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按书卷浏览

彼得前书 4:7-9 含义

彼得前书 4:7-9 教导说,因为上帝审判所有人的那一天很快就会到来,所以信徒需要专注于具有永恒价值的活动,例如智慧、祈祷、彼此相爱以及对其他信徒的热情好客。

彼得前书4:7-9中,彼得断言审判之日临近,以此作为他先前劝诫信徒应“遵行神的旨意”(彼得前书4:6)的背景。彼得写作的主要目的是鼓励信徒效法耶稣,忠心作见证,使他们在世上的生命永生有意义。彼得提醒我们,万物的结局近了;所以,你们应当谨守祷告,警醒祷告(7节)。

彼得在书信的其他部分也提到了即将到来的审判(万物的结局近了)。这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塑造了彼得对如何在今生活出顺服的视角:

  • 彼得前书 1:7 提到“耶稣基督的启示”,指的是他的第二次降临
  • 彼得前书 2:12 提到信徒的行为在耶稣“鉴察的日子”受到评价
  • 彼得前书 4:5 提到上帝审判“活人和死人”
  • 彼得前书 4:17-18 谈到上帝的审判的极端重要性,以及应该严肃对待它
  • 彼得前书 5:4 提到耶稣(“牧长”)显现,奖赏忠心的管家
  • 彼得后书 1:11 提到,我们若勤勉地履行我们作为神管家的使命,就能“丰丰富富地进入永恒的国度”。
  • 彼得后书 2:9 提到“审判日”,指的是上帝先前所做的审判,例如对所多玛和蛾摩拉的审判
  • 彼得后书3:7提到“不敬虔之人受审判遭毁灭的日子”
  • 彼得后书 3:10 提到现今的地球正在消逝,而“主的日子”(审判的日子)却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像贼一样”)来临。
  • 彼得后书 3:11 劝诫信徒在即将到来的审判中要过“圣洁的生活”。

彼得在他的第二封信中回应了人们对上帝即将降临审判世界的批评,人们不断声称上帝会降临审判世界,但人们却说:“他降临的应许在哪里呢?”(彼得后书3:4)。彼得用两点来回答:a)上帝超越时间;对祂来说,“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彼得后书3:8);b)上帝推迟了祂的降临,以便更多的人能够信靠祂,不至灭亡(彼得后书3:9)。正如上帝在挪亚时代推迟了审判一百多年一样,祂也在当今时代(截至撰写本文时)推迟审判。

末日临近了,两千年前就已临近。但在永恒的视野中,那不过是转瞬即逝的瞬间。正因为末日临近,彼得提出了三个当代应用。第一个应用,源于我们时刻意识到末日临近,这便是祷告的重要性。所以(因为末日临近) ,你们应当谨慎自守,警醒祷告(7节)。

如果我们的祷告要有效,首先我们必须有健全的判断力,也就是说,我们要能够根据情况,以理性,严肃的方式思考。其次,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意味着要摆脱一切形式的精神干扰,以保持平衡和自制(彼得前书 1:13, 5:8)。

耶稣被钉十字架前夜,在客西马尼园祷告时,祂吩咐门徒要与祂一同“警醒”(马太福音26:38)。译作“警醒”的希腊词“gregoreo”在其他地方被译作“警醒”(马太福音25:13;彼得前书5:8)。 “警醒的心”(sober spirit)这个短语中译作“警醒”的希腊词,在下一章讲到抵挡撒但时,与“警醒”(gregoreo)搭配使用(彼得前书5:8)。

彼得在向门徒提出这个告诫时,很可能想起了耶稣那天晚上在花园里对他的告诫。

耶稣曾劝勉彼得(和其他门徒)要警醒,与神交通。彼得却没有警醒,反而睡着了(马太福音 26:38-40)。耶稣告诉彼得和其他人:

“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
马太福音 26:41

耶稣的末日临近,祂警醒祷告,求主不要受试探。祂本可以呼召天使军团来拯救祂,但却选择遵行父的旨意(马太福音 26:53,路加福音 22:42)。

头脑清醒,心无旁骛是祷告的必要条件。目的”一词源于希腊语介词“eis”,此处指目的。“祷告”一词通常指向神祈求(彼得前书3:7)。“祷告”一词的原文是复数,可以翻译为“祈祷”。

彼得陷入试探,三次不认耶稣;这次失败让他非常失望(马太福音26:75)。他似乎是在劝诫别人不要重蹈他的覆辙。他希望大家保持清醒,在祷告中警醒,以免落入试探。

除了祷告之外,彼得在接近万物的末日时还提出了第二个应用,最重要的是要彼此切实相爱,因为爱能遮掩许多的罪(第 8 节)。

“高于一切”这个表达表明爱是高于一切的(哥林多前书13:13,约翰福音13:34)。因为爱他人是首要的,所以信徒被教导要彼此热切相爱。 “热切相爱”这个表达背后的意思是保持坚定不移的忠诚(使徒行传12:5)。在这里,这种坚定不移的忠诚体现在你们彼此相爱中彼得前书1:22)。

这个词的希腊语是“agape”,指的是选择的。我们可以选择正确的事物,也可以选择爱错误的事物。在约翰一书2:15-16中,约翰告诫信徒不要(“agape”)世上的事物。彼得劝勉信徒要选择彼此相爱,就像基督爱我们一样。基督选择遵行父的旨意,为我们而死。因此,他的血遮盖了我们的罪(启示录1:5)。同样,我们也要选择别人,使我们的能够遮盖我们许许多多的罪

基督牺牲的爱,将他人的需要置于我们自身的舒适或欲望之上。这种无私的爱是指向彼此的,指的是基督身体里的信徒(彼得前书1:22)。这与耶稣赐给门徒的新命令相符:

“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
约翰福音 13:34

在给出这个最重要的劝告时,要热切地彼此相爱,彼得可能还记得他在耶稣面前听到的这个“彼此相爱”的诫命。

这个时代的终结已近,但还有另一个理由让我们保持这种彼此相爱的坚定不移。因为爱能遮掩许多的罪。这并不意味着爱能为罪付出代价,只有基督的死才能做到这一点;耶稣只死了一次,就为所有人而死(罗马书6:10)。

相反,爱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团队合作,并止息纷争和冲突。正如保罗在加拉太书5:13-15中所说,顺着圣灵而行,彼此相爱,会创造一种互相服侍的文化;而顺着肉体而行,则会创造一种“互相咬噬”的文化。

遮盖许多罪,指的是愿意饶恕他人的罪。彼得很可能还记得他与耶稣的以下对话:

那时彼得进前来,问耶稣说:‘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吗?’耶稣说:‘我不是对你说到七次,而是到七十个七次。’”
马太福音18:21-22

其他经文也证实了这一真理(箴言 10:12,雅各书 5:20,哥林多前书 13:5)。

我们可以推断,彼得正在传递他在与耶稣一起行走在地球上时学到的三个主要教训。

  • 时刻警醒祷告,使我们不至于陷入诱惑,不至于否认耶稣(彼得前书 4:7,马太福音 25:41
  • 要热切地彼此相爱(彼得前书4:8,约翰福音13:34
  • 让爱遮掩许多罪孽(彼得前书 4:8,马太福音 18:21-22)。

除了祷告和爱之外,彼得还揭示了在这个时代末期临近之际,信徒的第三个应用,就是要互相款待,不发怨言(第 9 节)。

热情好客的含义是敞开你的家去传道(提摩太前书3:2,提多书1:8,罗马书12:13,希伯来书12:2)。这意味着一种奉献的精神,关注他人的需要。有趣的是,彼得在这里关注的是分享我们的时间和空间,而不是我们的财务。将热情好客的诫命与彼此切实相爱联系起来,我们可以推断,切实相爱的物质部分就是与我们共度时光。

在那个时代,这些信徒很可能定期在彼此的家中聚会。我们在《新约》中随处可见这样的记载(罗马书16:5,哥林多前书16:19,歌罗西书4:15,腓利门书1:2)。

这项劝诫的一部分,或许是鼓励每位信徒慷慨地开放自己的家,以方便信徒聚会的团契。新约圣经坚定地指出,忠信的见证人生活是一项“团队”活动,我们应该定期聚会,彼此激励,行善,因为我们知道审判的日子临近了(希伯来书 10:24-25)。

家庭事工应以彼此为中心,根据上下文指的是信徒同工(彼得前书1:22, 4:8)。也应心甘情愿,喜乐地进行,毫无怨言“毫无怨言”指的是用抱怨来表达不满(腓立比书2:14,使徒行传6:1,约翰福音7:12)。这与保罗所说的“捐得乐意的人是神所喜爱的”(哥林多后书9:7)类似。

彼得的意思是,当信徒在生活中牢记最终目标时,他们会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那些对永恒重要的事情上,比如祷告,爱和款待。这种永恒的视角使做这些事成为一件喜乐而非苦差事。牢记最终目标就是活出一种在凡事上讨神喜悦的方式,知道所有信徒都将受到他的审判,并因我们的忠心得到奖赏,或因不忠心而失去奖赏(哥林多后书 5:10)。

Clear high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