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按书卷浏览

马可福音 4:21-25 含义

灯的比喻耶稣用灯的比喻来说明真理是要被揭示,而不是隐藏。就像灯放在台上发光一样,上帝的启示也是为了被理解和分享。耶稣警告说,一个人使用的标准——无论是接受还是应用他的教导——将决定我们得到的回报,强调个人在精神成长方面的责任。那些接受他的真理的人会得到更多,而那些忽视它的人甚至会失去他们所拥有的一切。

马可福音 4:21-25 平行的福音书记载是马太福音 5:15, 10:26, 13:12, 25:29路加福音 8:16-18, 12:2

马可福音 4:21-25 继续马可对耶稣寓言的采样,其中有“灯的寓言”。

耶稣刚刚向门徒(马可福音 4:10-20)解释了“撒种的比喻”(马可福音 4:3-9)。当他解释各种比喻时,他告诉门徒,他们被赋予了“知道神国奥秘”的能力(马可福音 4:11)。

这个寓言的背景和语境与路加福音中的描述非常相似。在马太福音中,这些教义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根据不同的背景有不同的应用。

首先,我们将研究如何在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的背景下理解这些教义。我们将提供《圣经说》评论的链接,以深入了解这些平行教义如何应用于马太福音的背景。

在不同背景下重复这些教义表明耶稣可能在他的传道生涯中多次教导过这些教义。

耶稣又对他们说:“灯拿来,岂不是放在斗底下,床底下?岂不是放在灯台上吗?” (21节)

马可用“耶稣对他们说”这句话引出了这个寓言,表明(耶稣)多次讲过这个寓言。不断地向许多听众和人群这个寓言(和其他寓言),向以色列和其他地方宣告王国。

耶稣用的形象来阐明他的观点。

是黑暗中发光的东西。它有助于在夜晚黑暗时看得更清楚。在这种情况下,似乎是“光”的同义词。

光在《圣经》和古代文化中都是强有力的象征,代表着真理和善良。光揭示隐藏的事物,并指引人们走上正确的道路(诗篇 119:105)。就像人们点亮一盏灯来看到黑暗并安全地前行一样,精神之引导信徒走向真理和正义。

耶稣通过提出三个反问句来阐明这个真理。

前两个反问句的预期答案是相同的:灯不是拿来放在篮子下面或床下面吗?

这两个问题的预期答案都是:“不!当然,人们不会把灯放在这些东西下面。”

把灯放在篮子下面床下面是愚蠢的,因为这会违背的用途,即提供照明。如果把放在篮子或床下面,房子里就不会有光;光线将主要局限于床或篮子下面的狭小区域。

耶稣在这两个反问句中使用了幽默,通过对比使用灯的正确方法和不正确方法,使他的观点更加令人难忘。

他的第三个反问句是:不是拿来放在灯台上吗?

这个问题的预期答案是:“是的!一个人把灯放在灯台上,是为了让房间获得尽可能多的光线。

我们不会将灯放在光线受限制的地方,而是将放在灯台上,以确保其光线能够照射到房间里的每个人。

耶稣的教诲就像一盏光芒四射的明灯,驱散黑暗和不确定性。它们照亮现实,揭示隐藏的真理。福音的光芒带来清晰和指导,为所有接受其真理和善良的人带来巨大益处。

使徒约翰将耶稣描述为“人的光”(约翰福音 1:4),他“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他”(约翰福音 1:5)。即使人们试图耶稣的光——他凭信心生活的榜样,他死亡的牺牲,他复活的力量,他教导的真理——放在篮子下面,他们也无法熄灭他的光。

在马太福音中,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提出了这一教义(马太福音 5-7)。

在那里,向他的门徒宣告:“你们是世上的光”(马太福音 5:14),然后说明没有人点灯只是为了把它藏在斗底下,而是把它放在台上发光马太福音 5:15)。

此后,立即指示他的追随者让他们的光芒在他人面前闪耀,以便他们的善行能够被看到并为上帝带来荣耀(马太福音 5:16)。

关于马太福音中耶稣平行教导的圣经评论可在此处找到。

福音之将揭示一切事物,使每个隐藏的秘密一览无余。

因为没有什么是隐藏的,除非被揭露;也没有什么是秘密的,除非它被揭示出来(第 22 节)。

将揭露一切。没有什么东西能躲过它的揭露。耶稣的揭示一切。人们隐藏而不为人所知的一切行为和思想,以及他们向他人隐瞒的一切,都将在审判时暴露出来没有什么东西能躲过上帝的视线。

耶稣通过这一教导强调,真理终将被揭示。现在看似隐藏或不清楚的事情,在适当的时候都会暴露出来。这不仅适用于精神真理,也适用于人类心灵的状态。他的教导并不是秘密,也不仅限于少数人;它就像一盏放在灯台上的,照亮一切,让一切都公开。

真理最终会被上帝揭示秘密行为,思想和意图,无论是正义的还是罪恶的,都将在祂真理的光芒暴露除非被揭示,否则意味着不会有例外。没有什么隐藏的,因为上帝的光芒将照亮一切,揭示它们的本质。

耶稣是“真光”,他“照亮一切人”(约翰福音 1:9)。通过他的福音,为所有人提供了深刻的机会。通过信任和跟随耶稣,所有进入他光明的人都能看到,理解并按照正确,善良和真实的方式生活。

“耶稣又对他们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
约翰福音 8:12

父神差遣耶稣来到世上,耶稣是“世界的光”(约翰福音 8:12)。神将他的儿子耶稣放在十字架的灯台上,以便所有来到他面前,遇见耶稣的人都能看到并被他的照亮。

在向尼哥底母解释如何获得永生的礼物约翰福音 3:3-16)之后,耶稣描述了人们对黑暗世界中光的存在的自然反应:

“光来到世间,世人却爱黑暗而不爱光,因为他们的行为是邪恶的。”
约翰福音 3:19b

因为他们的行为是邪恶的,并且他们喜爱黑暗,耶稣继续说道:

“凡作恶的便恨光,并不来就光,恐怕他的行为受责备。”
约翰福音 3:20

他们的行为必将被揭露,因为没有什么是隐藏的,除非被揭露;也没有什么是秘密的,除非它被揭露。

因此,问题不在于我们的罪恶是否会揭露,而在于何时,如何被揭露。我们的罪恶是会通过悔改和信仰自愿被揭露,还是会上帝审判的光芒所揭露?

隐藏我们的罪孽并避开光明只会延迟暴露,并使逃避罪恶的人无法通过忏悔和悔改获得治愈,恢复,亲密和生命。这种避开光明的做法最终会导致进一步的愤怒,死亡和审判。

但耶稣在对尼哥底母的教导结束时强调了那些通过悔改和忏悔接受真理的人的积极反应:

“但行真理的人必来就光,要显明他所行的是靠神而行。”
约翰福音 3:21

上帝是仁慈和宽容的。如果我们向他寻求医治,会宽恕我们的罪。如果我们有足够的信心仰望他的儿子,我们就会通过耶稣被宣告为义(约翰福音 3:14)。一旦我们接受了他的正义并继续承认我们的罪,就会信实而公正地宽恕我们,并净化我们甚至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的罪(约翰一书 1:9)。这就是我们在光明中行走的方式,就像光明中一样(约翰一书 1:7)。如果我们声称自己没有罪,我们就是在欺骗自己,阻止自己体验他的所提供的快乐,生命和真理(约翰一书 1:8, 10)。

人们如何回应耶稣和福音的非常重要。如果我们心甘情愿地接受福音的真理,承诺会揭示更多赋予生命的真理。然而,如果我们拒绝他的,我们只会播下混乱的种子,并导致我们自己的毁灭。

可以在这里找到《圣经说》对马太福音中耶稣对马可福音 4:22 的平行教导的评论。

凡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第 23 节)。

耶稣与“撒种的比喻”(马可福音 4:9)结尾相同的劝诫结束了这个比喻。他要求听众特别注意所说的话。

这句谚语般的表达邀请听众倾听并思考这则寓言中所蕴含的真理。

此后,耶稣立即向门徒发出警告:

注意你所听的话。你用什么标准衡量,它就会用什么标准衡量你;而且还会给你更多(第 24 节)。

耶稣警告的第一部分是要注意你所听的内容

这意味着要小心并注意影响你,你的想法和观点的事物

  • 如果对你产生影响的人(你所听的内容)是虔诚而正直的,很可能会受到它们的影响而变得更加虔诚和正直。
  • 如果你受到的影响是错误的或邪恶的,很可能会受到它们的影响而变得更加错误和邪恶。

人的一生中有三件事是可以控制的:

  1. 他们信任谁。
  2. 他们的观点。
  3. 他们的行动。

耶稣的告诫:要谨慎听从——这三件事中的第一件。警告门徒要谨慎对待他们所信任的事物。

耶稣给出的第二个警告是:你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你,也必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你

耶稣在登山宝训中也教导了关于评判他人以及我们将受到的评判的同样的事情(马太福音 7:1-2)。

这句话解释了“仁慈原则”的反面。

仁慈原则就是,我们从上帝那里得到的仁慈与我们给予他人的仁慈是相同的。

注意:仁慈原则不适用于永生的礼物,永生的礼物基于耶稣的仁慈牺牲为我们赎罪而赦免了我们的一切罪孽。永生的礼物是通过信仰耶稣而获得的恩典,它使我们免于在永恒的惩罚中与他永远分离。

但就我们与上帝的亲密关系而言,仁慈原则是适用的。耶稣的教导多次表达了仁慈原则,最著名的是所谓的“主祷文”。在这篇祷告的核心中,我们请求上帝像对待敌人一样对待我们——“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马太福音 6:12)。

在陈述完这个模范祷告之后,耶稣为了清晰和强调,明确陈述了仁慈原则:

“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
马太福音 6:14-15

后来在登山宝训中,耶稣似乎根据我们评判他人的方式重申了仁慈原则:

“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怎样衡量人,也必怎样衡量你们。”
(马太福音 7:2)

如果一个人对他人的判断是轻的,那么你的判断也会是轻的。如果一个人对他人的判断是严厉的,那么你的判断也会严厉。耶稣的观点是,没有人愿意受到严厉的判断,所以不要严厉地评判别人,否则你会受到上帝的严厉评判。

在马可福音中,包含了这句话的第二部分——按着你们的衡量标准,它也将衡量你们——但是没有包含明确提到审判的第一部分——“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马太福音 7:2a)。

马可可能省略了明确的审判部分,以缩短叙述时间,并暗示这一点,但又不过度陈述。马可也可能省略了这一点,因为耶稣赋予衡量标准部分比在马太福音记载的登山宝训中赋予它的含义更广泛。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这可能意味着上帝将根据我们自己的标准和信仰来评价和衡量我们。在马可福音 4:21-25 的上下文中,这可能意味着上帝的将揭露我们内心所有秘密隐藏的想法和意图,使它们完全显露出来,将用它们来评价和衡量我们的内心和生活。

众所周知,人心是骗人的,常常会把我们邪恶的意图隐藏起来,甚至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诗篇 19:12,耶利米书 17:9)。如果我们相信自己的正义标准,我们就会大失所望。相信上帝比相信自己更好。

因此,请注意你所听的内容

这句话末尾的从句:还要多赐给你们,可能意味着我们在基督面前受审判时所得到的,不仅会与我们在今生所给予的量相等,而且会根据我们最初给予的量成倍增加,甚至可能是指数级增加。我们今生所实践的慷慨,仁慈或缺乏仁慈,在我们站在上帝面前时可能会大幅增加。今生的一点善举可能就像一条细小的溪流,在审判时汇入浩瀚的祝福之海。相反,拒绝给予善举可能一开始是涓涓细流,但最终会变成干旱。

这似乎就是耶稣在路加福音中教导时所说的话:

“给予,你就会得到回报。他们会把一份好量器倒进你的怀里——压实,摇匀,溢出。因为按照你的衡量标准,你也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路加福音 6:38

鉴于这种指数回报原则,我们会明智而精明,更加慷慨,更加耐心,更加善良,更加仁慈,更少贪婪,更少烦恼,更少粗鲁,更少对他人严厉。

耶稣用双重原则总结了这个想法:

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第 25 节)。

这个原则的一个方面提出了一个积极的机会: “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

本质上,那些按照上帝的原则生活并享受上帝祝福的人将得到更大的祝福。凡怜悯仇敌的人,必蒙更大的怜悯(马太福音 5:7)。凡有一颗信靠耶稣并愿意理解祂教导的心的人,必得到更多的理解(见马太福音 13:10-13)。

这个原则的反面也同样适用: “因为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换言之,凡不按神的诫命而行,不因顺服而享受神的祝福的人,连他现在所拥有的好东西也将被夺去。凡不施怜悯的,就得不到怜悯敞开心扉去信靠耶稣或理解祂的教导的人,不但得不到进一步的领悟,甚至连他最初所拥有的一点领悟也会失去和误解。

这就是为什么耶稣告诫门徒要小心他们所听的内容——因为他们听的方式(无论有无信仰和/或他们信任谁)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他们敞开心扉聆听,他们的信仰和与上帝的亲密关系就会增长,他们的生命也会增加。然而,如果他们用封闭的心去听,即使是他们认为自己拥有的一点点理解也会被夺走

耶稣在“才干的比喻”的结尾也给出了类似的警告(马太福音25:14-30):

“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马太福音 25:29)

正如马太福音寓言结尾所述,这一原则的应用指向忠诚,责任和管理。

忠于管家职责的仆人会被赋予更大的责任。相反,如果仆人没有管理好自己那一小部分,就会完全失去管家职责。在才干的比喻中,耶稣暗示,如果拥有一千才干的仆人只是把这一千才干存入银行,他可能还会保留一定程度的责任。

每一个从投资中产生成果的人——勤奋的仆人——都被赋予了更大的责任。相反,没有产生任何回报的人既失去了他最初的份额,也失去了他的管理角色。不忠心的仆人的一千银子被拿走,给了拥有十个银子的仆人,强调了忠心的管理会带来更大的丰盛,而疏忽则会导致损失的原则。

凡是忠心管理圣灵所赐予的神国的人,都将被赋予更大的机会。但凡是忽视管理哪怕一小部分的人,都将失去所有的责任。这遵循了一个明确的原则——那些拥有的人将得到更多,而那些未能管理好自己所拥有的人将一无所有。

耶稣的原则是,凡不信的人,所拥有的都会失去,而这个原则的负面反应和结果,反映了那些“行不义阻挡真理”的人的命运(罗马书 1:18)。他们的推理变得徒劳无功,他们的心变得黑暗(罗马书 1:21)。罗马人将这种损失描述为经历“上帝的愤怒”(罗马书 1:18),遭受罪的自然后果,并被“堕落的激情”所控制(罗马书 1:26a)。

耶稣在马可福音中阐述的双重原则——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凡没有的,连他以为自己所有的也要夺过来——与他后来在马可福音第 8 章中教导门徒的悖论有关,他说:

“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和福音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
马可福音 8:35

这两个教义之间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凡有信心为耶稣献出生命的人,最终将获得真正的生命,并得到更多。但凡没有信心并试图保全耶稣之外的生命的人,将失去生命,连同他们自以为拥有的一切美好事物。

Clear highlight