世人的拒绝和逼迫。
彼得在书信的第一部分向信徒介绍了这个概念,他在彼得前书1:7-9彼得前书1:7-9 commentary中说,我们通过忍受试炼和检验我们的信心,就能获得“灵魂的救恩”或生命的救恩。他所指的救恩是指从罪的负面后果中被释放或拯救出来,无论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审判时。
忠心地在试炼中受苦,能磨练我们的信心,使我们因着凭信心行事的艰难而得救,或脱离罪的恶果。彼得也提到了挪亚在洪水中得救的艰难(彼得前书3:20彼得前书3:20 commentary)。
彼得继续问道:如果这是真的,那么义人很难从罪的恶果中得救——彼得的假设也是如此——那么不信神的人和罪人会怎么样呢?这个反问句的答案大概是“他们不可能得救”。“将会成为”这个词翻译自“phaneitai”,意思是“将会显现”,这很可能指向未来某个时刻,不信神的人和罪人将会出庭接受审判。
对于那些不信耶稣基督为他们的罪孽付出代价而听从福音的不信神的人和罪人,他们将在火湖中遭受永恒的痛苦的审判(补偿)(启示录 20:11-14启示录 20:11-14 commentary)。
彼得谈到了信徒在世上生活期间忍受不公正的苦难所获得的积极回报,与非信徒(不信神的人和罪人)的消极回报形成鲜明对比,他在本节的结尾为正在经历世上苦难的信徒提供了一个应用:所以,那些按照神旨意受苦的人,要一心一意地将自己的灵魂交与那信实的造化之主(第 19 节)。
信徒将自己的灵魂交托给信实的造物主,行善是合情合理的,因为祂应许,凡忠心信靠祂,遵行祂道路的人,祂必赐予丰盛的赏赐。彼得特别劝勉信徒,在忍受不公的苦难时,要将自己的灵魂交托给创造他们的那一位(我们的造物主)。信徒可以将自己的灵魂或生命交托给神,因为祂是信实的,必信守祂的应许。
第19节内容如下:
造物主设计并创造了世界。他创造世界是有因果的。他告诉信徒,如果我们信靠他,他会看到我们因此得到丰厚的奖赏。由于世界处于堕落状态,我们不应该对做正确的事情得到负面反馈感到惊讶。约翰一书2:15-16约翰一书2:15-16 commentary将这个世界描述为充满情欲。在这个世界上,做错事常常会得到回报(耶利米书12:1耶利米书12:1 commentary)。
但上帝应许那些按祂旨意行义的人,必蒙福。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灵魂/生命交托给一位信守承诺的造物主。使徒保罗在他人生的尽头谈到了这种交托:
“为这缘故,我也受这些苦难,然而我不以为耻;因为知道我所信的是谁,也深信他能保全我所交付他的,直到那日。”(提摩太后书 1:12提摩太后书 1:12 commentary)
保罗描绘了一幅图画,描绘了因行善而存入天国的存款,并相信上帝会“看守”他的存款,并在适当的时候赏赐他(彼得前书 5:6彼得前书 5:6 commentary)。彼得同样劝勉信徒要以持续行善的方式生活。他应许说,如果我们行善,就必得丰盛的赏赐(哥林多前书 2:9哥林多前书 2:9 commentary, commentary提摩太后书 2:12提摩太后书 2:12 commentary, commentary彼得前书 4:13彼得前书 4:13 commentary)。
接下来彼得将具体地把这种思维方式应用到教会的长老身上。
彼得前书 4:17-19 含义
彼得前书4:17-19彼得前书4:17-19 commentary强调了信徒每天生活的目标至关重要,就是当他们站在基督的审判台前时,能得到美好的见证。彼得一直在谈论那些为基督受苦的人将要得到的荣耀赏赐。现在,他转而强调所有信徒都将经历审判的严肃性,届时他们的行为将受到审判,以决定他们今生在地上服侍耶稣时将获得什么样的赏赐。
彼得解释说:因为时候到了,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若是先从我们起首,那么那些不信从神福音的人将有何等的结局呢? (第 17 节)
这句话将17节与16节联系起来,16节说,信徒为基督的名受苦,不该觉得羞耻,反要归荣耀给神。彼得将这句话与一个事实联系起来: “因为时候到了,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
译者对这节经文的解读各不相同。杨氏直译本的直译是“因为审判从神的家开始的时候到了。如果先从我们开始,那么那些不顺服神福音的人的结局会怎样呢?” 显而易见的是,神要审判不顺服的人,而审判从信徒开始。
这可能指上帝对犯罪的基督徒施行的神圣管教审判。圣经坚称,上帝管教祂的儿女,就是祂所爱的人(希伯来书12:5-6希伯来书12:5-6 commentary)。祂似乎更注重管教祂的儿女,因为祂爱他们,并希望他们得到最好的。
例如,上帝审判了亚拿尼亚和撒非喇,因为他们在奉献上欺骗人,取了他们的性命(使徒行传5:3-5使徒行传5:3-5 commentary, 7-107-10 commentary)。哥林多教会的信徒也因滥用圣餐而受到审判,结果“你们中间有好些软弱的与患病的,死的也不少”(哥林多前书11:28-30哥林多前书11:28-30 commentary)。这发生在教会初期,当时上帝正在教导信徒关于罪的重要教训。
从神家起首的审判,也可以指基督在下一个时代即将到来的审判。彼得在彼得前书4:7彼得前书4:7 commentary中提到了这一点,他说:“万物的结局近了。”既然万物的结局近了,就意味着神对所有人的审判也近了。彼得接着问道:如果审判(审判)先从我们开始,那么那些不顺从神福音的人将会有怎样的结局呢?
条件“如果”假设了一个真实事实。代词“它”指的是审判。短语“先从我们开始”指的是教会是神的家。这表明信徒在非信徒受审判之前,先站在基督的审判台前,正如我们在马太福音24:41马太福音24:41 commentary中看到的。基于这一真理,彼得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那些不顺从神福音的人会有什么样的结局?
结果包含终止或结束的意思。它与彼得前书4:7彼得前书4:7 commentary中使用的词相同,在那里被翻译为“结束”。 “不顺服的人”这个短语可能指不顺服的信徒,或从未相信耶稣的人。彼得在这封信中四次使用了翻译为“不顺服”的希腊词(彼得前书2:7彼得前书2:7 commentary, 88 commentary,3:13:1 commentary, 2020 commentary)。在彼得前书2:7彼得前书2:7 commentary中,它被翻译为“不信”,在彼得前书2:8彼得前书2:8 commentary, 3:13:1 commentary, 2020 commentary中被翻译为“不顺服”。
从上下文来看,那些不顺服的人似乎是指那些不信耶稣的人,是与义人相对立的不信神的人和罪人(第18节)。他们的最终归宿是火湖(启示录20:15启示录20:15 commentary)。然而,由于彼得的听众都是信徒,他的目标是劝诫他们忠信地生活——作为忠信的见证人忍受逼迫——因此,他在这里的重点似乎是要断言,以带来审判的方式生活是坏主意。
那些从未信主的人,终将在审判之火中被吞噬。但那些信主却生活不忠的人,终将在审判之火中失去奖赏(哥林多前书3:14-15哥林多前书3:14-15 commentary)。彼得似乎在运用这句话:“既然神先审判祂的子民,你为何认为效仿那些将被火吞噬之人的做法是件好事呢?”
上帝的福音这个短语指的是来自上帝的好消息,关于如何通过相信他的儿子耶稣基督与他建立永恒的关系,相信他的儿子耶稣基督为我们的罪而死,并从死里复活,赦免我们的罪并赐予我们永生的礼物(约翰福音 3:16约翰福音 3:16 commentary, commentary哥林多前书 15:1-4哥林多前书 15:1-4 commentary)。
神的福音也包含着一个好消息:信徒凭着信心行事,就能每日与神相交。藉着行在圣灵里,活出忠信的见证,信徒就能恢复原有的样式,与基督一同作管家和仆人领袖(希伯来书 2:5-10希伯来书 2:5-10 commentary, commentary启示录 3:21启示录 3:21 commentary)。藉着信靠基督,并行在基督的灵里,信徒就能活出他们凭着信心所得的义(罗马书 1:16-17罗马书 1:16-17 commentary)。
上帝原本赐予人类的荣耀,已在基督里恢复,借着“受死的苦难”,因为耶稣被赋予了一切权柄(希伯来书2:9希伯来书2:9 commentary, commentary马太福音28:18马太福音28:18 commentary)。每位信徒的奖赏,都将在基督的审判台前决定(哥林多后书5:10哥林多后书5:10 commentary)。得胜的,将与基督一同作王(启示录3:21启示录3:21 commentary)。但要像耶稣那样得胜,并非易事。要行在上帝的道上,忍受世人的弃绝,也并非易事(马太福音7:14马太福音7:14 commentary)。
因此,在回答第 17 节中提出的问题,即对那些屈服于世界和活在肉体中的人或可能对非信徒的审判结果是什么时,彼得似乎大致引用了箴言 11:31箴言 11:31 commentary:
如果义人得救很困难,
不信神的人和罪人将会怎样呢? (第 18 节)
“艰难”指的是信徒(义人)在世上为基督的事业行义而忍受的烈火般的苦难试炼。义人要经历极大的艰难才能从世俗的负面影响中被拯救出来。耶稣说,要从世俗的生活方式中被拯救出来并成为他的门徒,就必须天天背起我们的十字架跟随他,舍弃世界(路加福音14:27路加福音14:27 commentary, 3333 commentary)。
虽然救恩的礼物对我们来说是免费的,但耶稣却忍受了死亡的痛苦来偿还我们的罪债。虽然信徒藉着基督得以安稳地成为神家中的一员,但信徒要活出公义的生活却极其困难。彼得的意思是,我们应该预料到,活出公义的生活会招致世人的拒绝和逼迫。
彼得在书信的第一部分向信徒介绍了这个概念,他在彼得前书1:7-9彼得前书1:7-9 commentary中说,我们通过忍受试炼和检验我们的信心,就能获得“灵魂的救恩”或生命的救恩。他所指的救恩是指从罪的负面后果中被释放或拯救出来,无论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审判时。
忠心地在试炼中受苦,能磨练我们的信心,使我们因着凭信心行事的艰难而得救,或脱离罪的恶果。彼得也提到了挪亚在洪水中得救的艰难(彼得前书3:20彼得前书3:20 commentary)。
彼得继续问道:如果这是真的,那么义人很难从罪的恶果中得救——彼得的假设也是如此——那么不信神的人和罪人会怎么样呢?这个反问句的答案大概是“他们不可能得救”。“将会成为”这个词翻译自“phaneitai”,意思是“将会显现”,这很可能指向未来某个时刻,不信神的人和罪人将会出庭接受审判。
对于那些不信耶稣基督为他们的罪孽付出代价而听从福音的不信神的人和罪人,他们将在火湖中遭受永恒的痛苦的审判(补偿)(启示录 20:11-14启示录 20:11-14 commentary)。
彼得谈到了信徒在世上生活期间忍受不公正的苦难所获得的积极回报,与非信徒(不信神的人和罪人)的消极回报形成鲜明对比,他在本节的结尾为正在经历世上苦难的信徒提供了一个应用:所以,那些按照神旨意受苦的人,要一心一意地将自己的灵魂交与那信实的造化之主(第 19 节)。
信徒将自己的灵魂交托给信实的造物主,行善是合情合理的,因为祂应许,凡忠心信靠祂,遵行祂道路的人,祂必赐予丰盛的赏赐。彼得特别劝勉信徒,在忍受不公的苦难时,要将自己的灵魂交托给创造他们的那一位(我们的造物主)。信徒可以将自己的灵魂或生命交托给神,因为祂是信实的,必信守祂的应许。
第19节内容如下:
造物主设计并创造了世界。他创造世界是有因果的。他告诉信徒,如果我们信靠他,他会看到我们因此得到丰厚的奖赏。由于世界处于堕落状态,我们不应该对做正确的事情得到负面反馈感到惊讶。约翰一书2:15-16约翰一书2:15-16 commentary将这个世界描述为充满情欲。在这个世界上,做错事常常会得到回报(耶利米书12:1耶利米书12:1 commentary)。
但上帝应许那些按祂旨意行义的人,必蒙福。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灵魂/生命交托给一位信守承诺的造物主。使徒保罗在他人生的尽头谈到了这种交托:
“为这缘故,我也受这些苦难,然而我不以为耻;因为知道我所信的是谁,也深信他能保全我所交付他的,直到那日。”
(提摩太后书 1:12提摩太后书 1:12 commentary)
保罗描绘了一幅图画,描绘了因行善而存入天国的存款,并相信上帝会“看守”他的存款,并在适当的时候赏赐他(彼得前书 5:6彼得前书 5:6 commentary)。彼得同样劝勉信徒要以持续行善的方式生活。他应许说,如果我们行善,就必得丰盛的赏赐(哥林多前书 2:9哥林多前书 2:9 commentary, commentary提摩太后书 2:12提摩太后书 2:12 commentary, commentary彼得前书 4:13彼得前书 4:13 commentary)。
接下来彼得将具体地把这种思维方式应用到教会的长老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